站台(2000)

PlatformUP:2022-01-15

《站台》,中国电影导演贾樟柯的第二部长篇故事片电影,2000年出品,被誉为“平民化的史诗作品”。影片采用的语言是晋语、普通话、河南安阳方言(王宏伟)。片长154分钟。片名来自刘克的歌曲《站台》。这首歌曲在片中后期几次出现。

站台

评分:8.4 导演:贾樟柯 编剧:贾樟柯
主演:王宏伟 / 赵涛 / 梁景东 / 杨荔钠 / 韩三明
类型:剧情 / 历史
片长:154分钟 / 193分钟(威尼斯电影节)地区:中国大陆 / 中国香港 / 日本 / 法国
语言:汉语普通话 / 晋语
影片别名:Platform
上映:2000-09-04(威尼斯电影节)
IMDb:tt0258885

故事梗概

文化大革命后的中国,在山西汾阳,一个文工团在酝酿改革。手风琴手崔明亮爱上了朗诵、舞蹈演员尹瑞娟,但尹瑞娟没有接受他作为正式男朋友。另一对情侣张军和钟萍则发生了性行为,钟萍怀孕。文工团被承包之后,改名“深圳霹雳柔波歌舞团”,招收了一些新演员,四处表演。尹瑞娟则转到税务部门工作。最终,崔和尹终成眷属。

创作人员

  • 导演:贾樟柯
  • 编剧:贾樟柯

演员名单

  • 崔明亮:王宏伟
  • 尹瑞娟:赵 涛
  • 钟 萍:杨荔钠
  • 张 军:梁景东
  • 韩三明:韩三明

时代表现

贾樟柯经常通过背景中的广播、电视、音乐、电影等来表现人物所处的时代和环境。在这部影片中也不例外。按照在影片中出现的顺序,如下这些事件在背景中被呈现。有些顺序和历史相比有少许差错:

  1. 歌曲《火车向着韶山跑》、“农业学大寨”口号
  2. 印度电影《流浪者》,1970年代末期引进中国
  3. 刘兰芳播讲的评书《岳飞传》
  4. 喇叭裤
  5. 李谷一的歌曲《绒花》(电影《小花》插曲,1979年)
  6. 邓丽君的歌曲《美酒加咖啡》
  7. 美国电视系列剧《加里森敢死队》(1979年开播)
  8. 中越战争中的法卡山前线新闻(1979年之后)
  9. 歌曲《年轻的朋友来相会》
  10. “四个现代化”口号
  11. 轻音乐的流行
  12. 平反刘少奇的新闻(1980年2月中共十一届五中全会)
  13. 苏晓明的歌曲《军港之夜》
  14. 李谷一的歌曲《边疆的泉水清又纯》(电影《黑三角》,1978年)
  15. 台湾歌手张帝的歌曲、手提式录音机
  16. 香港歌曲《成吉思汗》、迪斯科
  17. 烫发
  18. 红棉牌吉他的流行
  19. 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35周年大阅兵
  20. 电视片《河殇》(1988年)
  21. 广播里的通缉令,学潮运动(1989年)
  22. 刘克的歌曲《站台》
  23. 香港歌手张明敏的歌曲《我的中国心》(1984年)
  24. 台湾歌手苏芮的歌曲《是否》
  25. 中国的热播电视连续剧《渴望》(1990年)

奖项

奖项类别被提名者结果
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站台提名
亚洲最佳影片奖站台获奖
弗利伯格国际电影节堂吉诃德奖站台获奖
费比西奖站台获奖
南村三大洲电影节最佳影片站台获奖
最佳导演贾樟柯获奖
新加坡国际电影节最佳亚洲故事片站台提名
青年电影奖站台获奖
布宜诺斯艾利斯国际独立影片节最佳影片站台获奖
电影手册十大佳片站台获奖

