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姜色(2018)

Ala ChangsoUP:2021-05-13

阿拉姜色

评分:7.6 导演:松太加 编剧:松太加 / 扎西达娃
主演:容中尔甲 / 尼玛颂宋 / 赛却加
类型:剧情 / 家庭
片长:109分钟地区:中国大陆
语言:藏语
影片别名:Ala Changso
上映:2018-10-26(中国大陆)
IMDb:tt9159816

阿拉姜色简介

一日梦中惊醒,俄玛在重病之际,执意踏上前往拉萨的漫长之旅。现任丈夫和儿子相继追随加入陪伴,这个家庭也在艰辛旅程中逐渐消除隔阂,达成和解。在途中,俄玛向丈夫道出深扰她多年的秘密;病逝后,俄玛未达成的夙愿,又终将如何?

第21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奖 最佳影片(提名)松太加 第21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奖 评委会大奖松太加 第26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艺术探索奖

简评

这部电影导演要表达的东西太多了,用一种娓娓道来的简单记叙的手法表达着藏族人的生活。一个普通的藏族女性,在生命的最后用自己方式信守对前夫的承诺,并坚持了自己的信仰,用自己的生命让两个没有血缘的‘父子’走到了一起,当然男人也很善良,尽管自己也会妒忌,可最后仍然用自己大山一样的爱坚守了自己对妻子的承诺。整个片子让人从头感悟到最后一刻,藏族人的亲情、爱情、淳朴、善良、信念、承诺、坚持、责任,都体现出来了,并且最后传承了下来,用自己的行动影响着下一代。是一部需要慢慢品味的电影,它不像冈人波齐那样被信仰震撼人心,它更加生活化,更真实化,更深入人心,是一部非常不错的电影。

在电影中跨年2022。从嘉绒边地到圣城拉萨,倔犟敏感的驴孩儿,有私心、生闷气、爱掉泪、重情谊的柔软男子,笃定所爱一生的女子,清晰透亮的家庭公路成长故事,温暖于心。关于重组家庭的接纳融合,生死姻缘的行动思考,信仰与誓言坚不可摧,人与人的关系如此纯粹,如雨过天晴的高原云空,油画般美丽的镜头语言,也不停讲述着值得理解的文化传统点滴,草木人畜,山川土石,皆有意义。请喝酒吧。

《阿拉姜色》最值得去欣赏的,便是其朴实无华的藏族民众和真实动人的情感宣泄。而如何自然而不刻意地将这种朴素传递给观众,便是对于导演功力的极大考验。幸而曾执导《河》、《太阳总在左边》的松太加十分善于从细节出体现对人性的观察,以小见大,因此若把《阿拉姜色》看作一部基于藏族文化背景下的普通的家庭电影,无论是拿到新衣服不去剪吊牌的俄玛母亲,拒绝痛苦死去而踏上朝圣之路的俄玛,又或是出于遗憾而无偿帮助罗尔基夫妻的藏族老乡,点点滴滴都会成为观影过程中的意外惊喜。

影片故事情节拍摄得中规中矩,要冲突有冲突,要温情有温情,最打动我的是藏民的淳朴,一路上总有好心人相助,我相信这是真实存在的。但是,这部电影的三观我只能理解不能认同。妻子确诊不治之症为何不积极就医?就因为浑身插管很可怕?不知为何看到这里我很愤怒。如果说临终之前看淡生死前往朝圣尚可理解,可为什么要把这一遗愿强加给别人?作为一个信徒或许这对夫妻是合格的,可作为父母呢?我一直在想,这一朝圣就大半年,孩子不用上学的吗?因为在学校里打架就可以随便休学一年吗?通过所谓的朝圣之旅实现对体能和意志的磨练,在现代社会真的是有意义的吗?对宗教的虔诚信仰难道一定要通过这种极端的方式呈现出来吗?

飞机上看的,可能是藏区题材里最喜欢的。拍得很克制,又很精密,的确“神似”是枝裕和,点就在于,松太加是拍摄人的情绪和想法的流动,而不是靠情节或台词,所对准的是更“内”的东西,更含蓄而真实的人的部分。这种“内”,像是绘画之于音乐的更含蓄,更秘而不宣。它不是宗教公路朝圣片,而是一部家庭片成长片。而也因此,宗教的部分让情节更合理化,也在许多瞬间让人感动,这么看,的确是比万玛才旦好。

非常好,隐忍,克制。氛围营造好,是一部一句话都听不懂却能让人直接看完的片子。就是结尾有点仓促,意犹未尽。生命无常。理解无望。阿拉姜色(我们喝酒吧)。祝酒歌很好听。2星保底。全程嘉绒语,听不懂,但濒危且好听,。藏族人拍藏族电影,视角冷静、去奇观化,感觉对路。连俄玛天葬的镜头都被虚焦并退入背景,只用高空盘旋的几只秃鹫点明(其实天葬台场景应该也会很恰当,散落的骨头之间一簇簇娇艳欲滴的小野花是我迄今为止见过冲击力最强的,闪瞎狗眼)。加1星。拍出了边疆民族的状态,克制。隐忍。通透。稀有且珍贵。让气急败坏蝇营狗苟的人自惭形秽。加1 星。不能消除隔阂就无需多言,阿拉姜色,喝了这杯酒。

