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2005)

UP:2022-04-16

《孔雀》是中国导演顾长卫于2004年拍摄的电影处女作,李樯编剧。电影讲述生活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河南安阳(剧中称鹤阳)的一个极为平凡的五口之家,在一段时期内各人发生的故事。主线人物是家中哥哥(冯?饰)、姐姐(张静初饰)和弟弟(吕玉来饰)。在安阳和开封取景拍摄。 本片获得了柏林电影节“银熊奖”。

孔雀

评分:8.1 导演:顾长卫 编剧:李樯
主演:张静初 / 冯瓅 / 吕聿来 / 黄梅莹 / 刘冠成 / 安静 / 于小伟
类型:剧情 / 家庭
片长:136分钟 / 141分钟(日本版DVD) / 144分钟(德国地区:中国大陆
语言:汉语普通话 / 晋语
影片别名:Peacock
上映:2005-02-18(中国大陆)
IMDb:tt0445506

故事

本片以分层叙事的结构,分成三段分别描述了20岁出头、面容清秀、但性格刚强执拗、从小拥有当伞兵梦想的姐姐;小时候患病留下轻微脑疾的23、4岁的胖子哥哥;与及17、8岁、内心敏感、忧郁、内向的弟弟三人,从文革时期的青年时代,直到文革结束后,从满怀激情,到各自成家生子,逐渐变为一般人之间的那段岁月。

角色

演员角色介绍
冯?高卫国高家大哥,23-24岁,憨厚胖子,小时生病烧坏了脑,智力有点障碍,经常被人欺负,但受到父母溺爱
张静初高卫红高家二姐,20岁出头,喜欢拉手风琴,少年时梦想当伞兵
吕聿来高卫强高家三弟,17-18岁,少言寡语。离家出走后在养老院打工,被二姐发现后离开家乡。(他亦是剧中的旁白者)
黄梅莹母亲高卫国、卫红、卫强三人的母亲
赵毅维父亲高卫国、卫红、卫强三人的父亲
刘磊果子玩世不恭的青年,暗恋高卫红
刘国楠张喜子高卫国在面粉厂的同事,欺负高卫国,曾被果子报复打伤
石俊辉小王高卫红的第一任丈夫,当民政局局长的司机,为人老实憨厚
王兰金枝小时得腿病成了瘸子,由农村嫁到城里,成为高卫国的妻子,二人婚后经营小吃摊
安静张丽娜高卫强的妻子,来自南方,曾离婚并带着和前夫生的孩子钢炮,靠唱草台班子养活一家
于小伟男伞兵和胖姑娘的姐姐结婚
王彤胖姑娘姐姐和男伞兵结婚

奖项

  • 第55届柏林电影节:评委会大奖银熊奖
  • 第十四届上海影评人奖最佳女演员:张静初
  • 第25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女配角:黄梅莹

第六届华语电影传媒大奖

  • 最佳导演:顾长卫
  • 最佳编剧:李樯
  • 最佳女主角:张静初
  • 最佳新演员:冯砾

电影以河南安阳话(属晋语邯新片,介乎于中原官话河南话过渡区)发音,“不少观众都好奇地问我们——‘片子里讲的是哪儿的方言呀,那音调怎么还都带拐弯呢,品起来还那么有韵味’,我就告诉他们‘那就是安阳话’。”

简评

顾长卫首执导筒就献出这么有力量的作品,那个时代的荒谬与无奈都被展现得如此生动。一个家庭,三个孩子,都代表了不同的压抑,但这就是一个时代的缩影。顾长卫用一个平行蒙太奇的结构将三个人的处境与心理巨细无遗地展现。在那个时代面前,每个人都渴望成为孔雀拥有开屏的惊艳惊艳瞬间,但终归梦想照不进现实,每个人最后还是沦为自己最初梦想的反面,因此不是所有人都能按照自定的剧本平坦走过一生,而是在历经一次次阻碍后自降标准。顾长卫表达的正是对那些曾经年少未实现的梦想的遗憾与无奈。结尾农历立春快要来了,看似是希望,但下一部作品《立春》还是告诉人们,不要对春天抱有过多期待,绝大多数人的平庸才是这个社会真实的写照。

顾长卫太厉害了。三幕式电影,整个关于构图、置景、布光,色彩,都太让人叫绝。当张静初自行车后座的降落伞升起来的时候,好像真的下一秒就要奔赴理想。强行打开房门后,张静初坐在窗台上的模样像极了夭折的圣女。她嫁人了,上半截的悲剧结束,而后的现实开始于另一个家庭。高卫国在面粉厂里被打之后,爸爸来找人,打开厂里的灯那一刻,圣洁光辉的光晕融在漂浮的面粉轻盈世界里,你以为是天堂。高卫国把冰库锁起来那一刻我的心拔凉。而三弟简直是那个时代下被阉割与反阉割的典型。父母柔弱形象下的均父权之上,导致弟弟缺失母爱。他下毒杀哥哥是反抗父权,他依赖姐姐追逐女同桌,是追逐母爱。姐姐出嫁,人生的母亲再一次丢失。 最后,谢谢雯丽。

