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外之徒(1964)

Bande à partUP:2021-04-27

法外之徒

评分:8.6 导演:让-吕克·戈达尔 编剧:多洛雷斯·希钦斯 / 让-吕克·戈达尔
主演:安娜·卡里娜 / 达妮埃尔·吉拉尔 / 路易莎·科尔佩恩 / 尚塔尔·达尔热 / 萨米·弗雷 / 克洛德·布拉瑟 / Georges Staquet / Ernest Menzer / 让-克洛德·勒莫勒 / 米歇尔·德拉海耶 / 让-吕克·戈达尔 / Monsieur Jojot / 克洛德·马科夫斯基 / Michèle Seghers
类型:剧情 / 犯罪
片长:95分钟地区:法国
语言:法语 / 英语
影片别名:另外一帮 / 法外行走 / 不法之徒 / Band of Outsiders
上映:1964-08-05
IMDb:tt0057869

法外之徒简介

在一个英语学习班上,法国姑娘奥迪尔(安娜·卡里娜 Anna Karina 饰)认识了两名男子阿瑟和弗朗茨,他们是两个着迷于美式文化的年轻人,向往着惊险的传奇故事。奥迪尔很快就被风流的阿瑟吸引,渐渐地爱上他,他们三人开始常常混在一起,坐在敞篷跑车里兜风。
  奥迪尔寄宿在一所豪华大宅里,她告诉弗朗茨,这所屋子里存放着巨额现金。阿瑟和弗朗茨便策划着要入屋行窃,后来奥迪尔想要退缩,然而阿瑟他们坚持要行动,并计划好了具体时间。到了那一天,事情却进行得并不顺利,奥迪尔一而再地要求他们取消行动,但是阿瑟表示明天再来,甚至动手打了奥迪尔。第二次的行动,会带来怎么样的灾难性后果?

简评

爱了爱了。八个字:随心所欲不拘一格。有浓厚的存在主义色彩,强调个体的重要性。影史上著名的“一分钟沉默”(其实不到一分钟)饶有趣味:突兀的消音把屏幕内外的人情绪相连,观众仿佛也感受到了虚无的永恒。我们到底是时间长河里的一个点,还是长河本身?最好笑的是戈达尔还在片尾的旁白里挖苦了一下好莱坞类型片:“在这最动人的时刻,我的故事结束了,像一部三流小说,结局既幸福又美满。接下来将是《法外之徒》的续集,彩色宽屏幕电影——奥黛丽与弗兰兹之南美惊魂。”

确实看到了很多致敬的地方,没有想到80多年前的黑白电影如此有魅力,借用莎士比亚的台词眉目传情真的很有张力,沉默一分钟我也跟着沉默了30s,还有经典的三人舞蹈,自然流畅,很多不按套路出牌的台词和镜头转场非常有意思,镜头完完全全是导演的眼睛,他看到的枪杀现场逃跑的男女头顶的飞鸟,牵手跑过卢浮宫头顶的壁画,贪财好色和伸向乳房的手,女人是表面的愚蠢,男人是深层的愚蠢。这个世界就是一出每天都在更新的荒诞舞台剧。我很喜欢结尾对着打枪那一段,还有安娜卡里娜夸张的靠在树上那个表情,做人还是要外放一点才有意思。

当年看了十遍的三人跳舞,掠过的沉默的一分钟,还记得2018年12月14日从学校西门刷夜回虹远的路上,一路跳着(完全不对的)麦迪逊舞回来,在朋友圈写下的心情是“明明冷得要死 走回来的路上一个人跳了一路法外之徒的舞 打响指也打不响 穷开心”,下面的评论与浪漫毫不相关。今天终于补完了电影,看到麦迪逊舞的那一段还是觉得心潮澎湃,忍不住想要抓紧身旁的人。孤独,浪漫,虚无,和爱:“说点题外话,现在是时候描述一下主角们的心理了:阿瑟盯着自己的脚,心里想的是奥迪尔的嘴和她浪漫的吻;奥迪尔思索着男孩们是否注意到她的胸脯随着舞步颤动;弗朗兹什么都想,又什么都没想,他不确定现实是否正变成一场梦,抑或是梦化作现实?”这就是影像的意义啊。(以及一开始的街景和《四百击》一模一样,回头考证一下是不是同一段路。)

弗朗茨和阿瑟互相表演开枪、开车在工厂里转圈几段戏,像是两个调皮的小孩子在玩游戏,让我们看到了戈达尔童真的一面。沉默一分钟,背景音乐也跟着停了。三个人在酒吧跳舞,弗朗茨每次出现心理独白,背景音乐也会停止。这些都仿佛让观众现在了主人公的角度,当他们沉默或者思考的时候,世界也会跟着安静。最快速度畅游卢浮宫那段则充满了一种法式浪漫,同时也包含着戈达尔对于那些古典艺术的不屑。影片的主题概括开始就是欺骗。阿瑟欺骗奥迪尔的感情,让她帮自己偷钱;奥迪尔欺骗阿瑟,转移了钱的位置;弗朗茨欺骗阿瑟,说女主人死了;阿瑟欺骗叔叔,将强劫的日子提前了一天。就像在片尾弗朗茨的话:人们永远不能相亲相爱,总是不能走到一起,一个个孤独的游走,从不相信别人,生活在悲剧里。

