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南飞(1957)

Летят журавлиUP:2021-04-23

《雁南飞》(俄语:Летят журавли)是一部关于二战的苏联电影。它描绘了战争的残酷和卫国战争结束后给苏联人留下的心灵创伤。苏联格鲁吉亚导演米哈伊尔·卡拉托佐夫1957年执导。该片获1958年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 这是苏联电影第二次获此殊荣。

雁南飞

评分:8.7 导演:米哈依尔·卡拉托佐夫 编剧:维克托·罗佐夫
主演:塔吉娅娜·萨莫依洛娃 / 阿列克谢·巴塔洛夫 / 瓦西里·梅尔库里耶夫 / 亚历山大·施沃林 / Svetlana Kharitonova / Konstantin Kadochnikov / 瓦连京·祖布科夫 / 安东宁娜·波格丹诺娃 / 鲍里斯·科科夫金 / Ekaterina Kupriyanova / Valentina Ananyina / 彼得·梅尔库里耶夫 / 丹尼尔·涅特列宾 / 瓦莲京娜·弗拉基米罗娃
类型:剧情 / 爱情 / 战争
片长:95分钟地区:苏联
语言:俄语
影片别名:战争与贞操 / 仙鹤飞翔 / 鹤之舞 / Letyat zhuravli / The Cranes Are Flying
上映:1957-10-12
IMDb:tt0050634

雁南飞简介

本部电影讲述身处硝烟弥漫的战争年代,一对热恋中男女青年的悲情爱情故事。薇罗尼卡(塔吉娅娜·萨莫依洛娃 Tatyana Samojlova饰)和鲍里斯(阿勒克塞·巴塔洛夫 Aleksey Batalov饰)本是沉浸在甜蜜热恋中的幸福情侣,可随着战争的爆发,这一切的美好即将 破灭。鲍里斯参军,薇罗尼卡的父母在敌机的轰炸中双亡,悲痛欲绝的她只能寄宿在鲍里斯父亲的家中。鲍里斯的表弟趁机占有了她,薇罗尼卡受到众人指责。双重打击下的薇罗尼卡本想一死了之,可心中仍苦苦等待着鲍里斯的归来。当得知鲍里斯牺牲的消息后,薇罗尼卡彻底绝望了。战争结束,当所有人都在庆祝胜利的时候,薇罗尼卡也双手捧着鲜花来到广场上。这时,一行大雁在空中飞过,就像当初的美好时光一样。
  本片一经问世,就轰动了整个世界影坛,以其绝美的光影对比,绝佳的镜头运用,一举荣获1958年戛纳国际电影节金棕榈奖和摄影大奖。

第11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金棕榈奖米哈依尔·卡拉托佐夫 第11届戛纳电影节Special Mention塔吉娅娜·萨莫依洛娃

简评

在军官演讲维罗妮卡发花之前都是杰作,但之后就略显得生硬,人们刚蒙受了重大损失但是在一番升华后便尽情化作美好的祝福了。可是人死不能复生后生活是不得不继续,而不是“一切都会好起来的!”因为对于个体而言,死亡是不可撤销的。解冻体现在院长父亲的“我们都听够了”和“大骂儿子参军”隐晦表达上,另外马克斯没有被刻画为猥琐暴徒,而是善于经营的人,是富有人性的“坏”人,他对维罗妮卡的伤害不是强暴只是逼迫,维罗妮卡最终是同意了的。之后他虽然拿她的小松鼠去取悦别人求取工作但对其是关心的,会提醒出门要穿衣服,创作者对他当然是否定的,但也不是一味贬低,甚至找了和鲍里斯同样美型的演员来演。热恋时突然响起的配乐,维罗妮卡的赌气和那封造化弄人的信,当希望伴随着绝望时便会加剧绝望却始终无法完全放弃它,只能追求直到彻底绝望。

从《雁南飞》到《伊万的童年》,从《烈日灼人》到《回归》,俄罗斯人总是能把战争和历史的厚重感、美妙的爱情或家庭故事和充满诗性的镜头语言巧妙融合,再配上民族风味十足的音乐,打造出专属于俄罗斯人的独特而充满魅力的电影艺术,这是一种根植于民族性中的艺术感,真是神奇。鲍里斯倒下时眼中旋转的树林和回忆中追逐薇罗尼卡时旋转楼梯的叠影,临死前婚礼的幻象,空袭时防空警报声中的钢琴声,火光炮影中忽明忽暗的纠缠,薇罗尼卡企图自杀时高速运转切换的手持镜头…除了巧妙高超的摄影手法,剧本也写得完整好看,并不无聊沉闷,甚至还有松鼠玩偶中的纸条这个悬念点。首尾呼应的雁阵更是充满喻意,也奠定了整部影片那种哀而不伤、慨叹中夹杂着一丝希望的情感基调。几乎就可以打五星。

