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梨树(2018)
《野梨树》(土耳其语:Ahlat Ağacı)是一部2018年剧情片,由努里·比格·锡兰执导的一部土耳其剧情片。入围第71届坎城影展官方竞赛单元。
评分:8.1
导演:努里·比格·锡兰
编剧:阿克·阿克苏 / 埃布鲁·锡兰 / 努里·比格·锡兰
主演:岛吾·德米尔考 / 穆拉特·杰姆吉尔 / 本努·耶勒德热姆拉尔 / 哈扎尔·埃尔居奇卢 / 塞尔坎·凯斯金 / 塔梅尔·莱文特 / 厄内尔·埃尔坎 / 里法特·桑贾尔 / 阿克·阿克苏 / 卡迪尔·瑟米克 / 欧扎·费什特
类型:剧情
片长:188分钟地区:土耳其 / 马其顿 / 法国 / 德国 / 波黑 / 保加利亚 / 瑞典
语言:土耳其语
影片别名:Le poirier sauvage / The Wild Pear Tree
上映:2018-05-18(戛纳电影节)
IMDb:tt6628102
野梨树简介
司南(岛吾·德米尔考 Doğu Demirkol 饰)是一个土耳其男孩,刚刚从大学毕业的他正在准备出版自己的第一部小说。然而,出版小说需要启动资金,这是目前司南最缺乏的东西,无奈之下,他只得返回故乡伊斯坦布尔,在那里,居住着和司南久未联系的父亲伊德里斯(穆拉特·杰姆吉尔 Murat Cemcir 饰)。
司南本来有一个非常幸福的家庭,然而伊德里斯染上了赌博的恶习,这个恶习让他的家庭最终走向了分崩离析,这也是司南记恨自己父亲的最大原因。伊德里斯本来是一名德高望重的教师,赌博令他失去一切,还背负上了巨额债务,儿子的回归让伊德里斯不得不再度面对自己失败的过去。
第71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金棕榈奖(提名)努里·比格·锡兰 第9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天坛奖(提名)努里·比格·锡兰
获得奖项
- 第71届戛纳电影节
提名:主竞赛单元
- 努里·比格·锡兰 Nuri Bilge Ceylan导演
- 岛吾·德米尔考 Doğu Demirkol饰 Sinan Karasu
- 穆拉特·杰姆吉尔 Murat Cemcir饰 Idris Karasu
- 本努·耶勒德热姆拉尔 Bennu Yildirimlar饰 Asuman Karasu
- 哈扎尔·埃尔居奇卢 Hazar Ergüçlü饰 Hatice
- 塞尔坎·凯斯金 Serkan Keskin饰 Suleyman
简评
锡兰镜头的高级之美,是那类你盼着他能多拍几处空镜头的导演类型,但他却在偏偏站在景色之外,以相对过载的文本量与他的角色紧密地贴合在一起。可能是因为本片的自传性色彩过强,整部影片都与这位文艺青年生产着一种不多见的默契,默契得连他那自命不凡、愤世嫉俗的不着调的瞬息都被拍得极具认同感。乡野之地的野梨树们“不适、孤独、扭曲”,像极了曾出发城市又选择回归乡土的小镇青年们,他们的处境如同锡兰一般不尴不尬、不上不下,不被家人理解的同时又受缚于家人。在这个意义上,井绳、蚂蚁、甚至于树下一次偶然的亲吻,成为了平庸之苦的缓冲物,助益了锡兰们乡愁与理想的精神跃升。这种行云流水的日常感来自于他们失却了清晰的反抗对象,因此力量感并无力感都尽数消解了,这平淡的困境本身是无解的,故事以外的其他人又何必假意编纂解决之道。
土耳其电影周弥补了我19年SIFF 没抢到票的遗憾。自以为聪明的年轻人总是在愤怒,总是在不满,总是看不到自己的平庸。画面很美,白雾也增加了诗意。是谁拿了三百里拉,答案似乎并不重要,Sinan已经在心里盖棺定论。那揉成一团的寻狗启示,像一条细微的裂缝,揭开了浪漫主义幻想之下的真实面目。野梨树、蚂蚁,第一次出现在爷爷口中,第二次几乎完成爸爸自杀的错觉,第三次是几乎不真实的婴儿,是希望。野梨树,孤独、执拗,却能结出好吃的果子,就像一些人生的写照。那口井,真的挖不出水吗?
