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出(1927)

评分:8.8
导演:F·W·茂瑙
编剧:卡尔·迈耶 / 赫尔曼·苏德尔曼 / 凯瑟琳·希利克 / H·H·考德威尔
主演:乔治·奥布莱恩 / 珍妮·盖诺 / 玛格丽特·利文斯顿 / 波蒂尔·罗辛 / J·法瑞尔·麦克唐纳 / Ralph Sipperly / 简·维顿 / 阿瑟·豪斯曼 / Eddie Boland / 赫尔曼·宾 / 西德尼·布雷西 / 基诺科拉多 / Vondell Darr / 萨利·艾勒斯 / 吉布森·格沃兰德 / Fletcher Henderson / Thomas Jefferson / 鲍勃·科特曼 / F·W·茂瑙 / Barry Norton / 罗伯特·帕里什 / Sally Phip
类型:剧情 / 爱情
片长:94分钟 / 106分钟(德国)地区:美国
语言:英语
影片别名:日出:两个人的爱情之歌 / Sunrise
上映:1927-11-04
IMDb:tt0018455
日出简介
盛夏的度假时节,一位城市女人来到乡下滞留,这期间,城市女人诱惑了当地的农夫并教唆他杀死自己的妻子(Janet Gaynor 饰)以便贩卖掉农庄后私奔。被迷惑了心窍的男人早已忘记了那些同妻子共处的纯美时光,他将妻子带到河面蓄谋加害,却在要下毒手时幡然悔悟,伤心的妻子踏上了进城的列车,男人穷追不舍一同抵达城市。城市里真正是一片花花世界呵,这对夫妻在街上游走玩乐,在那些小小的玩笑中,甜蜜的冒险中,他们又找回了爱情的美妙共鸣……和好如初的两人返回乡村,不料却在归途遇上了肆虐的风浪……
本片是德国导演茂瑙赴美发展后拍摄的第一部作品,曾被多家权威媒体评选为默片最佳杰作之一,获第一届奥斯卡最佳女演员、摄影等多项褒奖。
第1届奥斯卡金像奖杰出艺术作品奖 第1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女主角珍妮·盖诺 第1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摄影卡尔·斯特勒斯 / 查尔斯·罗切
获得奖项
- 第1届奥斯卡金像奖
获奖:最佳女主角 / 最佳摄影 / 杰出艺术作品奖
提名:最佳艺术指导 - 第5届日本电影旬报奖
获奖:Kinema Junpo Award —— Best Foreign Language Film
F·W·茂瑙 F.W. Murnau导演
乔治·奥布莱恩 George O'Brien饰 The Man
珍妮·盖诺 Janet Gaynor饰 The Wife
玛格丽特·利文斯顿 Margaret Livingston饰 The Woman From the City
波蒂尔·罗辛 Bodil Rosing饰 The Maid
J·法瑞尔·麦克唐纳 J. Farrell MacDonald饰 The Photographer
简评
1927 年《日出》上映,这是一部墨片,全程没有对话,只有肢体动作。看完不得不惊叹,放现在依旧是部杰作。电影的故事很简单,难以置信的是在表现手法上,用了许多现在还在运用的技巧,比如通过若有若无的虚像表示表现内心戏,通过快进加速故事的发展,达到让故事推进的作用。《日出》讲了一个很浪漫的故事,从一个男人变心到回心转意,最后开始忏悔并与妻子和好如初的故事。我以前看墨片,并没有觉得这些故事有多高妙,现在才明白,在墨片时代,拖动这些情节发展的正是演员的肢体动作。现在很多演员能通过台词传递信息,但编剧处理台词的手法不行,还不如直接让演员用肢体动作表达。《日出》是一部带给人希望的电影,它给了恋人一个美好的希望,并让人明白,不是所有的破镜都无法重圆。选择原谅始终比嫉恨更高明。
剧情棒极了,前面婚变情变,后面居然甜得发腻,城市里婚礼教堂照相馆马路舞厅游乐场那些段落真的太甜了,真实感觉到爱情的甜美样子,城市车水马龙灯红酒绿真是个充满诱惑的地方,婚姻外的其他人同样是一种诱惑,醉猪和提肩带的段落超级搞笑,海面风暴真的是高潮了,还带有悬疑和反转的色彩,后面日出真的很有寓意,妻子的幸存与婚姻爱情的和美救赎升华了,剪辑和镜头叠化的技巧很赞,救命稻草原来真的可以救命,怎么说呢,一个男人的痛哭流涕痛改前非大彻大悟坚定回头真的很有让人感念的地方
《日出》告诉身于彩色、有声电影时代的我们,电影是一门艺术,一门跻身人类历史,值得喜爱的艺术,而在艺术领域,进步是主观臆断的。这就是为什么,简明的故事永远具有魅力,剧情也不是包括文学、电影在内诸多艺术的核心。《日出》的伟大在于它的表达,用默片特有的"语言"编织美好的幻梦,当我们为人物的纠结提心吊胆,为那一声声钟鸣落泪,为从图画中传出的喧嚷震惊,它的表达就是成功的,加之茂瑙所表达之动人,之风格出众,它的表达便是伟大的,足以影史留名。这样一部影片,其中人物都符合自身理想与出身,又令人喜爱,引人愉悦,叫人感动;故事紧扣一场"蜜月",结构经典,每一步都在意料之中,却又因出色的视听语言显得新鲜;最后,一切的一切都化解在那片璀璨的朝阳之中,我们还能要求些什么?