这部影片以贾樟柯的故乡山西汾阳为背景,讲述了几个歌舞演员从1970年代末到1990年代初的生活。贾樟柯通过几个小城镇人在这大约十年间的平淡生活,展示了现代经济中心的中国是如何从文革后中国转型的,以及这种转型对草根阶层的冲击。

简评

〔X〕是中国极少有“巨作”感的电影。这类题材似乎很难处理核心点,最美好的回忆总是在记忆深处的一段,单拎出来讲述并没有那么特别,是时间给了它力量。在漫长岁月的一处回望,才像是受到了雷霆般的一震。若不出现那后续的沉浮,回忆也不会显得触不可及,但最珍贵的东西出现在作品的前段,让后续的节奏显得很赶且不统一。时间必须要流动,作者需要的只是故事的头和尾,但若忽略不讲述中间的部分,头和尾也不再显得重要了。科长这部还有个巨大的亮点是银幕内的空间,光影、景深和镜头运动都太有整体的独特性。其实他的电影真的很酷,就和他自己一样。

年代细节和氛围非常非常迷人,“艺术面前tm人人平等”。八十年代还没甩脱旧时代的痕迹就已经急不可耐地想要狂奔想要逃逸,脚踩在地上脑袋插在云端,灵肉被拉扯成薄薄一张,易碎又倔强,火车轰鸣,拉扯到失去弹性又落回地上。尤其喜欢三明那段,崔明亮在窑洞里应付不熟的亲戚诉苦(灯泡enlightenment对应辍学也很妙)时随手抛接的帽子是三明后来下矿用的,他念完生死合同只能沉默,而三明几乎被生活压成了哑巴,三明给崔明亮看的美人照片就像崔明亮荒野上烧的火一样,是困囿者的单向表达,最后他俩由五元十元的纸币彻底连在了一起。(虽然很喜欢这部,然而同样是第二部电影/三部曲中间的那部/民族伤痛史诗/火车一生,个人还是觉得李沧东的薄荷糖更精炼有力)

1、没有字幕,可能1/3的台词没有听懂,并且觉得剧情散乱,不知所云;2、崔明亮的长相和气质竟然和伍迪艾伦有几分相似;3、崔明亮的表弟是我最心疼的角色,集中国底层乡下男性的悲惨于一身,淳朴憨厚、不善言辞,和时髦的表哥在山上抽烟眺望远方时羞涩地拿出帽子里所藏的心上人的照片。最后跑着把表哥落下的钱送还去,转身离开的小小背影与望不见头的大山,从视觉上给人非常强的压迫与无力感;4、“火车”贯穿了整部影片,开头的舞台剧,年轻人们在公交车上模仿火车的叫声,在荒野中奔向飞驰的火车(以钟萍的红衣为首,带来难以言说的生命旺盛力的感觉),以及结局烧开的水壶发出火车的汽笛声,黑幕结束。无疑是与影片名呼应的点,这群年轻人总在想象火车、追逐火车,却不曾真正坐过火车。

夜色笼罩群山,归鸟抬头远望,有人乘车离去,是否不再回首?每代人都有一段深埋心底的过去,也即时代的记忆,是怀念,还是忘却,这是一个值得思索的问题。回味过去,常让人显得苍白而无力,像是醉酒的人在胡言乱语。为何复述曾经,却如同编造故事,真的那么遥远了吗?再过二十年,那是什么时候,是二〇〇〇年,不,是二〇四三年!高铁取代了火车,飞机遮蔽了天空,人们不再靠信件联络,变得更加疏离和沉默。曾有过那么多难舍的旧梦,无数次午夜泪流,才发现,时间已像水似的流去,梦亦破碎不堪。希望、幸福……这些字眼承载得太多,变得摇摇欲坠。而当失意和悲伤来袭,心灵就如同火车经过时的铁轨,震颤不已。汽笛悠悠远去,我们是抖落在地的那几块碎煤,——只能向往,永也无法触摸。