四星,若再考虑近七十年的时间跨度,可再给半星。我们的电影虽有前苏联之壳,却失掉其内质:不仅在电影拍摄技巧,《雁南飞》这部黑白影片中对光影的处理、镜头的运动,自成一种语言,独立于旁白和演员自身的更为隐蔽的语言。还在于我们同题材的电影往往流于死板和盲目。战争的残酷,人所受的煎熬、希望在大雁南飞的途中失去又重燃。虽则是一个模板式的故事,鲍里斯的牺牲、薇罗妮卡将寄托了她爱情的鲜花散发给车站众人的场景既含蓄地应和了主旋律的诉求,但又凝练了深沉的反思。在沉痛中绽放的勇气才是最美的勇气,《雁南飞》像我们展现了战争中的群像,又凸出了军人的勇气和爱情的壮阔,确为杰作。

终于在资料馆把这部也看完了!摄影语言没的说,永远滴神,上承爱森斯坦,下启我是古巴!剧情不够,摄影来凑!战争下普通三角恋故事,拍得这叫一个荡气回肠!看的过程,一直有四个观众知道而剧中人不知道,维罗妮卡不知道鲍里斯在小松鼠篮子里藏了一张字条,男主不知道女主来给她送行了一地饼干被踩碎,男主不知道女主被迫结婚了,女主不知道后不愿意相信男主去世了!这四点一直牵动着我们的心,以至于轰炸夜女主被表弟占有,鲍里斯临死前第一视角想象自己和维罗妮卡在老家成婚(太惊艳了,男主的小松鼠被表弟擅自送人女主要回时才在酒馆得知小字条,女主收养叫鲍里斯的小男孩,苏联电影工作者太知道怎么伤害观众的心了!我最不满意的就是这个结尾,辣鸡!不要讲话,应该女主得知真相后,镜头往后拉到大全景,只有她一人抱着花低头哭泣,其他人都是团圆的

假借战争的名义,却也是最好的反战片。与主流苏联电影斩断联系,没有掺入意识形态,干净通透,难怪启发了老塔。运动镜头教科书,电影空间因此坚固,偏爱中近景,对焦段的理解登峰造极,4:3才是最适合叙事的画幅。每个民族都有无数类似的苦情故事,情感能量才能放之四海而皆准,旋转上升甩动的镜头又赋予了其极大的势能。战争永远无意义,对英雄的歌颂也是统治阶级强行的正义注解,对阳刚之气的过度渲染反而对大后方的平民是一种伤害。它否认了每个普通人面对断壁残垣的勇气,女主角走在欢庆胜利的人群中痛哭流涕是最好的一段表演,这个视角太珍贵了。最抽象的诗电影要经由最扎实的电影技法来达成。

。第一次看卡拉托佐夫导演的作品,这镜头运用真的很有意思,大量仰视镜头和俯视镜头,大量快速移动的长镜头,大量角度刁钻的构图视角,这些都成就了本片极美的视觉呈现,本片在几场转折的关键戏处理的也是相当精彩。薇罗尼卡失身于马克的那场,伴随着屋外炮弹的轰鸣,很好的勾勒了薇罗尼卡的矛盾、无助、绝望;鲍里斯死前的蒙太奇过于精彩,实在是影史经典了;最后人们在广场迎接胜利归来的丈夫、父亲亦或是儿子,而薇罗尼卡却永远等不来他所苦苦期待的那个人,一行大雁飞过,携带着她与鲍里斯美好的回忆向南飞去,我们坚强的薇罗尼卡也将勇敢的迎接她新的生活,这个结尾真的是将本片再次升华了,很棒。最后提一句塔吉娅娜·萨莫依洛娃真的是太美了,看着她,总能感受到一种社会主义伟大女性的美丽、坚强、善良、勇敢。

“一镜多景”。通过摄影机的运动,在一个镜头中能够容纳三个甚至以上的场景。例如薇罗尼卡于广场的电话亭中打电话询问鲍里斯消息的那场戏,镜头隔着电话亭拍摄薇罗尼卡打电话,这是第一景;紧接着薇罗尼卡走出,景别变为俯拍薇罗尼卡和马尔克的近景镜头,马尔克此时站得稍前,面对画面左侧,而薇罗尼卡背对镜头,形成一个有轻重的二人镜头,这是第二景;最后,仍是那个缓慢上升的凝视镜头,景别改变为一个包含人物、建筑、铁马栏杆的大远景,这是第三景。在现代的商业电影中处理类似场景时,往往需要三个以上的镜头,而此处接续为一个悠扬的长镜头,使得人物的整个运动过程不显得细碎。而诗意就在这之中诞生,缓缓的、不动声色的绵延感,使这个过程如梦境般蕴藉

