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1991)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UP:2022-05-29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英语:A Brighter Summer Day)是1991年上映的台湾电影,导演为杨德昌,本片是台湾电影新浪潮最重要电影之一。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

评分:8.9 导演:杨德昌 编剧:杨德昌 / 赖铭堂 / 杨顺清 / 鸿鸿
主演:张震 / 杨静怡 / 张国柱 / 王启赞 / 林鸿铭 / 金燕玲 / 王琄 / 张翰 / 姜秀琼 / 赖梵耘 / 柯宇纶 / 谭志刚 / 冯国强 / 陈湘琪 / 金士杰
类型:剧情 / 犯罪
片长:237分钟(导演剪辑版)地区:中国台湾
语言:汉语普通话 / 闽南语 / 上海话 / 粤语
影片别名:A Brighter Summer Day
上映:1991-07-27(中国台湾)
IMDb:tt0101985

剧情简介

 
小四与小明

1960年代初期的台北市的南海路附近,父亲(张国柱)是公务员,母亲(金燕玲)是老师,小学成绩很优秀的男主角小四(张震),在初中联考时却意外失常,只好先进建中夜校,准备明年插班考回日间部。然而他在学校医务室里认识了同学小明(杨静怡),为她跷课逃学,也为她与眷村的小流氓结怨。但小明因家贫而寄人篱下,缺乏安全感,所以换过很多男友,小四虽然知道,却又不愿相信。

为小明杀了眷村帮派份子,躲到台南避锋头的青年哈尼(林鸿铭),回台北时对小四却很友善,因为他相信小四能让小明幸福,小四也被哈尼的风采吸引。无奈为了筹办中山堂音乐会幕后的帮派角逐,眷村帮首领山东(杨顺清)伪造车祸,害死了哈尼。这时,小四父亲也因为不配合上司贪污,遭陷害而被警备总部拘禁讯问,经过数日拘禁与疲劳讯问后,离开时已完全变成一个懦弱乡愿的人。遇到校方对小四无理刁难,他只会求情而无心争辩。

历经哈尼的死、退学和父亲的变化,让处于人生十字路口的小四焦躁不安,他想要借由考上建中日间部,给自己出一口气,实际上整颗心,都悬在小明身上。这时他又发现自己的新朋友,公子哥小马(谭志刚)已经悄悄与小明交往,已经失心疯的小四,希望借由惩罚小马来实现自己对这个世界的反抗。可是当他带刀出门堵在校门口,小马早已离开,反而遇到了小明。小四依然想挽回小明,告诉她:「妳所有事我都知道,可是我不在乎。只有我可以改变妳的世界,只有我可以帮助妳,现在我就是HONEY。」历经人生波折的小明很冷静的告诉他:「你怎么就是不明白呢?这个世界是不会为你而改变的,我就好像这个世界,是不会为你而改变的!」小四无法忍受这句实话,盛怒之下杀死小明,并被捕入狱。 

乐团好友小猫王(王启赞)去探视小四时,被禁止见面,只留下录音带告诉小四,猫王艾维斯·普莱斯里已经回信,说他很高兴在一个不知名的小岛上,都有人喜欢听他的歌。可是这卷录音带,被监狱管理人员顺手丢进了垃圾桶。连同里面那首歌《Are You Lonesome Tonight》,还有歌词中“a brighter summer day "(本片英译片名)所描述的青春岁月,通通被大人丢进了垃圾桶,这也就是戒严时代台湾人青春的结局。

小四遭法院一审死刑宣判,为国民政府迁台后首件少年刑事杀人事件,震惊当时社会。二审高院更审为十五年有期徒刑。最终,小四的母亲在家晾衣,痴视著小四的卡其衬衫良久,广播中传来新一届大学联考放榜名单,镜头渐暗落幕。

