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

L'eclisseUP:2021-01-09

蚀

评分:8.4 导演: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 编剧: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 / 托尼诺·格拉 / 埃利奥·巴托尼 / 奥蒂罗·奥蒂里
主演:阿兰·德龙 / 莫尼卡·维蒂 / 弗朗西斯科·拉瓦尔 / 利亚·布里格诺娜 / 帕斯托雷·罗里 / 迈尔拉·里恰尔迪 / 路易斯·塞格纳
类型:剧情 / 爱情
片长:126 分钟地区:意大利 / 法国
语言:意大利语 / 英语
影片别名:欲海含羞花(台) / 情隔万重山 / Eclipse
上映:1962-04-12(意大利)
IMDb:tt0056736

蚀简介

天空微白,已是黎明时分。可对于里卡多(弗朗西斯科·拉瓦尔 Francisco Rabal饰)来说,这却是痛苦而残酷的一夜。无论里卡多怎样苦苦哀求维多利亚(莫尼卡·维蒂 Monica Vitti饰)回心转意,她已然心意已决,执意离去。维多利亚来到罗马证券交易所找她的母亲,远远地就看见母亲与经纪人皮耶罗(阿兰·德龙 Alain Delon饰)兴奋地聊着股票。皮耶罗年轻潇洒,风度翩翩,很会讨女人欢心,而这对维多利亚来说毫无兴趣。但一种莫名的强大吸引力在两人之间慢慢滋生,然而两人谁也未曾踏出第一步。当她再次来到交易所时,却遇到股票狂跌,维多利亚的母亲也亏了很多钱。不安的维多利亚,觉得皮耶罗可以成为自己可靠的保护人。然而当两人终于在一起时,隐藏在他们背后的复杂关系又使他们彼此疏远。
  由意大利现代主义电影导演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执导的《蚀》,与《夜》、《奇遇》共同构筑了安东尼奥尼的《现代爱情三部曲》。安东尼奥尼的作品一直关注着人类精神状态的病态与疏离,本片的背后依旧是他所要传达出的人文道德危机和精神的空虚。本片荣获1962年第15届戛纳电影节评审团特别奖,入围1962年第15届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

第15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金棕榈奖(提名)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 第15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评审团特别奖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

简评

“明天见 后天也见”“再后一天”“再后一天”......第一部安东尼奥尼的电影,不得不说真的超级喜欢他的分镜还有叙述方法。那种平静,淡漠,却又有倏然的爱意表达精神的涌现。稳稳的镜头几乎不怎么懂,唯有男女主的跃舞。非洲土著狂放的舞蹈,醉汉偷车溺水,裸体女人的钢笔。女主的心貌似被喧嚣的环境变得沉默枯燥免不了入俗。男主(草,阿兰德龙太帅了我全程都惊呆男神!!)随波逐流甚至几近狂热,非常的现实主义,忙得不可开交眼里只有工作。他们之间的相互试探,拥抱但没有完全亲吻,交臂十指相扣但又马上分离,隔着玻璃的吻。最后对于环境空间的拍摄,疏离又冷静,人物彻底消散。他们初吻的地方的一系列改变,水侵蚀了地,爱蚀了心,两个灵魂却终究没有再见。欲海含羞花,这就是成年人的爱情啊。

补标。与费里尼极致的外化表现不同,安东尼奥尼是一个极其注重内化的作者,他电影中的男欢女爱从来都在为他要表达的“世界观”服务,除了对空间极其细致的把握外,精简的声音设计和节奏也都在塑造一个空虚而无指向的世界,人在其中,如若沙漠行舟。本片在摄影工作上采用了大量的人物俯拍镜头和框架式构图,精确传达了作品的核心,片尾长达7分钟的空镜真是神来之笔,把主题升华到了另一个维度,那些男女主角走过的场景成为了一个“上帝”般的角色,人来人往,皆是渺小沙砾。

