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潮(2019)
UP:2022-04-03春潮简介
报社记者郭建波、母亲纪明岚与女儿郭婉婷同住在一个屋檐下,祖孙三代因亲情关系捆绑在一起的生活,看似平静实则暗潮涌动。记者郭建波在报导社会负面事件的同时,也在揭开自己身上的伤疤;母亲纪明岚在外为人热情,受人爱戴,但是回到家却判若两人;女儿郭婉婷小小年纪就学会了成人世界里的种种生存法则。一次次的叛逆与反抗都在隐忍中归于平静,一场悄无声息的战争在三代人之间暗自滋生,终将爆发……
第22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奖 最佳影片(提名)杨荔钠 第33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故事片(提名) 第15届中国长春电影节金鹿奖 最佳导演杨荔钠
- 杨荔钠 Lina Yang导演
- 郝蕾 Lei Hao饰 郭建波
- 金燕玲 Elaine Jin饰 纪明岚
- 曲隽希 Junxi Qu饰 郭婉婷
- 李文波 Wenbo Li饰 老周
- 张紫淇 Ziqi Zhang饰 吴琼
简评
电影资料馆 导演说完她对男性没有兴趣之后,全场掌声雷动。作为“春的三部曲”的第二章,她延续着母亲主题,并继续在女性题材当中默默耕耘,让一代人出现在银幕之中。可能是为了呼应新闻记者的职业,片子里出现了大量纪录片式的拍摄手法,手持摄影、跟拍与长镜头占据绝大多数,市井与烟火气弥漫其中,不时的抖动也呼应了角色之间的内心波动。摄影师很厉害,能够在如此逼仄和狭长的空间里穿梭,并做到情感的极致表达。郝蕾时常望着窗外流动的风景,窗户上反射的倒影也映衬着她最真实的想法,两次出现的幻觉女子,算是她精神上的超现实描绘。在郝蕾漫长的独白过后,整部片子完全进入了魔幻现实主义的构架之中。老中小三代人分别面对着角落渗出的潮水,追随其流动的方向,在逆光的世界里,终于看见了一丝希望。
郝蕾+金燕玲双影后,女性导演,女性题材,母女关系议题,一部很“女”的片子。荒谬时代对人性的扭曲,那是一个三代人的无休止的争斗和对抗都挥之不去的阴影,从姥姥的妈妈到姥姥到母亲再到女儿,这样一种几乎可以说是层层递进的伤害。搬离这个家很容易,但是这种扭曲的母女关系永远也割不掉,如附骨之蛆,那根连接血肉的脐带从未被剪断,它缠绕着你,至死方休。春潮尾声,干瘪枯槁的母亲,无所谓会不会求得原谅,只有层层叠叠的皱纹积累着无声的回应,行道树下水流蜿蜒,宣告着肃杀春天的结束。 纪明岚和羊的幻化在郭建波的世界里等同,春潮是一种隐喻,也是一个暧昧的符号。郝蕾一如既往的好,那么克制隐忍,用手去抓仙人球的那一幕平静的表情下却饱含着难以言喻的痛苦,是一种沉默中刺痛流血之后,针针见血的鲜活,在疼痛中提醒着一切正在发生。
小西天 此前,只看过导演的《妈妈(春歌)》,但无独有偶的是影片中都存在“魔幻性”的段落,这在整体为写实基调的影像中尤其凸显,从而让人迫切的想探寻这背后的原因。与符号化的意义不同的是,影片中的意象与表达更多的是导演自身情绪化的展现,在这一点上,这些承担着部分隐喻功能的物体与桥段反倒还具有了某些私人化的作者倾向性,好也不好,自圆其说之外更多的还要契合影片整体的情调。此外,建波那一段长长的念白太戏剧化了,有些尴尬和出戏,但也很个人,很不一样。摄影喜欢逆光或侧逆光拍炫光,挺不错的。最后导演说拍纪录片时有种窥探别人隐私的愧疚感,而在拍摄剧情片时通过对自己的暴露来补偿前者,令我共鸣!
