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生花(1991)

La double vie de VéroniqueUP:2021-03-17

维罗尼卡的双重生命(英文:The Double Life of Véronique;法文:La double vie de Véronique;;波兰文:Podwójne życie Weroniki) 是基斯洛夫斯基于1991年拍摄的法国电影,由伊莲·雅各主演,音乐则由波兰当代著名的作曲家Zbigniew Preisner创作。本片是导演离开波兰在西方所完成的第一部作品。

导演基斯洛夫斯基是以新的方向来此拍摄电影,如,他不曾在波兰取景;不表现出波兰当时所经历的暴乱。基斯洛夫斯基亦透过维罗尼卡的双重

两生花

评分:8.4 导演: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 编剧: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 / 克日什托夫·皮耶谢维奇
主演:伊莲娜·雅各布 / 哈丽娜·格雷格拉谢夫斯卡 / 卡里娜·谢鲁斯克 / 亚历山大·巴尔迪尼 / 瓦迪斯瓦夫·科瓦尔斯基 / 杰兹·古德寇 / 菲利普·沃特 / 桑德琳·杜马斯 / 路易斯·迪克勒 / 克洛德·迪内通 / 洛莱妮·伊万诺夫 / 吉约姆·德·东克戴克
类型:剧情 / 爱情 / 奇幻
片长:98分钟地区:法国 / 波兰 / 挪威
语言:法语 / 波兰语 / 意大利语
影片别名:薇洛妮卡的双重生活 / 维罗尼卡的双重生命 / 双面薇若妮卡(台) / 双生花 / 今世今生 / The Double Life of Veronique
上映:1991-05-15(法国)
IMDb:tt0101765

两生花简介

两个少女,一个生在波兰,一个生在法国,同样的相貌,同样的年龄,她们也有一样的名字:薇罗尼卡。她们都那样喜欢音乐,嗓音甜美。波兰的薇罗尼卡非常喜欢唱歌,唱高音特别出众。她觉得自己并不是独自一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没想到一天她真的遇到一个样子跟她一模一样的女孩,可是她自己却在一次表演中心脏病发暴毙在舞台上。此时身在法国的薇罗尼卡正沉醉在与男友的欢愉中,突然她觉得特别的空虚难过。此后她的生活中便常常响起一段极其哀怨的曲子,她爱上了一个儿童读物作家。一次与男友聊天的过程中,她发现了在波兰拍的照片中,出现了一个与自己极为相似的女子,此时她才深深相信,世界上还有另外一个自己存在。

第44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金棕榈奖(提名)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 第44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最佳女演员伊莲娜·雅各布 第44届戛纳电影节费比西奖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

简评

总算是看了一部基耶斯洛夫斯基.....论镜头曼妙自然不必多说,色彩应用之鲜明也是相当有特色了。真正有意趣的地方在于对这样的设定的戏剧处理:这种设定如果摆到科幻类型片里显然要对这种双生子共感做深度探讨,悬疑片里则是身份危机,通俗爱情片大体要做成两条交叉intercut并且要在某种程度上发生交互的故事线(莫名想起《情书》...),而在基耶斯洛夫斯基这里居然是毫不干涉,除了玄妙的影响以外,两者完全独立,把这种设定作为一种诗性的神秘链接通过色调和相似元素来做牵引,算是相当别出心裁了;当然,要说扣分点在哪,主要还是占全片最大篇幅的法国线我居然触动比开场做印子的波兰线要少得多(主核心的这个恋爱故事太特么要素经典了....),甚至全片最有感觉的瞬间是结尾父亲的抬头....

世界上的另一个我之于我的意义,同一个世界里不同的我,却互相影响的人生。《双生花》留给我的除了对故事的不解还有薇罗妮卡美丽的肉体。基耶斯洛夫斯基的电影文艺富有美感的同时也充满哲思与表达,确实晦涩难懂,从蓝白红三部曲到《两生花》看过来都是雾霭般的故事情节,没有指向,没有发展,没有冲突,难以参透故事与角色所蕴含的作者表达,看完电影也只能尽力理解了。两个薇罗妮卡互不相识,但她们却在内心里有着一种莫名的联系并影响着彼此的选择,选择生活还是选择梦想,拥抱爱情还是拥抱死亡,波兰的薇罗妮卡冥冥中替法国的薇罗妮卡排除了生命里的错误选择,两个薇罗妮卡便可能是丰富的自我意识的象征,《两生花》便是在探讨这种自我意识之于生命的作用。当然电影里两个不同体质的国家和东欧剧变的背景也可能预示着电影有政治与社会层面的表达。