近一百年过去,这部片子却仍具有经久不息的魅力。不仅在于茂瑙对于镜头高度的掌控力,更是对于叙事张力上,虽然结尾不免有迎合观众之意。但整体的完成度,剧本的创作,各种特效镜头的创新“溶,叠化,以及破绽明显的抠图”,演员细腻的表演,都成为了影片的特色。悬疑片、爱情喜剧片,融入了多重创作观念,据说当年上映时碰到《爵士歌王》票房惨败,纵是如此我想,时代的车轮滚滚而来,那些即便因限制条件而略有瑕疵的作品总会在后人洗涤的目光里重焕生机。《日出》虽短,日出也极绚烂。
技术和摄影无疑是划时代的,危险到来前狗的吠叫、鸟的不安,还有男主的凝视,亮点不少,然而这个故事实在是…说得好听点叫古典、传统,说得难听点,实在是让我感到一阵恶心,看到男主的扮相,我就觉得像野兽一样,女一像一只软弱的绵羊,男主都准备弄死你了,你还能原谅,还准备去当贤妻良母,我看了实在是不舒服,而且影片大半的剧情都是再讲和解之后怎么你侬我侬,实在是无聊、无语。而且看最后的光影,大有把女一捧成是圣女的意思,情妇灰溜溜地离开。当然,我虽然看得不舒服,但我也没有当时间警察苛责导编的意思,只是故事确实让我败兴。
1. 展现出电影视觉巨大的表现维度,爱情、犯罪、喜剧、灾难,二十世纪末人们涌进电影院看泰坦尼克号的热情,可能跟世纪初日出带来的震撼相似。2. 最精彩的部分莫过于城市的片段,不同于乡村,城市被表现成一个充满混乱、娱乐、欲望的地方。电影既表现了现代性的体验,也成为现代性体验本身。3. 惊叹于早期电影已经在技术方面如此精深,游乐场的惊奇、风暴的恐惧,和今天的视觉特效不分伯仲。4. 谁不爱那只喝醉的小猪呢,童年般的天真烂漫
从拍摄的年代和技法上来说,这是一步很杰出的作品,尤其是群戏和水戏,拍的很精彩。但故事主题上,如今这个时代看来这种内容让人作呕。一个外遇男企图杀掉妻子与情妇私奔,幡然悔悟后获得妻子原谅,两人一起快乐地享受爱情的甜蜜,后遇风浪险些阴阳相隔,最后死里逃生,而丈夫也险些杀掉情妇。影片完全是男性主义的视角在讲述,男人可以外遇,也可以动念杀妻,只要悔悟就可以获得原谅,而女人却不是圣母就是荡妇,可以被随意对待。男人没有错,有也是在女人的教唆下做错事。fk!
