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会半生(2019)
LaraUP:2023-10-07

错会半生简介
曾被誉为天才钢琴手的拉娜,为了相夫教子放弃了大好前程,却没料到此后人生却不如计画中的顺利。在六十岁生日当天,也是她的儿子维特首场钢琴独奏会,当发现儿子没有邀请她,反而离异多年的老公和新女友被受邀前往时,她暗自准备一场行动,让这个寻常却又特别的日子,有个出人意料的开始,而随著独奏会时间逼近,也慢慢揭露三人之间多年未解的伤痕。
第54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水晶地球仪奖 评委会特别奖扬·奥勒·格斯特 第54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水晶地球仪奖 最佳女演员科琳娜·哈弗奇 第54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水晶地球仪奖(提名)扬·奥勒·格斯特
获得奖项
- 第54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
获奖:水晶地球仪奖-评委会特别奖 / 水晶地球仪奖-最佳女演员 / 宗教人道奖
简评
在以往的钢琴主题电影中,我们总是能毫不意外地看到天才钢琴家顶着主角光环,以精湛技艺惊艳众人的情节。但德国电影《错会半生(Lara)》却另辟蹊径,以极其冷静克制的旁观者视角,讲述“半途而废”放弃钢琴事业的Lara,和她的儿子Viktor——一位资质平庸的钢琴师,两代演奏者相互依赖又彼此误解的故事。 自幼学琴的Lara因为教授一句“没天赋”的评价而"
不理解为什么才7分,我超喜欢的。本来是冲着汤姆希林看的,结果深深被剧情和音乐吸引。希林小天使既画家之后又演了音乐家,心满意足,而且他挑的所有剧本完全就是我喜欢的类型!说回剧情,“错会半生”这个电影名翻的精妙,Lara到了60岁才意识到自己在钢琴方面明明是有天赋的,然而她却做了大半辈子自己不喜欢的工作。她对自己的儿子严格要求,甚至苛责的否定他,是因为她嫉妒,哪怕是自己的孩子,她也嫉妒。自己的儿子实现了自己热爱了一辈子的梦想,所以Lara在音乐会最精彩的地方离场,她希望坐在那里弹钢琴赢得喝彩的是自己,但一切都来不及了……电影配乐太棒了,尤其是维克托自己作曲的钢琴演奏部分,太好听了!"
《错会半生》是德国剧情电影,该片的故事开头便十分吸睛:叫拉腊的德国女人,在自己60岁生日清晨选择跳楼自杀。拉腊踌躇之时,两名警察以邀请她做搜查证人为名,请她到邻居家一趟。拉腊禁不住软磨硬泡,穿戴齐整出了门。原来,邻居的儿子犯了事,但办案的两位警察严格却不严肃,搜查后不忘闲谈,甚至用不连贯的指法弹起了角落里的钢琴。在检查过拉腊的证件后,简单地对她说了句“生日快乐”。镜头转向拉腊,她脸上并未浮现一丝喜悦之情,而是转身回了公寓。"
德国电影总是这么富有哲理,错会半生,Lara的前半生会错了意,因为教授的“批评”而放弃了钢琴,强势的脾气和冷漠的个性使丈夫儿子朋友逐渐疏远,好在最后终于找回了自我……最后还是要感叹Tom schilling真好看呀!"
严苛不是问题,不顾事实的讽刺打击才是问题。自己受过伤,再去伤害别人是更普遍的问题。我赞扬自己受过伤,就告诫自己不要那样去对待别人的人。这也是一个疗伤的过程。/这什么译名啊,之前看还是“拉腊”,还引人兴趣。错会半生仿佛无脑网文。"
本来只打四星,但因为喜欢加一星。我想知道本片导演在自己的原生家庭经历了什么,否则怎么会不放过家中的每个主要成员?开玩笑的,挺期待下次导演拍爸爸的一天!希林小天使还是那么年轻,女主也做得很好,片尾曲好好听啊!"
“错会半生”这名字译得绝了。事物多是金字塔结构的正态分布,老师对所有学生的一句话,遇上一个自尊心极强的人,就干脆放弃,把所有精力转嫁给下一代,逼出来成绩的同时也逼走了亲情……泛应试教育氛围中的家长们,听到孩子董事感恩的答谢词的那一瞬间,你是否觉得这样的代价值得呢?德国电影对个人史的描写如同对大历史一样章法有序,优秀。"
《错会半生》中最令人动容之处,在于在这个故事里无人能为拉腊的人生担全责。无论是她放弃钢琴、施压儿子,还是高傲示人,茕茕孑立,都是她自己一手造就的“错位人生”。电影的态度并不是绝对批判,而是带有一丝旁观者的同情。当拉腊小心翼翼地在儿子和教授面前寻求认同,观众能够切实地感受到,她并不是没有“爱”的执拗机器,而是因为曾经得到的“爱”太少,导致选错了“爱”的方式。"
首先,不是完美,但就是想给五星。压抑,影片名字取的太好,错会半生,错误的领会老师的意思,耽误自己的半生游离在音乐天赋之外。这是一个教育的悖论,在这里或者说在音乐领域大概不能说教授的做法是错误的,教授说有天赋的人有很多,他当时的否定只是对拉腊的测试。音乐领域要有所作为远非天赋就可以,坚韧的性格与不屑的努力都很重要。从这个角度来讲,她对儿子的教育也没有错,只不过他的丈夫与母亲都不理解,反而认为这是一种折磨。儿子即使懂却也在逃避,她用自己的原创控诉母亲的严厉,却又在演出结束后的掌声中形式化的去感谢母亲对自己的栽培。过了半生才与当年的老师和解,愿她60岁之后能用自己所爱的音乐与儿子和解。影片以她的弹奏结尾很合适。"
电影的核心其实是讲述一个60岁女人的孤独。看完片子后,我想起了我的母辈们,母亲和几位姨妈舅母婶婶:不被理解的孤独,未竟的梦想,年轻时的遗憾。导演的镜头非常冷酷,但对待女主角这个角色又留有温柔,没有把她刻画成一位歇斯底里的母亲。"
这部影片让我认识到了音乐教育有残酷的一面,在音乐界,要想成为人上人,除了要有天赋,要能“吃得苦中苦”外,还要有强大的心理素质,这种素质才是决定一个有音乐天赋的人到底能走多远,而这种素质的训练,无论是否需要通过残酷方式来进行,但可以肯定的是,温情脉脉的方式是起不到多大作用的。否则,如同本片所展示的,一位母亲为了培养孩子,有必要闹成那样吗?"
影片中有诸多「暂停」片刻。显然,这是资产阶级主导的全球化资本主义世界无论在精神文化上,还是在物质资源上,都没有「准备好」投入新一轮「财富再分配」过程的体现。作为一个让人又爱又恨的「资产阶级女权」代理人,这位《妈妈!》希望这个已然停摆的系统「持续」运转起来。不过,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理论辩证地看,同样让人又爱又恨的「历史」代理人希望这位《错会半生》已然被历史趋势淘汰,无论如何也跟不上时代步伐的退休老人能当个「历史」见证人。无法接受这一条件的旧秩序摆出了一副强词夺理的「非理性」姿态,但这位公务员的一系列「垄断性」操作无疑给执行公务的警察、怀孕待产的白领、清闲自在的客服,课间休息的学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干扰。而且,从民主角度来讲,少数服从多数。所以,就算她「争取时间」换上「皇帝的新衣」也于事无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