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2004)

UP:2021-09-27

演员表影评剧照
世界

评分:7.4 导演:贾樟柯 编剧:贾樟柯
主演:赵涛 / 成泰燊 / 黄依群 / 王宏伟 / 梁景东 / 王小帅 / 韩三明
类型:剧情
片长:143分钟 / 105分钟(剧场版)地区:中国大陆 / 日本 / 法国
语言:汉语普通话 / 晋语 / 俄语 / 英语
影片别名:The World
上映:2005-04-15(中国大陆)
IMDb:tt0423176

世界简介

身为北京世界公园民俗村的一名舞蹈演员,赵小桃(赵涛)对身边微缩的世界早已厌倦,渴望有天同也在民俗村做保安队长的男友成太生(成泰燊)一起坐飞机去看看外面真实的世界。前任男友的到访,令赵小桃想起她同成太生刻骨铭心的初遇以及目前两人过的平庸日子,明白昔日的理想早被粉碎,而刚结识的一见如故的俄罗斯姑娘安娜的突然离去,加深了她对现实生活意义的怀疑,认识到她和成太生对彼此的忠贞,是生活里所剩的唯有美好。
  然而人心是最能琢磨的,成太生悄无声息地把心给了另一个即将去巴黎的女人,但他显然没有领会民俗村以外的现实世界里流行的情感游戏规则,只能黯然回归自己的卑微身份。

第61届威尼斯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金狮奖 (提名)贾樟柯 第41届台北金马影展金马奖 最佳原创配乐(提名)林强

世界剧照

世界世界世界

简评

贾导儿用赵涛讲述他自己影片里小人物的性幻想……小了三分之二的埃菲尔铁塔,有钱的南方情人,赵涛的制服诱惑,我估计要是我早就飘飘然到不知道自己姓什么了;反复播放的扩音喇叭,意外死亡的民工朋友,冗长沉闷的固定镜头和低饱和度的色彩,都让我想起了十几年前的北京,感谢贾导记录了零零年代,那种在异乡的不安(飞机这个话题可真是太真切了),东南沿海的口音,穿雨衣住地下室.....我尽可能想象一个没去过的城市填补我内心的空虚,二十年间我也曾幻想过东京和巴黎,可坐在三轮车上的一首《乌兰巴托的夜》才把我带回十几年前一个真实存在的夜晚

贾樟柯的好,在于他有世俗,而少俗气。后学模仿者,但有俗气,不见世俗。边看室友边打游戏,呲哇乱叫,很是败兴,惟碍于人情不便发作,提醒他也无用。只好彼此相扰两不厌。科长片子里比较喜欢的一个故事,只是人物不那么有力,也可能着力点分散了些。设定和片名很见机智,也有文学味道。林强的音乐好,几个镜头印象比较深,尤其是赵小桃和二姑娘站在工地上,背后是粗壮水泥柱和矗天散开的钢筋,两人不响,一架飞机在低空飞过。五分钟内,连用了左小编曲的《乌兰巴托的夜》和耳东升作曲的《为爱痴狂》。

有语言“术业有专攻”,贾樟柯专于世俗江湖、时代迁变,把中国社会磨的细若齑粉,赵涛女士未来注定是中国电影史的一个独特icon,挣扎在不甘里的乡村文青,是自成气候的中国独一份的标志性人物,可以做这个符号的具象化扮演者,用演技好不好评价她就不太恰当。中国人对西方的向往其实这么多年没有变过,即使是大力宣扬民族自信的今天,我倒不认为是所谓“崇洋媚外”作祟,西方是井底蛙能想象的全世界,去西方不是一种奔赴而是一种逃离,自由是什么我们还没想清楚,不过是懵懂中关于自由的正面印象驱使人民前进罢了,毕竟即便复刻所有名胜古迹,井底的本色变不了。那么又要多问一句——数量庞大的我们为何仿佛是与世界失联了呢?

科长最好的作品之一,反复出现移动拍摄的艾菲尔铁塔,这是属于贾樟柯的浪潮。庞大而虚伪的世界景观和渺小如工蚁般的人类群像,垄断财权买办人命的老大哥们和受困于生活而被观赏被愚弄的底层人民,极与极的反差,欲望却在终点汇聚、碰撞、挤压,产生巨大却难以名状的眩晕感,谎言与作戏由此诞生,荒谬与真实联袂而至。表面热闹,底色悲凉。言语不通的异邦人可以结为挚友,言语相通的姐妹亲眷却能反目成仇。身穿婚纱的不一定是新娘,身骑白马的不见得是王子。总渴望着要走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所以做着关于远方的蜃梦。每天都在扮演别人,何时才能成为自己?梦碎了终于发现,不过是换了个圆点继续原地打转。“我们已经死了吗?”“不,我们才刚开始。”

贾电影的表演有一个特色:每一场中,演员的最高任务/贯穿动作都非常浅明直白,几乎是不带转折的。然而,为了贯穿动作和最高任务,演员显然丧失了表现人物内心细微矛盾、转折与冲突的能力,主要是直观/感性细节的缺失,这应当是导演上的一大缺陷,让人总觉得自己在看微观社会学记录拍成的电影,比如《世界的苦难》啥的。《三峡好人》、《山河故人》里还有一些特写,这部片子里特写数量为0,丝毫没有捕捉人物面部表情。当然,《山河故人》里捕捉了很多,但结果却是不尽如人意的,可能贾不擅长于此,更擅长写诗。视听佳。

