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孩子们(1987)

Au revoir les enfantsUP:2021-11-10

再见,孩子们

评分:8.6 导演:路易·马勒 编剧:路易·马勒
主演:加斯帕·曼尼斯 / 拉斐尔·费伊特 / 弗朗辛·拉塞特 / 斯坦尼斯拉斯·卡雷·德·马尔博格 / 菲利普·莫里尔-热努 / 弗朗索瓦·贝莱昂 / 弗朗索瓦·尼格雷特 / 彼得·菲茨 / 伊莲娜·雅各布 / 阿诺·翁利叶 / 勒内·布洛克 / Pascal Rivet / Benoît Henriet / Richard Leboeuf / Xavier Legrand / Jean-Sébastien Chauvin / Luc Etienne
类型:剧情 / 战争
片长:104 分钟地区:法国 / 西德 / 意大利
语言:法语 / 德语 / 英语 / 希腊语 / 拉丁语
影片别名:再见童年 / 孩子们,再见 / 童年再见 / Goodbye, Children / Kinder
上映:1987-10-07
IMDb:tt0092593

再见,孩子们简介

二战末期,德国的反犹政策还在坚定不移地推行着。来自马赛的犹太孩子波奈特(拉法艾丽·弗托Raphael Fejtö 饰)因此家破人亡,被送到法国的学校念书。在这里,他一直小心翼翼的保守着他的秘密,但还是因为新生的关系常常遭到同学戏弄。其中就有法国有钱家庭出身的朱利安(加斯帕尔·马奈斯Gaspard Manesse 饰)。
  朱利安和波奈特成为了室友,在共同相处的日子里,朱利安发现,这个经常被欺负的男孩有着跟自己志趣相投的一面。两人的关系渐渐融洽,成了童年要好的伙伴。当朱利安从种种迹象猜测出波奈特的犹太人背景时,他没有疏远波奈特,而且还帮忙隐藏这个秘密。也许在孩子的心中,政治世界在真挚的友谊面前显得太过渺小。
  然而,大人的魔掌还是侵入了波奈特的人生,保护犹太孩子的神父和波奈特都被出卖了……

第60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原创剧本(提名)路易·马勒 第60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提名) 第44届威尼斯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金狮奖 路易·马勒

简评

《 À la claire fontaine清泉》是一首法国歌谣,在路易·马勒的电影《再见,孩子们》中出现过,当收留犹太小孩的神父被纳粹抓走时,孩子们纷纷挥手跟神父告别,神父平静地说“再见,孩子们”。电影在此结束,然后响起这首轻柔的民谣,这是神父生前留给孩子们的爱,也是多年后导演对这位善良的神父的缅怀与爱。

二战末期,法国私立学校学生朱利安的一段校园生活,重点是与新生波奈特之间的友谊。波奈特并非是他的真名,他是正直善良的校长神父悄悄收留的犹太孩子。然而这段校园生活这段友谊却在一次告密中戛然而止,盖世太保带走了校长以及他收留的犹太孩子。“再见,孩子们……”“再见,神父”当校长在列队的孩子们面前走过平静地与他们告别,当孩子们异口同声依依不舍的回答,当他们的身影在校园矮墙的小门中消失,朱利安的双眼噙满了泪水,而作为观众的我早已泪流满面。#再见,孩子们##电影朵#ps:这个电影我是冲着伊莲娜雅各布看的,她依然美丽,然而只是一个不太起眼的配角。

以二战时期作为故事的发展背景,结合路易·马勒的童年回忆所编,极具个人色彩的同时兼顾了历史的真实性,导演利用昏暗的色调勾勒出时代的氛围,通过并列叙事的方法作为开场,让人很难相信这是一部关于战争的电影。影片一开始所有的孩子就跟普通人一样生活,直到影片的后半部分气氛才逐渐紧张,小镇上突然出现的德军无不透露着被纳粹占据的残酷,但是导演并没有对纳粹行为进行过分的抨击,而是以一种极为平静的心态表达这份独特的回忆。

