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京物语(1953)

東京物語UP:2022-05-05

《东京物语》(日语:東京物語/とうきょうものがたり)是日本导演小津安二郎所执导的电影,于1953年上映。《东京物语》是小津安二郎生涯代表作之一,也被电影评论家广泛的认为是电影史上最伟大的作品之一。

演员表影评剧照
东京物语

评分:9.1 导演:小津安二郎 编剧:野田高梧 / 小津安二郎
主演:笠智众 / 原节子 / 杉村春子 / 东山千荣子 / 山村聪 / 香川京子
类型:剧情 / 家庭
片长:136 分钟地区:日本
语言:日语
影片别名:东京故事 / 东京纪行 / Tokyo Story
上映:1953-11-03(日本)
IMDb:tt0046438

剧情简介

 
东京物语的电影海报

70岁的老人周吉和67岁的老伴富子离开故乡广岛的尾道市,坐火车前往东京探望儿女们。长子幸一是一名儿科医生,先将两位老人接到他家暂住,并且祖孙三代得以团聚。但因为幸一夫妇工作繁忙,星期天突发的病例让他们无法偕同老父母去市区游玩。于是他们请次子的遗孀纪子陪同老人家游览东京。后来两位老人家又搬到了开美容院的长女志泉家中,长女却嫌父母会给他们添麻烦,向长子借钱安排两位老人家去热海泡温泉。但是旅馆里的吵闹让两位老人家无法安然入睡,于是提前一天回到了东京。长女因晚上家中还有聚会而抱怨不已,两位老人家于是只好离开长女家,走在街头不知如何是好。纪子的公寓房间很小,周吉让老伴富子留在那里,自己则外出拜访老友。富子看见已故的次子昌二的照片依旧摆在纪子的桌上,心里颇有感触,她希望纪子能再找个好的对象再婚。周吉与两位旧友相约酒馆,各自诉说著对儿女的失望,直到酩酊大醉才回到长女家,并导致长女生气的说,自己从孩提时代就对喝醉的父亲伤透了心。

在两位老人家回尾道的途中,东京的儿女们突然收到电报,得知老母亲途中身体不适,在大阪下车去三子那里住了一夜后才回到尾道。不久之后,儿女们又收到老母亲病危的电报,于是他们赶紧从东京赶到尾道,但是老母亲还是在次日去世。葬礼结束后,长女只对母亲的遗物感到兴趣,长子幸一则匆匆赶回东京,三子也为了看棒球比赛赶回了大阪,只有次子遗孀留下来帮助料理后事。在尾道担任小学教师的小女儿忿忿不平地责备兄姊们过于自私。善良的次子遗孀纪子最后告别周吉返回东京,临别前老父亲周吉将妻子富子生前佩戴的手表赠送给了纪子。

主要角色

  • 平山周吉(由笠智众饰演) - 一位住在尾道市的72歳老人。
  • 平山富子(由东山千荣子日语東山千栄子饰演)- 周吉的妻子,68歳。
  • 平山纪子(由原节子饰演)- 周吉的次男昌二之妻,是一位上班族,丈夫死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 平山京子(由香川京子饰演)- 周吉的次女,是一位小学教师,与父母亲同住。
  • 金子志泉(由杉村春子饰演)- 周吉的长女,是一位美容师,在东京经营美容院。
  • 平山幸一(由山村聪饰演)- 周吉的长男,是一位内科医生,在东京担任街坊的家庭医生。

制作

《东京物语》的剧本是由导演小津安二郎及他的长期合作伙伴野田高梧在茅崎市一间乡村旅馆内花费超过103天才完成的。然后他们两个连同摄影师厚田雄春在东京与尾道花费一个月的时间来侦察拍摄地点。从1953年7月至10月进行拍摄与剪接电影的工作。《东京物语》的制作在许多方面来说都是很平常与普通。就跟小津安二郎执导的大多数电影一样,制作(从撰写剧本到剪接完成)总共花费4个月完成。小津安二郎在许多年来都使用相同的演员与剧组,《东京物语》的主题也类似他执导的其他电影。

风格

影片展现的是一段极其平凡的家庭成员之间的心理矛盾,客观表现了家庭生活中父慈子孝传统观念的破灭,对现代日本社会生活、家庭论题等问题进行了社会分析。全片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和戏剧性的情节变化,但却以活生生的人物形象,性格化的动作和语言,高度风格化的艺术表现,使世俗生活焕发出艺术魅力。小津安二郎并未将重要的事件展现在银幕上,只借由人物之间后续的谈话表现出来,例如片中他省略了两位老人家游历东京的全部过程。

