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的故事(1992)

Conte d'hiverUP:2021-06-28

冬天的故事

评分:8.4 导演:埃里克·侯麦 编剧:埃里克·侯麦
主演:夏洛特·韦里 / 弗里德里克·范登德里舍 / 米歇尔·瓦莱蒂 / 赫尔菲里克 / Ava Loraschi / Christiane Desbois / Rosette / Jean-Luc Revol / Haydée Caillot / 让-克洛德·比埃特 / 玛丽·里维埃 / Claudine Paringaux / 罗杰·杜马斯 / 达尼埃莱·莱布伦 / 戴安莱夫里耶
类型:剧情 / 爱情
片长:114分钟地区:法国
语言:法语
影片别名:人间四季冬 / 冬天故事 / A Winter's Tale
上映:1992-01-29(法国)
IMDb:tt0104008

冬天的故事简介

侯麦著名系列作品“四季的故事”之一。菲利茜(夏洛特·海瑞 Charlotte Véry饰)和查理(费德瑞克·范丹狄德夏 Frédéric van den Driessche饰)在海边浪漫相恋之后,因为一时不留神留下了写错的地址,而导致了二人再也找不到彼此。菲利茜生下了查理的孩子,但5年来却再也没有查理的音讯。
  生活还在继续,菲利茜遇上了喜欢她的一些男子,他们也不失为好男人,足够爱自己。比如成熟体贴的马桑(迈克尔·瓦雷蒂 Michael Voletti饰)和才华横溢的路易(Hervé Furic饰)。然而,在菲利茜的心中,查理却仍旧是个挥之不去的至爱之人。她不是不爱他们,只是无法爱到能和他们一起生活。她和路易一起看莎士比亚的歌剧《冬天的故事》,为里面的人物悄然落泪,也许她和剧中人一样,也在坚守着一个信念。
  终于某个冬天,菲利茜和查理竟然在公车上重遇,执着的梦想等来了实现的一天。

第42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 最佳影片(提名)埃里克·侯麦 第42届柏林国际电影节费比西奖(国际影评人联盟奖) 竞赛单元最佳影片埃里克·侯麦

简评

《慕德家一夜》的幻灭结局多年之后,侯麦终于给了以帕斯卡賭注的心态来看待爱情的角色一个童话般的结局。但假如女主再没有和爱人重逢,我们会怎样衡量她坚持的价值?从某种程度言,女主声称她的爱不足以让他们同居的L‘滋养’着她的坚持,让她在明白不想和M在一起的骤然变卦的同时不需要承受孑然一身的代价。相比起宁愿孤独也不丝毫妥协的《绿光》女主,本片的则有点‘鱼与熊掌兼得’的意味。当然,这种‘安全网’减弱她坚持代价的解读也可以反过来衬托她的坚决:正因为有可妥协的诱惑,坚持信仰才难能可贵,也正表明她的不曾计算。侯麦故事里的人物总是在等待或寻觅真爱,而甚少生活在其中,是触不到的恋人总是比触碰到的恋人更不容易幻灭吗?结尾在小团圆的欢声笑语中大人们离开镜头,留下在客厅拆礼物的三小孩,挺暧昧的

很佩服侯麦能把这种故事讲得这样好,我觉得我看完他所获取的不仅仅是一种沉静,还有一种笃定,而很有意思的是这种笃定恰恰是从他所叙述的游移中来。我觉得他讲这些故事的厉害之处在于,他所构建的是古典式的规整,对称以及戏剧化的故事结构,但他让人物去推演自身,讲述自身,将这样一个端凝的结构缓慢而宁静地填充完成。这么多年下来我觉得以一种过于腐朽(其实想说陈旧)的道德审判去凝视这样的情感故事或者说爱本身是很无趣甚至愚蠢的行为,这不需要做价值判断,女主的前行与停靠,信仰与背弃,启程与离开,追寻与获得,并不需要居高临下的审视,侯麦的镜头是消隐的,他呈现,这是因为他爱着,或者说我们爱着生活本身。

四季故事里色调我最喜欢的一部,在《冬天的故事》里看《冬天的故事》真的很迷人!虽然不完全理解女主(但是能完全忠于自己的直觉并付诸行动真的是很厉害的行动派了)也觉得她执着的是错过的影子,“追寻的是爱本身的感觉”(类似于今敏《千年女优》)结尾遇到男主了真的很欧亨利,但我还是隐隐为他俩未来的婚姻相处状态担心…特别喜欢他们关于前世、灵魂的探讨,虽然女主的意识更像后宗教时代的因信称义,但是灵魂先于诞生和莎剧《冬天的故事》死而复生的轮回用镜头语言连起来了。我现在也没有以前那么学院派克洛伊,但也不完全实践派,但是我很喜欢这个充电宝男孩,很希望在侯麦宇宙他可以认识夏天故事里的马戈!!

