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子鸡之味(2011)

Poulet aux prunesUP:2021-04-20

梅子鸡之味

评分:8.1 导演:玛嘉·莎塔琵 / 文森特·帕兰德 编剧:文森特·帕兰德 / 玛嘉·莎塔琵
主演:伊莎贝拉·罗西里尼 / 格什菲·法拉哈尼 / 玛丽亚·德·梅黛洛 / 马修·阿马立克 / 齐雅拉·马斯楚安尼 / 贾梅尔·杜布兹 / 埃德瓦·贝耶 / 埃里克·卡拉瓦卡
类型:剧情 / 喜剧
片长:93分钟地区:法国 / 德国
语言:法语
影片别名:依恋,在生命最后八天(台) / 依恋在生命最后8天(港) / 梅子鸡 / Chicken with Plums / Huhn mit Pflaumen
上映:2011-10-26(法国)
IMDb:tt1663321

梅子鸡之味简介

因为妻子摔破了自己心爱的小提琴,音乐家纳瑟·阿里(马修·阿马立克 Mathieu Amalric饰)决定自杀,绝食八天后他终于死去。在这八天里,躺在床上的他回顾了自己的一生。他想起了自己与弟弟的小时候,想起了自己的女儿和儿子,想起了自己失败的婚姻,想起了母亲临死前的场景。当然,他还想起了自己一生的挚爱——伊兰娜(格什菲·法拉哈尼 Golshifteh Farahani 饰)。
  年轻时的他,音乐造诣并不高,被老师评价为只有技巧缺乏感情。有一次,他在一家钟表店邂逅了美丽的伊兰娜。从此他的命运改变了方向,他与伊兰娜经历了一场难忘的恋爱。然而,命运弄人,他与伊兰娜最终还是分开了……
  《梅子鸡之味》改编自导演 玛嘉·莎塔琵的绘本作品。主人公原型是导演的伯父,是伊朗一位著名的音乐家。

第68届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提名)玛嘉·莎塔琵 / 文森特·帕兰德 第3届豆瓣电影鑫像奖鑫豆单元 最容易忽视的好电影(提名)

简评

都说生活就是漫长缓慢的绝望,大多数人心知肚明却对此装聋作哑。但是艺术家不是,他们无法在黑暗中生存,于是毕生寻找那一点希望的火光——痴情的爱人在这点上与艺术家很类似,所以艺术家里多情圣。男主失去了所爱,却也在痛苦中触到了艺术的衣角,从此浪迹四海,为心中永存的爱人拉着那把小提琴。生命是黑暗的长夜,希望与爱情是火光,而艺术就是那根火柴,在引燃美好光亮的同时,损耗着自己,直到燃尽——所以艺术家们少有长寿的,甚至大多在短暂的一生中也常困苦潦倒。作为艺术载体的他们,用自己有限的生命,一次又一次地去引燃那根火柴,以此照亮自己的生命。

太惊艳了。深夜独赏,品梅子鸡之味,品人生之味。当以人生尽头的视角,加上黑色幽默滤镜,回望生命中那些或重要或不重要的细微的情节时,突然发现这一生,原来爱可以很轻,轻到如鼻息拂耳,如不曾发生;爱也可以很重,重到令人无法喘息,直到生命耗尽。突然发现这一生,原来爱也会是多余的,是负累,爱如鲠在喉,爱如芒在背。突然发现这一生,原来永恒存在的不是爱,而是被爱裹挟的孤独。当激情被扼杀,残存的只是对爱情的幻想和自我陶醉,而世人容易将之误以为永恒的爱。纳什阿里,妻子,伊兰都没有从这儿逃过去,即便他们或许已经明白。

再一次非爱行为失手引致的不幸,刻骨铭心的记忆深藏了太多年,心的寄予的支离破碎。生命的痕迹从未曾在岁月中风化过,却失落在了嫉妒的火花之下。火光中绽放的是碎屑,是残骸,是心血,是对生的迫切的放下。迫不及待地耗尽了力,试图粘合过,又如何能挽留下伤痕处的斑驳。究竟将看似喜剧剥开成了一段悲剧,悲喜剧,一切真实感最终归途的那一份真实。情不自禁地想到了莎翁,泪也不争气地再由不得主人的意愿。终章,是啊,只好以生命祭奠了,自己对这份珍重的那一份珍重。哎,真正值得的到底是梅子鸡的味道,还是欣赏这份味道的他