剧情规整的故事,但重心很有趣。大量篇幅体现孩童的稚嫩、无知甚至是暴力,你可以看到种族主义的意识形态是如何在孩童毫无知晓的心底留下印痕,即便他们全然不明白世界究竟如何运行、犹太人究竟是什么,反犹又是为何。战争之下被好好保护的法国孩子们的世界是模糊且不确定的,到最后,当一切崩溃的时候,连哭泣和忧伤都是不确定和茫然的。波奈特离开前向那些孩子们伸出了手,他们毫不犹豫地握住了,在这个时候,他们心里想的不是犹太人,德国人或者法国人,他们心里想的是,因为某些难以理解的原因,一个朋友似乎将永远地离去了。

;影片总体色调黯淡,天主教神父管理的寄宿制学校略显压抑,在这种气氛中,某种身体上的暴力,特别是儿童间的暴力相当明显。例如:院子里的高跷游戏,使我们看到了孩子的报复心;或者在森林中的童子军游戏,我们应该注意到孩子们在迷路前的相互追逐。马勒通过一系列镜头,准确地表达了孩子对于迷失的恐惧心灵。正如马勒所说:对位思考,如果孩子的暴力表现的自然,几乎带有生物性,那么成人的暴力就更为抽象、更加剧烈。

#BFI 现实主义作品,很难想象导演是马勒,不过很多小细节可以感觉到他那独特的诗意表达,那无言的正反打和极短却恰当好处的钢琴声都很有特点。故事上从结尾处的旁白能体会到表达是极其私密的,故事被不同的背景,种族,阶级,信仰和年龄包裹,跛脚的小偷也只是那个时代人物的缩影,不过大部分属性都在孩子的视角下被剥离了,这似乎让故事显得更悲伤了。视觉上,镜头运动非常平缓,大量的固定镜头和摇镜头凝视感非常强,结尾处的摇镜头残酷却真实,仿佛我们就是见证者。听觉上,最欢快的两部分音乐的参与度非常高,首先是两人弹奏的爵士乐,那似乎是一种成年后平行世界的幻想,其次则是卓别林电影的小提琴和钢琴,把我们从稍压抑的环境拉到了那虚幻的“电影”中,而“电影”的结尾则又把故事拉回了“现实”。不喜欢后补录台词的音色差。

如获至宝,这部电影非常规整,干净,如同被一个强迫症的家庭妇女天天擦拭的高脚杯一样。尤其是朱利安的视角没有参杂太多成年人的态度,他冷静自持,慢慢带着观众潜入到与波奈的友谊当中,用他的宗教背景和社会见闻从侧面反应整个政治生态和犹太人的艰难处境。最后那个冰冷的清晨带来的冲击,观众感受不亚于朱利安,背叛与失去将这样悲壮的时刻拖进记忆的黑洞中,吞噬着所有人的脸庞。他是那个小牧师,双臂在胸前交叉祈祷,我们都等待着被质问的上帝显形。

躺在硬盘里一直没看,在山里翻出来和奶奶一起看,边看边跟她老人家解说。片子讲述的是发生在是二战时法国天主教私人教堂学校里孩子与老师间的故事。男孩的友谊就是这么简单,不打不相识,打打闹闹就熟了,可相识相惜之后可恶的德国纳粹分子带走了自己的犹太人同学和庇护他们的神父,最终都惨死集中营……虽然是沉重的,但是片子的基调并没有那么悲伤,重点展示孩子们的日常生活,其中有一段孩子们看卓别林的默片场景,老师和孩子们都笑得好开心。.因为纳粹屠杀犹太人的历史,以致一直以来我对德国和德国人都始终抱有一种盲目的偏见……