父子情怀的和解构成了电影的主旋律,自无法理解到仿佛相互理解的曲折,其实质上还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难以达成。被蚂蚁爬满全身的人,在井中吊死的自己,这种痛苦都是梦境化与主观化的表达,是现实真实同想象真实的交替,其感觉具有强烈的个人性同不可重复性。 电影中书与野梨树是另外两个重要的意象,一方是自身文学梦想同现实的矛盾,另一方面是走出小城的渴望同乡村情怀的矛盾。影片从未想完全解决这些矛盾,而是仅仅在展现这些矛盾,仿佛在观众身旁耳语:“瞧,这就是人生。”
我没有看完,开头感觉还不错,看到中段锡兰与两个伊玛目辩论时实在是失去了耐心。冲着大家评论说片子风景的美好去看的,没想到碰到一个喋喋不休的话痨,还有脏兮兮的环境,这离我想象的太远了,我已经过了文艺青年追求晦涩奥义观影体验的年龄,太冗长的哲思让我坐立不安,对不起,我理解导演想表达什么,但可不可以再精简点?我宁愿去多看看捷克、法国1980年代的田园诗一般的电影,也不再想受这苦涩哲思电影的罪了,年轻的时候,这类片子我看得太多,以至于现在我对它们都开始过敏了。经过太多波折之后的生活让我们变得平庸了,但很踏实,诗和远方,还有个人限于困境的诗意表达,都留给喜欢它们的人们吧。
有些大写意的镜头非常美,村庄里金黄色的秋天,黑白的冬天。一个喜欢读书的砂石料老板劝诫文艺青年说要出版书,还是自己劳动挣钱去出版。找赞助和乞讨没区别。文艺青年喜欢四处闲聊抬杠,毕业即失业,考编考不上,出了书没人买,只有他看不起的老爹(曾经也是文艺青年)在挖井之余读完了书。想起我以前也挺不喜欢我爸,他性格偏软,管事太多太细。但按另一些标准看,年轻时就结婚,然后单身在上海干个体户,起早贪黑干各种活,最后接全家定居上海买了房,让我上完大学,给了买房首付。他做到了他应尽的照顾家人的义务。一些看不惯的事,经历了才知道前人的艰辛,能在环境之下做最优的选择,是每个人的幸运。
锡兰10s的三部作品呈现出明显的、从“影像形式主义→诗意”转入“密实戏剧文本→寓言”的创作弧线,也即从他的电影偶像塔可夫斯基向文学偶像契诃夫演进;虽然那对准故乡土地的、美丽的摄影从未改变。但当视听形式的隔膜被消除,情境便真正敞开,情感得以自然而非矫作(如《茧》、《小镇》或《远方》)地阐发。同时,镜次和剪辑的排布被调整到最适应于展现演员的表演状态和念白节奏,这成为另一种潜藏在表层现实情节下的形式,人物在一场场去情节化的debate和discussion之间游走,电影也因此有了进化为《马尔姆克罗格庄园》那样的语言-音乐电影的潜能。
【 SFC】最大的感受是锡南的家乡小镇的风貌和我老家小镇太像了,破旧封闭,自有一套本地的逻辑,极其看重面子,多数人心甘情愿被圈困在当地,佛教文化浓郁,麻将扑克无处不在。生活在其中,安逸,空虚,容易被溶解。特别详细地拍摄了锡南为他新书出版所做的种种努力,无法避免的琐碎、荒谬、挫败,接近生活本身。又能感受到锡南的格格不入和因此产生的愤世嫉俗。抛去这些写实的东西,那几个幻象印象尤为深刻,拍得太好了,儿子的梦境和父亲的梦境,爬满蚂蚁的婴儿和父亲,在树上上吊的父亲和在水井中上吊的儿子,模糊了界限,赋予了某种神性。古兰经解释权争论的那段也很有意思。镜头语言这方面印象最深的就是突然转换视角,镜头快速移动造成一种眩晕感。在梨树下和老同学叙旧接吻,这段太牛了。女生向锡南要烟那一段想起《燃烧》。