不管什么语言什么民族,电影的落脚点应该是人物。现任老公不让带孩子过门,把孩子扔在外婆家,好久都不去看一次,这个情节要是放在生活组估计早就被骂死了吧。我接受人物的不完美,但是不能接受人物的不合理。后面来看,继父挺慈爱也挺听从女主的,为什么当初不愿意接受孩子?女主也奇怪,既然那么忘不了前夫,为什么要改嫁,为什么不坚持从一而终?情节比较简单,就是女主做梦梦到前夫想去拉萨,自己也查出晚期,于是带着前夫骨灰上路。现任和孩子相继赶来,成了女主朝圣路上的挑夫。可惜女主死在了半路,现任和孩子替她走到拉萨。

好像看了一个纪录片。一位继父履行妻子对前夫的遗愿,并与继子之间达成相互理解的故事。撕开照片,是唯一生动有趣的一幕。可想而知,在决定继续朝圣的那一刻,容中尔甲饰演的罗尔基心情是多么复杂。一切就是那么顺其自然就发生了,人类除了接受,好像并没有什么能做的。朴实无华的影片,注定会被忽视。但松太加不该是一个被忽视的导演。话说我什么时候才能去走一趟川藏线呢?

说起朝圣,不可避免会和《冈仁波齐》做比较,相对前者,《阿拉姜色》最大的不同是弱化了宗教朝圣的庄严和神秘,更多突出了一家人的日常,朝圣是信徒的朝圣,磕长头的人也是有血有肉的家庭成员,信仰,是和亲情希望值得守护的珍贵的存在,最终,所有人都要回到温情,回到人情冷暖,回到冰释前嫌的和解,这一路,就和朝圣一样肃穆。

万玛才旦之后藏语电影又一位极具风格导演—松太家。影片前半部是染重病的妻子为了完成已亡前夫在梦中的托付,跪拜步行去拉萨。影片后半部,妻子病逝,丈夫带着继子为了完成妻子嘱托与遗愿,继续步行跪拜前往拉萨。叛逆继子之所以叛逆也在这对“父子”前往拉萨途中逐渐解开:当年他想跟着再嫁的妈妈到继父家生活,但继父不同意,他被迫生活在外公家。他把被继父撕开的父母合影照再次粘合在一起。在快到拉萨之前,男主在给继子挑选衣服时,影片再次将男主形象呈现为镜中之像。这是否依然是重新建构起或者确立了父亲的主体性呢?建构完美的父亲形象似乎再次成为影片的内在诉求。影片结尾,男主为继子剪头发,镜头扫过继子膝盖上那张被重新粘合好的父母照片。这是将继父与血缘之父(母)建立起某种内在关联。抑或说也正是再次用继父代替了血缘之父的角色。

通过这部电影理解杜老师在课上说的几个关键词,人物要带着戏出场,这种情绪保护住,结尾要有离场感。本片利用了人物关系的奇观性,现任丈夫帮着妻子去完成她前夫的遗愿。撕照片的地方绝对是点睛之笔,人物情感特别饱满,但是不免的还是有两个缺点,第一,第一幕太过冗长,让观众保持了好奇心,但是节奏并没跟上,第一幕没结束就溜走了大部分的兴趣,最后结局落点,看似很文艺,情感浓度很高涨,但事实上有种避重就轻的嫌疑,其实最后怎么处理他们去到拉萨怎么面对,是非常难的,最后草草收尾,感觉能力不足,落荒而逃。

相比冈仁波齐,这次朝圣很平淡。容中尔甲这个表演还真是让我有点出乎意料,以前只知道他是唱藏歌的,没料到演技也这么高,可能也是本色演出吧。前半部分女主人公俄玛,她的现任老公其实对她挺好的,不知道她已经是绝症的情况下,对他的很多要求还是很容忍的,当然,这不能怪她老公,是她自己刻意隐瞒,即使这样她决定去拉萨朝圣,容中尔甲演的男主人公也很理解她。朝圣并没有奇迹,半路女主人公罗马就去世了。唯一的继子诺尔吴,这小朋友全片几乎没有台词,就是因为被妈妈留在娘家,没有带在新家庭,所以对男主非常的反感。有几次太叛逆了,比如头上套个塑料袋,站在马路中间,比如反转就筒可能在当地有认为是非常不许的事情。一路上也遇到了好心人的帮助。男主为找这个继子直接跳入冰冷河中,胸怀很宽广。最后看到拉萨城,然后就结束,留下很多回味。

获得奖项

  • 第10届中国电影导演协会年度奖
    第10届中国电影导演协会年度奖
    获奖:年度编剧
  • 第21届上海国际电影节
    第21届上海国际电影节
    获奖:金爵奖-评委会大奖 / 金爵奖-最佳编剧
    提名:金爵奖-最佳影片
  • 第26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
    第26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
    获奖:艺术探索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