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味(2020)

LittleBigWomenUP:2021-04-03

《孤味》(英语:Little Big Women)是2020年台湾剧情片,由许承杰执导,改编自2017年同名剧情短片。陈淑芳、谢盈萱、徐若瑄、孙可芳、丁宁主演。台湾于2020年11月6日上映,而其他国家和地区则在2021年2月5日于Netflix全球上线。

孤味

评分:8.1 导演:许承杰 编剧:许承杰 / 黄怡玫
主演:陈淑芳 / 谢盈萱 / 徐若瑄 / 孙可芳 / 丁宁 / 陈姸霏 / 张钧甯 / 杨一展 / 张翰 / 龙劭华 / 洪胜德 / 于子育 / 杨闵 / 许怀民 / 庄心瑜 / 蔡海殷 / 陈家逵
类型:剧情 / 家庭
片长:123分钟地区:中国台湾
语言:汉语普通话 / 闽南话
影片别名:Little Big Women / Guo Mie
上映:2020-11-06(中国台湾)
IMDb:tt1239707

演员

  • 陈淑芳 饰演 林秀英(老年)
  • 谢盈萱 饰演 陈宛青,林秀英长女(短片由张昌缅饰演)
  • 徐若瑄 饰演 陈宛瑜,林秀英次女(短片由林昕芸饰演)
  • 孙可芳 饰演 陈宛佳,林秀英么女(短片由陈玉婷饰演)
  • 丁宁 饰演 蔡美林(短片由方文琳饰演)
  • 陈姸霏 饰演 杨奕澄(小澄)(短片由王真琳饰演)
  • 张翰 饰演 杨政贤 陈宛瑜之丈夫
  • 龙劭华 饰演 陈伯昌(老年)(短片内照片为赖锦琪,声音为龙劭华)
  • 杨一展 饰演 陈伯昌(青年)
  • 于子育 饰演 林秀英(青年)
  • 洪都拉斯 饰演 林秀英之么弟
  • 陈家逵 饰演 陈宛青之丈夫
  • 许怀民 饰演 关镇
  • 张钧宁 饰演 何晴眉(阿眉)
  • 陈宪章 饰演 厨房师傅

与短片版之差异

  1. 原短片版的秀英并未成为大餐厅老板,共有三个女儿与一个儿子,小澄是儿子的女儿;长片版则仅有三个女儿,小澄改为二女儿的女儿。
  2. 原短片版中,秀英的部分孩子与蔡小姐早有接触,长片版则仅有小女儿佳佳较常与蔡小姐接触。
  3. 主题曲《孤味》的旋律有重新编写。

奖项及提名

该片入选第25届釜山国际影展亚洲电影之窗(全球首映)、第32届东京国际影展世界焦点单元,并为第44届香港国际电影节开幕片以及第7届桃园电影节闭幕片。

类别颁奖日期奖项名字结果参考
金马奖2020年11月21日最佳改编剧本黄怡玫、许承杰提名
最佳新导演许承杰提名
最佳女主角陈淑芳获奖
最佳女配角谢盈萱提名
最佳原创电影音乐柯智豪提名
最佳原创电影歌曲〈孤味〉提名
YAHOO!搜寻人气大奖2021年1月29日人气台湾电影《孤味》获奖
台湾影评人协会2021年3月26日最佳影片提名
最佳剧本黄怡玫、许承杰获奖
最佳女演员陈淑芳获奖
青年电影手册年度盛典2021年3月28日年度华语十佳影片《孤味》获奖
年度导演许承杰提名
年度编剧黄怡玫、许承杰提名
年度女演员陈淑芳提名
年度女配角谢盈萱获奖
年度杰出表演奖陈淑芳获奖
亚洲电影大奖2021年10月8日最佳女主角提名
最佳女配角谢盈萱提名
台北电影奖2021年10月9日最佳电影行销奖《孤味》提名
最佳海报奖提名
最佳预告片奖获奖

