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恋风尘(1986)
戀戀風塵UP:2022-04-02
《恋恋风尘》(英语:Dust In The Wind)1986年由侯孝贤导演,是一部刻划青少年面临成长抉择的电影作品。
剧情简介
谢文远与江素云是青梅竹马的朋友,居住偏僻的采矿小镇台北九份,每日都一起上下学。毕业后,文远上台北找工作,在印刷厂工作;一年后,素云也随着去工作,在裁缝店里帮忙;两人都默默努力工作,期盼能创造出更好的将来。后来,文远去中华民国陆军金门防卫司令部服役,而素云则送给阿远一千零九十六个(逢闰年多一天)写好自己姓名、地址,并贴好邮票的信封,要他每天写信给素云。
二年后,素云竟爱上了每天送信的邮差,两人公证结婚。素云的妈妈不准新人进家门,阿远的妈妈送了一只金戒指,哭着说是早就准备好的,素云听到忍不住泪流满面。然而,文远听闻“兵变”的打击,难以接受到甚至于嚎啕大哭。金门军营里的辅导长向营长说情,让阿远请几天假回台湾,在即将启程时,阿远告诉辅导长:‘我不回去了,回去也没用,都是别人的老婆了。’
半年后,文远退伍搭船返乡,在家里后院看着阿公种田,阿公说:‘顾这些蕃薯,比顾巴参还累人。现在呢,又得割藤了。这藤要是不割,以后蕃薯长出来就像尾指头这么小一条。今年台风来得特别早,而且来了好几次。阿公种的这些蕃薯,今年收成一定不好。’
人物角色
角色名称 | 演员 | 备注 |
---|---|---|
谢文远 | 王晶文 | 江素云的男友 |
江素云 | 辛树芬 | 谢文远的女友 |
阿公 | 李天禄 | 谢文远的外公 |
陈淑芳 | 江素云的妈妈 | |
阿英 | 杨丽音 | 江素云纺织厂同事 |
阿琴 | 梅芳 | 谢文远的妈妈 |
爸爸 | 林扬 | 谢文远的父亲 |
吴炳南 | 货运行老板 | |
辅导长 | 邓安宁 | 陆军金门防卫司令部辅导长 |
柯宇纶 | 印刷厂林太太儿子 | |
林秀玲 |
奖项
荣获
- 法国南特影展
- “最佳音乐奖”:陈明章 (女声许景淳演唱)
- “最佳摄影奖”:李屏宾
- 葡萄牙特罗伊亚影展
- “最佳导演奖”:侯孝贤
- 学苑金像奖
- “最佳导演奖”:侯孝贤
轶事
根据吴念真的初恋经历改编而成,由有份编写剧本的吴念真提供故事素材。影片拍摄前,导演及编剧联名致函行政院新闻局局长宋楚瑜,请求转呈军方协助支援。而且,中央电影公司也曾检附剧本,申请军方支援前往金门实地拍摄。但是,军方认为这段服兵役期间男女感情发生变故的剧情对未成年男女可能造成负面影响,而拒绝支援。
获得奖项
- 第63届日本电影旬报奖
获奖:Kinema Junpo Award —— Best Foreign Language Film Director - 第9届南特三大洲电影节
获奖:Best Score / Best Cinematography
提名:Golden Montgolfiere
- 侯孝贤 Hsiao-hsien Hou导演
- 李天禄 Tianlu Li演员
- 辛树芬 Shu-fen Hsin演员
- 王晶文 Jingwen Wang饰 阿远
- 柯宇纶 Lawrence Ko演员
- 陈淑芳 Shu-Fang Chen演员
简评
清丽和淡淡的忧伤,很美很安静。我感受到的是一种平淡恬静的生活,没有惊喜和过多的喜悦,也没有巨大的悲伤,更多的是安然和一种青涩的沧桑感。即使结尾阿远痛苦,但是没有放大,仿佛被影片的整个氛围接纳和包容进去了。缘分是说不准的,生活还要继续,就像从前那样平淡地继续。八几年的爱情真是纯真啊,再者青梅竹马的感情我认为会有亲情的成分,甚至会有一点像兄妹(姐弟)...并没有热烈的情感带来的冲击力。所以在我看来结尾的痛苦是私人化的,属于阿远和有着类似经历的人们。他会继续生活,就像他的痛在我们心里激起淡淡的涟漪,我们也要继续生活。作为一部老电影,回味甘而带涩,湿润的山景恬淡的情感,在我心里氤氲一团亲切柔软的雾气。
