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会半生(2019)

LaraUP:2023-10-07

错会半生

评分:7.6 导演:扬·奥勒·格斯特 编剧:Blaž Kutin / 扬-奥勒·格斯特
主演:科琳娜·哈弗奇 / 汤姆·希林 / 希尔德加德·斯罗德 / 苏珊娜·布雷德霍夫特 / 斯特芬·金斯
类型:剧情
片长:96分钟地区:德国
语言:德语
影片别名:不爱钢琴师(台) / 拉腊
上映:2019-06-30(卡罗维发利电影节)
IMDb:tt7275830

错会半生简介

曾被誉为天才钢琴手的拉娜,为了相夫教子放弃了大好前程,却没料到此后人生却不如计画中的顺利。在六十岁生日当天,也是她的儿子维特首场钢琴独奏会,当发现儿子没有邀请她,反而离异多年的老公和新女友被受邀前往时,她暗自准备一场行动,让这个寻常却又特别的日子,有个出人意料的开始,而随著独奏会时间逼近,也慢慢揭露三人之间多年未解的伤痕。

第54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水晶地球仪奖 评委会特别奖扬·奥勒·格斯特 第54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水晶地球仪奖 最佳女演员科琳娜·哈弗奇 第54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水晶地球仪奖(提名)扬·奥勒·格斯特

简评

《错会半生》是德国剧情电影,该片的故事开头便十分吸睛:叫拉腊的德国女人,在自己60岁生日清晨选择跳楼自杀。拉腊踌躇之时,两名警察以邀请她做搜查证人为名,请她到邻居家一趟。拉腊禁不住软磨硬泡,穿戴齐整出了门。原来,邻居的儿子犯了事,但办案的两位警察严格却不严肃,搜查后不忘闲谈,甚至用不连贯的指法弹起了角落里的钢琴。在检查过拉腊的证件后,简单地对她说了句“生日快乐”。镜头转向拉腊,她脸上并未浮现一丝喜悦之情,而是转身回了公寓。

在以往的钢琴主题电影中,我们总是能毫不意外地看到天才钢琴家顶着主角光环,以精湛技艺惊艳众人的情节。但德国电影《错会半生(Lara)》却另辟蹊径,以极其冷静克制的旁观者视角,讲述“半途而废”放弃钢琴事业的Lara,和她的儿子Viktor——一位资质平庸的钢琴师,两代演奏者相互依赖又彼此误解的故事。 自幼学琴的Lara因为教授一句“没天赋”的评价而

我想,那位母亲和音乐教授都是一类人,和那个年轻的没有被揭示身份的音乐评论家/演奏家/作曲家相对立的过去的人。成功的道路是被限制的,师傅和学徒的关系中,学徒没有选择的权力。而母亲和教授又有着不同,教授以那种教学为生。很多人都有才能,但这和他没有任何的关系,他只是冷漠地看着人的悲观。母亲却只有教育自己的孩子一条道路,尤其是她已经放弃了自己道路,所以她的孩子必须也只能成功。于是,她的儿子最终被逼出了“成功”,而母亲则黯然离场。最终属于她的傲慢结束了,她自由了,不经过使用挣脱躯体这种悲哀而又惨烈的方式。人应该怎样对待他人的影响和评价,人又是否拥有真正自己选择的能力?成与败,真的等于生或死吗?

《错会半生》中最令人动容之处,在于在这个故事里无人能为拉腊的人生担全责。无论是她放弃钢琴、施压儿子,还是高傲示人,茕茕孑立,都是她自己一手造就的“错位人生”。电影的态度并不是绝对批判,而是带有一丝旁观者的同情。当拉腊小心翼翼地在儿子和教授面前寻求认同,观众能够切实地感受到,她并不是没有“爱”的执拗机器,而是因为曾经得到的“爱”太少,导致选错了“爱”的方式。

文学肖像,如果这是一篇短篇小说,必定十分精彩,作为长片电影,反而缺乏了一些更丰富的东西,女演员要负担将60年的主要矛盾融入到一天之中,很难演,但绝不是这样的挂脸表演,这个境遇和《贤妻》有点类似,格伦克洛斯的完成度就非常之高,而本作女演员我认为“挂脸”的表演太多,几乎每个人甚至路人都可以看出她有心事,但无人关心。最后弹钢琴来解决问题值得学习,这种意义很积极,比自杀要好得多,而那段感情非常的适合,一般女性题材年纪越大最后的这个高潮就越丧或者很平,因为人生是向低走的,不会有《花与爱丽丝》里苍井优那段芭蕾舞了,当然有《山河故人》那种快要脱离剧本的赵涛之舞,而这里的音乐演奏恰如其分。