人物角色

角色名称演员备注小四家张举张国柱公务人员,小四的父亲金老师金燕玲学校老师,小四的母亲张娟王琄大学学生,小四的大姐(老大)张翰张翰高中学生,小四的大哥(老二)张琼姜秀琼高中学生,小四的二姐(老三)张震/小四张震初中学生(小四)张云赖梵耘小学学生,小四的小妹(老幺)小四同学小马谭志刚初中学生,小四的同学王茂/小猫王王启赞初中学生,小四的同学飞机柯宇纶初中学生,小四的同学三角裤张明新初中学生,小四的同学肉弹戎俊龙初中学生,小四的同学小虎周慧国初中学生,小四的同学毛兽何青祥初中学生,小四的同学刘清琪小虎帮众蔡昌达小虎帮众李忠明小虎帮众小公园太保帮Honey林鸿铭小公园太保帮二条王宗正(王柏森)小公园太保帮滑头陈宏宇小公园太保帮小翠唐晓翠小公园太保帮颖颖江明颖小公园太保帮蚯蚓杨天祥小公园太保帮廖小维小公园太保帮林正菁小公园太保帮李明勋小公园太保帮陈泰松小公园太保帮电星合唱团徐庆复主唱张祥麟吉他高宗保贝斯陈体强鼓手小公园合唱团曹子文吉他刘名振贝斯张逸群鼓手袁凌钢琴萧艾冰店老板娘陈希圣瞎子飞官二一七太保帮山东杨顺清二一七太保帮小神经倪淑君二一七太保帮卡五王维明二一七太保帮记分小妹王嘉玮二一七太保帮光头王也民二一七太保帮西部曲德海二一七太保帮嘴子刘亮佐二一七太保帮鸟八程健雄二一七太保帮李明哲二一七太保帮石沛民二一七太保帮林煜成二一七太保帮钟宜成二一七太保帮何嘉贤二一七太保帮南海路太保帮叶子沈斻南海路太保帮颗星傅仰晔南海路太保帮万华市场流氓马车陈以文万华市场流氓师爷李清富万华市场流氓文旦林仁杰万华市场流氓吗啡郑源成万华市场流氓两光蔡奕钦万华市场流氓猪镖阎国强万华市场流氓尿布仔殷玉龙万华市场流氓郑康年万华市场流氓徐贤良万华市场流氓黄荣火万华市场流氓胡宁远万华市场流氓罗仲宏万华市场流氓汤志坚万华市场流氓曾千虹万华市场流氓小明家人张盈真小明的母亲刘子明/小明杨静怡金士杰小明的七舅林丽卿小明的七舅妈方太太陆秋云老月陈良月角色名称演员备注小医生诊所赖德南老医生施明扬小医生香莉陈湘琪未婚妻陈立美护士小四同学家长萧志文小马的母亲吕德明飞机的父亲小四亲人同学夏师母唐如韫汪国正/汪狗徐明汪妻蔡琴陈公段钟沂陈太曹金玲章可中小四大姐男友胡成融汪狗的朋友刘婉真汪狗的朋友李婠华汪狗的朋友李以须汪狗的朋友小四邻居胖叔卓明张文燕胖叔太太赵班长李龙禹萧莲莲胖叔的女儿建中沈永江训导主任胡翔评教官孟骐良训育组长林如萍护士红豆冰黄淑娟阎鸿亚国文老师范洪生工友马汀尼数学老师史良骐导师蒋沅老师雷寅雄男体育老师赵欣然女体育老师寄车处管理员吴功寄车处管理员林维寄车处管理员植物园情侣杨立平植物园情侣周慧玲植物园情侣片厂邓安宁导演郭昌儒场务领班石明玉女明星林恒正男明星石依华副导演舒国治摄影师高妙慧制片老板娘茅新蟾化粧方静琦场记警总余为彦主任李敏男工友李自强受刑人王道南组员吴庄组员吴乐勤组员警局侯德健警官郎祖筠女警陈来福刑警汤湘竹刑警少年组刘长灏组长谢鸿钧组员段钟璋组员教堂陈牧师陈立华孙宝贵管理员蒋薇华管理员中山堂管理员阎崇圣中山堂管理员魏明明中山堂管理员王其洋中山堂管理员郑康年中山堂管理员