操场送别感觉也就那样,鲍里斯中弹后那段震惊到我了(拍太阳,新婚和树枝的叠印蒙太奇),此外空袭钢琴之夜一震,夜间独奔一震,结尾的车站迎接本来以为也就这样,但最终确证鲍里斯死讯后女主一转身秒哭了,情感爆发力太强了。大量使用对角线构图,营造出的景深太有感觉了,尤其是五十七分钟到六十分钟左右那段在新家的楼梯戏,几个人前后站位,搞出了好几个对角线,太美了(好像还有一段,依靠对角线从叙述A过渡到叙述B)。前后两场雁南飞、送别/迎接时的拥挤和伴奏向斯拉夫女人告别都挺工整的。至于最后的升降镜头和分花场景则是经典的收编小我,略带刻意,也可以阅读到当时思想界的分裂症状。还有一点比较让我惊讶的是本片居然也出现了悲喜接续镜头(尤其是女主得知死讯前喜后悲然后接河边期盼再英雄返乡场景)也许这种感觉与长镜头的使用有关。

#FIFF14#比《我是古巴》浓烈宣传片好太多。形式和叙事在这部里平衡得最好,没有用畸变过于明显的广角,而是把女主角的脸部特写作为一种美学风格,特写属于女主一人,这算是导演在帮助演员表演,加上演员本身上镜有神,没有她的画面似乎失去生命,最佳女演员候选。另一个值得5星的亮点在于对早期法国印象派先锋电影的回归,像遇到小孩那场戏,利用镜头的随意运动表达人物主观情感,还有多处表达人物心理的蒙太奇可能都有受法国电影影响。说是诗性电影不如说有音乐性,节奏特别明显,由平缓叙事和感性主观形式感叙事反复交叉,很喜欢空袭弹钢琴那段,画内音配乐总能瞬间拉动观众的情绪。第一次在大门展示群像的长镜头也很棒。明明已经对好莱坞的真善美极度反感了,还是被结尾的人性光芒打动了,这就是人吧。

广角镜头下的特写,是苏联新浪潮时期作品诗意的关键。当角色面部所展现出的喜怒哀乐与被镜头扭曲后的空间融为一体,随着画面调度的流动,意与形都由此而展现。《雁南飞》作为此时期作品的代表作之一,证明了文本的好坏不是限制影片质量优劣的唯一因素。对于片中所讲述的那段战争年代的三角爱情,必然是俗套且简单的。但导演所传达出的那份个体意志,对于曾经“集体神话”的苏联来说是划时代的宣告。影片中虽然依旧赞扬着家国英雄的英勇,但战争下的每个参与者都是生动的,具有个人意志且信任伟大的。《雁南飞》在谱写了最优美的关于人的诗意,而不再说对冰冷的集体机器的崇拜。

这部电影主要讲述了在硝烟弥漫的战争年代,一对热恋中男女青年的悲情爱情故事。当我看完整部片子之后我感觉到了这部电影的场面调度堪比雷诺阿的经典电影《游戏规则》。无论是即将奔赴前线时鲍里斯穿梭于悲痛拥吻的人群中寻找薇罗尼卡还是在士兵凯旋时薇罗尼卡得知鲍里斯的死讯时痛哭着穿过激动拥吻的人群。,都让我看到了导演卡拉托佐夫的镜头语言功底和其强大的场面调度能力。这部电影的故事其实概括起来非常简短而平凡,但是在结尾时导演却让这部电影升华到了一种对于国家的热爱。而不仅限于小家小爱。这是我认为这部电影的伟大之处。

在布景与构图上,本片极大地受到了苏联二十年代的构成主义的影响。影片一开始就以宏大的建筑物为背景将主人公放置在其:男女主人公在岸边嬉戏,在广角镜头下,此时作为主体的不是鲍里斯和薇罗尼卡,而是占据了画面近三分之二的河面与远方的建筑群。人物在此时变得十分渺小,甚至成为景观的附属品。这也是深受马列主义影响的苏联构成主义的理论,倡导宏大的构成主义建筑以其笼罩感使人感到渺小,为要展现个人主义在集体面前的无能。这种宏大感中生发出一种崇高的使命感和归宿感,对推动彼时社会主义革命起到了极大的作用。《雁南飞》所处的年代被称作“苏联文艺的春天”,纵是解冻的过程,我们仍能看到彼时时代的影响。

获得奖项

  • 第12届英国电影学院奖
    第12届英国电影学院奖
    提名:BAFTA Film Award —— Best Film from any Source / BAFTA Film Award —— Best Foreign Actress
  • 第11届戛纳电影节
    第11届戛纳电影节
    获奖:主竞赛单元 / 特别提及

预告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