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不设防的城市(1945)

RomaUP:2021-09-07

《罗马,不设防的城市》(义大利语:Roma città aperta;又译:罗马不设防)是意大利导演罗伯托·罗塞里尼于1945年执导的一部意大利电影,描写罗马于1944年在纳粹德国统治下的情况,一般被认为是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第一部作品。

罗马,不设防的城市

评分:8 导演:罗伯托·罗西里尼 编剧:赛尔乔·阿米德伊 / 费德里科·费里尼 / 罗伯托·罗西里尼 / Alberto Consiglio
主演:阿尔多·法布里齐 / 安娜·马尼亚尼 / 马塞洛·巴格利埃罗 / 维托·安尼基亚里科 / 南多·布鲁诺 / 哈里·法伊斯特 / 乔瓦纳·加莱蒂 / 弗朗切斯科·格朗雅克特 / Eduardo Passarelli / 玛丽亚·米琪 / Carla Rovere / Carlo Sindici / Joop van Hulzen / Ákos Tolnay / Caterina Di Furia / 图里·潘多尔菲尼 / Alberto Tavazzi
类型:剧情 / 惊悚 / 战争
片长:103分钟地区:意大利
语言:意大利语 / 德语 / 拉丁语
影片别名:不设防城市(港/台) / 罗马不设防 / Rome, Open City
上映:1945-10-08(意大利)
IMDb:tt0038890

罗马,不设防的城市简介

1944年,罗马,被纳粹侵占下伤痕累累的大街。德军肆无忌惮的搜捕着保卫家园的游击队,意大利地下反抗组织领袖、工程师乔治·曼菲蒂(马塞罗·巴格利埃罗 Marcello Pagliero 饰)遭到德军追缉。危急中,曼菲蒂逃往朋友弗朗西斯科家中暂避,在弗朗西斯科的未婚妻碧娜(安娜·玛妮雅妮 Anna Magnani 饰)的帮助下,曼菲蒂见到了唐·彼得罗神父(阿尔多·伯立兹 Aldo Fabrizi 饰),并请神父将一笔巨款交给游击队。弗兰西斯科为了掩护曼菲蒂而被捕,碧娜也中弹身亡。然而绝处逢生的曼菲蒂被女友告密,曼菲蒂和神父被捕入狱。纳粹故意在神父面前严刑拷打曼菲蒂,两人最终在敌人的酷刑和枪弹下英勇牺牲。
  本片根据塞吉欧·阿米迪的原著改编。

第19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编剧(提名)赛尔乔·阿米德伊 / 费德里科·费里尼 第1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罗伯托·罗西里尼

简评

这么一看,感觉现在的很多革命片子都有罗马不设防的影子,其实就是一个很简单的故事,但是电影的节奏真的把握得很好,无论是整个电影的,还是单独一场戏的节奏。影片里其实有很多细节,看起来跟情节发展没多大关系,但是却很好的表现了人物的情感,特别是表现了影片更深层的主题。像是枪杀神父之前拿火柴的小兵和开枪的时候没有射击的小兵等等一些细节,包括听见那个军官发言之后整个房间的人的反应,他们似乎是第一次跳开那个生来就觉得自己是优等种族的思想,直面死亡,直面共产党人、爱国者的英勇,而对自己深信不疑的事产生了动摇。

罗西里尼执导,1945年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开始与代表,运动在内容和题材上提出两个口号:换我普通人和把摄影机扛到大街上。本片很多普通人角色在影片中饰演自己,且全部采用实景拍摄,力求还原战后罗马战后真实的生活,随处可见的破败街道以及混乱不堪的家庭,展示意大利人居于纳粹高压统治下的经历。影片以神父唐彼得罗、游击队领导人乔治·曼弗雷迪以及好友弗朗西斯科为主要人物,讲述了在德国法西斯侵占在,罗马沦陷,而抵抗运动只能在地下悄悄进行。神父被游击队委托传递消息,后来被出卖落入德国法西斯手中,神父不受纳粹分子的挑拨,面对曼弗雷迪的死,神父为愤怒地抨击纳粹分子,宗教的仁慈和纳粹的极端冲突达到最高潮。最终神父被处决,刑场外,孩子们吹着游击小调为他加油送别。这也预示着新一代人将会接力继续为争议和自由斗争。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开天辟地之作,完美诠释了什么是好的叙事结构。影片开始就详略得当,总能用几个镜头就交代清楚人物之间的关系和事情发展。中间法西斯包围楼宇的那一段交叉蒙太奇堪称典范,将紧张感拉满了;后来神父和马切罗用锅把老头打晕那段又把紧张的情绪缓和下来。乔治奥和玛丽娜的爱恨关系也交代的很明白。影片最后的逼供戏是重点,神父的台词和表演有表现力。“慷慨赴义易,从容负重难。”在神父仁爱之心和对邪恶势力的深恶痛绝之下,宗教信仰并不能凌驾,但在他就义前又请求主饶恕法西斯。很喜欢神父这个角色!当下一代小孩接过前任的火把时,罗马这座不设防的城市终会被点燃。副导演和编剧费里尼的的风格初露锋芒,尤其是德国军官的那个角色,对自己国家的侵略抱有着困惑,是一种在影片范围内,却又高出故事本身的存在。