。如果是三年前我大概会更喜欢这种感受性大于逻辑性的片子。与《红》相近的色彩与相同女主演员,但悲哀的调性更近于《蓝》,只是伊莲娜·雅各布温婉的风情与肉体比冷冰冰的比诺什更对我胃口。木偶师诡秘的行事和看似无意猜中女主命运,仿若神或神使的化身。但抛开电影这种人是我很讨厌的,作家、木偶师或其他形式的创作者以有限空间的上帝自居,并试图将这种权力延伸到现实中,在活生生的人身上试验构思的情节,或以寻找灵感的借口邂逅他人,如此令人难以忍受的傲慢,女主却屡次心软。咖啡厅桌子上的多个信封、对制作木偶备品的辩解或许是他以同一手段引诱多个女子的暗示。木偶被女主转动时凄厉的吱嘎声,也许就是另一个维罗妮卡的警告。

影片很多镜头是透过镜子、车窗、水晶球等物体拍摄,所以有很多不同的光学效果,展现给我们一个不同寻常的奇妙世界。室内场景的光线足够柔和,让女主的脸庞格外迷人。利用彩灯制造红色或绿色滤镜,利用灯光渐亮制造眼前一亮的效果。利用竹叶、窗纱等阴影,让画面更加美丽。利用镜头旋转制造女主身体不适以及晕倒的效果,通过环轨拍摄营造出两个女主初见时的恍惚感。两个女主人偶,一个站着,一个躺着,代表着两个女主,一个活着,一个死去。开头的两个片段代表着两个母亲对女主的教育,第一个教女主歌颂星空,选择理想和灵魂;第二个教女主观察绿叶,选择肉体和现实。所以第一个女主宁可死去也要歌唱,第二个女主则放弃了机会。很多时候我们会为了现实放弃理想,身体会本能的感觉孤独和空虚,拼命去寻找自己的灵魂。但终究寻觅不得,因为灵魂已经死去。

每个人都是被劈开成两半的一个不完整个体,终其一生在寻找另一半,缺失的另一半,不止是另一个异性个体,还有另一半异性特质,在三维世界里不一定能找到。基耶斯洛夫斯基似乎是在片子里给出一种解释:“另一半”不一定跟两性情感关系有关,它是一种高度精神层面的存在。通过艺术,能在某种程度上进行通灵、升维跃迁,是一种触发方式。基耶斯洛夫斯基是一个视觉艺术家,拥有非常灵动性的艺术审美。本片的色彩搭配、木偶设置、音乐、光源光影设置、以及个人认为涉及到心理分析镜头里的四分之一镜头渐变色处理都非常出色!红绿色彩的渲染非常绝,会想到最近看王家卫的《旺角卡门》,但这部片子偏古典,王家卫的后现代风更突出。另外,本片的哲学思辨意味很浓,柏拉图思想、古希腊神话故事的串并让人着迷,女主伊莲娜·雅各布似乎就是希腊女神。

薇罗妮卡人美歌美,两人生活在不同的国家,却有着一样的面容和声音,儿童读物作家所作的两个玩偶一如薇罗妮卡的双重生命。曾读过《沉重的肉身》薇罗妮卡生命中存在着的细线,将两个不同的她联系在一起。爱唱歌的薇罗妮卡,无法承受高音带来的生命危险,唱歌是维系生命的细线,为了唱歌她惟愿让细线断裂,正如木偶断了细线便无法生活下去。她们觉得活着并不孤独,因为世上还有一个完全一样的自己,当爱唱歌的薇罗妮卡死去后,在巴黎的她便无法忍受这种孤独感而流泪。这是否启示观影者去发现生命中真实的自己,去拥抱自己。在床上躺着和男友相爱的时候,那种失去另一个自己的悲伤是难以消磨的。电影的配乐安排精心,两处小插曲让人忍俊不禁,光影构图堪为典范。电影中太多细节足以引发思考和细细品味,值得反复观看。

基耶斯的元素依旧体现,他喜欢用超验性的认识,来展现这样一个故事,无数个偶然巧合神秘的联系让这个电影时间断开了因果,这就是世界。两生花的色彩依旧延续红白蓝的色彩独特运用,青绿色、红色、黄色,缓缓地交替出现,舞台上、后景色的青绿,暗示着恐怖不安,红色在这里变成两生花的象征,每当红色出现,意味着二者的感受、冥冥之中的爱、不再孤独,黄色成为红与青绿的中界限,平和舒缓,略带神性地抽离此时的禁锢,脱开时空的束缚。法国女孩手划过枯叶,像极了蓝色之中划过石壁。镜头语言保持基耶斯一贯的独特运用,推拉手持,划过整个空间。不断响起的歌剧声,是二人之间共同的联系。在薄弱的叙事之中,导演刻意略去了身份与地域的介绍,她们共享着一个空间与电影时间。在表现人类心底微妙的难以述说的情绪上,导演是高手像老塔一样,我们只需要感受

