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怖分子(1986)

恐怖份子UP:2021-12-01

《恐怖份子》(英语:Terrorizers)是一部于1986年上映的台湾电影,由杨德昌担任导演,以及由缪骞人、李立群、金士杰等主演。

演员表影评剧照
恐怖分子

评分:8.9 导演:杨德昌 编剧:小野 / 杨德昌
主演:缪骞人 / 李立群 / 金士杰 / 顾宝明 / 刘明 / 王安 / 马邵君 / 吕德明 / 游安顺 / 黄嘉晴 / 萧智文 / 洪善群 / 施明扬 / 朱凤岗 / 倪重华
类型:剧情 / 犯罪
片长:109 分钟地区:中国台湾
语言:汉语普通话 / 闽南语
影片别名:请假装你会舍不得我 / The Terrorist / Terrorizers / Horror Horror Minute Child / Kyofu bunshi
上映:1986-12-19(中国台湾)
IMDb:tt0091355

恐怖分子简介

老顾(顾宝明 饰)率领警察捣毁一个贼窝,唯一跳窗逃走的女孩淑安腿骨折断,被路过的男孩小强送去医院。
  淑安返家后,被母亲关在家中,无聊时四处打电话恶作剧,其中一个电话打给了一个叫周郁芳(缪骞人 饰)的女人,她假冒是周的丈夫在外面的女友,怀孕了要她出来谈判。周郁芬嫁给李立中(李立群 饰)已经有七年,丈夫是个安分守己的男人,在一家医院工作。结婚后她辞了工作,在家写作。匿名电话深深刺激了周郁芬,她对生活失去信心,而旧情人沈维彬(金士杰 饰)的出现也给了她希望,于是她暂时离开李立中,小说也获了奖。
  分居使得李立中十分苦恼,后来他得知妻子离去只是因为一个电话,急于解释但并不奏效,最后铤而走险……

第23届台北金马影展金马奖 最佳剧情片 第23届台北金马影展金马奖 最佳女主角(提名)缪骞人 第23届台北金马影展金马奖 最佳原著剧本(提名)杨德昌 / 小野

恐怖分子剧照

恐怖分子恐怖分子恐怖分子

简评

我在观影过程中时而会代入女作家,时而代入男医生,不停地穿梭于两个角色中,奇妙的体验。两方面的痛苦都曾体验过,对方无能力入走入自己内心世界的那种孤独和怨念,付出却不被认可的无奈与气愤。很高兴自己通过阅读和心理咨询,最终还是能够接纳这些生命情感的存在吧,然后抽身出来冷静地观察它们。无是无非,无成无毁,无悲无喜,自己还是有点悟性的。看见影片中生命的消失还是会恻隐之心顿起,默默希望更多的人类伙伴们都能够有能力化解生活中的痛苦,人们在满足私欲、开展动物性竞争的同时,更多一些peace and love,就像列侬在Imagine中唱的那样。五星剧本,不过如果我是编剧,我会想法让男主最后与自己、与生活达成和解,不会让暴力最终成为现实,更偏向《杯酒人生》的那种故事吧。

#前方有剧透# 第二部杨德昌(√)要素:摄影/音乐/旧情人/边缘人/命案/“窝囊男主”。女孩的恶作剧,催化了本就摇摇欲坠的婚姻的解体,这部一大半都挺磨人的,那么静,温吞,缓慢,窒息,像是怎么也烧不开的水,等待最后一刻的沸腾。一方总是为了“一个新的开始”,另一方却总是“稳定、日复一日、重复来重复去”,又不禁觉得李立中这个角色身上有种“该他悲剧”的气质,想看万念俱灰的表情是什么样的?请看倒数十分钟左右的李,结束痛苦的解决方案永远只有那一个。但还预支了一个他想做却做不到的梦。以及镜头里把几个女性都拍得很美。故事本身实在看着难受。

