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场所(2001)

InPublicUP:2021-10-03

《公共场所》是第六代导演贾樟柯的一部纪录短片。《公共场所》是为2001年全州国际电影节而拍摄的一部数字电影。

剧照演员表影评
公共场所

评分:6.9 导演:贾樟柯 编剧:贾樟柯
主演:
类型:纪录片 / 短片
片长:32分钟地区:中国大陆
语言:汉语普通话
影片别名:In Public
上映:2001-04-28(中国大陆)
IMDb:tt0282602

公共场所简介

在时长约31分钟的该片中,所记录下的公共场所包括:一个郊区小火车站深夜的候车室、一个矿区附近黄昏时分的汽车站、一辆不知开往何方向的公共汽车、一个由废弃公共汽车改造成的小餐馆和一个长途汽车站的候车室(兼具台球厅、舞厅等多种功能)。
  此外,影片还记录下了在这些公共空间里来来往往的人们某些时间段的行为:一个穿军大衣的中年男子一直在等待,终于等来一个年纪相仿的女人提着一袋沉甸甸的面粉从走下火车;一个老人在铁栏后极其耐心地拉好上衣的拉链,汽车把老人带走,却落下一个气喘吁吁的年轻女子,在她百无聊赖地等待下一辆汽车到来时,矿区的天空下响起钟声;如此,等等。

简评

“带着DV摄影机,在公共场所中会见熟悉的陌生人。隔着人群长久地凝望,终于让我接触到了无可奈何的目光。这令我忽略掉了具体的人物、理由、语言,只留下了动作、声音和飘荡在尘土中的苦闷和绝望。” 除了拉拉链的大爷和爱如潮水响起的瞬间以及最后一个又一个人头冒出来,没啥感觉,只是很好奇,导演是如何架设摄像机,让这些人都能熟视无睹?

一如既往的固定长镜头和运动长镜头, 镜头闯入人们的生活,仿佛素人们都在躲避着镜头,配色显出一种古旧的感觉,方言(语言)只是一个因素而不产生推进作用,构图看着蛮舒服的,隐隐约约照顾到了贾樟柯自己看中的电影的运动基因不懂骂的人是没看懂还是怎样。贾樟柯本人的理念就是作者电影,这种理念的导演导演实际上都在用自己的作品来诠释他们认为的“auteur”应该是怎样的,他们认为的电影是怎样的,所以他们拍片都是有目的的,很多时候不是在讲个故事,而是在传达一种对电影的理解诠释,和世界观;当个故事看的人自然看不懂

完全可以预料画面会跟着哪些人走,甚至精准到哪个节骨眼会放个特写。太随意、太自然就会这样,不可避免的只看最博人眼球的焦点。太过自我沉浸,又试图用本能诠释美感,就会像网络上的病秧子一样,总是用史诗般的口吻念叨着,离不开做爱自慰生殖器。世纪初的环境和人组成氛围极佳的盒子,缺就缺在一个恰好装得进去的故事,片子一共半小时,扼腕叹息了四五次

写实。这就是当下的社会,公共场合的文明,在于互不打扰,木讷的作为工具人的来来往往,女人没赶上公交车,司机也不会停一下,女人也不会气愤咒骂,因为这对于大家来讲都是很自然的事。后半段稍有些色彩了,谈事情的两个人,青年和老年的舞姿,时髦的背景音乐,台球厅交谈的人,等等,有了交互也就有了色彩。

真的太喜欢科长的镜头了,每一个画面都非常吸引我,黄昏,车站等车的老头儿,费力地拉好卡顿的衣服拉链,然后不自然的张望一下,一个很有尊严的老头儿。迎着风的女人背影,配着背景的钟声,正如科长自己所说这一刻充满着宗教感。最后结尾一个一个的人从舞厅的棉布帘里出来,背景音是舞厅里的歌曲“我们走进新时代…” 头皮一麻!厉害!开头候车室穿着军大衣的男人,科长给了很长的镜头拍摄他的等待和略显焦灼的样子,列车到达,男人从站台帮着亲人抬着行李出站,一瞬间这个人物有了家庭,用镜头去记录和观察真的太美妙了。