一个一见钟情,一个命中注定。男女间爱情的推拉和主被动关系或塑造了两生花正反面的意义。宿命的共震感在基氏之后又有沃卓斯基姐妹的超感八人组塑造,从影像的震撼来说后者反倒略胜一筹。基氏的光影能保持一种赞叹,唯独可惜的是基氏太爱伊莲娜了,伊莲娜甚至高过了这部电影的母题,这也使得两生花若和《红》放在一起更像是“双重人生”。略显灵气的木偶在温柔光影的作用下,更像是回忆而非预言。波兰的阴郁中有基氏的红,法国的浪漫中亦有基氏的红。//期待之后可以和蓝白红做纵向对比,应该有很多镜头可以作为“彩蛋”。//喜欢爸爸的香氛,一个在秋天开始的时候,一个在秋天结束的时候。

基耶斯洛夫斯基真的很擅长把人心中最隐秘脆弱的一面发掘出来,揭示其孤独的本质,总带点伤感的感觉。不同于“三色”中自由平等博爱的大众情怀,《两生花》中对于个体情感的呈现更加清晰。来自两个国家的维罗尼卡在很多方面有着联系,甚至会在其中一个离世后另一个感到悲痛不已,看似玄学,却很容易引发共鸣。两个少女虽有同样的外貌同样的名字相似的家庭,却始终无缘相见无法共情;而男女之间虽有肌肤之亲,却无法真正理解彼此。这就是孤独的常态。《电影批评》中对于意识形态也有一定分析,大体就是以两个维罗尼卡暗喻东欧和西欧之间的微妙关系,如果有机会再看一遍的话希望可以体会出来。

构思和摄影都是绝佳的一部。配上圣洁的歌声,让整部片子充满了宗教和命运的意味。两个维罗妮卡生长在两个国家长相特长完全一致,但生活走向却截然不同。开篇颠倒的世界和玻璃球中倒置的世界;一个用戒指整理右眼另一个整理左眼;两个维罗妮卡更像是平行世界的两个分支,在抉择下作出的不同选择。声乐天赋极强的两人一个选择了在舞台气绝身亡而另一个去当了声乐老师。玩偶师录下音频指引维罗妮卡前往餐厅,制作相同的玩偶,都有种是两个维罗妮卡命运操纵者的感觉。聚光指引她捡回匿名信中的鞋带仿佛是神喻。此外大量的颜色运用也是在表现心情。片里还有大量的联动,在桌子上放鞋形如爱情短片;红白蓝里出现的老太太。最后用戒指整理眼睛感受到白布从天而降,这一刻两个世界合归一处,完成了这个神秘主义的的故事。

从圣诞星和初春新芽到傀儡戏的蝶变复生,《两生花》不仅关于“世另我”,也关于新生。对于我来说影片最有趣的部分不是Weronika和Veronique之间的相似细节(玻璃球、戒指、佝偻老妇、心脏病和音乐)和彼此的联结(“我不孤独”),而是她们之间的不同。波兰段是短小紧凑的片段式呈现,但到了巴黎,Veronique的生活和情绪都被放缓拉长;傀儡师的故事中女孩被烫了手,世界上另一个她从此学会了远离炉子,而Veronique或许也是因为第六感中遥远的Weronika的死亡而选择了离开舞台。由此一来,Weronika变成了纯粹而热烈的试错,因她的冒险而活着的Veronique成为了一个更平凡安稳,但也更孤独无措的幸存版本。如果世界上也有两个我的话,现在这个我会是Weronika还是Veronique呢?

热闹都是他们的,与我无关,此时此刻我是如此的孤独,我要跑到恋人身边,我要依偎他的肩膀,看到窗外孤独行走的老妪我急迫地推开窗对她喊道:让我来帮助你呀。如果说文艺片的最大的观影愉悦之处是影片本身演员的表演、镜头构图、打光、画面色调所构建出来的一种迷离沉醉的气氛而让观影者产生情感体验的话,那么这部电影可谓是在这方面做到了尽善尽美的一部作品,画面中氤氲开来的橘黄色主色调烘托出了一种无处不在的优雅气息,薇若妮卡如站在舞台上放声歌唱,油画一般的画面,如痴如醉,我不由自主地靠在椅子上轻轻地闭上了眼,荡涤了所有杂念,静静地感受着流淌在灵魂深处的一种充满喜悦的孤独。电影做到这种程度,能不能够看得懂,又有什么关系呢!

获得奖项

  • 第7届独立精神奖
    第7届独立精神奖
    提名:Best Foreign Film
  • 第44届戛纳电影节
    第44届戛纳电影节
    获奖:最佳女演员 / 费比西奖-竞赛单元 / 天主教人道精神奖
    提名:主竞赛单元
  • 第43届戛纳电影节
    第43届戛纳电影节
    获奖:最佳女演员 / FIPRESCI Prize / 天主教人道精神奖
    提名:主竞赛单元
  • 第49届金球奖
    第49届金球奖
    提名:最佳外语片
  • 第17届法国电影凯撒奖
    第17届法国电影凯撒奖
    提名:César —— Best Music (Meilleure musique) / 最佳女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