这应该是一部没有看到最后,都不太能明白或者完整入戏,但是当你看到最后,就会便想再去看一遍的电影。结局的设计太高级了,它让前面一连串看似无关紧要的一些人物全部具体了起来。杨德昌笔下的人,是多么的无奈,我觉得这一部应该是相对其他几部,跟背景关系没太大的电影,正因为如此,它关于人命运的刻画才更让人意味悠长,渺小的人们活得多累啊,只不过想事业稳妥一点,感情安稳一点,但是平凡的我们都是因为这两件小事终究耗完了自己的一生。甚至,终其一生,我们依旧搞不定这两件事,所以我们都变成了自己讨厌的人,为了名撒谎,然后慢慢忽视爱。李立群演的太好了,他的痛苦是多么的平静,表面越是平静,内心就越奔腾,这样的人不是自焚便是爆炸,而万千世界,渺小的我们,何以爆炸,必将自焚。

感觉是杨德昌拍得最飞的一部,那些蒙太奇现在看都觉得很先锋。果然,先锋这种有相对性的形容词其实不受时间限制,只在于创作者本身是不是锋利。一开始看总想起PTA,陌生人之间因为偶然而影响对方命运,但其实这种偶然换任何一个其他的也还是会导向必然的结果,那么一点点外力而已,生活不堪一击。看完杨德昌所有片子后忽然对呈现真实有了新的理解,像元素周期表一样对人的未来有预见性,快40年后的今天我们还在面临同样的问题,过着相似的生活。生活成为每个人的犯罪分子。他故事里的男人还是一样可怜,压抑而无力,没有复仇,只有自我毁灭。女人也一样很敢,不会被男人左右。那时缪赛人和金士杰风华正茂,搞艺术的演员。那个年代的人看到有人拍出这样的电影,能感到幸福和希望吧。我们现在的人都在拍啥演啥,说着这种望洋兴叹的话想骂自己没出息。

冷峻至极的现代都市故事,看得人紧张不安,心惊肉跳。。小景别空镜头美轮美奂,虽然固定镜头居多,但仍有不少运动镜头,近景远景交相呼应,电话线的摇镜头让人印象深刻。对色彩的运用也十分优秀,夜晚蓝色房间、红色暗房、深橘色浴室,绿色电梯、药房,疏离冷淡。多处有玻璃反射。,真正的恐怖分子是角色内心的脆弱与不安。多线叙事,冷静克制,但故事情节依然被很好地交代,杨德昌没有把李立中当成单一的叙事主体,让影片氛围更加疏离。。大量留白,硬切转场,强化氛围。,结尾亦真亦假,却都十足残酷。,其妻子却怀孕(可能)。6李立群演技太棒。()

希望用变化逃离一成不变的生活,然而变化就像四季,只不过是周而复始。周郁芬很像纪德《帕吕德》中描写的作家,总想走出循环,却总落入新的循环之中。蝴蝶效应般的小改变却引起他人生活中的巨变,我们总要承受一些不属于自己的因产生的果。假如生活欺骗了你,除了承受与忍耐,还能做些什么呢?我们自杀式的复仇只会引起某人早上醒来的一阵心悸,只会成为报纸上小小的一块社会新闻,如果幸运,可能会被路人的相机偶然记录下来。小说与生活的界限在哪里?生活最真实的部分在哪里?是前一晚的幻想与快乐是真实,还是最终的窝囊死去是真实?影片前半段的种种荒谬与巧合引人发笑,结尾无限苍凉。每个人都在被生活蹂躏,却还要去折磨别人;被伤害的人带着伤口去找别人疗伤,然后再拿刀刺向无辜的人。

冷血冷酷,杨德昌的诛心一刀。逃避兵役的富二代、犯罪的少女、不断寻求新的开始的妻子,他们都在寻找刺激、迷恋于改变去撕裂陷入凝滞的生活,那些戏剧性的行为在杨德昌冷峻的镜头下显得异常合理(杨德昌高级的八点档drama)。而这些人是毁灭丈夫循规蹈矩、按部就班人生的“恐怖分子”,只是炸弹不是被放置的,而是早已在生活中生成的,只不过被荒诞的一连串巧合引爆罢了。杨德昌片子里的似乎永远有离开的女人与停在原地的男人,丈夫的生活如何渐渐崩坏,而妻子的创作与不断被强调的虚实,其实已经暗示了那个悚动的结尾:虚构的暴力是向外的,而现实的暴力是向内的,没有复仇只有自毁。李立群的表演让那种钝刀割肉的绝望有了切肤之痛的实感,简直悚动