按电影片尾演出表排序。

奖项

  • 第28届金马奖 (1991年)
奖项入围者结果
最佳剧情片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获奖
最佳导演杨德昌提名
最佳男主角张国柱提名
最佳男主角张震提名
最佳女主角杨静怡提名
最佳女配角金燕玲提名
最佳女配角姜秀琼提名
最佳原著剧本杨德昌、阎鸿亚、杨顺清、赖铭堂获奖
最佳摄影张惠恭提名
最佳服装设计余为彦提名
最佳美术设计余为彦、杨德昌提名
最佳录音嘉禾录音室、杨伟强提名

  • 亚太影展
  • 「最佳影片奖」
  • 东京影展
  • 「评审团特别大奖」
  • 「国际影评人奖」(费比西奖)
  • 南特影展
  • 「最佳导演奖」:杨德昌
  • 新加坡影展
  • 「最佳导演奖」:杨德昌

拍摄地

片中出现战车的拍摄地点有屏东县万峦乡的万金营区及屏98公路内埔乡兴南村路段。支援拍摄的M-24霞飞式轻战车来自于万金营区,隶属于陆军独立95旅战车752营战1连。片中「小四」与「小明」遭到小太保围堵的大草原,是万金营区靶场。

取景

整个舞台在台湾铁路管理局取景,也曾赴九份金瓜石及屏东等地区拍摄,构筑出1960年代台北市古亭区的风光,及早期台湾社会实际的生活面貌。

  • 台北市立建国高级中学
  • 新北市私立淡江高级中学
  • 屏东糖厂

相关条目

  • 台湾警备总司令部

参考资料

  • 第二十八届金马奖得奖名单
  • 胡清辉,2005年2月26日,《华语电影参加国际影展得奖纪录、重要回顾展(1982~2003)》,〈台湾电影资料库〉

备注

  1. ^ 香港电影票房 1992 〔华语电影〕,〈香港电影票房全纪录〉
  2. ^ 1991年台湾票房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档,存档日期2008-03-05.,〈台湾电影资料库〉
  3. ^ 建国中学学生的少年杀人事件簿(管仁健/著). [2012-03-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11). 
  4. ^ 该影碟在CC官方网站的产品介绍页面(英语). [2016-12-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11). 
  5. ^ 岛国拾影:杨德昌的《牯岭街》影迷地图. [2018-1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11). 

外部连结

  • 开眼电影网上《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的资料(繁体中文)
  • 豆瓣电影上《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的资料 (简体中文)
  • 时光网上《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的资料(简体中文)
  • AllMovie上《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 》的资料(英文)
  • 烂番茄上《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的资料(英文)
  • 香港影库上《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的资料(繁体中文)
  • 互联网电影数据库(IMDb)上《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的资料(英文)
  •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A Brighter Summer Day),〈台湾电影资料库〉

拍摄地

取景

本片改编自1961年发生于台湾台北市牯岭街的青少年真实杀人事件。上映前,民生报曾在头版上,报导此片特殊的选角方式,但在角色一直无法确定,在过于仓促之下,曾一度暂时停止拍摄计划。然而,饰演演员的选角、制作技术的繁杂及拍摄资金的衔接方面,造成相当大的困扰与挑战,总共历时110个工作日,才将本片拍摄完成。
另外,美国歌手埃尔维斯·普雷斯利(猫王)所演唱的歌曲《Are You Lonesome Tonight》中的一句歌词「a brighter summer day」,则撷取成为本片的英译片名。
2016年3月22日,美国艺术电影碟商 Criterion Collection 发行《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4K数位修复版影碟,此一修复计画耗时超过十年,是该片首度正式发行DVD与蓝光碟。
2016年11月,中影股份有限公司发行《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台湾上映二十五周年纪念 四小时完整版,重新上映于大银幕。