好美好美,似童话一般的影像。形式的创新一直都是这位极富创造力导演的特色,无论是剪纸动画,美式情景剧还是话剧的形式,在不同的人物性格和心理阶段都有个性鲜明的表达。这部里甚至还带上了些超现实主义的色彩。在死前八日的人生回溯和重归之旅,漫长的一生以幽默诙谐但又黯然神伤的形式串联起来。镜头语言古灵精怪,特别是从母亲葬礼归来再到与死神对桌谈话的那一段。导演的长镜头每一个都很美。在这样的电影里,总是能在各处看到自己所思的色彩。梅子鸡之味听起来是酸酸甜甜的,是在某个年少的盛夏,在自然的美梦之中所孕育出来的某种青涩又甜美,干净而又憧憬的回忆与怀恋,而在男主的一生里,除了和初恋在一起的时光外,余生便以琴弦为容器,承载起他的思念和痛苦。而两个天各一方的人直到鬓角苍白才正式重逢,可却是在葬礼上。忧伤寂寥,轻盈沉重

在爱情面前,法兰姬没有错,纳沙阿里没有错,依兰也没有错,但是很心疼每一个人,故事很简单,但是又很复杂,“梅子鸡之味”讲了纳沙阿里和法兰姬一辈子的味道,她爱做他爱吃的梅子鸡,这也是他们爱情最美好的地方,纳沙阿里和依兰则是“生命的味”,一辈子的白月光和无法忘记,成了他们越酿越疼的味。艺术与生活是剖离的吗,在纳沙阿里眼里,是,但同时,爱也是永恒的命题。三个视角的感情,两段的人生悲剧,反而都无滋味,等后悔,却又太晚,反而开始怀念那些痛苦和美好了,人啊,大抵就是如此吧,当这些情感都埋在心底,最后也只能呼出一声叹息了吧。

适合用来骗文艺青年眼泪的电影。表现手法巧妙唯美,可惜故事本身稀松平常,以为是艺术家的执念,没想到最终还是归结于文艺青年错失的爱情。当然,那段各处漂泊不相见,相见又狠心装作不相识拍得非常感人,前面那些琐碎全是铺垫,这最后的高潮俨然是全片最着力处。然而跳出镜头的煽情引导,再仔细一想,哪有什么刻骨铭心的爱情,念念不忘无非是得不到而已。向父亲撒娇要新衣服的小姐如果找了一个物质条件并不优渥的丈夫,还能有优雅美丽女神形象吗?主角的妻子看上去似乎是个世俗的人,倒是浪漫地一心追求自己的爱慕对象,然而最终又求得了什么呢?主角始于迷恋外貌的爱情无非是文艺青年自作多情的一场梦而已。那么电影为何又叫梅子鸡之味,以我个人看法,妻子做的梅子鸡是主角可以抓住的生活的幸福,可是他却放弃了。大概也算是文艺工作者的一种自嘲吧。

虽然发生在伊朗,但内核真的很法国。生命中的美好夹杂着死亡的阴冷气息。很喜欢本片的结构,自然流畅,想象力丰富。以死前的八日为线索追忆生命中的种种。铺陈开来的过去与未来增添了影片的厚度,而那段贯穿生命的刻骨铭心的爱情则增添了亮丽的华彩与高光。在与琐碎生活的比照下悲剧性的爱情相反已经不再使我悲伤,感谢那未曾得到的爱情,正应为未被现实玷污,才变得永恒,值得铭记一生,成为那永远的白月光。但同时我也为那个默默操劳的妻子感到惋惜。她一直爱着纳塞阿里,但成为艺术家灵感缪斯的永远不会是那个平庸务实的妻子。她其实成为了她丈夫不负责任的浪漫主义的牺牲品。导演其实也在片名中提醒我们,如她亲手做的的梅子鸡之味,她也是他生命中美好的一部分。很让我感动的一个细节,深夜唯一为纳塞阿里祈祷的是那个被他忽视的平庸聒噪的儿子

【】故事其实挺简单,主角一切悲剧的源头都是爱情的挫折,而爱情的挫折又是最简单的父亲的阻挠。除此之外也穿插了儿时被学校排斥的挫败感,以及母亲逼迫下的不幸婚姻。亮点主要是绘本式的画面风格。母亲棺材顶的烟形成的云朵,梦里索菲亚罗兰巨大的乳房。死神讲述的宿命故事是动画,而描述儿子未来的桥段则像是西洋镜。幻象中苏格拉底的死亡场景以及和死神的对话都很有趣。转场很妙,比如从弟弟赶来看望哥哥的镜头直接切换到童年时哥哥打破的创户。老师“抓住叹息”时的声音处理很棒。