简评

我最喜欢这部电影的地方,就是它没有那种强迫植入式的说教感。影片就是一直静静地讲述,不煽情,也不落俗套。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就这样把一个故事呈现在我的眼前,宛若清风拂面,娓娓道来。电影中有一句台词我印象很深刻,“人真的很奇怪,明明知道对自己有害的,还是会一直去做。”是啊,我们明明知道恨一个人自己也不快乐,却总是为了一些不必要的人和事,持续付出自己的时间成本和情绪价值,其实执迷于对一些人的抱怨、不满、憎恶、痛恨,何尝不是一种自我消耗,放下为什么就一定是要为了原谅“别人”呢?放下难道不能只是因为想要放过自己吗?影片的最后,林小姐签下那一纸离婚协议,我不知道他是不是已经原谅了那个“死去的男人”?又或是她想要成全另外一个“痴情的女人”?但我想她一定是放下了自己吧。

人生的遗憾与圆融有时只在一念之间。编剧的叙事功力令人叹服,阿嬷和四个女儿外加一个外孙女代表五条叙事线,逐次放开、编织再冷静收回,最后形成一个毫不紊乱的叙事结构,妙极。再说说印象最深刻的两场戏,一是在庙堂阿嬷与蔡小姐互剖心声,镜头给到阿嬷的一段面部特写——从错愕、惊讶到悲伤的转换生动不已。二是送葬时小女儿请来父亲生前佛友为其诵经,与此同时阿嬷为丈夫请来的道公作fa急急如律ling,变成了ling堂二重奏,正映射了母女的心灵拉锯战,个人认为是电影最浓墨重彩的一笔。结尾阿嬷搭乘的的士远行而去,此处摄影采用使用平移手法缓缓右推,仿佛把人物释然的眼泪悄然落进大海。一个半的时长可以达到这样的完成度——用以诠释死亡与爱、女性个体的自我成全与释然——甚至还能留下恰到好处的空白,我觉得可说是将力穷尽了。

本片是一個傳統意義上的家族故事,情節圍繞女性對逝去的男性的情感羈絆,不斷衍生出妻子,女兒,小三之間錯綜複雜的關係。本片的全女性陣容很像《血觀音》,但又少了一種勾心鬥角的戲劇化,取代的是一場熱鬧的葬禮,類似佛道超度的片段忍俊不禁的同時,也可以看出編導反類型的嘗試。另外,編導也嘗試讓片中的女性的矛盾和衝突從逝去的男性身上慢慢轉移(儘管還是脫離不了男性的情感羈絆),讓她們獨自面對自己的命運。尤其是陳淑芳飾演的母親,她如何選擇和女兒,和丈夫的小三以及和自己和解,如何放下過去獲得新生。這一段艱難的女性覺醒在出租車上高歌一曲而推向了高潮,使得本片不再是女性應該為家庭和男性一心付出的歌頌,而是老中青三代女性對待情感和家庭的不同抉擇的時代記錄。

导演的问题,电影感没有很强,前面看几个演员也都没那么入戏,阿嬷的强势以及母女间、姊妹间的僵硬关系,要是从一开始可以做的更强烈一点就更好了,几场重要群戏都缺乏铺设,展开也十分仓促,吵了几句然后炸出更劲爆的信息比如大女儿癌症复发来转移试听就结束了,非常浪费。开头的生日晚宴本该是重场戏,全家人齐聚的场合,应该建立起生动确切的人物形象,以及让观众有预感她们彼此间的复杂关系,但这场戏的处理极其潦草,最多带出了一个阿嬷和娘家关系不好的悬念,而这悬念一直拖到最后半小时。也是靠着最后半小时的内容完成了叙事的完整,给人渐入佳境之感,但太晚了,一个多小时过去才对这几个女性角色的性格有确定的把握。而且收尾又在价值指涉层面让人叹息,谢飞导演称其东亚女德片还是挺到位的。