前面一直是漫长的铺垫,等到周郁芳的小说获奖,小强的女友讲述故事梗概时,周郁芳对待感情、对待生活的态度突然变得迷离起来。表面上看匿名电话是让周和李两个人的感情破裂的直接导火索,其实是引发了周郁芳对于小说素材和情节新的灵感。她的小说取材于生活,当她才思枯竭时,也痛恨于生活的重复,所以一直在寻求新的开始。她也一直明确小说和生活之间的区别,但是小沈和李立中先后都坚定地认为,在小说中读到的情节,就是自己与周郁芳之间真实关系的反映,显得有点多情。“你懂的就是那些习以为常,日复一日,重复来重复去的东西。我每天关在那个小房间里面,为的就是要逃避那些毫无变化的重复。”周郁芳可以在写作中重获自由,而李立中只能在日复一日的循环中得到慰藉。当他不得不面对妻子的离去和晋升的挫败,熟悉的慰藉不再,只能走向自我毁灭之路。

好冷峻的Edward Yang,他竟然也拍过如此残酷的都市寓言。不过想想确实也是其人所为,他想要通过创作解决的困惑不一直就是社会的暴力与个体的暴力之间的关系吗?没想到他在1986年就能拍出那么好的多线叙事作品,那些短暂闪现的几帧画面一下就把人的兴致勾起来。结局收束充满了悬疑的色彩,Edward很早就做好铺垫,让观众以为小说的结局会是一语成谶,最后却让自作聪明的观众羞愧难当——这份没有指向社会的暴力终将指向个体本身。这一部的mise-en-scène总让我想起戈达尔,而其中蕴含的“providence”却让我联想到夏布洛尔。

八年后二刷日版蓝光。寒意逼人的都市寓言,在缺乏沟通的大都市,即使是毫无关系的陌生人也可能成为摧毁人际关系的「恐怖分子」:缪骞人与丈夫李立群缺乏沟通,以至于接到没头没尾的匿名电话就确信丈夫出轨;而拨打匿名电话的混血少女,则是因为缺乏与母亲的沟通,才走上百无聊赖的犯罪生活;李立群同样是冷漠压抑的都市人(多次洗手也许是映射他的道德洁癖),为求上位出卖同事,只有妻子失踪才会想起联络警官好友顾宝明。杨德昌与小野在本作中巧妙地描绘勾勒故事脉络,而不是浓墨重笔地写主线,悄然无声间如手术刀般将几组人物剖析完全,配合大量对准空旷都市的空镜头,剧力十足。本作无任何配乐,直至结局才有蔡琴歌声响起,一曲「请假装你会舍不得我」道尽悲凉。李立群懦弱而踟蹰的小男人形象入型入格,而缪骞人则完美贴合冰冷的文艺女青年形象。

本周观影恐怖分子,讲述了一个文艺女青年因为结婚不得不放弃她的小说事业和工作,但是糟糕的是最后孩子也没有,面对毫无交流的丈夫,日子日复一日,突然有一天她接到一个女人恶作剧电话丈夫出轨了,偶遇旧欢,精神和生活百无聊赖之际自然便在一起了,并且她将这经历写进自己的小说,而且获得大奖,丈夫挽留无望,又事业失意,便做出来一些事情,最后结局有亮点,人物关系有点多,需要耐心观看。每个人对婚姻理解不一样,结婚不单是为了一张纸片,更多的是两个人一起的一种社会契约,人总会高估自己的自律和道德,感情在一起的新鲜感也就是一两年的时间,生活这把手术刀总会凌厉的在脆弱的地方划上一刀,血便流了出来,人对于失去的总会敏感,对大部分人而言生活本身就是一个恐怖分子,至于那个文艺女青年为啥是湖北人,没太想明白?

看了不算少的电影,真正从电影本身,而不是有着一堆炫酷名词的影评里去感受到,电影是一种独特的艺术表达的,就是在这里。他对光线,投影,明暗的把握,他对横平竖直和平衡构图的近乎偏执的坚持,他对框架的出神入化的使用。还有他眼睛里总能发现的,那些一般人看不到的,摇曳的美。。他就像恐怖分子里那个端着相机的公子,固执地想让世界看到自己眼中的世界。而男人们哪,怀揣理想的男人们。。总是在他的镜头下成了一个个的笑话。牯岭街的少年,医院里的中年,行骗为生的老年。。他的悲悯和愤怒都给了他们,最终化成一声长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