过去的空间和现在的空间往往是叠加的,片子年龄比自己大,但在其中找到了好多记忆。车站等待,望向窗外的人们,他们涣散的眼神。抽烟的大爷、在车上补觉的学生、快掉牙的男孩、摇动的帘布、共舞的人和爱如潮水…在公共场所发生的事情其实就是这些不特别的日常,在这些镜头凝视之外勾起自己个人情感。摄像机就就架在那里,偶尔移动,去发现偶然和想象之外的故事。

欣赏贾导,其中一个原因大概是,他能相对真实地记录他周遭的生活,他眼中的社会,留下时代变迁的痕迹。有的电影人通过某种介质间接或直接表达生活,而贾导属于在真实里寻找真实,这是他的独特之处,也是珍贵之处,大概整个中国再也找不到第二个人像他这样拍片。不去评判谁好谁坏,也很难评判,只要能做到尊重生活,尊重真实便属不易。此纪录片不仅仅是记录了一个时代,更多的是精准地捕捉到了那时那刻人的生活状态。不得不说,在摄像机和拍摄还不常见的时代,人面对镜头,反应着实有意思,放在现在再去拍,估计得被打吧。虽然整个片子并没有什么起伏情节,不过是几个场景片段,却给人不少惊喜,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不管是对于电影还是纪录片,拍什么,怎么拍,拍成什么样,有很多启迪意义。,。

置身公共场所的时候是会有那种感觉,眼前的人来回踱步,你却不知道他在做什么,只有再观察他几分钟,才知道,噢,原来他是在等他的家人。每个人乍看都来去匆匆,其实留意观察,是可以窥见他们的生活的面貌的。

现在看2001年的样子,只能觉得贾樟柯牛逼,现在真的很难有人在公共场所就那么站着,看所有的一切了,现在都在看手机。下岗潮之后的迷茫,这些人的眼神,还有2001版野狼disco……那是我爸妈刚刚结婚不久的时候。难得能静下心来,突然觉得手机的发明真的让我们丢失了很多东西啊,在路上的时候什么也不做,就看着周围的一切,是个多么幸福的事啊!

#记录了几个公共场所:夜晚的火车小候车室、马路边的巴士站、坐满人的巴士、废弃巴士改造成的小餐馆、墙上贴着大同市区地图的某简陋火车站及舞厅、台球室,也记录了其间各色人等的活动。手持摄像机实地拍摄,无演员无台词,片中有些家乡方言的对话,应该仅充当着背景音效之类;#巴士站耐心拉外套拉链的老汉、公车上牙疼不停唏嘘顶牙的男孩、车站舞厅口掀门帘走出的各式人等……有点意思。贾导如实记录的就是矿区小镇普通人的原生态生活吧。#此片获得第13届马赛国际纪录片电影节最佳影片也有点让人讶异,是片中简陋的车站、破败的房屋、裸露的石子地、灰黑的背景、行为粗俗又面目空洞的男女契合了外国人对大陆的印象和好奇吧。

经常在节目中掉眼泪的撒贝宁,私下也在不断对自己的主持人身份进行“自省”。他曾经说过一个小故事——“我有个同事,一次去采访深山里一个很贫穷的单身母亲,闲聊的时候,这个单身母亲对我同事说,哎呀你知道不,有的时候我们都不敢看你们做的节目,每次看到节目里那些人都那么漂亮,衣服也好看,你们的生活像童话一样,我就非常自卑,不敢看。”这件事对撒老师而言就像是心口的一拳,“我们究竟在做什么,居然让一个观众产生这样的感觉”。

刚开始看《贾想》,看到这里找来看的。因为是从书里过来,所以不确定自己是不是代入了很多情绪,也不好判断短片的表现力真的有多少,贾导说用dv拍摄的一个好处就是可以更好地隐藏起来捕捉客观情绪,不知道短片中的人们知道自己成为了大同印象的一部分吗?就像我们即使知道自己身处某种情绪中,也不一定能知道这种情绪代表的更多的东西。我不敢说我对“绝望的狂欢”了解多少,狂欢不一定是热烈的,它也可以融入日常的生活里。(车站女人的镜头好赵涛,或者说赵涛演得太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