太好的一部片子,不管是镜头语言还是剧情都满分。把中国式的这种家庭纠葛和感情纠葛,丧偶式婚姻下的孩子成长,女性的柔软和坚强都讲得很细腻,仿佛看到了自己的母亲、大姨…好多身边长辈女性的故事。除了结尾有点戏剧美化,现实生活中我只看到苦海无涯不回头的正房和永不翻身的小三。拍母亲和孩子也很好,虽然折射出传统东方家庭的过度的爱,会想起自己童年时常体会到的压抑感,但也从里头看到很多因为亲情而连接在一起的羁绊,从中生出来的生命力,又觉得,也挺好。我们常常讨论这种各种纠葛各种期望缠在一起的的东方传统家庭真的很糟糕,不过很多从根里带出来的东西可能很难被推翻,像这样被电影平静地讲出来,不管好坏去感受,真的很好。孤味,little big woman,两个名字都很合适,很厉害。

影片中,林秀英唱了3次歌《孤味》,这个歌曲的调调因为是闽南语,听觉就很舒适;第一次是接到台北回来的外孙女,那是老人含饴弄孙的生活情调;第二次是知道老公去世的事情,且又恰逢自己的70大寿上,那是带着怨怼与不甘的一次歌唱;最后一次是去葬礼的路上,那是放下,与老公和解,也与自己和解。整个影片的呈现就很贴近生活,又做了层层递进的意境升华。两个人的性格匹配度在一段婚姻里真真的太重要了,互补才好,如果是双方都在磨平棱角的过程中,棱角没磨平,双方也都消耗掉了,你能简单的说老公是渣男?女人独美吗?也不能。。。还是要用辩证的思维及多角度去看待事情的呈现吧。

其实一直到蔡小姐和姐妹一起来祭拜叠纸花那一次之前,我都很不想看到小女儿指责母亲,或者说她对蔡小姐的尊重感恩太过了,虽然蔡小姐人是很好,但是秀英和女儿们这么多年来的生活都早已和父亲无关,她们的成长和人生的坎坷作为父亲都没有参与,唯一拿来怀念的只剩下软糖,这种小把戏在他死去之后不断被提起。留下的三个女儿是秀英靠自己的本事一直开到餐厅拉扯大的,实际上每一个女儿的生活都有母亲不知道的痛苦,大女儿的癌症,二女儿因为学医被看重带到亲戚面前展示的心累,被送走的三女儿和因为年纪小什么也不知道的四女儿,很多事都没有细说,但是提到之后都会让人觉得是堆积已久的矛盾和痛苦,而男人只剩下年复一年口头上的愧疚。孤味是女儿和母亲在自我救赎和解脱之后的生活重塑。

围绕父亲去世展开的家族女性群像戏,又是一部细腻又觉得情绪黏稠的台湾电影,也是不意外会被拿来和《海街日记》去比较。选取的都是很生活化的小场景,温温吞吞的,没有激烈的冲突,没有明快的剧情,情绪是克制和隐忍的,像八九月黏稠的雨季那种潮湿感,每个人都在自己的坐标里挣扎:有执念,有亲情的羁绊,有对爱情的不甘,以及后来的自我和解。孤味是指一家餐厅坚持只做一味菜品,旁人看来,做孤味的人偏执;一个人要在感情上孤味,更是空耗人生,但个中滋味,唯有孤味者自知。 人的孤独是不可解的。纠葛与放下,脆弱与坚毅。明明每个人都在大部分时候是温柔的,却还是在家庭关系相处间产生了难以化解的纠葛,这纠葛可能在很长时间都无暇顾及,然后到了突然要面对生死的时候,逼迫着关联的人开始一起回顾,回顾并不是为了定罪,而是提供了放下的契机

