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号车厢(2021)

Hytti nro 6UP:2023-05-09

六号包厢(芬兰语:Hytti nro 6)是一部由芬兰导演尤霍·库奥斯马宁导演及合写的国际合作的剧情片,改编自芬兰作家罗莎·利克索姆的同名小说(芬兰语:Hytti nro 6)。电影入选参加2021年戛纳电影节的金棕榈奖的评比,最终与另外一部电影平分评审团大奖。

六号车厢

评分:7.7 导演:尤霍·库奥斯曼恩 编剧:安德里斯·费尔德马尼斯 / 尤霍·库奥斯曼恩 / 利维亚·乌尔曼 / Rosa Li
主演:塞迪·哈拉 / 尤里·鲍里索夫 / 尤利娅·奥格 / 蒂娜拉·卓卡洛娃 / 波琳娜·奥格 / Tomi Alatalo / Konstantin Murzenko / Galina Petrova / Viktor Chuprov / Mikhail Brashinsky / Galina Sidorova / 谢尔盖·阿格夫诺 / Maria Kljukina / Denis Pyanov / Natalya Drozd
类型:剧情
片长:107分钟地区:芬兰
语言:芬兰语
影片别名:Compartment Number Six / Compartment Number 6 / Compartment No. 6 / Kupee nr 6 / Купе номер 6
上映:2021-07-10(戛纳电影节)
IMDb:tt10262648

剧情简介

电影讲述的是一个芬兰女学生和一个俄罗斯工人前往摩尔曼斯克的火车旅程故事。

演员表

  • 塞迪·哈尔拉(芬兰语:Seidi Haarla) 饰 Laura
  • 尤里·博里索夫 饰 Vadim
  • 季娜拉·德鲁卡罗娃(英语:Dinara Drukarova) 饰 Irina
  • 尤利娅·奥格(英语:Yuliya Aug) 饰 Natalia

简评

可以把影片开场的两句话看作全片所要讨论的主题:“要想逃离,你要明确的不是逃往何处,而是逃离何方。”“从来都只有局部的我们,触碰到局部的他人。”文艺“柜中”女青年与工人阶层铁憨憨,告诉观众不同的阶层、不同的情趣间,也可以产生美。《六号车厢》的真实恰恰在于一种行动力,这是文艺范儿的《爱在》系列所稀缺的,那种还是太唯美了,少了冰天雪地下一起翻船越冰的震撼人心。曾经的她弄不清来处,可因为他的出现,她看到了自己的去处,尽管这种去处本身被她自己遮挡了(用“草泥马”代替了“我爱你”),不过还是好美。别再拘泥于文青的矫情了,他们不是要跟你谈一场言不由衷的感情,就是要偷你的DV。

俄语“公路”文艺片。实质性的东西少了点,男女主人公间本应有的那种由于各种差异而在沟通互动中产生的尴尬喜剧效果也没能体现,导致气质上像一部轻松公路小品的本片缺失了该类型最重要的幽默感,并且男女主的关系进展也基本上靠生拉硬扯,难以令人信服。能看出来女主角此次岩画之旅是半带着一种和情人闹不愉快的情绪以“孤独”的状态开始,但仅凭片头那一场细节不足的家庭聚会,角色动机明显欠缺说服力。另外,一路上萧条的景象一定程度上渲染了些许沉重感,让人感觉导演似乎有话要说,但事实上,看完后只觉得,这不是带着清晰表达欲的欲言又止,压根就是啥也没说。

《爱在》是不间断的动,《六号车厢》是漫无边际的静。打工男孩带top学校文科女去看岩画。不懂岩画单词怎么讲,但愿意翻山越岭在酒店前台说“走”,从建筑工地到人类起源的现场,重要的不是古迹,“看完了吗?”。女主每一次都在受挫后再遇到,这不公平。如果生活都要归于平淡,那又是公平的了,你之后会有美好的公寓和古老的家具、硬木地板,然后想起这一段,就像我想起你。可是Ross活下来了。她也死了,在之后的某个时刻。心碎成一地的余晖,是没必要的联系,是车窗里的看,是提前下车,是想要拿起摄像机的时刻,是沉默的注视,我就要当成be美学!冰天雪地里情欲在场又缺席,怎么不是爱呢。

