汾阳小子贾樟柯(2014)

Jia ZhangkeUP:2021-02-24

汾阳小子贾樟柯

评分:8.5 导演:沃尔特·塞勒斯 编剧:沃尔特·塞勒斯 / 让-米歇尔·傅东
主演:贾樟柯
类型:纪录片 / 传记
片长:102分钟地区:巴西 / 法国
语言:汉语普通话
影片别名:Jia Zhangke, un Gars de Fenyang / Jia Zhangke, A Guy From Fenyang / Jia Zhang-ke by Walter Salles
上映:2014-10-20(罗马国际电影节)
IMDb:tt4092686

汾阳小子贾樟柯简介

巴西著名导演沃尔特-塞勒 斯在北京结束了有关贾樟柯的纪录片 拍摄,这部探索贾樟柯创作秘密的影 片筹备长达三年,在巴西圣保罗、法 国巴黎、及贾樟柯的老家山西汾阳等 地拍摄,影片追踪了贾樟柯在世界各 地的艺术活动,采访了贾樟柯的亲 友、同学、台前幕后合作者,旨在近 距离了解贾樟柯的创作思路及成长过 程。沃尔特-塞勒斯同时完成了一本 关于贾樟柯电影的研究专著,将以 葡、法、英三种语言出版。

简评

很真诚的一部纪录片,结合当下科长的一些言行看感触更深。汾阳小子让我忘记他是一个所谓大导演,而是一个永远剪不断和家乡脐带的孩子。被拴在路边的小武、愤怒的大海、挥动双臂的崔明亮和寂寞独舞的小娟,这些人物背后记录了时代和艺术之间如泣如诉的故事。贾樟柯需要一个透明的社会房子承载他的表达,需要一个黑暗的实体空间展现他的创作,而今两者却渐渐反向而行了。一个永远在集体中寻找“我”的人,他的人生还能有几个把酒言欢的秋呢。

重看。倒不是说粉到深处自然黑,而是这样创业明星式的故事汇我现在真的兴趣不大了。重返家乡的小贾无论多么自觉也会溢出一种乡镇特色的优越感与自豪感,这恰恰是我认为他最可爱的地方。世界对于他来说是模糊的,清晰的永远只是汾阳与汾阳以外的地方。片中最棒的是他提出的那个问题:当年参演电影的那些老乡,现在怎么样了?失语的人依旧失语,失落的人越来越多。不仅是小贾,也包括还关注关心他的作品的影迷,当初拍案誓要为存在立尊严,如今存在都早已没了注脚。

顺着纪录片又把科长的电影都捋了一遍,那些鲜活的人和镜头又跳了出来,在另一部纪录片里生长。这可能就是“记录”真正的含义,电影真正的宿命。小武、三明、安群雁、小桃……这些人既是演员,也是现实中的人,他们的面庞都老去了,可青春和生命都被留在了摄影机里。一个再度被谈起的问题:《天注定》和封禁。在现代社会杀死一个人只要让他失声就够了,可现代科技导致我们并不能真正杀死一个人,可体制不这么想。掩耳盗铃之余,还要剥夺更多人触摸真实的权利。可即便如此,科长还是可以在电影里让观众动容落泪,电影之外的意义也大过很多电影的意义,怎样?

特别喜欢摄像机跟着贾樟柯朝前走的那些片段,去哪里变得不再重要,只想跟着汾阳小子这么一路走下去。如果《站台》中的人看到《世界》里的生存状况会怎么样呢?一直渴望的东西原来面目可憎,可能就是人生最为荒谬的命题。无法上映的《站台》《小武》《任逍遥》和《天注定》,我们最为熟悉、最为仰赖、最具体的东西在一种无可奈何中逐渐遗落。特别理解贾樟柯说想要离开,因为这是一个极度扼杀表达、摧毁热情的地方,也特别理解他说完想要离开六个月后又开拍了新电影,因为人始终无法真正放下自己想做的事情。结尾的爱江山更爱美人点睛之笔,谁听了会不流泪呢?

镜头前的侃侃而谈的贾导让人觉得舒服,或许是年龄,或许是修养。他的影像最可贵的永远是“人”,通过记录,他让很多社会真实存在的人“被看到”,有时候,我们似乎忘却了他们的存在。他的镜头流水,散漫,时而突兀,但是每个道具的布置,镜头的选择可能都映射导演曾经经历过的生活,这一层面讲,电影又是很私人的。他说:我多么希望我的电影能够正常被放映,“被看到”,这是作为一个有才华的导演的最低要求,艺术融合生活,只是有的人在怕什么呢?