纯洁的童年友情,场景在教会办立的私人学校,一起打斗、树林里探险、看小黄书,两个同样优秀又相像的孩子逐渐建立了友情,极尽渲染这种平淡与纯真,让人甚至感受不到背景是二战时期,连躲到防空洞都像是一场游戏。而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对比出结尾的残酷,上一秒还是算数得奖爱看书的乖孩子,下一秒就成了奥斯维辛里的尸体。许多关于二战犹太人的电影,展现集中营里的生活,而这一部却只讲了之前的生活,后段的留白只因为,如何死去对这每一个个体来说毫无意义。

在孩子充满泪水的凝望中心碎,没看剧情我以为是马勒对于自己的童年生涯的凝视,被歧视的校园生活、枯燥的上课、天真烂漫有趣的电影、两小无猜的历险等等,结果原来只是犹太人所能享受的片刻的幸福,最后变成泡沫,一触即溃,最大的哀伤就该用最平静的语言来倾诉。这部突破性的用第三人称却没有把视角固定在某个人身上,而是很棒的群戏镜头。

“四十年过去了,但我至死都会记得,那个一月清晨的每一秒钟。”那一个月的清晨也让我措手不及,来不及接招,原来如此,最后的告别就是永别。整部电影细腻克制,冷静绵长,是二战伤痛里,法国社会的一瞥。孩子们的校服、童子军的游戏、《天方夜谭》和《福尔摩斯》、漂亮钢琴女老师的教授、防空洞里上课、与厨房小工的交易、默片时代卓别林片子的现场配乐……一切都很温淡,所以最后更加猝不及防,再见,孩子们!永别了,孩子们!

在困境中收获的友情更加坚实可靠,在艰难中结识的老师朋友也更让人情感真挚,在战争年代,这个国家仍旧不忘教育呵护祖国的未来,怀着博爱,神父不卑不亢的对孩子的富人父母斥责过度追逐私利的不道义,自己也用冒险隐瞒犹太人身份而践行自己的原则。往日,即便战争不断,空袭警报时常响起,这个私人学校的孩子仍然享受着远比外面世界人们好得多的生活,食物,供应洗澡用的热水,阅读,祷告,音乐,看电影……然而这所有美好的一切,在1944年那个清晨都开始改变。

获得奖项

  • 第3届独立精神奖
    第3届独立精神奖
    提名:Best Foreign Film
  • 第60届奥斯卡金像奖
    第60届奥斯卡金像奖
    提名:最佳外语片 / 最佳原创剧本 / 最佳国际影片
  • 第44届威尼斯电影节
    第44届威尼斯电影节
    获奖:金狮奖 / Special Golden Ciak / 主竞赛单元 / 天主教人道精神奖 /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奖 / Sergio Trasatti Award
  • 第1届欧洲电影奖
    第1届欧洲电影奖
    获奖:European Film Award —— Best Screenwriter
    提名:European Film Award —— Best Film / European Film Award —— Best Director
  • 第53届纽约影评人协会奖
    第53届纽约影评人协会奖
    提名:最佳外语片
  • 第42届英国电影学院奖
    第42届英国电影学院奖
    获奖:BAFTA Film Award —— Best Direction
    提名:BAFTA Film Award —— Best Screenplay - Original / 最佳影片 / 最佳外语片
  • 第13届法国电影凯撒奖
    第13届法国电影凯撒奖
    获奖:César —— Best Screenplay, Original or Adaptation (Meilleur scénario, original ou adaptation) / César —— Best Cinematography (Meilleure photographie) / 最佳影片 / 最佳导演 / 最佳剪辑 / 最佳音效 / 最佳艺术指导
    提名:César —— Most Promising Actor (Meilleur jeune espoir masculin) / 最佳服装设计
  • 第45届金球奖
    第45届金球奖
    提名:最佳外语片
  • 第33届意大利大卫奖
    第33届意大利大卫奖
    获奖:Best Foreign Director (Migliore Regista Straniero) / Best Foreign Screenplay (Migliore Sceneggiatura Straniera) / 最佳外语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