二刷蹭到了资料馆的大荧幕,第一遍看的时候好像刚上流媒体不久,但看了一会儿就走神不知道干什么去了,这次看对我来说和全新的故事无异。感觉这是一部非典型讲述母爱的电影,如果有母亲节电影放映大赛的话,那《春潮》就杀死了比赛。建波最后几分钟的独白让扭曲的母女关系得到了解释,那是母亲本体存在但母爱却缺失的关系,如她所说,“母亲这一形象本身被毁灭了”,于是孩子不再是孩子,而是她原本生活轨迹的破坏者,她可能也是愧疚的吧,担心这种破坏会向下延伸,就把婉婷生生抢到自己身边,殊不知建波忍耐了那么多年,像那只被困在原地的长颈鹿忍耐了那么多年,早就想成为僵化关系的破局者,却从来没把握住机会。个人理解最后台湾男子在展示小海豹录音的时候体现出一种母爱,郭建波向往的可能也只是那种母爱吧。(郝蕾实在…………太好看了……)
在我所在的城市:长春拍摄的。听到第一句:前方到站卫明街,我笑了⋯一个看似慈悲照顾外孙女的姥姥,一个沉默反击的女儿,一个古灵精怪可爱又矛盾成长的孙女,母女三代人的纠缠就摆在眼前!暗流涌动,伪善下的残忍,沉默中的抵抗,都是在用自己的方式与这个世界抗争!相互折磨诅咒又离不开的母女,让人不寒而栗⋯总觉得三代母女的关系就像是一条线,特别微妙,比起家里的其他男性成员,女人之间的关系真的是精彩太多了!对,相爱相杀,这词绝了!对外人多善良,对熟悉的人就有多残忍,因为她总是知道哪里会最让你疼⋯庆幸自己有善解人意的母亲和体贴的女儿,相互成就而不是相互伤害。
片子结尾的水流真的太棒了!郝蕾演技绝了,抽烟戏加大分!整个片子情感非常细腻,但是有些台词会比较生硬,小女孩也非常出彩,就是姥姥的台湾腔有些出戏。整个片子里是讲母女关系的。但在我看来造成女儿痛苦的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她自己其实还是个小孩,没法对自己做的事情负责,她的这种幼稚很大程度上加剧了母女的矛盾和自己的痛苦。你既然关系不好,就及早搬出去;既然没有生孩子的打算,那就戴套啊;既然养不了孩子,那就坚定的打掉啊……以上种种行为都不是一个可以为自己行为负责的表现。现到如今,自己也会觉得很多事情其实改变是困难的,比起改变别人,或许改变自己可能反而会轻松一些
从开头的生硬变得越来越好,到自白又变差了一些,观众能从情节上感受出来的用台词重复一遍属实没有必要,砍掉就好了。空间用得好,妈妈吃药的时候,关上的门在那里,比女儿的脸更逼迫观众感受女儿的存在。我好喜欢前面漫长的沉默,所有痛苦都只表达了万分之一,而其他都和仙人掌刺一样往里走然后在身体里消声了,只能喊一句,其余都被妈妈的病痛堵住,妈妈拿堕胎作为刀刺向自己,也只能被挤压到厨房里,用水声堵住耳朵。最后妈妈眼皮动了,能听到那番话是女儿报复的完成,而不是单向的报复和承受那么苦情。最后流出来的潮水,没有故事,是不能这么美的。小女孩突然被骂被打,又被长辈的付出和示爱压在怀里的几个场景,写得真好,“幸福的世界”里充满没有报复能力的小孩,和长大后实施报复的成人。
我还挺想知道给高分的人是如何看待这部电影的。从拍摄手法来说,开头的镜头抖动能理解是想表现心情,但是观感实在是太差了。另外,从剧情而言,这个矫情的中年妇女,尤其是在母亲重病躺在床上的时候,那几分钟的控诉,说自己多么想做一个好母亲,但是被孩子的姥姥剥夺了权力,我想说你当时把孩子锁在房间去跟你自己的情人打扑克的时候,那时候母亲的角色在哪里呢?一个所谓的才女,用一种近乎自残的方式来报复自己的母亲,内心如此的抑郁和阴暗,唯独这个敏感的小女孩给他们这两个失败的母亲带来一点阳光,可叹。尤其是导演用水来回归到主题的春潮,想表达什么呢?,叹口气,我居然还耐心看完了
