晒后假日(2022)

AftersunUP:2023-06-29

演员表影评剧照
晒后假日

评分:8.1 导演:夏洛特·威尔斯 编剧:夏洛特·威尔斯
主演:保罗·麦斯卡 / 弗兰基·科里奥 / 西莉亚·罗森-豪尔 / 萨莉·梅瑟姆 / 艾斯·帕拉克 / 索菲亚·拉玛诺瓦 / 布鲁克林·托尔森 / 斯派克·费恩 / 弗兰克·科利奥 / 哈里·佩迪奥斯 / 鲁比·汤普森 / 伊桑·史密斯 / 奥努尔·埃克西奥卢 / 卡菲尔·卡拉汉 / 凯蕾·科尔曼
类型:剧情
片长:101分钟地区:英国 / 美国
语言:英语
影片别名:日丽(台) / 日丽追忆(港) / 假日回响
上映:2022-05-21(戛纳电影节)
IMDb:tt19770238

晒后假日简介

Sophie reflects on the shared joy and private melancholy of a holiday she took with her father twenty years earlier. Memories real and imagined fill the gaps between miniDV footage as she tries to reconcile the father she knew with the man she didn’t.

第75届戛纳电影节金摄影机奖(导演处女作奖)(提名)夏洛特·威尔斯 第75届戛纳电影节影评人周单元 影评人周单元大奖 (提名)夏洛特·威尔斯

简评

细腻和刻意共存的观看体验。片子对父女两人相处细节的描绘,对dv这个形式的把握,已经能让人感觉到浸没在影片安静外表下的各种纯真、快乐、不安以及隐隐回顾式的感伤。但是,它每一次对父亲单独状态的刻意描述,控制不住挑明的回忆结构,以及极力压抑的核心戏剧性(父亲后来怎么样了?)都让我感觉到片子中超越它本身情感经验的刻意雕琢感。影片越往后这样的倾向就越明显,女儿找来所有人祝父亲生日快乐后,他复杂的神情接上的是漫长而表意单一的痛哭场面;dv朴素的送别画面连接的却是充满设计感的时空回溯长镜。两种经验,私人的回忆与面向大众的在这里碰撞着,让片子的情绪显得有些驳杂了。但无论如何,片子还是捕捉到了许多动人的时刻,我特别喜欢两个片段:小女儿独个儿在台上唱歌,她真是不可多得的好演员;以及宝丽来相片慢慢显形的那个画面

我一直在猜“父亲”发生了什么,他似乎没有和孩子的母亲结婚,他看的书关于冥想关于诗与写作,最后留下的地毯。影片中还有很多细节暗示了告别或者死亡,虽然未与父亲的最后直接联系在一起。但从他在黑色的海浪里消失,独自悲泣的背影,不愿聊起童年生日,都能感受到他的痛苦。或许成年的女儿和父亲虚虚实实的舞蹈画面,是感受到了那些痛苦情绪的具象,这是最好的假日,却也是最后的一生最难忘的。在白天的场景里,阳光总是那么好,色彩往往明艳,海水碧蓝。度过充实的一天之后,回到家觉得很累,身体不断地下沉,女儿也许在不经意间感受到了什么,她似乎对父亲又是短暂轻盈的治愈。我最喜欢影片快结束时,父女二人漂浮在海上的那段,父亲说无论发生什么都要告诉他。(电影院里一起笑,走出电影院直接哭。还有我越看电影越觉得男主角像谁,一瞬间出戏)

我觉得拮据的男主会在90年代选择花费850英镑购买那块地毯送给女儿,并且在买完之后近乎于解脱状的躺在上面,个人结局已经不言自明。如果我本身就没什么钱并且下定决心去死,我也会倾向于在死前把钱都花光博人一笑或者找个信任的机构全部捐掉。aftersun本身的译义是晒后修护。我有种强烈的感觉,对于女儿来说,那个夏日耀眼的快乐和父亲后来的死讯就像阳光一样刺得她余生难明。而片中不断出现父亲帮涂防晒霜的意向,其实就像这个影片本身一样,对于片中的女儿(或者说导演自己)是一种借由父亲视角出发的自我疗愈,用来祭奠那个一去不返的,被阳光和水波灼得生疼的美好假期。太多意识流剪影,非线性的剧情轨迹,细品后劲儿足但是看得时候有点无奈,因为大多数人真的做不到一边观影一边猜导演心情。(另,类似这种调调还是抑郁慎看,容易共情