简评

“对历史课中学到的东西一直存疑,原因是它与我个人所目睹的状况不相同。几百年来人们就在这种真相不明的状态下过活…所幸的是,许多有智慧的人在他们的艺术、建筑、音乐、文学中留下足够的线索,让他们的后代能多少重建事实”在传统父权(父亲鞭笞二哥时的话)和日本文化(壁橱贴着日本女人的照片)的影响下小四眼中的世界(小明)应该像日本女性一样美好、忠贞,但现实让他以往观念构建的世界崩塌,告诉他根本无法靠自己的努力改变这个世界,大脑的混乱让他选择用最原始最直接的方式——继承自父亲和日本文化,用日本自剖的刀“鞭笞”小明,想让她重新振作,让她革新变好,一遍又一遍地鼓励她“自己努力站起来!”这也是彼时岛民对时代的呼喊。可惜,美国梦(猫王)的希望,小四看不到了(小茂圆梦的录音信被丢弃),这也是当时以至于现在的幻想。

或许我最开始的锋芒就已经被学校的教育压制住了,又或者这本来就像是一个和平安稳的时代,可能是我比较幸运,也可能是我比较倒霉!反正终究都会接受社会,不如用已经被慢慢磨去锋芒的样子去接触社会,这样受到的伤害或许更少一些!男人的一生大都要经历这个幻灭的过程,要作出自己的选择,是坚持还是放弃,前进还是退缩,一辈子顶天立地不屈不挠还是一生唯唯诺诺变成一个成熟的中年人。年轻时,出于本能的嫉恶如仇爱憎分明轰轰烈烈,眼里不容一粒沙子,甚至认为存在的都是不合理的,要推翻它,而迟早他要步入社会,真实总是比头脑里的幻象残酷,世界总没有想像中完美,逐渐的会接受『存在的都是合理的』,然后感受到无奈,更重要的是发现原来除了爆一个啤酒瓶之外,实在是什么也改变不了,沉寂之后的选择就是人一生的选择也是三十而立的真正含义。

一部庞大且繁复的电影。近四小时的酝酿,掩藏在宁静安详的长镜头下的琐事是为最后爆发出来仇恨的张力做着悄无声息的铺垫。杨德昌对人物的刻画着实与众不同,那种安静的表现力真的很耐人寻味。好像每个国家和地区都有这样一部电影,讲述着大致相同的年龄发生的不一样的故事。帮派间的斗争,应试教育下师生间的隔阂,家庭间的琐碎生活以及青春时期男女间对感情的试探。无论结局是喜是悲,每一步都有意义。这部电影我分了三天看完,感觉像是一场马拉松,各个帮派的人有时也让我混淆,毕竟脸盲。我印象最深的是最后小四独自一人走到片场,当夸到小明“自然”时应激的反驳。这是把小四的心伤到极点了啊。小明的这个人物按照今天的审美虽然不算太漂亮但是多看几次会有一种独特的气质,看似纯洁的外表隐藏着难以揣测的复杂性格。本质还是傲慢的。

自一一后再次感叹与杨导之才华。一部看似剧情简单明了的长剧情片,导剪版237分钟。接近4小时的电影讲述了那个台湾在国民党政权控制的白色恐怖笼罩下,主角张震一家以及众多类似于他们的大陆赴台人群的不安与惶恐。这是大层面背景下,而内嵌的则是张震鲜活且真实的心路历程与角色刻画,以及导演花费了大部分时间在电影中建立的内心理想堡垒,在honey死时,与最后小明与其的分歧中灰飞烟灭,最终使他杀死了小明,并喊着父亲打二哥时的不要脸…………坚定的内心理想世界在那一瞬间崩塌,或许他杀死的并不是小明,而是曾经那个一心想考入日监部争口气重读的自己。张导的镜头与构图细节也都非常值得考究,多处的明暗巨大对比,以及对于角色细节刻画的不同构图。这不再是一部简单的电影,应该是关于台湾那个年代下不安与焦虑且惶恐的揭露

。被人告诫要带着敬意看这部电影,结果确实如大家所说可以称之为是一部史诗电影,台湾新浪潮电影。4小时的时长,用一个角色的悲剧去映衬大时代的境况。角色造成悲剧结果的缘由有多种方面,且各方面因素都有交叉影响和互相迁就,就感觉剧本里的每一个角色都是活的。4个小时感觉看了半生的故事。电影根据真实事件改编,讲了理想主义者的死亡。哈尼与小明立场是对立的,浪漫与现实。世界不会因一个人而改变。小明的角色有点白夜行雪穗的意思,适者生存,被阶层和现实逼迫,她每个阶段都有明确的目的。两场推车戏和小明与小四的对话有点题。片子多数是环境大于人的镜头,没有特别多突出的人物表情特写,有时候反而比直接出表情更有张力。缺点是有些对话有拌嘴的感觉,个别演员台词并没有很通畅。看完很想看杨德昌的其他片子,有成熟且不炫技的感觉

