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港湾(2017)

Piata LoďUP:2023-11-17

小小港湾

评分:7 导演:伊韦塔·格罗福沃 编剧:伊韦塔·格罗福娃 / 马雷克·莱斯卡克
主演:瓦妮莎·萨穆赫洛娃 / 马图斯·巴奇辛 / 卡塔琳娜·卡门佐娃 / 约翰娜·特萨罗娃
类型:剧情 / 家庭
片长:85分钟地区:斯洛伐克 / 捷克
语言:捷克语 / 斯洛伐克语
影片别名:Little Harbour
上映:2021-09-02(中国大陆)
IMDb:tt5778060

小小港湾简介

10岁的小女孩雅卡与外祖母和妈妈生活在一起。外祖母去世后,不负责任的妈妈也离家出走,留下她自己生活。一个偶然的机会,她带回两个婴儿,开始照顾这两个小生命。该片采用儿童视角生动展现了小主人公内心的孤独,清新、质朴,摄影出色。获第67届柏林国际电影节水晶熊儿童最佳影片。

简评

我用你们对我的方式对“我的孩子”。全程都在担心两个小孩儿出事儿,比看惊悚片更提心吊胆。每个社会有每个社会的问题,贫富是永恒的问题。看得很揪心,柏林电影节,永远的社会议题之节。一直想起《何以为家》,不是因为情节,而是因为回忆起当初在电影院看何以为家时的那种心情,一种被悲伤和无力席卷的感觉,我知道这个世界不会改变。还想到《小大人》,但没搞明白自己为什么想起这部。明明两部片子里的儿童友谊不是一回事儿,这部是很绝望的,而后者其实是有很多回转余地的。孩童时期是不是有很多无可奈何呢?因为没有能力留住什么,因为不懂得那种感觉到底是什么。看这种片子对我来说需要很大的勇气,目前在缓释中。

几乎是完全儿童视角拍摄的家庭成长。再残酷的现实孩子都会当成童话,导演唯美的拍摄风格不知是否有些过于美化。根据真实故事改编,尽管父母缺席,女孩却能将对弃婴的母爱转化成新生力量,这也是外婆爱的延续。和母亲的关系决定和世界的关系,没有准备好上岗的母亲们,有的放弃,有的学习,孩子给母亲的回馈,和母爱之间互相疗愈,结尾超现实留白,未来不可知,丢弃她的母亲是否会回来找她呢?

#剧透#前面平淡沉闷铺垫过长,后面才渐渐精彩起来。这种妈妈也太垃圾了!真就爱沾花惹草乱带一堆垃圾男人回家?可怜小女孩连续碰上两位垃圾妈妈。父母关爱的缺失造就心灵的逃离,点点滴滴生活流,且清新扑鼻、舒畅怡人的夏日自然影像。这房子居然是艘船!转动船舵,扬帆起航,汇入远方工业城市旁的蔚蓝辽阔海洋。结尾骤然瑰丽浪漫之余更绘上奇幻色彩。刚好在影院外看到一只白猫,进到影院中在电影里又看到一只黑猫,给猫咪的葬礼触动心头。好奇他们在破旧的林中小屋里如何起居饮食洗澡?(想起年初看的《郊区的鸟》,这不被这片吊打?应当好好学学人家怎么拍!)

如果这世界不如人意,那我就亲自造就一个好的世界向你们示威!孩子的爱与愤怒都一样地直接并且尖锐。当“过家家”从游戏变成了某种真实,温馨的画面竟只会让人感到紧张和忧虑。爱和生活的甜美只能依靠想象力来补足,去往希望之地的船屋只能在电影里成为真实,就像银幕前的自己只能靠虚幻的光影粉饰身影的孤单,电影也是在生活的起落里即将溺水之人的一方小小港湾。#心电影2021_96

#影片的双重幻想结构。其一由自我所构建出与他者之关系如何可能如何连接的幻想结构,既一方面女孩将自身投射至双胞胎婴儿身上(被爱的对象),同时另一方面又将自身放置到母亲的位置(施爱的一方)。其二结尾的超现实童话般的幻想结局,既如何不让彼此分开,如何继续保有这爱与被爱的幻想关系,或者说如何让这一美好的生活继续下去成为可能,其木屋漂流使向远方这一幻想是不可或缺的。