。并没有什么素材精心选择和组织过的感觉,也并没有很好地呈现出贾樟柯本人在他的文字和电影幕后访谈之外更生动的形象,到是这几年贾科长不断地出现在除电影界之外的政府、餐饮等场域更值得摄影机的靠近去捕捉他在《天注定》之后的心路历程。有一点我真的蛮敬佩贾樟柯的是,他能真的做到在掌握一定的权力资源之后再度回归到这个给他灵感去喜欢和观察人群的四五线小城,放下大多数中国影人所顾及的面子和尊严问题。

看到结尾差点哭了,为那种努力了那么久结果希望却越来越渺茫的感觉,很愤怒很无奈很失落很委屈。站台映不了,知道有盗版的时候,只有一种隐隐的委屈,甚至我比导演本人多一种偷着乐的情绪,但是天注定突然被撤映的时候,却是一种彻底的失落,是我我也不干了。“父亲一直在担心我,他没有很多快乐的时刻。”烧掉日记的父亲,电影公映不了的儿子,我以前最讨厌的父亲的故事发生在儿子身上的老套情节,原来也是现实一种。不过纪录片没能记录的未来,贾导的电影终于公映。拍电影放电影,本来一件自然而然的小事,结果却像结尾《爱江山更爱美人》背后蕴藏的“江湖”故事般波澜壮阔,千回百转,底色苍凉,我想或许有一天今天能作为历史被回顾的时候,也有人会评价“在那个年代使电影能够公映需要某种智慧或者平庸或者卑鄙,但总而言之,这是一段有趣的历史。”

放在现在看来真的很感慨,科长一说话不只是艺术家在造梦,也是实实在在在造梦里世界,他讲述就是在写散文。结尾真好啊,酒局上《爱江山更爱美人》放出来心里一痛。很多地方很有纪录片的无意中巧妙戏剧性,比如长辈问片子什么时候上映科长说过年就上了,结果期待很久的电影有不让上映。比如开头他讲述故乡变迁和他的那些弟兄何去何从到结尾的兄弟酒桌i

贾樟柯是个有诗人气质的导演,乡土情节,世界视野,改革与变迁带来的个人命运的改变,源于对现实土地的情感和思索。"我真正获得故乡,正是因为离开它",这句真的很有共鸣,故乡只能在影像中慢慢拼凑和捕捉,实际上再也回不去了。一天天它都在消逝,但是它之于我,却愈加厚重,我从那里出生,它早已融为我血液中的一部分。

,最触动我的贾樟柯对成长、故乡和现代化的诠释,特别是作为人类个体对自然的眷恋和中国现代化城镇化的反思。甚至可以说,贾樟柯有某种程度的反现代化倾向。这让我觉得贾樟柯的想法简直是一样。看到后边贾樟柯我才忽然发现,但我和贾樟柯却并不是一个相同的人,因为他开始怀念他的父亲。所以当他平静的叙述关于成长的时候,我动容了;当他动容的追念父亲的时候,我却感到落寞了。这很有趣。不过最有趣的是,我才发现贾樟柯的家庭是一个彻头彻尾文革受害者,但他从来不在作品中思考文革;反倒是从农民中来的张艺谋,永远的被困在对文革的思索中。这意味着什么呢?但我还是想说,我期待下一个,一个真正叙述我的故事的导演的出现,贾樟柯叙述的始终是我父亲的故事。我的故事何时被人述说呢?

果然别的导演拍的纪录片比贾樟柯自己拍的有意思多了。电影是公共的,也是私人的,这部纪录片里就分享了非常多贾樟柯在曾经创作当中的体会与心得。早早辍学从事扒手的《小武》,为父亲拍摄自己成长经历的《站台》,摩托死火上不了坡的《任逍遥》,幻象之中隐藏着孤独感的《世界》,场景不断变化且超现实的《三峡好人》,工人成为打工者的《二十四城记》,社会暴力事件频发的《天注定》,都是属于一代代中国人内心中独特记忆的一部分。2014年左右贾樟柯就被电影审核卡得考虑要不要停拍电影一段时间,这个想法可以说在最近几年终于实现了。中国永远不缺好导演,缺的只是在歌功颂德的大环境下表达私人情感的机会。贾樟柯的父亲因为在日记里宣泄痛苦而被拉去改造,如今弘扬正能量不也只是一种与时俱进的对个人情感的剥夺。

,拍得有点一般。作为贾樟柯的粉丝,我乐于看到这样的片子,而刻画贾樟柯的人物肖像就是这部片子的核心。但对于一部纪录片来说,这部片子的技法和切入的角度似乎都有些普通了。把贾樟柯的作品序列作为串联整部片子的线索,再通过每部片子的合作者以及贾樟柯自己的讲述来完成内容的表达,未免有些太板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