#1080p# 看完后还没来得及回味就被朋友抓去“痛骂”我的前一段恋情,等从泥潭里被拽出,《站台》的细节恍恍惚惚再现于脑海中。崔明亮越发具有真实感,不是纪录片那种社会学概念的真实,是艺术概念的真实“感”。导演一直用音乐提示文工团几个人物在时代滚滚而来时的人生变迁,就像片中仅出现一次的站台一样,等或者不等,那个时代都会像火车一样轰隆隆来,再轰隆隆去。好在所处的只是一个小县城,他们与时代擦身,不是被碾压而过。剧中的人物也像真实生活中一样,道一句再会,就再也没了音讯。如果我是崔明亮,你是尹瑞娟。没人会记得我是村里第一个穿喇叭裤的,没人会记得你好奇《流浪者》朗诵《风流歌》跳“斗牛舞”。仅有如火车般蜂鸣的开水声,萦绕在我平庸无趣的午后小憩中。

“长长的站台,寂寞的等待”,《站台》这部片子就像是这句歌词里唱的一样,有一种挥不去的很深的寂寞感,一方面改革开放的浪潮已经吹到了汾阳县城,年轻人渴望外面的世界,另一方面他们又有一种无力感,即便走出去也注定还是要回来,贾科长的厉害之处不在于对时代的影响还原,而在于其对时代下的个体身上的那种情绪上的把握,片中时代的变化虽然只是作为一个喇叭里放出的背景音而存在,但已然渗入了每一个个体的生活之中,时代的巨变和个人的命运交织在一起,宛如一曲二重奏。片中贾科长并没有加入太多煽情的镜头,只是老老实实的记录和展现,只是在必要时加入一点音乐,这带给我一种更为模糊混沌的感动,说不清楚但格外动人。“长长的站台,寂寞的等待”,等待。

理解当时第一次看时哭得连鼻涕都流出来,但可能并不是我最爱的一部科长了;仍然想去80年代,却完全丧失那种理想主义破灭的黯然神伤,这种变化在我身上也才五年而已;演员调度主导大景别的摇移和固定,娓娓道来让观众窥视着记好,最爱城墙戏跳舞戏和双胞胎落寞;汽车的挡风玻璃串联时间空间,声音才是中间的线,虽不如小武设计精巧(毕竟能单用声音写影评),但也同步影像风格,让声音成为一种痕迹和记忆,除了广播和歌曲最爱的就是结尾处两段影视素材,喋血双雄固定镜一直记得,当然重看的原因也是今天重看《一一》里面科教片想起那段,然后越想越觉得两部电影相似,尤其在迷影式的解构上;火车一直跑再到只剩烧水壶相像的汽笛声“美丽的火车你要去哪儿呢”“the red train”

18、9岁的时候看没有理解到那份无所适从的压抑,和冲动。看到火车追地气喘吁吁也好,付费电话打过去只为了听一声喜欢的人的声音就挂断也罢,青春就在不知不觉中不复返了。那个把死刑当作茶余饭后家常话的年代,人们物质上空虚的同时,经历着极度精神上的贫瘠,哪怕是这样一群在当时已经算是特立独行的群体。在2023年的今天由于经历过疫情,多少体会到了一些人类深层的那种孤单。表弟将在矿上打工挣来的10元钱给了表妹,希望她考上大学,永远也不要再回村子里的那背影,眼泪忍不住落下。贾樟柯的长镜头比任何一个导演的都浑然天成,如何能没活过那个时代却体会如此深刻?平凡并不可怕,平庸却使人毛骨悚然。本片无法被超越的地方在于表演,是他们贴近了那个小城,和那个时代。影片如果停留在赵涛一个人跟随音乐起舞之后,便是我心目中的完美。