芬兰女孩和莫斯科男人在火车上六号车厢度过的故事,简介以为是罗曼史,但实际女孩有个女性恋人,原计划一起去俄罗斯看壁画,而男人是个矿工。看惯了各种偶像剧的美颜、磨皮、滤镜等效果,再看看电影里的男女主,觉得电影好真实,女主不光滑的皮肤、眼袋,男主邋里邋遢的酒鬼形象,好像身边普通人。火车经过很多地方,女主从最初的戒备,逐渐和男主熟悉起来,火车中途停留的时间好像很长,男主带着女主去拜访朋友,出去玩,看的我很想做上这般列车,看看俄罗斯的美丽风光。最令人感动的是最后所有人都告诉女主没法去看壁画,男主虽然不知道壁画有什么好看的,但还是尊重女主,重新找回来,用各种办法带女主去看壁画,迎着大雪艰难前进的身影令人感动。

到莫斯科学语言的芬兰女生坐火车去北极港口摩尔曼斯克看岩画,与俄罗斯矿工在6号卧铺车厢同行。女生看不惯矿工粗鲁、没文化、醉酒,两人关系很僵。与她在莫斯科同居的秘密女伴,此时身心都拉开距离令她梦醒。偶遇走错车厢的芬兰男人,得她相助坐下弹吉他哼歌,不料临走却偷走她相机。矿工的善良逐渐感动了她,最后陪她顶风雪冒险到海边看岩画。她达成心愿酣睡,醒来司机转交矿工为她画的拙劣素描,背面写有“草泥马”三字(当初他问芬兰话”我爱你”怎么说,她恶作剧答“草泥马”),她望着远去背影,含泪微笑……看这结尾,我也因男女主角的纯真爱情欣喜。无论生活中她和他是否真能在一起,拥有六号车厢的共同记忆已很美好。

看睡着了。“女人是很聪明的动物……我听从自己的内心,过了快乐的43年”。在俄芬兰女学生去摩尔曼斯克看古岩画,这段火车之旅就是她不断被自己同性恋人忽视和从同一卧铺的粗鄙俄罗斯工人那里获得治愈的过程,这俩人的关系介于爱情和友情之间——主要是因为这位酷似光头党的毛子身上有股没教养的野孩子劲儿,虽然有拥抱和互相画像,但俩人也在车厢跟雪地上打闹。女主为何信任毛子,在火车停靠的晚上跟他出去拜访朋友?这个设计可真不符合芬兰人社交冷淡的性格,即便铺垫了女主被恋人忽视的信息,也还是说服力不足。当然全片主打一个女性随心所欲感悟生命之旅的主题,而且电影空间狭小的暗调氛围对角色行为的包裹也还不错,但这个设计还是有点咯人。剧情安排也比较机械,像女主参观不成岩画的时候,你就料到毛子必然跳出来解围,太直给了。也没啥景色可看

听说过导演在前作有完成了相当出色的摄影和黑白片质感,确实在这一部里仍然呈现了不错的质感,但是在有个别车内场景的摄影有错误出现,比如餐车里有无意图的跳轴镜头,还有像是女主持dv摄影的时候,拍到室友的镜头并不是用dv的画面等等。总体而言是个不错的公路小品,传达出来的精神也十分理想化。包括最后一场岩画的戏上面也并没有去仔细展现岩画的美,而是把落点停在了情书和女主的开怀大笑上,其实都是想突出一件事——路不重要,重要的是陪你的人。不过吃这一套情调的必然会喜欢,但我个人来说就比较无感了

一次平平无奇的列车邂逅,一场与过去诀别的旅行,一个外冷内热的直男,一段轰轰烈烈的爱情故事。影片讲述一个芬兰女人为了逃避在莫斯科的一段秘密婚外情,登上了前往北极港口摩尔曼斯克的火车。她被迫与一名俄罗斯矿工在狭小的卧铺车厢里度过漫长的旅程。绿皮火车曾经是几代人的回忆,也是许多爱情发芽的地方,俄罗斯的绿皮火车同样也是。不同的是,疆域更为宽广的俄罗斯也让被命运安排相遇的陌生男女有了更充裕的邂逅时光。罗一个是正陷入爱情泥沼试图脱身的文艺女青年,一个是粗狂邋遢的直男矿工,来自两个不同世界的人在经历了短暂冲突之后,相互之间却产生了奇妙的变化。女青年并不重要的目标成了矿工的执念,旷工的大大咧咧背后的自卑与不堪也在拥吻之后暴露无遗。两个世界的人在合作完成了一场肆无忌惮的冒险之后,那爱情的火焰燃到了最高处。