这是我觉得最接近这句偈“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做如是观”的电影。我在想得到爱情的纳莎阿里会怎么样呢?会不会接下来就是《山河故人》的剧情,爱情因为其他原因破裂,如同电影中的繁复表达,拼贴画、动画、玩偶、以及幕布特效,呈现出生活的一切都在变化之中。并非生活不是真实的,真实只是并不是人们以为的,不是纳莎阿里认为的音乐,不是法兰姬认为的婚姻,不是依兰认为的爱情。当我期待《山河故人》里母子相认的场面时,涛在雪中跳起了舞,在她那快乐平静的舞步中我想看到大团员结局的欲望平息了,《梅子鸡之味》中的小提琴大师懂得一部分真实,而死神懂得所有,死神会懂得涛的那只舞。“逝者已矣不可追,漫漫长路意难回,有事当毕直需毕,汝今一去不复归。一旦动身离去就是一条不归路,很可惜,纳莎阿里你只有一条命。”

一个叫纳沙阿里的男人决定去死,死前七日回念起此生所有的欢乐与遗憾,临到片末的反转才告知这并不是因为他貌合神离的妻子摔碎了他珍爱的小提琴,而是由于他此生中意的心上人“忘却”了他的容颜,阿马立克那炯炯有神的双眼让人想起奥地利的画家,不言自明地写满了穷酸艺术家的失意与渴望。希拉兹的大师教导他,艺术的关键是要抓住生命的那一声叹息,由此艺术得以窥见生命的本质,纳沙阿里花了二十年周游世界,伴着这声叹息演绎出至美的音乐,却在一个街角的邂逅失掉了心魂,生命对他而言变得难以承受,无怪再好的小提琴都难合他意,那声叹息在他的墓碑前凝成雪白的静默,正如他母亲墓前那团密实的烟,“那一天所有爱他的人都到了”,那个恍惚不定的身影也不例外,生命的遗憾与丰美,在一场盛大的雪落中得以阐释,酸涩,甜蜜,欣喜,正如梅子鸡之味。

悲剧喜剧穿插播放却又不生硬,画面转换很自然而且艺术效果很棒。男主那段难忘的恋爱看似是爱情剧本最常见的套路之一:“一见钟情坠入爱河父亲不支持婚姻将相爱之人拆散”,但伊兰娜脚步踩着鼓点出现的镜头和倒叙的描述方式很让人意犹未尽。破了的小提琴是很重要的线索,诠释了真爱是如何赋予音乐灵魂,也揭露了婚姻里女人索爱而不得的疯狂。有几个印象深刻的画面:妻子做梅子鸡回忆起当初被男主称赞时感受到的爱意和她前去乞求原谅男人却说从来没爱过自己;房间扫过家人熟睡的身影,唯有儿子在窗前为父亲祷告安康;伊兰娜再次遇到曾经的爱人说自己不记得他,转过街角泪眼婆娑说道我的爱 (这女人怎么可以哭也哭得这么美!)

完美的作品,《梅子鸡之味》又可以称之为一个音乐家决定去死。究竟是什么令一个音乐家决定去死,是耿耿于怀的挚爱?还是破碎的婚姻?我想,可能是作为音乐灵魂的叹息逝去了,纳沙阿里接受不了一生孜孜以求的事物消亡,于是选择去死。当他听到伊兰疑惑地询问他“我们认识吗?先生”,他发觉所谓的伊兰一直陪伴自己的琴声或许只是一厢情愿,于是他再也演奏不出那声叹息了。当他此生唯一值得骄傲的东西消逝后,他尝试挽救,两次更换小提琴,但终究无济于事。于是他决定去死,了结掉自己糟糕的人生。但真正悲惨的又何止他一人呢?法兰姬痴守一生等待一个不爱她的人,却只能从他的琴声中听到另一个女人的影子。违心装作不认识纳沙阿里的伊兰不悲惨吗?因为家庭的阻挠无法与挚爱相守,与一个不爱的人结婚生子。悲剧根源就在于,与不爱的人结婚却终生怀念所爱。

获得奖项

  • 第68届威尼斯电影节
    第68届威尼斯电影节
    提名:金狮奖
  • 第39届土星奖
    第39届土星奖
    提名:最佳国际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