喜欢小范围空间里的表演,更能专注人物细微表情。这个故事发生在一天内,母亲拿出全部积蓄去买空了剩余的票,请人观看儿子音乐会。屡屡送票不成(不是有季票/女友/就是已经买好了票/邻居/或者根本不想来/母亲),最后变成了现场大赠票。之前遇到的人都来捧场了(没来的前同事还转赠给了别人),一锅人再聚会。儿子太听母亲话了,开场前几小时一句评论,不惜用技术问题取代了原先计划好的原创曲。钢琴教授说的对,有天分的人多,能够迎难而上的却少,所以我们只能夸一夸弹得真好,却不设想自己成为那一个。非常棒的个人表演,电影色调简直是太对喜好

首先,不是完美,但就是想给五星。压抑,影片名字取的太好,错会半生,错误的领会老师的意思,耽误自己的半生游离在音乐天赋之外。这是一个教育的悖论,在这里或者说在音乐领域大概不能说教授的做法是错误的,教授说有天赋的人有很多,他当时的否定只是对拉腊的测试。音乐领域要有所作为远非天赋就可以,坚韧的性格与不屑的努力都很重要。从这个角度来讲,她对儿子的教育也没有错,只不过他的丈夫与母亲都不理解,反而认为这是一种折磨。儿子即使懂却也在逃避,她用自己的原创控诉母亲的严厉,却又在演出结束后的掌声中形式化的去感谢母亲对自己的栽培。过了半生才与当年的老师和解,愿她60岁之后能用自己所爱的音乐与儿子和解。影片以她的弹奏结尾很合适。

女主当年在音乐学习路上因无法承受教授的批评而放弃,但在其后的人生中依然对音乐念念不忘,不仅在生活中处处以钢琴家自居,也把所有期望投注到孩子身上。求而不得的心态使得她成为一个难以相处的人,连丈夫和儿子也无法接受而选择分居。在女主60岁生日之际,饱受压力的儿子终于成功演出自己的钢琴音乐会并获得了专业人士和亲友们的好评。虽然儿子未必能理解,但女主已觉得自己的教育方法得到了证明,也得到了回报。

其实电影名翻译成《拉娜》会更直接一点,但《错会半生》这个译名更像是无意间对本片的点题。年轻时因他人的否定便放弃了梦想,从此便与家人、朋友之间关系冷漠。将生活过的如此拧巴,还将梦想强加于儿子身上。终于在六十岁生日的这一天经过一系列事件后,终于借着弹钢琴将自己“释放”了。观影过程中我察觉到拉娜的打扮:光鲜靓丽的大衣下却包裹着一件古板无光泽的黑色裙子。这也暗示了她的性格,即使本身过的失败外表也要装出清高强势对待他人,这也是她本人不愿意承认却又令她无比痛苦的悲剧来源。

微表情演技无可指摘,电影略沉闷。从头至尾观众视线下的女主角茕茕孑立,主角头发很多,很浓密,像用了蔓迪一样。拉腊对家人的刻薄折磨,和对周边人拒人千里的冷漠气场,与她内心失去的人生呈对立的煎熬。电影追踪她一天的际遇来说明其中的缘由,这样的叙事技法很成熟,由个体情绪衍生到社会现象,博取观众对女性为家庭失去人生的思索,是同情还是不以为然。我觉得天朝妇女是更能理解拉腊的心绪。

这部影片让我认识到了音乐教育有残酷的一面,在音乐界,要想成为人上人,除了要有天赋,要能“吃得苦中苦”外,还要有强大的心理素质,这种素质才是决定一个有音乐天赋的人到底能走多远,而这种素质的训练,无论是否需要通过残酷方式来进行,但可以肯定的是,温情脉脉的方式是起不到多大作用的。否则,如同本片所展示的,一位母亲为了培养孩子,有必要闹成那样吗?

,平静的一天,暗藏情绪翻涌。导演的镜头语言处处对称点运用自如:母亲偷听前夫和儿子对话的门缝割裂暗示出3人之间充满伤痕的关系。Lara会错了教授的意,他喜欢打击每个有天赋的学生,说他们没有天赋会丢人就是为了看谁可以挺过去,而Lara自以为是真的才突然不去上课放弃钢琴转而结婚生子,他的儿子在她严厉的教导和打击下却挺了过去,成为了受欢迎的创作性的钢琴家,公演很成功。而Lara在60岁生日这个时间点上刷新了自己音乐天赋和家人之间关系的认知,她发现自己会错意了半辈子而且错的离谱。最后在邻居家的钢琴上宣泄出来,她几次想触摸钢琴都下不去手,她内心深处爱着钢琴。还真喜欢不起来Lara这个母亲,对人忽冷忽热,偷偷折断别人的小提琴杆,外婆说出真话后给了她一巴掌,真心不好惹!

获得奖项

  • 第54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
    第54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
    获奖:水晶地球仪奖-评委会特别奖 / 水晶地球仪奖-最佳女演员 / 宗教人道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