六号车厢内是缓慢的互相了解。第一印象的傲慢与偏见不能免俗地主宰着这次相遇。Laura想换座位,想在圣彼得堡提前下车,却被前恋人的无情逼回这一方狭窄的车厢。但矿工Ljoha自然流露出的善意和关怀渐渐融化了Laura那颗受伤后冰封的心。导演在人物塑造上的功力很强,女主的形象很复杂,重点没放在爱情上,而是芬兰女留学生遇到了一个俄罗斯傻直男,被战斗民族那份死命的浪漫给整心动了。Ljoha是摩尔曼斯克的矿工,讷于言辞,喝得酩酊大醉后才会用醉话和拳脚表达情感,甚至不愿给Laura画肖像;又敏于行动,能不知从哪倒腾出一辆破汽车在中途某站拜访友人,也会用最后的家当换一瓶美酒与Laura享受到达前的最后一个夜晚;在Laura的岩画之旅即将落空时,他带着Laura二话不说冲了过去,简直是遇神杀神,遇佛杀佛。尤里·鲍里索夫给观众的印象转变相当迷人。

太多近景、特寫在大銀幕上看到頭很暈。但是實在太喜歡旅途邂逅的故事,尤其目標近似“遠方”,目的極其“無聊”。這場邂逅十分日常,感覺起來非常生活化、平和且合理,沒有過分巧合,要說唯一的巧合大概就是兩人相遇在同個車廂。兩位演員表演自然又細膩豐富,彼此敞開心扉,互動真誠而單純,因為緣分短暫,反而更加坦白。從頭至尾都非常好看,生活情趣無處不在,很簡單但是非常浪漫。偷汽車外宿老太太家,車廂內的打鬧、吃醋,非常有儀式感但失敗的道別晚餐,最浪漫的還是不畏風雪只為到達目的,與其說看一眼岩石,不如說更像是他倆沒說好的說好的約定。在爆雪中打鬧像極了少男少女,鐵達尼號的比喻不僅向經典致敬,更將兩人註定的別離描繪得很詩意。最後結尾把我感動哭了,真正的道別是不說再見,珍惜當下與你相處的每分每秒,乾一杯,致遇見。

本片最有价值也是拿奖的原因应该就是在后疫清、互联网时代下讲述纯粹人与人直接接触的影片。影片提纯格局相当小小到可以只用一句话就概括“直接的面对面接触在当下还存在意义吗?”虽然视听音乐影调来说都是用来极度old school的方式处理但他也是完全属于当下时代的,这种old school让观众拉回那个纯粹的年代,没有现代便携性就没有这部影片存在的意义。即使可能在这100分钟没有反转甚至有些闷闷的,这份纯粹的情感还是能适当的散发出来。导演很会制造瞬间性度刚刚好导致这趟旅程让我感觉更多存在的不是爱情而是两个孤单的灵魂在知道这一切是那么短暂但也会尽力的去把自己的情感放在对方身上,这种情感难道就一定比永恒的情感来的低级吗?而且正如电话那边这种自以为永恒的情感是不是也只是自己美好的遐想呢?

看完电影看影评,那基本就是越看越迷糊,从分析镜头、分析历史到分析时间、分析情感,说浪漫,说孤独,说动人,各种都有,但我怕是第一次对大佬们的评论产生了逆反心理。好在电影感受可以千人千面,逆反了也就逆反。电影镜头和背景历史受知识局限感受不大,觉得场景设置的巧妙是,把两个陌生人困在逼仄的车厢,两个人都没有手机。情感上,虽然觉得把男女相遇,一股脑的都往爱情上想,是一个很恶俗的想法,但是他俩都接吻了,这说是友情也很奇怪,好在导演自己说了,是一种超越可界定关系的感情。另外我觉得最动人的是,女主角在火车上头发邋里邋遢的,到旅馆脱衣服还有静电,挺好的,这才是真实的人。哦,电影开头的几帧彩色画面颜色真好看,音乐也好听。

获得奖项

  • 第74届戛纳电影节
    第74届戛纳电影节
    获奖:评委会大奖 / 评审团大奖 / 天主教人道精神奖-特别提及
    提名:主竞赛单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