2021年第一次落泪的电影出现了,四季里面看的最后一部,也是最喜欢的一部,可能已经习惯了这种拍摄手法,看的时候更专注了,虽然依旧是大段对白可是完全没有走神,女主角美丽得扣人心弦,完全不认为女主“婊”或者“茶”,四部曲里面的爱情观都很坦诚,在她的每一段爱里我都想到了不同的人,爱一个人可以有很多种形式,和理发店男在一起“我想爱你多一点”,可以开心地一起游玩散步,如挚友如亲人,安稳地过日子没什么不好,只是缺少了浪漫和热烈;和书店男在一起“学到了很多”,可以谈论信仰谈论哲学,如兄长如宠物,可依靠可仰慕,但终究不是一个世界的人,融入不了他的圈子,也不是一眼定终生的那个类型。爱一个人,但不够爱,要爱到疯狂才可以一起生活啊。也许是理想主义的结局吧,他们拥抱在一起的时候我也落泪了

美好动人的故事。最后偶遇的设计,绝对是大师级的。之前看的两部侯麦并没有感觉他的特别,但这个故事真的是,非常可爱又非常浪漫,女主的形象完整丰满,蛰伏许久的温暖又在结尾爆发。我不知道怎么说。能把久别重逢拍成这样就已经很显功力。很有感染力、很有说服力的电影。功力在于不停休的细碎对话,把什么都铺明白了。如果一年之前我看这部电影可能只能觉得它最美好的部分不过是五年前的海滩回忆,但现在我看到女主结尾面对他和在他怀里时没有那么激动,甚至有些犹疑的时候,我反而相信:他们不会分开了,他们再也不会分开了,而这才是她最大的美好和希望。这个故事和道德无关,和虚假无关,符号和象征也很少。它的纯粹是最珍贵的,和女主一样。侯麦很有魅力。

这是最喜欢的一部。和夏天的故事在男女关系上形成有趣的对比(夏天是一男VS三女,冬天则反过来)。 开端和结局都很浪漫,相信爱情,相信奇迹,不是天主教的女主也在教堂里冥想可能的相遇,不读哲学,却对灵魂在不同躯体的流转带着记忆有独特的理解,唯一喜欢的戏剧是罗密欧与朱丽叶,却在莎士比亚《冬天的故事》里看到流泪满面。我爱他,可是只是生活上的爱,我的爱还不足以使我和他生活在一起,迅速的答应,又迅速的离开,表面上看起来流转在两个男人之间,但内心真挚的爱只留给浪漫的邂逅,候麦给了她完满又戏剧性的相遇,仿佛是补偿荧幕前的我们,有爱者大。

在冬天看完了冬天的故事。太喜欢这个结局啦。看海报凄风苦雨的还以为会be,没想到是这么温馨的结局。海面上海鸥翔集,潮水叫醒码头上打盹的情侣,开场好甜。而欢愉易逝,因为偶然口误留下错误的地址,五年间两人音讯隔绝。如果有足够的钱,就去美国吃遍每一家饭馆,只为能与爱人重逢。马桑很有商人重利轻别离的感觉,责备女主为了孩子不够照看生意。没有爱到足够一起生活,反而会毁了生活。莎士比亚同名戏剧冬天的故事,看起来很好看,以为去世的人重回人间,照应故事。灵魂不朽,如果是真的,那么收获相当可观;即使不是真的,抱有这样的信念活下去也没什么不好。即使我说爱你,你也会去莎士比亚的书里看看有没有写。公交车上偶遇,五年后这对情侣久别重逢,仍然是彼此最爱的人。女儿一眼就认出了爸爸,一家人阖家团圆。喜极而泣。温暖的圣诞来临了。