得亏是在日常放映呀!(没记错的话应该是资料馆第一次)要是在(去年还是前年来着)北影节上看,一定得困死!就今天这还累得不行呢!镜头画面色彩是真的很美,黄暖色调,和煦阳光或雨雪中的大自然。文艺青年Sinan和高中女同学谈人生、和名作家谈文学、和两位年轻阿訇谈宗教信仰、和母亲谈爱情婚姻、和父亲谈改变……大段大段无休止又深刻的对白,极其费脑!也幸亏是内嵌双语字幕,不是外挂拍的,不然非得上面拍乱底下观众看晕。几次梦境里的上吊和蚂蚁隐喻有些惊悚。儿子服完兵役回来不仅发型改变,也成熟多了,其实就是人年龄阅历增加了。土耳其农村都有这么有文化的农民,丈夫只要不家暴酗酒赌博就算优秀,喝茶的小杯盘看着真亲切和伊朗阿塞拜疆一样。with睡得歪七扭八的肉 vow给我《皇帝梦》明信片 资料馆1号厅 逐渐售罄
锡兰电影永远的主题:小镇与城市,归来与离去,无法改变命运的知识分子与小镇青年。在《野梨树》和《远方》中体现得尤为明显。《野梨树》的主人翁出生在希腊神话中的特洛伊城,如今土耳其西部的小城西沙立克,他向往成为一位著名作家,离开这个令人窒息的小镇,于是他在大学期间写出了《野梨树》一部关于小镇与个人回忆的小说,却并没有改变他的命运,他只好把小说跟他的亲人分享。整个电影和主人翁的小说似乎融为一体,充满了对真实与虚构,传统与潮流、宗教与科技、本土与全球化的讨论。一个好赌的教书匠父亲和一个不安分的文艺青年儿子象征着传统社会中知识分子的两个极端,他们要么拼命地在无水的空井中寻水,要么在空井中自尽,导演让我们通过电影与小说的虚构性看到了无法摆脱命运的知识分子的两种的可能性的结局。
导演的表达欲太旺盛,但又没什么合适的点子,就直接放弃了情节的讲述,最后拍了一段段连篇累牍的bb说是电影!?全片就是几段对话构成,和女同学,市长,父亲,喜欢的著名作家,母亲,爷爷的继任者(阿訇),传说中的赞助人,父亲,然后男主和每个碰到的人要聊20分钟起,期间这个话密的啊,嘴像是租来的。关键是聊天时镜头都不怎么变化,无外乎是切男主后脑勺和正脸的区别,这能叫电影?!就说你聊的话题包罗万象,自我-平权-社会-家乡-宗教全都有,那有怎么样,这也不能叫电影啊?!随便拉个访谈节目都比这好看!胖子说电影让人类的生命延长了三倍,拍腿,可不是吗,度日如年啊!物理课都不如这片子沉闷,相声演员都不如这片子能白话,动物世界都比这部有情节,MV都比这部运镜丰富,支撑我看完的,是因为我花的票钱,浪费时间浪费钱,血亏
什么时候卖掉父亲的狗?不过肯定如此,因为他终于出版了他的书。我跟不上思想交锋的速度,因此觉得侯麦和洪尚秀伍迪艾伦是歧途了,转角又遇到了锡兰,即使他的对话不那么多。有几个虚幻瞬间都把我吓坏了。结尾是他用干井的绳子上吊,父亲醒来,找不到他,把羊群放出羊圈,忽然听到凿井的声音,儿子在挥舞斧头。他是锡兰第一次见到读过《野梨树》的人既然你读过这么多书,告诉我,金子下面有蝎子吗?到处都有蝎子。/破裂和分离,与所有美好共存/时间是无声的锯,你永远不知道他会对我们做什么/年轻人应该批评老人,这是世界进步的方式
其实睡过去了两次,不多见,虽然也很短…..记得小亚细亚里的话没这么多啊,锡兰肯定和老法国人学了,衣柜、书店里的图片也暴露了~虽然又没太懂,但能感到锡兰的野心,而且穿插的梦或风景镜头也很美,整个宽银幕都很美。要好多很长的辩论对话,倒不怎么法式,倒有点德国人的思辨气质~我自己只听进(准确地是看进)作家、存在主义信仰的一段,至于伊斯兰古兰经真不太了解。三代人,野梨树的象征,最后似乎还是对传统的认同(借助父亲),似乎这些都是选择。(其实看的时候一到风景镜头都想,嗯马上结束了吧,然后没结束又想嗯还没完整,然后就不断地循环……)不过话说回来为什么锡兰总让人犯困呢?其实这个男主角的塑造感觉到是很犀利的,不会那么让人认同,更像一个激进的反叛者,最后的钱包如果是个转折点,仿佛不够。但有些幻想镜头很值得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