镜头语言非常棒,构图和摄影十分值得多次的学习,但实在不适合非电影专业的人观看,因为剧情太过于空泛,而且无法像伯格曼拍同样的题材:人与人之间疏离的情感一般,拍出那种天然的苍凉和悲伤。大概是因为女主太过于个人化的情感遭遇,无法引起观众内心更深层次的情感共情吧。女主的孤独,徘徊,落寞还有精神的焦躁我全都懂,但是就是无法触碰我,可能是因为不够紧凑,实在太散了!但通过对各个细节的描摹,可以清晰可见意大利社会在那个时代,精神在物质纵横的社会中的不安与焦躁。全片像有一种淡淡的薄雾一般笼罩在其上,就像是现代人对于物质爱情双重空虚的迷茫和躁动。开头以多个镜头去构造这一场分手戏,人物的情绪在动作和面部特写之间来回切换构成一体。结尾连用多个空境进行快切,配合以凄惨恐怖的音乐,像《红色沙漠》结尾把女主的情感推向极致

接触到外乡,野性,天空,孩童时期,童真时,维多利亚会露出平常不会出现的笑容,肯尼亚野人舞的疯狂后之后邻居的怒斥,城市的敲击乐将她拖回现实;爱情受挫,亲情失真,沟通无能,坐飞机飞入云霄,落地望着飞机却无法融入酒吧;男人们推崇着金钱至上,夜晚的醉汉飞车死亡,以为迎来依靠,最终深刻的被精英主义消耗,隔着玻璃亲吻,靠近就是剥皮,说着后天,明晚,今晚八点就要见,可是谁都知道不会再见了,最后的笑是她被侵染剥脱的贞洁。也是家里满是抽象画的人怎么可能和家里满是写实主义油画的人在一起呢。维多利亚被她所认识的人,物,时间还有城市浸泡着,像那个永远无法沉底的浮木。空镜头超美啊,真是闷骚王,还好我爱看闷片。

。女主是一个意识模糊、患得患失、不想做出选择和决定、又有内心欲望的现代女性,《蒂凡尼的早餐》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处。、街角栅栏、枯木水桶、树枝倒影、社区街景、操场跑道、孩子嬉闹、街边喷水器、白楼房、天空飞机、地面裂缝……每一张画面都是有专业素养的摄影之作。安东尼奥尼真是个摄影大师,从片子自始至终贯穿的平稳优质的摄影风格,考究的构图、取景和曝光,以及女主的裙式和场景布局,都能深刻感受到摄影的魅力!片尾更是一张张摄影作品集结闪现,作为收尾。,但每个演员的面部表现都非常抓人眼球。女人们的内心戏,全都写在演员脸上了,真是赞叹!开放式结尾,结尾的配乐有点阴森,或许也象征周遭所有都和往常一样,可女主的内心也一如既往的游移不定吧。傻傻想不清楚。

感觉安东尼奥尼在与莫妮卡维蒂合作时,几乎每次都给她挑战她极限的表演重任,好在她每次都能扛下来呢!这部在股市风云中穿插的爱情片,当然也可以理解为爱情片里穿插的是股市风云,莫妮卡维蒂带我们领略股市风云,领略现代人对于爱情、金钱的渴望与迷茫,而我们美丽的阿兰德龙呢?他只要负责美,负责渣(bushi)就可以了,他的表演任务真不重呢!但他真的好年轻,好帅啊!他一出现在镜头里,我就不困了!安东尼奥尼又在最后十分钟发挥了言有尽而意无穷,镜头比语言带来的意义还绵密的特点,结束了本片,留下电影观众一头雾水+无法自拔+怀疑人生+顿觉自己脑容量又不够的境遇。

阿兰德龙好像马斯楚安尼,故事很无趣但是黑白灰好高级,无比地想走进人物漫步的那个世界。感觉既遥远又安静。“人为什么老是提问。只要相爱,没必要互相了解。也许根本没有相爱的必要。”隔窗接吻,倒立褪色衣服的钢笔,他从后门进来抓住她,侵蚀她的理智。如果人是无性恋会不会好一点,没有占有,也没有失去。“我们互相理解吗不要什么都说不知道那你为什么还见我”“想要爱你更多一点”门铃声响两人都无法确定还能再见对方几面。并不信任的彼此,相互纠缠的双手,无望的爱。恢复快节奏的铃声风动人潮无所适从。沉默的一分钟,镜头自由想观察哪就观察哪完全跳出人之外,一切都疏离又紧张。