冬天的故事但是开头是夏天,并且成了女主在电影中怀念的日子。在点题的时候,以节日氛围为背景,催促女主去选择,毕竟大过节的,总要一家人在一起温暖彼此。片名是剧中剧即莎翁的同名戏剧,在于其中之一的男友看戏时关照影片角色的爱情观、宿命论。女主与第一个男友是分手因为爱的程度不能生活在一起,只能做朋友,当她等的那位来了,做出同样的选择,去另一个地方,跟他共事,那些令人在意的不快也不值一提了。似乎在说明生活就是这样的,只有特别爱才有动力去战胜困难,也许那困难成了“甜蜜的负担”。不过,去除这些文艺的哲思构成的对话,影片的框架是简单而世俗的,如果是在网文里,必有许多令人不快的情节,与日后找回孩子爸的富足生活做对比,但是不必,她的性格、身份并没有变,命运的起伏来做什么催化剂呢?

女主比较感性,重直觉,比较自我,从来都是自己做主,但前期没有觉悟自己真正想要的,因而也并非真正的自己做决定,只是被外界的诱惑牵动,但在教堂里,突然明白了自我:真正爱的是夏尔,而自己也只能和真正爱的人一起生活,于是变得很坚定,虽然表面上还是一样任性,但和之前有所不同。罗伊克(书店老板)是个理性的人(家里挂的画都是理性色彩浓厚的俄耳甫斯主义,康定斯基和罗伯特·克劳内),可能因此被气质相反的女主吸引。最后结局自然是理想主义的,和秋天的故事、绿光一样,坚持终于得到了好的结果。冬天万物凋敝,失去光辉与色彩,少了感官的诱惑,是适合内省的季节。侯麦很擅长发掘生活内在的张力,生活中常见的矛盾,人物内心的纠结。

电影与莎士比亚同名传奇剧《冬天的故事》进行了互文,相似的“复活”情节,一种宿命般的信任,先验的直觉感,感情在这里是一种纯粹而不可屈就或折扣的神圣信仰,就像女主人公所说的身体可以服从而精神必须自由。不好的是,虽然不似传奇剧有那么些漏洞,也并不感觉故事很僵硬,可一旦将一切归结于命运或是缘分,就好像所有一切都是徒劳与无力,其实无形之中仍然是一种“信仰”的表达,因为西方的宗教就是通过恫吓使人害怕恐惧而皈依。基于此,所谓的“自由意志”似乎就是一种被阉割了的信仰,只为掩盖命运或缘分,这种无力感让我很难接受。

三男一女的结构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三女一男的《夏天的故事》,其中被围绕的那个人都充满了一股十分矫情的作劲儿,不同的是比起贾斯伯少年青春的彷徨,菲利茜却是从始至终怀揣着一种私人的信念,以一种真诚敞亮的态度渣得坦荡,作得无悔。不得不说侯麦对于女性有一种细腻的偏爱,他镜头下的女性在道德上都不能算是完美,却总会有一两处美好的特质,去持续不断地散发着魅力。其实片子的感觉倒不似冬天那般寒冷悲伤,故事的内核就是片中互文的同名莎剧,也是对其更加生活化的改写,执着的信念所产生的力量被无限放大,但这种信仰是关乎私人而非宗教的神性,结局的重逢非常浪漫主义,这种奇迹在悲剧中是被否定的,而放在侯麦式的爱情喜剧却相当自然。赶在了冬天的尾巴看完了温暖的冬天故事,至此可算是把人间四季补完啦~

出乎意料的简单和平庸。过去常用的哲学思辨没有起到反衬和讽刺的作用,过分强调宗教的力量而显得非常传统和保守。一直觉得“永失我爱”的女一并没有采取任何努力去寻找自己的幸福,在柔弱却知性和强壮感性的两个男人之间周旋,可是却忘记了自己不再只是一个单身女人而更是一个母亲,她不愿做出改变也不愿让过去的疯狂和热情消失,最后神迹出现,玛丽·里维埃的出现提醒人们她也是最终寻找到了宛若神迹般的绿光。莎士比亚的出现点题太明显了太刻意了,剧情到了那个时候其实早就散得救不回来了。小资间的感情看来并不能有孩子出现,从天上一下拉到了地面的现实。《慕德家的一夜》的巴斯卡哲学。冬天的巴黎真不动人

获得奖项

  • 第42届柏林国际电影节
    第42届柏林国际电影节
    获奖:费比西奖(国际影评人联盟奖)-竞赛单元最佳影片 / FIPRESCI Prize —— Competition / Prize of the Ecumenical Jury - Special Mention —— Competition
    提名:金熊奖-最佳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