【大影节资料馆展映】全片用很平实的手法来展现生活,虽然大多情节是司空见惯的家长里短,但背后都与母女矛盾息息相关。片子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压抑的,在片尾流水出现之时情绪才得到了释放,观众也得到了轻松,对于这样一个浪漫到极致而又意蕴无穷的结尾又给人留下了丰富的解读空间。个人很喜欢片中的台词,编剧的笔触的确是非常犀利了,演员说得一针见血,观众也听得痛快,尤其小女孩太灵了,那东北大碴子味儿简直了。全片表现最佳的非金燕玲莫属,她将一位复杂的母亲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让人爱恨交加。美中不足的点在于,导演野心其实蛮大,片中在家庭之外还掺杂了一些有关政治与历史的元素,但整体来看这块儿并没有碰撞出什么火花,只是散落在片中成为可有可无的注脚,相比《闯入者》还差了许多。
小西天 此前,只看过导演的《妈妈(春歌)》,但无独有偶的是影片中都存在“魔幻性”的段落,这在整体为写实基调的影像中尤其凸显,从而让人迫切的想探寻这背后的原因。与符号化的意义不同的是,影片中的意象与表达更多的是导演自身情绪化的展现,在这一点上,这些承担着部分隐喻功能的物体与桥段反倒还具有了某些私人化的作者倾向性,好也不好,自圆其说之外更多的还要契合影片整体的情调。此外,建波那一段长长的念白太戏剧化了,有些尴尬和出戏,但也很个人,很不一样。摄影喜欢逆光或侧逆光拍炫光,挺不错的。最后导演说拍纪录片时有种窥探别人隐私的愧疚感,而在拍摄剧情片时通过对自己的暴露来补偿前者,很酷!
大陆艺术片真是不经吹,组织和设计的质量都偏低,台词写得也不行。金燕玲有足够的戏份和表现力,但是角色没有维度;郝蕾倒是有维度了,可惜缺少发挥空间,而且最近几部戏看下来表演都是一副北京大学回忆录续集即视感,值得夸的地方是终于没有像其他华语电影那样把青少年角色写成弱智了。辛亏导演还算知道电影是什么,不然这片子完全没法看。根本原因还是这一代导演审美还是很土,其实真正的土的美学是不会土的,在往下说是因为目前的大陆艺术工作者对美没有足够的感知力。然而这显而易见的事实不仅没人指出还有人为期辩护,绝望。PS:大陆中青年导演如果玩违禁隐喻请做到位,别拿什么环境当遮羞布,不然请去拍别的题材
春潮是一部矛盾的作品,影片前半段的家庭氛围简直真实到窒息。金燕玲将纪明岚的偏执、专制与控制欲塑造得尤为形象,有赖于人物原型极高的真实度与演员极高的可塑性,《春潮》的家庭戏统摄力极强,将观者牢牢地吸附于故事的语境中产生PTSD般的既视感。值得注意的是,纪明岚不仅作为一个立体的人物存在于故事中,她也是影片中时代的象征符号。导演将革命年代的红歌与纪明岚形成精准对位,在纪明岚每次令人窒息的爆发之后,特殊年代的歌曲缓缓响起,纪明岚的表情由阴转晴,导演由此完成了意识形态上的幽微书写。郝蕾饰演的郭建波作为新时期下成长起来的一代,承受着母亲/老一辈的威压,只能在母亲中风之时以漫长的呓语控诉母亲的控制欲。然而在影片后半部分,特别是流水充斥了整个画面之后,影片的现实性让渡给了廉价而烂俗的象征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