想看只有张静初的《孔雀》,因为那种倔强少女,逆风飞伞穿古城的画面太过叛逆和诗意,美的让人心碎,撕碎了周遭肃杀恐怖的社会气氛,最有人味儿,但又不愿割舍电影对整个家庭乃至当时社会的呈现。表象写了三兄妹的半生,隔靴搔痒地批判了一下重男轻女,实际从开头就在用环境广播和各种隐喻来批判当时的文化大G命。张静初梦碎,哥哥也难瓦全,唯一过的舒服的却是憨哥,这跟那个别扭的年代一代,你所期待和向往的个性,都会被更壮大且可不违的集体性碾压。这种事与愿违,正如结尾全家看孔雀,不得,走之,开屏这般。不是所有的梦想都能得偿所愿,越是期待看到美好,越是错过世间纷繁,这,就是活着。

电影中情节很多,很现实,很生活,女孩追求梦想,为梦想愿意付出一切,坚定的信念,但最后还是被生活磨平了棱角。大哥是个得过脑病的人,但善良,和她老婆在一起,就是社会的通病,有缺陷的人只能选择有缺陷的人在一起,但他们的心并不缺陷,以外在定义了他们。小弟中途辍学,能感觉到他是一个虚荣的人,故事中没有讲出小弟出走后的故事,整个故事以他的视角展开,虽然有些地方串联起来,缺少一些逻辑性,但导演能够将三个故事线连接在一起不突兀已经很厉害了。这片中太多太多生活的无奈了,二姐的结婚、离婚,以及多年后在大街上碰到曾经心仪的人,他只说了一句:您贵姓,生活中的重逢哪里有那么多铺垫和伤感;大哥的生病、小弟的出走,父母的变老,时间真的很快。

8/10 顾长卫起点极高的导演处女作,可以说本片承袭了第五代完整的电影美学体系。用三段式及三人物穿插叙事勾勒那个时代的氛围及个体命运,影片对于生活乃至情感压抑的刻画是从内到外的渗透,而年代感又塑造得妥帖,亦教人很容易沉浸其中。张静初这条线的人物弧光,她的改变可谓清晰可见,着实看得人心痛与黯然。逃离、归来、顺从,是时代悲歌亦是人生宿命。固定机位长镜头,凝视的视角让人心颤;构图上角色被前景框住的画面一再出现,是为困顿。全片镜头语言大都浑然天成,你看张静初骑自行车拉着降落伞飞驰的那组运动镜头就拍得神采风扬。喜欢收尾戏三个家庭与孔雀开屏纷纷擦肩而过的那个长镜头,简单直白却又意味深长。2005年,顾长卫的第一部,却似乎成了第五代文艺佳作的绝唱。

像是看了三集电视剧,顾长卫在第五代时期所擅长的造型、色彩、调度等能力,完全被编剧李樯的剧本文学性给遮蔽了,整部电影的画面只是单镜头语汇的堆砌,人物的心理空间虽然得到了放大,但电影的动感和灵性却消失了。影片看似是一个三段式结构,然而作为牵引所有角色的关键性人物,由张静初饰演的姐姐才是不折不扣的第一主人公,哥哥和弟弟的两条线索只是在丰富姐姐的主体叙事语境,所以影片在结构的排布上并不均衡。顾长卫和李樯想要展现大时代变迁背景下不同性格的人物殊途同归的命运,三个主要角色亦被赋予理想、现实和虚无的精神价值,但刻意造作的化妆、布景和表演却无时不在拆穿那层本就虚构的“假”,对时间流逝感的呈现也远没有达到贾樟柯电影的水准(尤其是相同的山西语境),因而所谓“孔雀”的隐喻也就变成了一个可笑的自我讽刺。

8/10 顾长卫起点极高的导演处女作,可以说本片承袭了第五代完整的电影美学体系。用三段式及三人物穿插叙事勾勒那个时代的氛围及个体命运,影片对于生活乃至情感压抑的刻画是从内到外的渗透,而年代感又塑造得妥帖,亦教人很容易沉浸其中。逃离、归来、顺从,是时代悲歌亦是人生宿命。固定机位长镜头,凝视的视角让人心颤;构图上角色被前景框住的画面一再出现,是为困顿。全片镜头语言大都浑然天成,你看张静初骑自行车拉着降落伞飞驰的那组运动镜头就拍得神采风扬。喜欢近结尾处三个家庭与孔雀开屏纷纷擦肩而过的那个长镜头,简单直白却又意味深长。2005年,顾长卫的第一部,却似乎成了第五代文艺佳作的绝唱。