非职业演员、自然光取景、甚至是提倡“把摄影机扛到街上”,这种当年在欧洲二战时尝试(本片拍摄时罗马尚被德军占领)的某种区别于形式主义叙事手法和苏联蒙太奇学派,粗糙的写实主义,松散的线性情节、虚构和纪实之间(此故事改编当时真实事件),直面当时社会政治问题,直面人们的生存困境,在当时无疑是种创新。影史载本片为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奠基之作,更多的是表达在强权淫威胁迫下人的信仰之坚定,这种寓意和情节(严刑拷打暴力逼供)倒是在中国的十七年电影宣传片被借鉴了很多(左派宣传+苏联蒙太奇)。我特喜欢那些紧促转场衔接,低度光源暗影,前面神父的诸多桥段竟还有令人捧腹的喜剧元素。B站居然有1080高清片源,甚是感动。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开山之作,其实个人感觉这部电影手法并不新颖,新的不过是经历过二战的一群激昂年轻的爱国主义电影工作者,在二战后强烈反映现实,反对经典好莱坞式的模式化生产罢了 凡事开头难,来看看罗西尼里开了个什么样的头吧。首先反对明星制,剧情结构上反对刻意戏剧化的剧情,这就是为什么里面我们意想的主角接二连三的死,德国军官的醉酒讽刺,以及那个怀孕的女人被枪杀。故事内容是围绕着二战时德国统治罗马去展开的,然后接着就展现了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粮灾,地下组织,德国士兵各种各样的暴行……),视听艺术方面,值得夸赞的点就是说客观,大多都是全景镜头和中景镜头,几乎没有特写镜头。镜头运动的也非常协调符合节奏,音乐应景。但是结尾非常优秀,慈祥的神父死了,在战争下一批新的意大利青年永远记住了这一刻。

早早在教科书上就不断提到的,电影史上极重要的一部里程碑式的电影。情结很松散,主要就是以法西斯抓捕革命党为主线去讲每一个革命党的故事,描绘了战时的浮世绘,有的人在战争年代结婚,有得牧师带着孩子祈祷,有的女生为了爱情还在拉拉扯扯。拍摄手法很先进,而且同期声和真实街景确实决定了现代故事片电影的拍摄形式。画面太老了像素很差,翻译基本等于没有…听不懂意大利语对理解电影真是产生了不小的负面影响…另外真的很多演员是新现实主义里定义的非职业演员吗,演技也太自然了一点。最后革命党宁死不屈的精神和牧师的诅咒都让我很感动。

事实证明,鲍曼因为这部电影爱上罗西里尼算是很有品位。地下党工作就义的电影其实看过的挺多的,但是这一部因为罗西里尼的拍摄手法是新现实主义的开山作,整个故事情节流程而真实,战争残酷又不刻意渲染,镜头克制而简洁,打光都多采用自然光。很多小细节都很意大利,比如城市都破成这样了,小朋友还要踢足球,吃饭都吃不起还要喝咖啡, 搞了一片橘势大好,最后其实只是为了套话,死的时候,送的貂皮大衣还要拿回来下次任务用。地下党英勇就义神父祷告那一段再现了《圣女贞德殉难》的名场面,台词也相当考究,论述了自由与上帝的关系,庄严神圣,最后同志牺牲,神父那段1分钟哭戏真是神级演技值得反复回味。之前看过三部曲的《德意志零年》,明显感觉这个故事复杂更多,几条人物线相互穿插,各种角色细节勾勒都非常鲜活,死的早的皮娜还有一段成长弧。