希区柯克曾经说过:好的默片都是运用很少的提示性字幕,所有的信息都凝聚在视觉语言中。所以本片绝对是默片时代的佳作,茂瑙导演不愧是表现主义大师,演员内心的所有情绪全部融入演员的表情动作、镜头语言之中。尤其是那些叠化的表现主义镜头,更是直接刻画出角色的内心世界。影片其实可以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惊悚片,所有观众都为妻子是否会被男主杀死捏一把汗;第二部分是喜剧片,着重表现两个人爱情的甜蜜;第三部分是灾难片,表现了灾难面前爱情的至死不渝。这是一首情侣的爱情之歌,它发生在每个有日出日落的地方。有时苦涩,有时甜蜜。而真爱就意味着眼中只有彼此,世界都变成了背景,最终心灵相通。结尾老人的话其实是告诉我们,不要放弃生活的希望,也不要放弃爱情的希望,熬过了漫长黑夜,终究会迎来日出,光芒万丈。
根据德国短篇小说改编,由德国人茂瑙导演,在好莱坞拍摄、由福克斯公司提供资金(无法收回120万美元多的成本)电影报刊大肆宣扬影片的“它者性”,作为德国人感觉力+好莱坞技术专长的美学合成物,它被认为“貌似艺术品的怪物”。福克斯公司签约演员乔治奥布莱恩和珍妮特盖诺的主演使影片带有好莱坞产品印迹;中规中矩的叙事将其定位于人们熟悉的二十年代美国文学与电影传统中;具有强自我意识的非程式化风格:强化透视的布景(电车表现人物情绪)、探测式的移动摄影、精致的构图、声画关系的配合、画外空间的运用、剪辑技巧的熟稔(闪回时的叠化)、有欧洲情调的装饰、“表现主义”的表演(?)。德国风格电影在1927年慢慢与精英艺术相联结,其导演被看作“爱虚荣的人”、支持者被看作“伪知识分子”。可惜遇上《爵士歌王》,无声片时代的结束。
,基本影史最佳爱情片就是在日出和卡萨布兰卡之间二选一了,卡萨布兰卡在情感上更出挑一些,而日出显然就是茂瑙超强的导演水平更胜一筹,茂瑙玩叠化、二次曝光、跟拍、变焦这些技巧,真的已臻化境了,随便拉一段都是影史级别的,男主和情妇幽会的跟焦长镜以及男主女主在马路中间拥吻的特效镜头真的是华彩中的华彩,茂瑙不仅擅拍人,也能拍物,拍景,忠犬醉猪、无头维纳斯、永远雾蒙蒙村庄以及结尾把情绪渲染到极致的日出,就场面调度和镜头语言叙事来说,这个片子在我看来就是影史NO1,基本没有之一。当然文本层面还是有点俗套的,这也是这个片子没有办法完全跟卡萨布兰卡拉开距离的原因,就文本和人物塑造来说卡萨布兰卡就要强上不少了。
泪中带笑,感人至深。开始是一个类似圣经的故事,亚当受到蛇的诱惑要杀死夏娃,眼看这个田园诗般的世界即将受到侵害,爱与良知(狗)却及时出现,使谋杀终止。然后是一个传统好莱坞剧情,女人原谅男人,女人遭受意外(谋杀终止但危机仍在,蛇仍然如同阴影般笼罩),男人杀死蛇,最终与女人大团圆。茂瑙固然讲了一个“俗套”故事,但手法不可谓不高明。对摩登城市的刻画采取了较为折中的办法,并没有展现观众所期待的二元对立的城乡关系,却用温情与幽默美化了现代都市风貌,调度的严谨与叠化镜头的运用使影片在形式上也极其完备,堪称“无声胜有声”。ps妻子比外遇美多了,这男的好瞎,吃我一拳
一开始你以为是个刺激的黑片,后来变成了爱情片;然后你以为甜蜜蜜的就结束了,然后又变成了灾难片;然后你又以为灾难杯具了,后来又活了圆满了。真是一波三折过山车。想象1927年的保守派纯朴观众,看到这般阴谋刺激,又甜蜜浪漫,同时还善恶是非救赎如此彻底的电影,怎么会不大呼过瘾感谢上帝呢。教堂的钟声贯穿着善和爱的主题。话说优秀的拍摄手法和演员演技,百年后的今天比百年前并没进步多少,甚至还不如百年前。阴谋,邪念,惊恐,悲伤,心碎,忏悔,温情,甜蜜,欢乐,勇敢,生死相依,绝望,又狂喜,这些情绪的转变,被导演演员控制的转换自如,完美无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