孔雀只看电影以我现在的鉴赏水平是看不太懂内涵,看了两篇影评才能模糊的明白一点关于理想主义的覆灭。但是即使如此,张静初在街头骑着自行车,身后的蓝色降落伞被风吹着张开它的全部,这个画面还是一下就能感到彻底的自由,横冲直撞着冲开一切,欢笑着载着理想前行,年轻又充满希望,不过最后还是被扑灭了,无论是现实还是理想,总有人扑灭它。这个角色也总是能感到自己的影子,执拗又充满戾气,脱离现实而处于幻想。“敏感和内心世界过于丰富的孩子未来总显得捉摸不定”,只有像哥哥那样现实又自私的人最后才能获得他所想要的。理想者总要接受破碎。

几乎是看过的最好的文革影片,通过一家人的故事,把那个时代的冷漠、绝望和扭曲描绘了出来。逃得了原生家庭,但却逃不脱压抑人性的社会大环境,那个灰色的年代,妇女思想远未觉醒,自由的灵魂无处安放,人的基本欲望被压抑,环视周围,似乎每个人都是弱者,每个人都有一肚子怨愤需要发泄,因此人性的扭曲开始蔓延,从单位,到学校,甚至家庭,对同胞骨肉都能痛下杀手。在这样的环境下,谁能看到希望?即使知道孔雀会开屏,谁又能等的起呢?除剧情之外,镜头也特别喜欢,是一种朴素纯净的美。

顾长卫长片处女作,我看的资源是141分钟的日本版。高家兄妹三人各自的命运受到个人和家庭的影响而被改写,同时避免不了的是被时代的洪流所裹夹,所以这是一出悲剧,顾导选择“后文革”时代是有深意的,他想探讨的是那个时代的年轻人的命运到底掌握在谁的手中,到底能不能够不受家庭和社会环境的影响而完全由自己主宰,所以这部片子的立意很高,通过小人物的命运和情感的变化反映大时代的变迁,剪辑也不是纯线性叙事,而是兄妹三人的故事分别讲述一遍,最后汇聚到一起交代结局,通过这部片子和《立春》能够看出来顾导的水平确实高,个人认为高过张艺谋,可是为什么只拍了这么两部高水平的片子之后就有点江郎才尽了呢?是觉得还是摄影老本行适合自己吗?

我觉得时代只是影片的背景板,家庭问题才是核心和要害。很多人说故事是时代的枷锁下的悲剧,我倒感觉是家庭功能缺失造成的个体命运的偏差。你说家长父母不关心子女吧,爹妈忙着给孩子说人情找工作,帮着孩子擦各种屁股;你说关心吧,也就偏心生病的大儿子,小儿子画了个裸体画父亲非但不引导还要到处嚷嚷,女儿内心萌动根本无人过问关心,他们一家子吃饭、生活的时候永远是冷漠、无话的,这种家庭氛围下成长的孩子自然是压抑缺爱的,所以这兄妹三人尤其是女儿各种奇葩行为实际上就是病态地渴望爱、寻找爱最后爱而不得的过程,产生的结果就像我看到的一条观影评论所说的,这一家子都是神经病。

确实不错。整体还是停留在比较诗意的状态中的。可能三段感情都折射出了某种七十年代感情生活的隐忍,也是中式爱情比较典型的例子。个人比较想点出的三个亮点。一,伞兵从天而降的那个片段,像极了苏联时期儿童电影的基调,一种梦幻的感觉但却是一些残酷或者现实的东西。二,结尾的孔雀开屏真的很不错,一方面想起当时对于大象席地而坐中一直被重复提起的大象,最后的那一声鸣叫。另一方面是这种作为的留白的结尾,我觉得特别有中国电影的特色,西方的作品真的学不来,一直学不好写作的我也办不到。三,家庭关系的推敲不错。边看边想了好多事,小儿子叛逆的时候想着后来父母的无力,围着餐桌想着童年的流逝,回想了好多,想了好多。真是感人

获得奖项

  • 第6届华语电影传媒大奖
    第6届华语电影传媒大奖
    获奖:最佳导演 / 最佳女主角 / 最佳编剧 / 最佳新演员
    提名:最佳电影 / 最佳男主角 / 最佳女配角 / 最佳新导演 / 最佳新演员
  • 第55届柏林国际电影节
    第55届柏林国际电影节
    获奖:银熊奖-评审团大奖 / 银熊奖-评审团大奖1
    提名:金熊奖-最佳影片
  • 第25届中国电影金鸡奖
    第25届中国电影金鸡奖
    获奖:最佳女配角
    提名:最佳男配角 / 最佳导演处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