北影节第一弹。感谢阿向帮忙抢票。周五晚上坐地铁到西四,在地质礼堂看完。身为社畜的我,正式开启了今年北影节的行程。很久就想看了。很温情的一部电影。画面真美啊。度假好惬意。小女孩真可爱啊,充满活力与纯真。我很喜欢这个片子对亲情的讲述,年轻离异父亲与小女孩,在土耳其度假,使得这份亲情并不沉重,而且轻巧而温馨。以至于所谓父亲的道歉,可以像一个小朋友做错事一样说出来。爱是一颗心照亮另一颗心。有爱的父亲,可以让小朋友快乐而安全地成长,长成独立而自信的大人,可以一直分享一切事情。有爱的小朋友,可以治愈年轻的父亲,让爸爸走出了悲伤的童年,在生日快乐祝福之后泪流满面,猛男落泪,去跳舞,就像不知道害羞那样。摩托电玩居然是中文显示。地毯好贵。海天热气球转场、挥手镜头转场很巧妙。蛮不错的欧洲电影。记于回家地铁途中。

後勁很大。特別喜歡一幕就是Soph枕著爸爸,爸爸一邊用手指描著Soph的眉毛輕輕地說你可以去任何你想去的地方,做任何你想做的人。爸爸說希望Soph以後發生什麼事也要和他說,我還抱有希望了。確實爸爸的情緒不太穩定,沒辦法上台唱歌,大晚上跑去游泳回來裸著睡覺,沒辦法照看女兒,站在欄杆上,回來痛哭。最後那裡,爸爸從光亮的一頭走進了黑暗的門的一邊,這個可能也是一個暗示離開女兒的爸爸只會扎進黑暗裡吧。閃回的那些鏡頭,最後是成年的Soph抱著30歲的爸爸,對應跳舞的時候30歲爸爸抱著小Soph,我想成年Soph在知道爸爸當時的脆弱後,最想做的事就是緊緊抱住爸爸,告訴爸爸我愛你,無論如何都會包容和照看爸爸,不會視對方為累贅。回歸到我身上也是,我會想回去告訴爸爸:不要擔心,我不會離開,我願意照顧你,我愛你。

美丽且情绪化的电影。这应该是近两年我看过的电影里,最令我动容的电影开头。就像尘封的记忆被打开了一样,DV相机里带着模糊的人影与色彩,喃喃的语气和细微的表情,从一开始就告诉了观众,我们在重塑记忆。在细腻的镜头语言和闪烁分割的剪辑里,体会到了最为真挚的感情。就像片名Aftersun一样,夏日的记忆似乎也最为绵长与难以忘怀。当Sophie打开那台DV相机,透过相机回想过去父亲的表情与动作,重塑Sophie记忆里的情绪与状态。为什么不在一起了还会说“我爱你”,昂贵的潜水镜丢了也没关系,买下那块850英镑的毛毯,5万里拉一张的拍立得,舞池上的最后一舞……这一切都被封存在那个土耳其的夏日,包括被夏日榨干的情绪——焦虑、狂躁、崩溃、抑郁。借用朋友的一句话,“重逢是后知后觉的告别”——这就是记忆的重塑。

迟到错过了6分钟的开头,从中间穿插的成年索菲的影像和结尾猜测开篇是成年索菲看录影带回忆和父亲的这次土耳其假期,猜测,这样才成立吧。但说实话,全片没有叙述什么完整的故事,就是片段、细节、情绪。有些有点一头雾水,父亲为什么要向漆黑的大海奔去,为什么独自坐在床边爆哭,在阳台独自跳舞,几次打太极,老师说在电影里没有镜头是无意义的,可看这部时我就感觉不到很多镜头的意义。当然,那些碎片的快闪的镜头,我能理解是在传达记忆的不连贯性碎片化,能理解一个十一岁女孩眼里看到的成人世界和自己成年以后身处的成人世界是有关联性的,也深深为父亲的爱打动,教女儿学会保护自己,学着父亲一起打太极,开心女儿愿意和他分享自己的生活。记忆深刻的镜头记录一下:女儿拿着DV拍爸爸,镜头是对着镜子和一摞有Taichi的书拍女儿和爸爸。

从突然的成年段落开始更体会这部影片。放大的相片,拿起的dv,过去假日的日光余温延绵至今。讲述梦、讲述我们在同一片日光,模糊知晓又回答不了的问题“我们为什么不能一直这样”,都是对家庭的纠结。特写年轻人是她对爱情、成长的观察探索。跳舞是父亲的生活呈现,他逃避的方式。舞池里被妻子女儿推开,他抓不住这些,关门回到孤独里。接不住的眼镜,不能再上的台,距离产生在这些里,或许门之后也没再开过。女孩的选角太好,状态呈现恰到好处。零碎又缓慢的事件,dv影像、水下视角穿插,都在建构主观视角下美好回忆段落,也正因为这些,勾连起更多人的经历,打动更多人。晒后假日,记忆是温热的日光,父女各自无法说出口的是海水。喜欢对话接吻那里,我们可能也只想要亲人可依靠、值得信任,包容作为孩子的我们。父亲的角色塑造寥寥几笔但很丰满。