整部影片以如此冷静、甚至冷峻的方式,通过呈现一场又一场生活的细节,或曰“生命的吉光片羽”,来展现如此残酷的现实生活。从一个个个体,延伸到群像与社会。学习不好,辍学,打工,谋生,服兵役,被逼喝酒……每一个年轻生命所承受的来自生活的磋磨的瞬间,都被捕捉到冷静的摄影机中。整个故事明明该有一抹亮色,或许名曰“恋恋”,却满是风尘。这满是风尘的诉说似乎在揭示着生活的真相。最终一切妄想与欲念都会满是风尘。最终,明亮的也不是无疾而终的爱恋,而是满目青翠生机盎然的世界和土地。峰回路转,人最终直面的还是世界与生活本身。最轻松的那一刻永远是非人的精神的延伸,一片自然的展现。
《恋恋风尘》是不折不扣的诗电影,摄影机仿佛是通过阿远这位乡村男孩的视角在看世界,因此每个镜头都呈现出古典而平衡形式美:是农村人天圆地方的传统信仰,是对日积月累而不改的爱情的坚定。电影开头好像是桃花源的入口: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然后火车与铁轨——现代性的符合和先行者——又悖论般的割裂了桃花源亘古不变的宁静和谐,把汽笛声和印刷厂的单调机械声与虫鸣鸟叫混淆在一起。现代化的节奏,如同火车,势不可挡。阿云也还是嫁了别人。但是阿远能把那份情愫,那风尘打磨下不减的爱恋,那美好的视觉坚持到最后,算是对这必将逝去的一切的衷心告白和告别吧
。①如简介所写:一对青涩内向、单纯善良的青梅竹马的恋爱,以及因男主服兵役而导致的渐行渐远。②通过缓慢克制的叙事/剪辑/表演节奏、固定或缓慢的运镜、美而清新干净的摄影(构图【景深和线条真丰富】/色彩)、自然音的选择性强化(虫鸣鸟叫、印刷声、电影【片中片】放映声、火车声等)、精准的配乐渲染了充满情绪的静谧之美。③开头火车驶出隧道的前进视点长镜既是电影开始的视觉化也是影片气质的定调;通过少近景特写多中全远景表现人与乡土的羁绊,同质于《德尔苏乌扎拉》。④各种支线人物的剧情分散了观众对角色的情绪共鸣(看出来是想多线,但那样就应该多给其他角色一些独立于男女主的戏份,而不是全围绕着男女主展开导致角色形象极不清晰);女主嫁为他人妻那段叙事进展太快,与前面不太协调情绪没充分释放出来。
与其说这部电影是一个乡土故事,不如说是小镇故事更加贴切。电影前半部分主要展示着上学、饥饿、邻里关系,而后半部分则主要是打工、思乡、漂泊。阿云和阿远的感情作为故事的主线,一直处于一种潜藏的压抑状态,就像故事开头的孩子们吃不饱饭一样,身处乡下小镇的少年少女也一直压抑着自身的情感。对于阿远也一直没有描述过青春期对于异性的萌动情感,对于阿云也没有说明她究竟是怎么想的。为什么在打工时她可以等待然后去台北,为什么阿远当兵后一年的时间却等不及,直接匆忙结婚。这些并不重要,因为我们并不了解阿云的情绪和那个邮差。只是说生活中可能总会遇到这样的事,这恐怕真的就是有缘无分吧。另外电影在讲述他们去台北打工时,反而丝毫没有展现台北的繁华与乡下的破败作为对比。人生像火车有时隧道很长,有时从隧道出来后,发现轨道已换了方向
侯导用一处处固定长镜头,为我们展现了安稳平静,充满生活细节的台南村落,同时把焦点放在阿远和阿云这对青梅竹马由少年变为青年的时间节点,随之而来的是对家人对恋人对自己的种种责任,火车和月台象征着每一次出走打拼和每一次回家,阿远被困于打工、读书、当兵的三种状态,最后失恋,开始体验人生的百态,人性的丑恶与美好的事物共同存在,与正在步入成人社会的处境相一致。全片像是在娓娓诉说生活与生命,像是有一种生活的触感,感慨辛树芬把她的青春留在这几部电影里,她一个人仿佛就能代表所有的美好,向往寄信往来和乘火车远行的生活,“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那些日子都已随风尘渐渐远去。
碧蓝海水,青翠山峦,风无所不在,吹动树梢,吹跑乌云,卷起了露天电影的幕布……山上的人家仿佛被时代所遗忘。火车、隧道、站台,有了它们,年轻人可以通往更好的世界。不读书了,要去城里找一份工作赚钱、学本事。那是70年代的台北,城市在渐渐变得繁华起来,爱写信的阿远去了,爱哭的阿云也跟着来了,人们都很客气,可一切都很陌生,再也没有亲切的阿公和追着叫你回家的阿嬷。两个年轻人前路茫茫。谋生并不如想象中容易,日子要过下去是难的,还有兵役在等着。阿云没有等,她嫁了邮差。阿远的弟弟写信来,阿公说这是缘分,不能勉强的。白云苍狗,世事变幻,爱过的人,不舍的情,流下的泪,不过都是风中的尘烟;仿佛飘进了眼底,终究没有留下来,陪伴我们的只有回忆。
