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格曼岛(2021)

Bergman IslandUP:2023-10-07

剧照演员表影评
伯格曼岛

评分:6.8 导演:米娅·汉森-洛夫 编剧:米娅·汉森-洛夫
主演:薇姬·克里普斯 / 蒂姆·罗斯 / 米娅·华希科沃斯卡 / 安德斯·丹尼尔森·李 / Joel Spira / 加布·克林格 / Wouter Hendrickx / Oscar Reis / Grace Delrue / Felix Berg / Clara Strauch / Teodor Abreu / Jonas Larsson Grönström / 梅琳达·金纳曼 / 斯蒂格·比约克曼 / Hampus Nordenson
类型:剧情 / 爱情
片长:112分钟地区:法国
语言:英语
影片别名:情寻褒曼小岛(港) / 柏格曼的岛(台)
上映:2021-07-11(戛纳电影节)
IMDb:tt6910282

伯格曼岛简介

格蕾塔·葛韦格、米娅·华希科沃斯卡和约翰·特托罗确认加盟米娅·汉森-洛夫([将来的事])执导的英文片[伯格曼岛]。故事围绕美国一对从事电影工作的夫妻展开。他们曾于一个夏天,在启发了电影大师英格玛·伯格曼的地方为电影创作剧本,此次他们将故地重游。该片预计将在明年夏天开拍。

简评

喜欢岛上的风景、伯格曼的书房、磨坊里的书桌、从书桌望出去的风景,大雨忽然倾盆,岛上骑着单车就可以兜兜转转。女主一开始就看着是忧伤或者焦虑的,我也不希望他们俩走向《婚姻故事》的结局,所以即便是若即若离我也看得到他们之间的交流。可是中间一半的电影篇幅给了她写的卡壳的故事,那个故事本身我不喜欢也觉得不适合拍成电影,结不了的局,最后连最外层的电影本身都给不了结局似的因为时间被占用了主线都没有好好展开。还要故弄玄虚玄虚地把两条线拧在一起。小姑娘好可爱。看完就觉得这个故事性不行,情绪我感知到了但是也没有啥开始结局,毕竟谁都经历过写东西写不下去的抓狂或者生活中焦虑的时刻。就是想去岛上看看。

一个导演为另一个导演专门拍一部电影,而在电影中却又嵌套着另一部电影,还真是少见,可见此片女导演对伯格曼的迷恋。其实,此片基本无故事,只是营造出一些情绪,一些布尔乔亚式的文青文中们娇揉造作的无聊情绪,永远的关注点都是自己的小情小绪,并沉迷于其中。“其实谁关注你的情绪呢?毕竟还有整个世界。”在此片中,伯格曼只是一个背景,只是借伯格曼之名而提升自己。对法罗岛的展现,还真不如纪录片《打扰伯格曼》让人印象深刻。

本以为是象征意义上的伯格曼岛,原来基本真是伯格曼岛观光片,也好,像去了一次,而且整个岛的风景地貌风格和去过的瑞典南边小岛也类似,除了没有那一片岩石和沙滩的海边,而两边种满松树的路,甚至小教堂我都见过,所以对于想象法罗岛更容易了。但是剧情就,是太隐晦吗,最后反而是妻子的电影拍成了,而丈夫的没拍?镜头扫过在船上睡着闭眼的挪威丹尼尔森的侧脸时,突然心动了一下,真好看啊他,尽管这不是第一次看到他。特别喜欢的一个场景是,婚礼前夜一盏盏烛光放在石头墙上,众人闲淡地聊着,这十分松弛的亲近、放松。伯格曼房子冥想室确实是最理想的房间,有最合适的窗外风景。

我反而不觉得结尾太过潦草。但是这个剧本让角色们看起来都像是注入了情感的机器,看似情感饱满,但却言之无物且相互隔离,没有一种内在情感的流动来统摄。角色都太具有表演性质或者说太典型,简直是伯格曼本人风格的反面。也是,本片除了将伯格曼作为一个文化符号解剖和消费也没能做出更深层次的东西,甚至也可以说是nothing to do with Bergman,这一点我相信作者本人也体察到了(甚至故意想创造这样一种倾向)。但是6分还是太低,打四颗星鼓励一下吧。

故事讲得不错,尤其台词写得准,形容日常各种动作情绪的用词很到位,能看出编导对情绪的敏锐捕捉,不知是她本人英语好还是翻译得好。但故事本身没什么意思,影评博主+旅游博主+情感博主,翻来覆去她自己那点事,本质上类似Taylor Swift给她前男友们写歌。导演和2位女主容貌上有些神似。演Mia Wasikowska旧爱那个演员之前演过挪威枪杀案的罪犯,眉眼还是那么狠,我有点出戏,不得不佩服当年Paul Greengrass的选角。