谢盈萱真的很出彩,只要是家庭戏,她在哪个位置都是最耀眼的星。她的表演对本片的导演和编剧都是颠覆性的,没了她,这片子只会成为侯杨李蔡的临摹:即使放下那些情节上的设计,所有表演都在展现家庭内部的紧张,和平淡却紧凑的节奏形成又一重张力,不断让我想起一一和李安家庭三部曲。将家庭三角投射到三个女儿上面,母亲与女儿的互动中完成角色弧光。每当你觉得有个女儿的戏份不够了,下一场就来了,是工整也是套路。其次是剧本缺乏对女儿在符号以外的描写,导演也没有意识到,女儿们除了完成家庭角色的投射,她们作为独立于父母的人,在群戏上不应只有回避,这是一个不加戏的普通演员无法弥补的。而大女儿往往会主动离开舞台发展新的故事,就比疏离聚光灯的二女儿更立体。而结果呈现出来的父亲和母亲一样立体,让所谓的大女主戏添上一分鬼魅的尴尬。

一人一生一孤味,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是得有多强大的勇气才能够去承受这一切。好希望自己就是个一直能够被爱被呵护的那一个,不需要看清这一切冷暖,再由自己内心去调和找到平衡。可惜事与愿违,总要被迫学会成长,这些阵痛和泪水,是不愿成长的灵魂与被迫长大的肉体之间的较量,最终我们都会懂事,最终都会理解,最终都会品出这一味孤味。/最近经历了好多心路历程,一直在看台剧,因为说的是闽南语,是我家里的话,是爸妈是爷爷奶奶是我的最初的我的根所在,是想家了,是不想长大,是不愿承受,是想躲避了,但是总要面对,总要被迫接受,因为明天的太阳不会因为今天你的不开心而不升起,你这一味孤味,也就只是一味,不起眼的一味。

一方面我觉得影像镜语整体的气质是不差的,另一方面故事讲得很拧巴,镜语指向很煽情,但剧情完全和情绪不匹配,讲温情故事并不需要太过用力。人物关系实在是太过拥挤,一个家庭五个女人,还不算过继到别人家的三姐,以及一个情敌,其中四个女人是主心骨,处理自身矛盾同时还要相互解决家庭核心问题,叙事的重量太过庞大,至少我并没有看到她们完整的叙事心理,性格和情节的编排也十分理所当然无新意,新人物随机出场增添信息量,前无伏笔后无收尾,虽然有想往《饮食男女》上面靠,但没办法融汇自洽。我最能理解的反而是大姐那条线(恐怕和原意不同),关镇和她丈夫都懦弱,空口无凭地说爱和责任,其实只是一时上头的爱意,没有人能理解她的恐惧和爱欲。今天看到新闻,赌王女何超仪笑说“上次何家人这么齐还是在殡仪馆”,这一句比整部电影俩小时都妙。

同样是父亲角色缺失,比起海街日记差太远了。整部剧都仿佛在为这个不存在的父亲写伟大传记,林太太就怎么也放不下这个男的,一个差劲男人让三个女儿两个老婆,这五个女人惦记一辈子,父亲仿佛在女儿眼里还是那么温柔美好,给他们带点心的童年英雄。当然,这样的人现实中确实很多,而且从那个年代过来的女人大多被一纸婚书束缚了一辈子。只不过我真的不想在电影里看到这么令人泄气的封建故事吧。最终还要替他洗白偷印章的事。但消失多年逃避责任就是事实啊。很气人。林太太,你辛苦多年让家变更好,如此坚强又勇敢,但是什么时候你能做个为自己而活女人呢?最后镜头转向她在车里唱歌,居然还在幻想和男人的美好合唱。这依然不是在与自己和解,而是在原谅那个永远消失的男人。但演员们都演得非常好,拍得也很好,细节也很多。只是大方向我实在是很不喜欢。

获得奖项

  • 第30届华鼎奖
    第30届华鼎奖
    提名:中国台湾最佳影片
  • 第57届台湾电影金马奖
    第57届台湾电影金马奖
    提名:最佳女配角 / 最佳新导演 / 最佳改编剧本 / 最佳原创电影音乐 / 最佳原创电影歌曲
  • 第15届亚洲电影大奖
    第15届亚洲电影大奖
    提名:最佳女主角 / 最佳女配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