比较长,有些地方可以再精炼一些,可能这也是导演的风格吧,缓缓道来,如细水长流~影片有助于了解迁居到岛上的内地人早些年的生活状态以及社会局势对普通人生活的影响。60年代初期,岛上的生活还是比较简朴,物质也不很富足,对于学生教育更是有点放养的状态,小帮派扎堆,10几岁的学生就早早步入复杂的社会交际圈子,孩子纯真、无邪的天性被压榨、扭曲,仍不成熟的心灵无法承受这潮水般的“怪现象”,做出种种破格举动,令人瞠目结舌。至于女主小明,小小年纪就熟谙周旋之道,在不同男生间寻找着属于自己的傲娇,还表现得楚楚清纯,与男生明面上的好勇斗狠相比,其暗地里左右逢源更是刷新人们的认知~而社会层面对普通人趾高气扬的调查也让他们承受了巨大的心理压力,都有缩影般的展现~张震萌萌的,表演很不错,Honey也眉清目秀,让人印象深刻~

印象里主观摇镜随剧情发展逐渐变少,目光也就更冷峻犀利了。各类隐晦委婉(遮挡,暗光,薄纱,“无事发生”之空镜)。一个疑惑:人常说杨电影的主题是对社会的批判,然而至少在本片中,作为研究对象/问题表达者的很少是institution,而大部分是以个人为单位,呈现出一种人本身的baseness,而后再铺开成面(比如本片中形象非常不好的教育系统,仅仅是表现出教育工作者作为个人的大量问题,至多便是从而映射至系统本身,但仍没有对后者直接的剖析)。而在《一一》中,杨对人的普遍的爱是不可否认的(大量的慢摇镜,本身不可避免地携带着正向而柔软的情绪,反例可参考《白丝带》)。所以说,杨关心的,到底应该叫什么?社会,人,道德,它们在不同的维度。

杨德昌是我非常喜爱且推崇的台湾电影大师。这部影片在整个台湾起初的大混乱时代中,以一个“好”学生的视角描述了台湾时代的记忆。令人有记忆点的画面实属很多,那台时好时坏开头结尾贯穿念着名单的收音机,那把象征光明的手电筒,那把本来用作自杀的日本武士刀,那个对小猫王十分重要的唱片,那家冰店,那座片场。杨德昌冷静的镜头调度,让这个燥热的夏季时光充满男孩子之间争斗的荷尔蒙,对爱情偏执的启蒙,张震本来有机会走向光明的未来的,两次跟父亲的对话,让我们对他的生活充满希望,但周围环境对他的冲击,又让最后破灭爱情幻念来得理所当然,小明跟张震本不是一路人,一个追求缥缈的爱情理想主义,一个发自心底的自卑跟爱护,最后的结局令人唏嘘,少年的杀人事件没发生在暴力冲突中,而发生在一个平常的午后,窒息,甚至没有声响。

如果杨德昌是一把刀,那一定是把能一寸寸斩断时代纹理的剔骨尖刀;原来工笔重彩,也能写就史诗。身为影迷至大的幸福,就是从每一段情节的设计、细节的堆叠、镜头的运用中,发掘更多的意涵,这种在内容和形式上无处不精密的计算,无限放大的潜力,也许除去杨导,再无人能复制。我真喜欢那些中远景的镜头,那是用路人看客的视角,在看时代的一粒灰。人物刻画自不必多说,只想提一句,两个在故事中死去的人物,一个是目空一切、虽千万人吾往矣的鹰般的哈尼,一个是父亲早逝却又不得不生存在父权社会夹缝中的狐狸般的小明;一个开启了小四的青春期,一个终结了他的青春,真是一对有趣的对照。回想起自己的第一次观影,还是上大学时的附庸风雅,也像起初的小四一样,生活中有许多希望,看不懂很多情节;最近趁疫情在家重温,看出许多细节,也理解了更多无奈。