新现实主义开山之作,影片中大量镜头在罗马刚解放但意大利其它地区尚被占领下拍摄。作为对爱森斯坦开创的用蒙太奇渲染情绪叙事的反动,罗西里尼在这里尝试让电影语言充分尊重、还原人物和环境的状态,剪辑和摄影依然是‘操纵’的技术,但在新的理念下操纵的手段变成尽可能用真实的外景/非专业演员/剪辑辅助叙事连贯性/关注人物生存状态等一系列元素。作为抗暴影片,主旋律当然是一定的,但此旋律非彼旋律:反抗者的坚忍顽强,对自由和公义的渴求,对压迫的愤怒不需要蒙太奇渲染,只需要回归到他们作为人的状态就足够了,这大概就是新现实主义对人的信念。神父从容就义前说‘好死不难,难的是好活’,人文之光,非常意大利

产生于二战轴心国意大利的新现实主义把镜头对准经历战争磨难的下层群众,在古典好莱坞电影疯狂输出的时期,显得尤其珍贵。与左翼电影不同的是,《罗马,不设防的城市》的政治倾向服务于底层人物的形象塑造,与其说是左倾,更不如说是表达渴望自由的人道主义。虽然神父和反抗运动领头人因反纳粹被害,但罗西里尼并没有把他们英雄化。他们有普通人的缺点,普通人的情感。“慷慨赴死易,从容负重难”,电影蒙上浓厚悲怆的存在主义色彩,它用正在进行时的事件而非美化还原历史宣告了电影不止能创造历史奇观,它能直接记录。

作为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奠基之作的同时,也是第一部真正地反映了意大利人民的抵抗运动以及他们的生活和斗争的片子。虽然还保留了些许情节剧的特点,但罗西里尼已将纪录片的手法引入片中,并开创了一种新的创作倾向:实景拍摄、自然光效、非职业演员、纪实风格。慷慨赴死易,从容负重难。审讯段落似乎呼应着耶稣受难,神父注视着宁死不屈的曼菲蒂,刑具的阴影投射在他们身边的墙上,成为了一具倾斜的天平。神父被执行枪决时,身后军人的子弹竟无一命中。神父宽恕他们的罪行,他们也害怕由于枪杀神父而完全践踏人性的底线,可以说通过神父的大善,至少拯救了邪恶之中的最后一抹温存。玛丽亚·米琪的表演大赞,戏份不多,但每次都气场强大。

这部电影是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奠基作品之一。影片主要讲述了意大利的地下党在纳粹的罪恶统治下组织人民反抗,最终被逮捕后残忍杀害。相比于意大利在墨索里尼政权时期的“白色电话片”,影片将摄影机对准了普罗大众,将拍摄对象从虚无的上层建筑变成了深受战争迫害,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人民。他们可以因为楼里面有一个可疑人物被全部清出房子,可以随意举枪杀害一个追赶丈夫的妇女,可以当着孩子的面杀掉一个有威望的神父。这类影片将战争的残酷和罪恶展现在观众面前,让观众直视血淋淋的现实,打破统治阶级营造出的让人们麻痹的海市蜃楼。加强了电影对于现实社会的关注,使电影题材更加多样化。虽然剧情在今天来看,没有跌宕起伏的扣人心弦,但是却为后来的一系列纪实电影和战争电影提供了借鉴意义,例如《钢琴家》给我的感受就和这部电影有些相似。

罗西里尼确立了意大利新现实主义。不设防的城市即当时德国想要侵占罗马并把罗马设为不设防的城市,但是罗西里尼用《罗马 不设防的城市》展现了意大利人在纳粹铁蹄下英勇抗爆的壮烈事迹,导演为追求真实通过调查采访,甚至有镜头是偷拍或没有剧本即兴完成,虽然不乏剧本粗糙、人物非黑即白,但是其对电影创作和思想产生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其中神父的形象贯穿全片,推动情节发展。“慷慨赴死易,从容复重难”,在孩子们的口哨声中神父让上帝接天上去了。塑造了一个个真实感人的形象英勇牺牲的神父和共产党人、追随丈夫惨死街头的皮娜、为追求名利被纳粹利用的女情人、凶残自大自以为是优等人种的德国人,一个个鲜明饱满的形象真实再现了战争时期人民的经历以及罗马贫困区的生活景象。其中对于人性与战争的描写非常深刻,可见导演的功力之一般

获得奖项

  • 第1届戛纳电影节
    第1届戛纳电影节
    获奖:Grand Prize of the Festiv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