权当是致敬伯格曼吧。这样一个嵌套的故事却以一种散漫的步调来呈现,似乎并非在于想要打动观众,而仅仅是作为一种“流动的生活”的风格去展示。阳光下的法罗岛人烟稀疏,建筑零落,为这个故事的展开作了诗意的铺垫。如果说女主人公为了写作一个故事而前去伯格曼岛采风,不如说是她想要为自己的生活找一个可供宣泄的出口。从更深层次上说,这对艺术家夫妻可能想要化解自我灵感的枯竭。对伯格曼岛的探寻之旅,也因此包含了更多的对生活的追问。

戏里戏外戏中戏,三层现实汇于一部电影。结尾Chris的电影杀青的时刻将多重现实混合,最后却又以见到女儿结尾,影片在多层现实中穿行,简直就像身处梦境。整个叙事很有导演的特色,重视对人物经历及其引发的心里变化的呈现,结果反而不太重要。Mia Hansen-Løve的电影有种神奇的效果,虽然讲的故事都是现实的,但看完之后就像做了一场梦。跟伯格曼相关的地方还安排了几处笑点,直接切进《呼喊与细语》情感最强烈、演员表演最用力的一段,反倒让人会心一笑。

伯格曼岛是做孤岛,岛上故人不再谈论伯格曼,上岛游客前赴后继地迷失在这座伯格曼岛,这座独属于伯格曼的岛。故居和放映室是追梦寻爱人的栖息地,他们漫步寻迹于午夜梦回的法罗,无声渴求着不要总是远离,于时空长廊相互依偎漫无目的地探索,寻求关乎诠释爱的最优解。西滩的水母、小径旁的羊毛摊、导览晚会的羊肉汉堡、不合时宜的白色长裙以及那个活着的流浪于伯格曼岛的英格丽的幽灵,那真的是英格丽吗,还是每一个上岛人的那一个缠绕着困扰着他们的循环往复的幽灵。穷尽一辈子也无法读完的书籍故事,穷尽一生也无法从漩涡中解脱出的——,却慌慌然欣然地给出了那个反抗伯格曼永不磨灭的伟大意志的剧本结尾,九分之一个小孩,六分之一个伴侣,却始终只有一个的伯格曼…….

所有的寻求答案都会回落到自身。很有趣,最初他们刚到,想看一部“幸福点”的伯格曼,最后看了呼喊与细雨。他们讨论为何伯格曼电影里都是那样的人,住进房子时他们略微抗拒那个拍了婚姻生活的床,一点点的“我们是和他们不一样”。但后续的在这种环境中女生看到手稿时的不安,关于伯格曼和六个女人生了九个孩子的讨论,以及卡壳的剧本,也都是在说其实我们是无法完全躲避“伯格曼时刻”。那些饭桌上对伯格曼的不屑与套路的伯格曼之旅,也是说其实你们都不会明白他的,以及瑞典不只有伯格曼。最后她在床上醒来和她设置的女孩重叠时好有趣,那一刻观众才明白她讲述的故事中的挣扎属于她自己。

看这部电影,只感觉到丝滑的顺畅。记忆中,也很少看到“戏中戏”的影片了。然而,除了故事和这一点点感受,其他很难再捕捉到什么。即使去看影评,也不知所述,完全是知识盲区。首先,Ingmar Bergman太早期了,他的电影一部都没看过,缺少很大一部分感应。另外,对于本片导演也是并不熟悉,难以理解她的表达。最后,是对于法国电影本身的文化差异存在隔阂,总有“云里雾里”之感。总之,从把“戏中戏”拍得如此行云流水,就应该猜出是一部有水平的影片,是个人的观影水平拉低了观感,蛮遗憾的~

前半部分昏昏欲睡,旅游宣传片+伪纪录片+学生作业的感觉。直到Chris开始向丈夫讲述自己无法进行下去的电影剧本,整个片子突然焕发生机。像是掉进兔子洞的爱丽丝,电影中的现实空间向影中影的梦幻时空突然转变。躲在摄影机后的导演本人、被她塑造的“导演”Chris,以及被Chris塑造的“导演”Amy,三重人物形象重叠在了一起。最美中不足的有几点,其一是过度冗余的摇镜头和一堆闪瞎点眼睛的正反打实在是不合我胃口;其二是结尾想塞进的东西太多太拖沓,有好几次都觉得应该结束了却并没有(可能因为我水喝太多快憋不住了)。但无论如何,后半部分有趣的设计,以及导演本人感知日常的纤细触角都足以让这部片子成为能给我惊喜的准佳作。

很主观地喜欢这个片子,无关乎戏中戏结构和迷影面向,而仅仅因为那一个个脆弱时刻:当自己的工作陷入困境,而最亲密的讨论伙伴进展不错,甚至难以真正体察到你的痛苦,这无疑是一种双重无力。这些时刻如此真实和挣扎,却无处释放,直到她将痛苦转移到剧本中的另一个她,转移到屏幕前曾经或者正在经历的我们。为什么低分呢?可能还是出在明线上:以伯格曼做背景板确实不错,但他太过于被神化,以至于任何使用都难免被苛责,即使伍迪艾伦(2020)也不例外。

获得奖项

  • 第74届戛纳电影节
    第74届戛纳电影节
    提名:主竞赛单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