斯洛伐克版《无人知晓》,以为和是枝裕和的差距差在了音乐上,以及在可能是在情节铺垫上还有不足,还有在情感表达上的不浓盛,乐处不极乐,哀处未极哀。《无人知晓》看完整个人沉浸在巨大的悲伤和震惊中,此片则更多让人感到一种潮湿的流动的哀婉,略逊一筹但也较为青睐。20210908万达海珠。

三段式清晰,故事展开顺畅,节奏感好,对于华彩片段的mv式处理(如被警察搜寻的心跳音乐、母女轰趴、园中打闹等段落),剪接点多采用音响,画面现实性主观性突出,不失唯美、童真和诗意。题材上与何以为家、小偷家族、无人知晓相似,向“家”的概念提出质问。人物关系的处理,包括两个孩子和母女关系等真实而关联紧密。最后的全片唯一超现实处理可谓流光溢彩,比三峡好人飞天大楼更胜一筹。但是 由于片长的缘故,过程的展现和情感的渲染会略显平庸,当然也可能是不做作的处理方式决定。

又看了一遍 感觉非常不同~斯洛伐克小语种佳片。影片改编自真实事件,讲述两个孩子携手同行,努力弥补原生家庭带来的残缺,试图建立一个梦想中的幸福家庭。荣获第67届柏林电影节新生代单元水晶熊奖、第4届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年度故事片,采用儿童视角生动展现了小主人公内心的孤独、清新质朴,摄影出色。小少年克里斯蒂安一个人走夜路去买奶粉,远处城市灯火闪烁,似乎与少年没有关系,画面里满是孤独…

小小港湾》是一部真诚的电影。和其他女导演一样,影片独特的画面、色调、配乐等外在因素凸显了本片编剧兼导演伊韦塔·格罗福娃的细腻感性的描画能力,故事聚焦的破碎家庭儿童的生存问题也能体现导演对于现实的关注:被忽略抛弃的孩子们,现实中他们模仿成人组建“家庭”、养育同样被抛弃婴儿,叠加错位的身份让故事颇有几分讽刺;在模仿之外,孩子们并没有如成人般被社会规驯,驰骋肆意的想象足以让他们超脱于繁重悲惨的现实。最终他们在现实的夹击下,逃离成人世界,连接这无趣与生机的港湾庇护了他们的身心,划向梦中的灯塔。不过,也如其他女导演一样,影片过分重视外在,导致剧情破碎沉闷,主题表达有意境而无内核,散漫飘忽,归结一句话就是——驾驭能力太弱。

斯洛伐克版无人知晓咩?据说也是根据真实事件改变,所以会有不少人会质疑电影是不是存在一些过度美化,包括最后的超现实主义般的镜头。全国艺联引进的这部电影,现在票房仅有20万,市场对于这样的偏儿童向的电影反应看来比较冷淡。读句电影请的映后交流嘉宾严艺家是一位海外心理学硕士,她提出了所谓“活着的死妈妈”用来提炼这部电影的命题还是挺有意思的,另外她也指出用羊水来解读片中出现的水的镜头也蛮好,还有就是从各种心理学角度带来的阐释都挺值得思考的。希望人类世界里这样的悲剧可以少一些再少一些吧。

整个影片看着让人很揪心,有时甚至有些绝望,可又在绝望的氛围中营造出一个小小伊甸园,仿佛阴郁背景中的一道光。一个没有真正感受过多少母爱的女儿也对自己的女儿颇为疏忽,不关注女儿的需求,不在乎她的喜好甚至恐惧,小女孩缺失了爱,却强烈期盼着爱。阴差阳错,并不具有独立生活能力的小女孩和邻居小男孩一起“养”了两个更加弱小的婴孩。他们学者大人的模样扮演起孩子的父母,喂养照料婴儿,手忙脚乱但也真心实意,只是每次孩子哭闹生病都让人提心吊胆。最终警察的上门代表着“伊甸园”生活结束,要回归到真实世界中了。

心理创伤trigger提醒:儿时母亲的缺席。女性导演的细腻把画面处理得极为舒适,电影中几段配乐也减轻了剧情的沉重和窒息感,这种平衡应该需要非常纤细的感知才能做到吧。有几处被小女孩冷漠疏离的眼神刺痛,我想这是演不出来的,线下放映的主办方负责人介绍说小女孩的演员本身也属于片中角色的家庭处境,这大概是真实的神态流露,显得梦境般虚幻结尾的出现,传递给观众的情感冲击更有力量。

获得奖项

  • 第67届柏林国际电影节
    第67届柏林国际电影节
    获奖:新生代儿童单元-最佳影片
小小港湾演员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