小津安二郎导演的独特风格,例如固定机位的摄影方式、稍稍仰起的视角(通常称为榻榻米摄影)、对称而稳定的画面、缓慢匀称节奏(美国电影学者大卫·鲍德威尔(David Bordwell)喜欢称为“平静”)等,在影片里都有集中的体现,《东京物语》因此成为小津安二郎风格的经典范例。

评价

在英国电影杂志《视与听》(Sight and Sound)的最佳电影票选中,《东京物语》曾在1992年,2002年与2012年的票选中三度进入影史最伟大的十部电影排行榜,分别名列第3位,第5位与第3位。《东京物语》也在烂番茄网站获得100%的正面评价(共有21篇评论),平均分数则为9.7分。约翰·渥克则将《东京物语》列入影史最伟大的1,000部电影之首。电影评论家德瑞克·麦尔肯(Derek Malcolm)也将《东京物语》列入世纪电影的名单中,这是一份他认为该电影具有艺术或文化重要性的名单。

《东京物语》也名列《时代杂志》影史最伟大的100部电影名单里,著名电影评论家罗杰·艾伯特也认为《东京物语》是影史最伟大的电影之一。美国电影导演保罗·许瑞德(Paul Schrader)也将《东京物语》名列在电影经典名单的“金”区。《东京物语》在互联网电影数据库中则获得观众给予8.3的高分。

《东京物语》在日本电影杂志《电影旬报》于1999年选出的百大日本电影名单中名列第3位。多伦多影展在2010年选出影史必看100部电影,其中《东京物语》名列第15位。

《东京物语》第一区的双碟DVD由标准收藏所发行,第二区DVD则由Palisades Tartan来发行。《东京物语》在英国电影学院旗下著名电影杂志《 Sight& Sound》于2012年每隔10年选出史上10部最伟大电影,名列第3位。

关连条目

  • 东京家族_(电影)(2013年,山田洋次导演)
  • 珈琲时光(2003年,侯孝贤导演)

简评

看过很多讲述亲情的电影,小津的东京物语是最震撼人心的。不需要有宏大的叙事,夸张的剧情,跌宕的高潮低谷。平静如水,但却依然吸引着观众。简单的对话就是真实的写照,寡言的老父亲和慈爱的老母亲,游历过东京,泡过热海温泉,见识到子女的亲情寡淡,放弃对人生的执着。这份暗藏的对生活的态度是片中最大的魅力。子女的不孝顺只是片中表面的矛盾,但深层次中是人与生俱来的对生活的追求,总是欲求未满,直到人老如曾经的父母,只能选择自我放弃。镜头前的每个演员都好像直接面对观众对话,无限拉近彼此的距离,让每个台词都深入人心。每次戛然而止的对话,沉默的空气中是父母手中的蒲扇,好像要扇走凝稠厚重的空气,所有的潜台词积压进无限的时空,隔着镜头和荧幕,不断地向更多后来的观众透露秘密的心情。多么伟大而细腻的电影啊。

越想心里越堵得慌。大师作品都是这样的吗,前面涓涓细流安安静静铺垫故事堆积情绪,甚至一点风雨欲来的感觉都没给我,最后像多米诺一样,玲珑地倒了,很轻巧,但观者的内心却是一阵轰鸣。全程不疾不徐没有爆炸,结尾多幕让我想起我奶奶的葬礼。特别是置身于一个大家庭,很能理解兄弟姐妹们的百态,一些小细节剧作刻画得特别好,到最后也只剩哀惋叹息。于我一些表演还是有一点点客套做作,非常精致的全定镜头limited space层层窗框(侯孝贤学他的?)美是美但每次后面叠加几个特写/中景看久了真的有点腻,是那种过于精致导致的“吃伤了”的感觉。不过一想到这是1953年的作品,有这样先进的表演指导、 镜头想法、声音设计,就觉得十分震撼…不知道如果这个电影如今上映,人们还有耐心细细咀嚼一个过于像普通家庭生活日记的故事吗?