【2000,贾樟柯】难怪被称为“80年代平民的史诗”,特别钟爱的一部。以文工团的改制过程反映时代的变革,着眼于小人物在变革下的变化,善用背景声、歌曲,传递时代信息;跟着电影《流浪者》《加里森敢死队》、歌曲《年轻的朋友来相会》《美酒加咖啡》《泉水叮咚》《幸福在哪里》《在希望的田野上》《我的中国心》《是否》...感受了一遍80年代,一部分歌洋溢着一种向上的昂扬,一部分则是不同的抒情,理解贾科长说这是《小武》前传的理由;百龄、工整的城墙是正在消失的世界,著名的追逐火车的场面,让人被他们的年轻和热情感动,又为他们没有赶上而叹息,最爱的还是躲在封闭空间里,不太熟练又肆意、热情的舞蹈;镜头下的县城混合着现实、失意和浪漫。摄影和美术比小武时期优秀了很多,画面很美,拍摄团队成长很快;

看完过了几天回想,觉得好多小细节好用心,好有意思。(1)半窥视视角,城墙遮住的,明亮和娟子的对话和试探,没发生胜似发生的拥吻;(2)双胞胎姐妹的三次表演,与萧条或有用心观众的衬比,明明该被冷落成背景了,却因其束不住的青春活力而亮烈得突兀荒诞;(3)不愿搭便车的三明,给妹妹的五块钱,到了明亮转交时变成10块;(4)新来的女演员要饭前洗手,三明都舀水冲手,两个男主都效仿,直到明亮跟三明相认;(5)娟子在夜间值班室的独舞,明亮在夜晚河滩烧起的火,出去广州又回来的人,突然不辞而别再也没回来的人;(6)最后的结局,午后,明亮在打盹,娟子在哄孩子,水壶在响,好几分钟都是这个画面。所有的梦想都遁去,所有的站台都对他们形同虚设了。(7)更多……

现在明白为啥当初影迷有不喜欢山河故人的了,后者几乎就是站台的翻拍,只不过站台描写的是比导演大一辈的文青,山河讲得是导演那一辈在90年代下海成功的弄潮儿。这里几乎有贾樟柯所有的元素,无论是故事中穿插的时事(这在天注定中成为了主线故事),在抒发人物心情时插入的金曲(在江湖儿女里面反而特别尬),注重自然环境声的采样以及室内戏中摄影机的横移扫视屋内的众生(在三峡好人里面变成了一小段360度环绕拍摄的长镜),就像追随之于星穿前的诺兰。当崔明亮爬上城墙,他没有选择向外面望去,而是看着尹瑞娟的房子,这暗示了他终将难以逃离故乡,放不下自命不凡的清高,无法适应那高速变化的社会,也无法触碰到他曾经想要的自由,尹瑞娟回到了体制尚能在收音机前回味旧日时光,水壶烧开的尖鸣声却再也不能让崔明亮想起火车奔向远方时的轰鸣。

找的版本画质很糊字幕也不全,极大影响了观影体验。从头到尾除了王宏伟的脸太熟悉以外其他人基本都是马赛克状态,经常把他们搞混。片子拍得很真实特有生活气息因此也很动人,一些角色讲台词时不知道是导演故意设计还是没咔掉的口胡,会把说一半的话咽回去再重新组织语言,挺有意思。由于拍的都是我出生之前的故事,很难对那些时代元素有很深的共鸣,但对于青年人被卷入时代潮流又被时代遗忘这件事我想我的情感是与之共通的。简单来说,题材我很喜欢,但群像拍得很散,没有主线,时间跨度大加上刻意模糊的叙事方式(貌似是用大巴内景来转场的)看得我很混乱,经常看着看着就跟丢了:不知道谁是谁,不知道谁又想干嘛,谁又要去哪。所以,就三星吧。看到外网好多老外求资源,他们真的能欣赏这个?

获得奖项

  • 第57届威尼斯电影节
    第57届威尼斯电影节
    获奖:亚洲电影促进联盟
    提名:金狮奖 / 主竞赛单元
  • 第22届南特三大洲电影节
    第22届南特三大洲电影节
    获奖:Golden Montgolfiere / Award of the City of Nan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