印象很深刻的在贾导某段访谈里,谈到“时间”和“沉默”的概念;生活里惯见沉默的大多数,而沉默本就是生活的大多数,沉默不代表万籁俱寂,沉默是雨声风声落雪声,沉默是无意识与生命对话最朴素的形式;看多科长的电影,似乎对生活产生隐隐的失望,迷失在永恒的没有目的地的景观里,无盼头无未来茫然无措,“具体”是奢侈的,过了今天的明天仍旧重复今天,妥协与和解不过囿于重重困境的包围,“埃菲尔铁塔、巴黎圣母院和凯旋门,法国那点儿东西北京全有”——生活是时间组成的,而时间的本质是悲剧。

世界浓缩在一个小小的角落,而在这样的“大世界“的小人物经历的却依旧是现实中似乎稀松平常的事件,想去世界的角落看看但是却被现实限制住脚步,安娜和桃说着不同的语言喝着酒再次相遇时的拥抱可以代表着她们依旧惺惺相惜理解对方的孤独和无奈,死亡看似非常轻易地出现在的眼前。拍摄这些微缩模型对我来说更像一种讽刺,虚假的世界之旅就像10年前寄回照片的丈夫,有些人却永远被困在原地。在这个看起来非常光线靓丽的世界公园的背后却是很多的痛苦。整体立意很有趣但是表现方式却并不是非常动人,同时动画的部分也有些跳脱,故事线不够清晰更多的是情感的体现。

本来是4分片,动画雷人减分,不断复现的世界公园景观有重复水戏感觉,可删减时长。赵涛有牺牲,而且奉献了演艺生涯中较突出的可以说是最好的一次表演,贾樟柯不像姜文那种伪君子非要荧幕上保持老婆贞洁圣女形象。发现了惊喜的价值,贾樟柯的视角曾经这样转向城市,记录下当时也是当下的气味。刻意的编剧编排比我预想中少,真实的质感和记录仍然在每个长镜头里散发出来。我们的城市,城市夹缝中的人的生存状态,与今天仍完全一致。乡村拍完了,城市拍完了,中国就这么回事,直到十年后的今天也没有什么变化,仍然在社会历史发展的停滞期没有钻破出来,所以贾樟柯拍完这个也就没什么好拍了,对吧?

贾樟柯拍摄的第一部让我觉得唯美的电影。手机在电影中担当了推动剧情和表现人物关系的工具。有了手机,人们的情感中出现了可乘之机,过去可以不联系的时候现在不可以了,手机总能让人与人产生联系。手机可以建立新的联系,只要有了电话号码,就可以认识过去一辈子都不可能认识的人或者没有机会认识的人。按一比三比例缩小的建筑群是大千世界,却如此狭小,小到人们必须要出去看看,才不会变成鬼。结了婚的人离开了这个地方去度蜜月,留在这里的人非死即伤,煤气中毒。

不是华丽丽的北京城,微缩的“世界”景观中,微缩着的底层人,在这样的空间中生存着有点荒诞和滑稽,是一种什么样的荒谬感可以打造这样一个“世界公园”出来,贾樟柯听过赵涛讲了在深圳“世界之窗”的真实经历之后,写了这个剧本,拍了赵涛讲述的故事,放了很多情感进去,包括底层人身份反转后的倾轧、相爱恋人之间的不信任与相互折磨、小桃与太生之间的情感与背叛、二姑娘等像尘埃一样的底层人物,现实中存在过却无法找到存在的痕迹。语言不通却真实存在的小桃与安娜之间的友情,给灰暗的底层世界中留了仅有的一丝温暖。解禁之后公映的第一部电影,容量很大,想表达的很多,却少了之前影片中“世界”的完整与超有力量与意味的结尾。

在世界之窗的打工人们,天天都可以“出国”,一会儿是埃菲尔铁塔,一会儿是曼哈顿,一会儿又是泰姬陵,可实际上他们一个国都去不了。这个世界之窗就像个背景一个宏大的舞台,舞台上是渺小卑贱到尘埃里的演员。北京这个所谓的国际大都市也是一样,和你我这样的打工人又有关系呢?每个人都面对着灰暗迷茫的未来,充满着不安惶恐,男人想通过性和确定的答复获取安全感和对未来的把握,女人想通过身体和青春时间来换取安全感和对未来的把握,实际上我们一个也得不到,前方是光明还是黑暗,谁也不知道。

世界公园,奢侈品和秀场营造出的是人造征服感,其本质是弄虚作假。世界公园虽然打着不出北京游世界的旗号,该公园却以复刻抄袭为卖点。不断重复的“顺时针浏览”埃菲尔铁塔,讽刺该公园的形式主义,游玩本应自由放松的活动也要被指手画脚。假的奢侈品也是一样,购买他们的人买到的是形式,仿冒奢侈品却在出租屋里比色设计完成。余力为的摄影写实,却缺乏美感。这部电影里使用的动画画面都包含手机传简讯,通过动画里的声音色彩将信息通过科技传达的事实进行润色,制作氛围。影片悲观色彩浓重,当小桃和同事讨论升职的时,同事表示对于通过潜规则变为领导层无感,称只是多了个对讲机而已。而影片结尾的煤气中毒更是点明主旨,死亡才是新生。(之前对于贾樟柯出口中国电影这一主张感到质疑,但是看到所有的制作团队名称都以英文标注,本片实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