有的电影,看完之后,你会久久的呆立,脑袋里面不停的在浮现剧情,心里面很是不平静。东京物语就是这样的电影,看时甚至感到有些太慢太安静了,但是可回味的余味太厉害。就是深刻。其实主题很简单,父母之于子女,子女之于父母,你是怎么看待的呢?同样的父母,有人视为麻烦,有人奉为贵宾。可以看出他们的父母把他们养大的不易,也可以看到老人的善良,他们嘴里说着儿女的“成功”和表面上的幸福,但实际呢,表面上混的不错的儿女都是如此自私。只有纪子这个与她们甚至不算亲戚的前儿媳妇,看起来混的不怎么样,却说她很幸福,在真心待老人。所以,对于父母,教养出什么样的儿女才算幸福?人生何其短,又是怎样才算幸福呢?我们生而为人,可不要活成自己讨厌的样子啊

《东京物语》的导演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电影人,如果说到电影史,说到日本电影人,那么小津安二郎这个名字,是怎么也无法绕开的。本片上映于1953年,这是一部真正的艺术作品。这部作品,节奏平缓,叙事娓娓道来,让人能够完全代入故事,深入故事,并被故事所打动。小津安二郎有着娴熟的技巧,以及匠人的创作热情,他将这个平淡且生活化,充满人生的感慨的故事,讲述的触动人心,令人久久不能释怀,仿佛心中有千百句话,却怎么也说不出口。这绝对是日本影史上最伟大的作品之一。在拍摄技巧上,小津安二郎对于镜头空间感的设计尤为突出,如低机位拍摄,及阴影处理。在角色对话镜头中,以正反打为主要设计,但有时候也会让角色盯着镜头来对话,以此增加观众的代入感。故事表层是家庭的人情冷暖,里层却是关于人生的哲学探讨,停滞或是前行。。

本片无疑是小津电影中的精深之作。无论是从小津的电影语言乃至“宇宙观”之典范性,还是从本片透露出的些许“反常性”,这两种角度都可在本片里获得观照。就前者而言,自成一派的镜头语言无需多说,仅就个人比较中意的几点来谈:一是“静中之动”,稳固的画框内时而浮现出烟缕的垂直飘升;二是节奏之顿挫,尤其是对白段落中的人物常常需要先侧过头来再说话;三是台词在白描之下隐约显露俳句之意境。至于后者的反常性,则首先体现在外景拍摄的增多,尤其是父母眺望东京街头的段落中,伴随两人的行走,摄影机“奇迹般地”跟着横向移动起来,一道略微动情而又不详的征兆就此落下;进一步的是,本片的主题不再是“嫁女”而已,而是更为终极性质的“告别”,那就是死亡,它实在性地构成了本片之哀的基底。火车驶过铁轨,生活迈入现代,小津多少念旧、无所适从

低机位固定视角的效果很可,井然有序治愈强迫症的观感,每一帧岛国风情画都称得上明信片级别。从小津一遍遍让演员排练直到演出他想要的效果为止,就得以瞥见小津对“日本传统道德”的沉浸式自我意淫,所谓干净的榻榻米也不过是粉饰。如果说安部公房是个“没有故乡”的存在主义怀疑论者,那小津就是个民族身份认同感极强的本土发言人。收敛锋芒、压制躁动,在特定的年代含蓄有礼的东方之美在全球范围内也曾得到一批人的拥趸。任何文学影视作品的终极思考,都避不开“人与污垢”的母题。在赏心悦目缓缓流淌的琐碎家常底下,有多少不见天日的“蛆”在夹缝里蠢蠢欲动呢?艺术不分真假,形式没有对错,无论小津多么想追忆“大日本帝国”的传统精神文明与脉脉温情,他仍旧是个别具一格的风格大师,但无法成为永恒的精神导师。

《东京家族》的原版。风格和色调有别,前者更温暖动人,而这版却是冷静克制,拍摄和表演也是一贯的小津风格。不知为何,却总让我泪流满面。小津的父亲形象总是那么消瘦坚韧,他在和朋友的饮酒中追忆逝去的青春往事,在和成年儿女的相处中感到冷落和隔阂,在东京这个大城市里迷失,在和儿媳的交谈中,荒谬的感受到亲生子女未给的珍重。无论哪种,都是无比的寂寞。受着邻居朋友的羡艳,以为孩子们有了大出息,但是见面才知道不过如此,而孩子们根本不愿抽出时间接待。妻子突然逝世,他后悔没能再对她好一些,而三子则因为出差错过了母亲最后一面。无论哪种,都是无比的遗憾。正如他所说,父母总是对孩子无法满足啊。而他一声声的对儿女说“麻烦你们了”;妻子逝后形单影只的背影…真是让人心疼。想来想去,人生竟是这样充满了寂寞和遗憾,不免泪如雨下…