一开始还有点一头雾水有点好玩,保罗麦斯卡都要演十几岁小孩的爹了?一直到后面潜水那场戏才渐渐豁然,这选角实在是太合适了,一个隐秘的饱受心理疾病折磨的年轻人,没有来由的伤痕、离群索居,女儿到访的夏季假日是多么美好又绝望的羁绊。而且小女孩也简直灵气逼人。太巧妙了女儿在父亲当年的年纪回看回忆与之相处的普通夏日(我推测应该是最后一面)。直到在土耳其的最后一夜在under pressure音乐中舞动才有点明白了30岁父亲与30岁女儿之间的相互对望,泪流满面。后劲真大!看完越想越觉得牛,我回想这部影片的感觉和sophie回想那个夏日的感觉是一模一样的——碎片的事件,半截半截的对话,面孔模糊却印象深刻的人和吻,朦胧的度假村背景音乐(tender出现得太合适了),以及努力想在回忆的蛛丝马迹中探寻父亲“全貌”。

就,还可以,留白很多,给了观众很多想象的空间,但是未免有点让人觉得无聊,确实是有点琐碎。色彩上因为是回忆的缘故,所以色彩是低保和度的,阳光是所谓的充足,带着忧郁的aftersun,温情,但也乏味,其实我倒是觉得整个片子给我留下印象比较深刻的一幕是那个父亲走向大海的时刻,我没有明白他为什么要这样做,直到他和那个男青年拥抱。在那样的年代,成为特别的人,成为发现自己的人,就注定要被排斥,注定要隐藏自己,所以他躺在床上的时候,床下面才是那个真正的他。而他对女儿的感情也就愈加的复杂,我觉得,这个片子虽然说看似是讲父女关系,但更多的可能还是对父亲个人内心一种探索,他的忧郁,他的犹豫,他的抑郁,还是挺难受的。作为女儿,给他了温暖,给他了理解,是女儿在长大以后明白了父亲笑容之下隐藏着的痛苦后的记忆重塑。

原来是成年女儿的回忆,相机、照片、镜子、水面、光影这类朦胧摇曳虚幻的载体很形象地传达出了晒后假日独有的模糊昏沉不真实感,手持相机作为一种私人化的拍摄手法确实合适。这就是她记忆中的那个夏天,和一个不像她父亲的男人,一场不长不短的告别,神情认真反复强调的“我爱你”到底能包含多么浓厚深沉的情感?女孩刻意顽皮赌气疏离,不去注意他的目光他的欲言又止和自己的愧疚自己的不舍,最终又逃避了多少?背景杂音般的呢喃絮语在多年后的某个瞬间突然开始轰鸣喧嚣,打破懵懂保护下的心中最后一点宁静。那些说出口的和更多没说出口的、那种漫长的静谧都有点安哲,而色调和气质又增添了一层个性的青春气息。小姑娘非常灵,哲学人很难不去猜测“苏菲”这个名字背后的深意。这种氛围感电影需要共鸣才能喜欢,而我恰好有这种体验只是并未沉溺其中。

整个电影看下来也像晒后微微中暑一样晕晕乎乎。虽然影片没有明确提及,但我的感觉是终于长到单亲爸爸这个年龄的女儿在回忆当年骤然从生活中消失的他。一次短暂的单独旅行,可能是父女间这辈子最宝贵的经历吧,长大的女儿,在面对没有爸爸的巨大的空白下,诉诸记忆去用同龄人的视角审视和解读当年的这个青壮年男性。爸爸的忧郁和迷茫如今也像那个夏天刺眼的阳光一样晒得人发烫,那段最宝贵的经历会不会也是他人生最痛苦的阶段呢。这电影也启发我用同龄人的眼光去看一看当年的爸妈,小的时候眼睛里哪里有别人啊,起码我只知道自己是小孩儿,父母是大人,自己要被爸爸妈妈疼爱和保护。现在30多岁的自己经历的生活中的各种情绪和麻烦,当年的爸妈又怎么会没有呢。这不是养儿方知父母恩,是跳脱出亲子关系用人与人的角度去重识一个那么熟悉又那么陌生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