,《牯岭街》某种程度上故事展开的基础和《恋恋风尘》相同,它们都在讲述人生之“无奈”。但无奈对于前者重于泰山,对于后者则是轻如鸿毛。差别在于,侯的电影里人与人之间用真情,互相排遣无可奈何。骂完阿远的老板娘,还要关心的问一句吃饭了没;收到服役通知,老板述说自己的经历安慰阿远。《恋恋风尘》中人更是用大量的书信,来排遣对于无奈的哀伤。除此之外,还有眼泪和投向远处的目光,来抚慰我们悲伤的心灵。正如其名,人生无可奈何的事太多了,但有了言语之述说、心耳之聆听、目光之所及,无奈总会像“恋恋风尘”一样,化作一声叹息,消失在我们的人生,似乎从来发生过一样。但我还想说一句,我们也知道,这只是“似乎”。
第一次看侯孝贤的电影,电影里大多是固定镜头,但却处理得很妙,就好像我也是他们的邻居,一切都离得很近…最喜欢里面的一个镜头是片中为数不多的长镜头,阿远要去当兵,阿公送阿远,边送边放鞭炮,总感觉很和谐,虽然没有说话可是也能感受到他们那种心情。后来阿云嫁给了邮差,可能一开始觉得不能释怀,但当阿远回来与阿公讨论得却是番薯,是生活,好像不能释怀的似乎也没有什么…很多人说侯孝贤的电影是一种时光,可是我觉得它像《一一》《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一样浓缩了那个时代的生活缩影。片头镜头是火车缓缓地驶过隧道,而结尾阿远当兵回来与阿公谈着番薯的情况,最后镜头转向了远山,迷迷濛濛笼罩着满山云雾…以前只觉得喜欢台湾,因为喜欢台湾的那种感觉,但是我也说不上那是一种感觉,今天我才发现,其实我不过迷恋那种上世纪遗留下的风情。
在那个年代,斑驳的火车和信串联了地与地、人与人,乡村和城市,含蓄的爱恋,电影多是阿远和阿雲生活中片段片段的,构成了整个故事,一个镜头和下一个镜头可能就是几天几月甚至几年,影片的建构让观众不在乎时间,可它却多次讲述了时间,父亲的手表、父亲送阿远的手表、最后阿远送给了大陆渔民,同时镜头上也多次对着阿远的手表,都是侯导对时间这一主题的体现;阿远和阿雲的感情,青梅竹马,两人的感情甚至给你过于平静,平静的有一丝忧伤,这或许是两人的相处方式,之后阿远的当兵,两个异地的两人,没有能够抵抗住时间和距离,阿雲在阿远回来之前嫁给了他人。影片中的乡村总是那样的美,美的让人向往,这也是侯导电影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重看+补标。真正静心的一种看。两年前就读过一小段访谈:摄影师李屏宾谈[恋恋风尘]结尾镜头,“片子最后,原本分了十几个镜头,山啊、城市啊、街道啊、一些地方啊,都是之前出现过的,表示一种‘景物依旧,物是人非’的感觉。那天我们都在停车的地方,差不多收工了,导演也不在。我原来就打算要拍一个空镜,那次刚好有点风,天空上有很厚的云层,我看到老远有一个光,一下又不见了,在很远的云层中呢,又有很多漏洞,但我不知道什么时候还会有光划过……我想,要拍下来。我当时就觉得这一个镜头可以把所有的感觉都说完了。我觉得这个光的移动,这些云层,这整个气氛,基本上就是我心中认为的‘物是人非’的感情,一下子都表达出来了。拍完了导演才来,他说拍了就好了,没其他的。后来他只用了这一个镜头。”
穿过隧道的列车将开往何处?家乡?外面的社会?爱情的终点站?还是对生活的释然。我想相比于其他导演影片,侯孝贤更加立足于他所经历过得那个年代,因此在他的影片中所反映出的时代气息极强,那个年代的书信成为连接起人与人之间的思念。我们的父母辈年轻时候所经历的爱情故事是否也同阿云阿远那般,背井离乡外出打工彼此互相依靠扶持,却仍无法战胜时间带来的迷茫看不到希望后选择了现实,一切都最终归于克制平静,生活在继续。开头的火车头处的运动长镜头让我想起历史上第一次移动镜头的拍摄。善用固定机位拍摄,常用大景别进行叙事真不错,淡化戏剧性故事,多是平淡悠长的生活碎片。像小津那样用空镜作为转场,最后影片中的静谧的环境空镜,云淡风轻,一切的跌宕起伏都将归于大自然的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