长大了的好人-父母和纪子,是打七伤拳的高手。还未长大的好人-京子,是看不懂拳法的小师傅。长大了的坏人-志夏幸一等一干人,则因为服下绝情散,既看不懂拳谱,也接不住拳法。导演明白日本人的狠,有外在的,有内在的,都化在绣春刀里,轻描淡写配合满面春风,把鬼故事讲成杏花春雨。绣春刀,又名锈春刀,因为太钝,伤不了敌心,只能用来炼心,炼不出铁石心肠,就炼出了他们看不出也看不懂的笑容,笑于绝望之中。长老师说电影精彩处在刻画了一种恶毒的一般性。这种恶是如此精致地周流在道德的背面,终于市侩,在现代性世界里大成。我说70s的东京物语是一种现代性反思,反思旧道德的解体和新道德的尚未建成,好无聊的一种诠释。

个人观看的小津的第一部电影,影片主要讲述了一对老夫妇去东京看望子女的故事。长子幸一是一个诊所医生,次子昌二1945年死于二战,二儿媳纪子守寡八年,三子敬三在铁路局工作,长女繁经营一家理发店,幼女京子是一名教师,未出嫁,与父母同住。个人觉得这部影片更偏向生活流,没有什么特殊的剧情,就是对日本普通民众的家庭生活娓娓道来,一方面,影片刻画了长子,长女和三子对父母的自私和冷漠,父母反而对自己的子女给予了理解和包容,而二儿媳纪子是对两位老人最好的人,另一方面,反应了二战对日本普通民众家庭造成的创伤和痛苦,影片最后纪子的眼泪中包含的感情非常复杂,既有失去丈夫和婆婆的悲伤,又有对公公给予她的关怀的感动。影片表达的中心思想和《困在时间里的父亲》类似,经典之作,五颗星。

第一次看小津安二郎的电影,但是却让我想继续把他电影看完的欲望,《东京物语》黑白,固定镜头是这部电影最大的特点,缓缓的在讲一个故事,但是却不枯燥也不会显的乏味,然后慢慢进入到自己的内心,相信很多人看完会很有感触,就像在讲自己身边的故事一样,电影源于生活,小津安二郎把生活搬上荧幕,贴近人们生活,这样电影往往也是最能走进人们内心的,全片下来没有运动镜头,都是固定镜头,就仿佛是记录一个镜头的故事一般,我们看到了儿女的冷漠,却也看到纪子的温暖。纪子最后说的话,她也没有很好,她也会变成自己讨厌的样子,但她希望不会,是啊,我们看到电影里面的儿女如此冷漠,我们也会痛恨,也会告诉自己以后不要成为这样的人,虽然纪子说最后我们也会变成这样的人,但是我还是希望,不要,无论如何,都不要成为自己讨厌的人

影片以老两口在家乡的整理上东京的行李开始。妈妈在荧幕的左方离镜头较远,而爸爸在荧幕的右方离镜头较近;他们之间空出的空间,会由小女儿和一位路过窗外的邻居填补。 整部影片中这样的镜头相当之多:摄影机是静止的,离人物稍远,往往从另一间房,或者走廊拍摄稍远处的人物,形成一个一个的“画框”,人物来去活动说话,出现隐没;有时候即使荧幕上的人物没有任何活动或者言语,也会由其他的物体来表达“活动”。比方当妈妈去世的清晨,儿女们坐在母亲的身体周围沉默饮泣,而荧幕右下方的蚊香燃着袅袅轻烟表示时间的流逝;二儿媳在家里招待爸爸妈妈吃饭,二老捧着饭碗沉默用餐,二儿媳背对摄影机,用扇子轻轻为他们扇风;而当大家都坐在一处用餐时,往往也有近处运转的风扇,和远处悬挂着的灯笼映着不断闪烁的水光。镜头是“死”的,而荧幕是活的。

#第一次看小津的影片#小津安二郎的温和细无声的家庭影片中,不知不觉会给人的情感产生很强的后劲,这是共情的力量吧,普世,集体无意识。稳健的构图、榻榻米摄影角度(低角度摄影),静态且有距离,固定镜头占据大多数,省略性剪辑,不同场景的变换,平淡如斯,强调了时间的连续性。加强景深,还原更加真实的日本传统家庭。没有轴线原则,人物间的对话采用单人单镜头,甚至对准镜头说话,而不采用传统好莱坞式的内外反打,成了小津影片的又一大特色。影片瞄准日本普通家庭的日常,人情冷暖,父慈子孝,皆包含在影片人物的经历之中,没有大起大浪的戏剧化情节,一切都是那么的平和缓慢,不得不说,日本家庭成员之间的相敬如宾的礼仪有震撼到,与我们国家的文化真不相。影片的主节奏那么的缓慢悠长,一切都是那么的平静,顺便说纪子小姐打光好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