沉重的断断续续的四个小时。印象最深的画面是张先生狠揍想帮小四还钱的老二。电影里理想主义的人不少,张先生算是一个。只是看到他被审查过后,疑神疑鬼、不再在老师面前据理力争、对于公家工作恋恋不舍的样子,不禁有些唏嘘。理想主义的人们啊,想要维持心中的火苗,光靠相信是不够的,你需要了解这个世界运行的规则,而后选择坚守自己的真理。人们常常很可笑的将一件事情带来的情绪转嫁到另一件事情上发泄,亦或是分辨不清/不愿分辨情绪的来源,转而发泄到他们认为可以发泄的事情上。某种程度上来说,张先生和小四都是这样。然而你的理想是你的,这个世界却依旧是这个世界。 电影里有许多被前景遮挡住的视角的场景,像是让人置身故事中一般;同时又有许多暗喻的镜头,需要思考才能理解其含义,以至于上来很长的一段时间都没有辨清人物关系。

能耐心把4个小时电影啃完,都会给本片至高无上的评价。说史诗电影,说青春类型片都在靶心。是特定时代的群像写真,也几乎是败军难民及后裔的心灵史,用残酷青春少年帮派搏杀的主线勾勒,渲染的却是民国50年左右整个阴郁晦暗的底色,本省外省眷村各方政治角色博弈的生态图景。海王小明的悲剧还在于她的阶级属性和原生家庭的破落,为了安全感投怀送抱给各色男人寻求庇护,且拒绝被改变。因为少年们没谁能真正强大到改变了她的命运。小四的理想是成为哈尼那样有理想的侠义英雄,他最后的崩溃也是他朴素儒家信条的崩塌,济世救人改变世界的隐喻都在你想拯救或改变你所爱的人,而遭嘲讽。残酷青春这种事的文学性和现实少年犯2的互文性,很耐寻味。原型茅武有那样的理想吗?杨德昌把他的传统道德信条烛照给了电影文本,而现实却芜杂污秽,真的有崇高感吗?

第一次完整看《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因为是太有名的电影又看得太晚,所以早就在无意之中被不可避免地多次剧透,但长达4小时的观影过程还是一点都不闷,越来越爱这样细腻的生活长卷徐徐展开,弥漫着愁绪的散文诗…看到15分钟左右就确定会二刷、三刷,如果有机会最好能在大银幕上看一遍。动荡的时代背景下,悲观的人,成年人无法依照内心笃定的价值观在现世中得安稳,少年躁动的青春在理想主义与物质现实的碰撞中付之一炬。但即便脱离那个特殊的年代,这样的悲剧还是会一再上演。我就亲身经历过生活中认识的一对情侣走到影片中小四和小明的结局,悲剧的结尾一模一样,原因也一模一样,连杀戮的方式都一模一样… 如果小四听了二姐的话,在那个晚上如约去教堂和神父谈心是不是悲剧就不会发生了?电影中能看到的救赎心灵的唯一出路也许只有信仰。

获得奖项

  • 第4届东京国际电影节
    第4届东京国际电影节
    获奖:费比西奖 / 评委会特别奖
    提名:金麒麟奖
  • 第66届日本电影旬报奖
    第66届日本电影旬报奖
    获奖:Kinema Junpo Award —— Best Foreign Language Film Director
  • 第13届南特三大洲电影节
    第13届南特三大洲电影节
    获奖:Best Director
    提名:Golden Montgolfiere
  • 第28届台湾电影金马奖
    第28届台湾电影金马奖
    获奖:最佳剧情片 / 最佳原著剧本
    提名:最佳导演 / 最佳男主角 / 最佳男主角 / 最佳女主角 / 最佳女配角 / 最佳女配角 / 最佳摄影 / 最佳美术设计 / 最佳造型设计 / 最佳音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