“明天见 后天也见”“再后一天”“再后一天”......第一部安东尼奥尼的电影,不得不说真的超级喜欢他的分镜还有叙述方法。那种平静,淡漠,却又有倏然的爱意表达精神的涌现。稳稳的镜头几乎不怎么动,唯有男女主的跃舞。非洲土著狂放的舞蹈,醉汉偷车溺水,裸体女人的钢笔。女主的心貌似被喧嚣的环境变得沉默枯燥免不了入俗。男主(草,阿兰德龙太帅了我全程都惊呆男神!!)随波逐流甚至几近狂热,非常的现实主义,忙得不可开交眼里只有工作。他们之间的相互试探,拥抱但没有完全亲吻,交臂十指相扣但又马上分离,隔着玻璃的吻。最后对于环境空间的拍摄,疏离又冷静,人物彻底消散。他们初吻的地方的一系列改变,水侵蚀了地,爱蚀了心,两个灵魂却终究没有再见。欲海含羞花,这就是成年人的爱情啊。

“你走到那儿我就会亲你。”我对这种机灵古怪、笑容灿烂但有点强势的大眼睛“小男生”格外偏爱,但又名《欲海含羞花》道明一切。就像鱼想拯救鸟儿把它拖进水中,鸟儿叼着鱼飞向天空,女人和男孩,溺毙与失重的爱情。(哎呀!就很妙,先看的《红色沙漠》,维蒂和冷情熟男相处才是压抑的欲望扑面而来。)后面贴面怼脸,两人黏糊的打闹,越近情欲越稀薄,隔窗框吻全片最佳名场面。——也是暗喻,一霎间的依存。未知的门铃响、开头的窗框取物、胴体沙漏的钢笔、闺友家中非洲游记与舞蹈遐想,都是兴起的欲和戛然而止归于寂寞的影像符号。另外,我极爱安东尼奥尼拍画报和纸张,片尾报道战况的报纸,紧接着走过失控的水枪,流畅至极,优雅又暗暗喧嚣的惊叹号。

结尾近十分钟的生活流空镜,看得我大受震撼,眼睛瞪得像铜铃!完完全全感受到了安东尼奥尼的神性,镜头有如在人间漫步的上帝视角,时而冷静地远观,时而温柔地注视。一开始看《红色沙漠》很不理解安东尼奥尼,现在看安东尼奥尼居然津津有味了,其实只是观影目的和心态上的一个变化:不是看故事,而是看人在长久的无聊与短暂的欢欣两种状态中的摇摆。这确实是现代生活最为本质的体验,没有明确的开始与结局,只有无尽的无聊、无聊与无聊。过往与未来皆在云雾之中。连爱情里的狂热都显得十分用力,“我希望我要么没有爱上你,要么爱得更深”。莫妮卡的表情总是从狂喜瞬间变为迷茫或是疏离,好似幻梦中猛然醒来。安东尼奥尼的审美太强了,构图、调度、布景、音乐,甚至演员都一个比一个美。

大段画面如同喧哗中孤独的旁观者的视角,在爱情开始前的大部分影片几乎没有配乐,情感温度接近冰点。对话和情节的缺乏,让观者、主角以及周围世界三者彼此产生一种疏离感。或许如此观众才能切身体会主角在故事中“局外人”的处境?在这样长时间的铺垫下来看爱情,甜蜜和激情终究依然是被冰冷的目光注视。真正的爱是无法被共情的,因此我们在这里选择了另一个无情的极端。这一段台词少而精,“——我感觉自己身处异国他乡。——有意思。我在你身边也是这样的感觉”“我真希望没有爱上你,要么就爱得更深”

场景与人物的解构制造疏离感,大量景物空镜头营造孤独的氛围,人物不断地进入又离开画面,在各个场景之间漂浮不定,隐喻内心的波动。安东尼奥尼选用的场景不是靠数量上的少来突出孤独感,而是一种整体的孤独感,一种看似和谐实则非常突兀的感觉。安东尼奥尼的电影里似乎总是缺少点什么。日食遮挡太阳的光芒,电影里人物的内心仿佛也被遮蔽,感情被压抑,是什么遮盖了我们的心灵?为什么人与人之间总是如此疏离?电影里给出了多种因素,家庭的分裂,政治的干预,宗教的缺席,物质的诱惑,战争的阴影。。。。电影始于灯光,结束于灯光,仿佛在告诉我们在经历了这一切的寻找之后,我们内心依然存在着这块"蚀",存在着这永远无法冲破的隔阂,只有孤独才是永恒。

获得奖项

  • 第15届戛纳电影节
    第15届戛纳电影节
    获奖:评审团特别奖
    提名:主竞赛单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