摄影满分,构图满分。前期剧情略显拖沓,后面的戏剧冲突不够惊艳。作为一部经典之作,分不清到底是三个人在快餐店的舞蹈更文艺,还是,在旁白的带领下,他们一起穿越卢浮宫更浪漫。这部片子能成为经典,可能不是因为故事讲得有多好。故事本身有多吸引人。而是旁白和三个主人公足够有趣,不管是后来在低俗小说里面的扭扭舞,还是阿飞正传里面永远飞个不停的鸟,还是他们跳舞的时候的不同想法,还是那个喜欢女主也喜欢世界喜欢书籍的男二。 好吧,你应该看得出来我说了这么多,其实我没咋看懂这部电影了吧。

妙得我语无伦次。看到了太多太多别的电影里绝妙的瞬间竟都是对法外之徒的致敬。戏梦巴黎的卢浮宫的狂奔,巴里林登最后一次决斗的死亡。戈达尔本人也是个致敬狂魔,卓别林的淘金记,和夏布洛尔朋友间互相玩梗。本片包含以下内容:对库里肖夫效应的解读。对好莱坞的讽刺让人拍案叫绝。三十几秒的一分钟沉默让人抽离到电影之外又存在于电影的时间之中。太过惊喜了,极致的文学性,对兰波、杰克伦敦、卡夫卡还有许多碍于我的知识面没看出来的致敬。

大概看戈达尔就要抱着这样一种心态:随意的、自由的、浪漫的、无政府的。两个小偷套着黑袜子行窃时候总让人忍俊不禁;可是三个人在餐厅跳舞,在大厅里飞跑,那种看上去没有任何刻意的安排、任何即兴的表达确实是少见的;当然更少见的是那一分钟的沉默,把一分钟的沉默当做永恒的沉默。如果电影真的是一种“木乃伊情结”的冲动,那这一片刻确实可以当作瞬间的生命保存来理解!但我仍旧对戈达尔没抱有那种神圣的心态,因为诗意的沉重来自于侯孝贤、安哲罗普洛斯、塔尔可夫斯基等几人,无论他们隐喻式的读解多么复杂,但电影独特的视觉魅力是独特的,而这,是我对电影最为深切的热爱!

看过为数不多几部法国片,好多忘记了名字。所以自由、跳脱的情节并不意外。先前看[戏梦巴黎]三人奔跑穿过卢浮宫,挥舞跳动着肢体,备受鼓舞,确实切合“学运”的精神,激情澎湃的热血青年。原来取自于此片。这倒有点背道而驰的感觉。奥迪尔的“傻疯”真情、动人,依偎在男人的身上,充沛着释放不完的热情。她喜欢找一个棱角分明的地方依靠,再发呆,忧郁地看向一处,这点我也是。很久没有代入感地看电影了。地铁上奥迪尔观察陌生人那段,我和她当下重合。我依偎在沙发一角,看完整部电影。all in all,预谋已久的抢劫和三流小说幸福美满的结局,真是雅俗共赏。

真正的法国新浪潮电影中的实验电影,拍摄虽然还不是那么娴熟,但已足够经典。沉默的一分钟、错乱的剪辑、地铁上唱的歌、戈达尔的画外音 、“各有所思”的三人舞(后来被许多人致敬的《低俗小说》中的那段即兴舞对此致敬)、三人手拉手打破横穿卢浮宫的纪录(这一段在后来的《戏梦巴黎》中有致敬)、印第安神话中的无脚鸟(张国荣的《阿飞正传》也有提及),不太着调的许多元素拼接,但又极具个人风格,充满了主观性,强调即兴创作,表现手法也很多变。这就是戈达尔等一批新浪潮导演所要传达的,无拘束、无固定式。片名“法外之徒”也有此层含义。

天呐也太好看了吧!一段三人行,餐桌前位置的不断轮转,一分钟沉默的漫长,64年的Kelly手袋,三人舞中间穿插的音乐和独白,9'43''的奔跑穿过卢浮宫,没有什么比少女的奔跑更自由,没有人比巴黎的女孩更时髦。最后Arthur身中数枪迟迟不倒,叔叔却被Arthur一枪毙命,充满了戏剧性和诗意,Odile和Franz坐在车里像Bonnie和Clyde一样决定亡命天涯,却又是如此的随性和草率,最后竟然有着三流小说一样的happy ending,戈达尔真是个天才啊!

文学性强的旁白增添了故事的疏离,一个年轻的冒险故事笼罩了一份迷雾,喜欢读美国小说的痴情男孩、家庭受拘于金钱的黑帮气息浓厚的胖男孩、渴望爱情的被宠爱的美丽女孩,都是虚空的法外之徒。整体的结构像是在荒诞中篇小说里读到的故事,片段碎零重复,但地铁的歌唱和画面里的人们、咖啡馆内三人位置不断的调离、群舞到独舞、失败的沉默、在高雅艺术集聚的卢浮宫里狂乱的突破规则、阿瑟和叔叔沉默的射击的电影片段,是最大的回味和片刻的惊喜,戈达尔的电影故事始终都在法外之徒的叛逆框架里变形,他们永不停歇,始终都是孤独的个体过活在悲剧里。

既然是戈达尔的电影,就没想着会是个抓人眼球的故事,但很奇怪的是也并没觉得难以忍受的乏味,很多片段时不时也让人会心一笑,比如卢浮宫奔跑的片段,想到特吕弗的《祖与占》里三人也有类似的奔跑片段,后来的《戏梦巴黎》好像也有个这种片段。咖啡馆跳舞的片段,又联想到昆汀的《低俗小说》,还有入室盗窃二人用女孩的丝袜套脸,再配上绅士帽,既滑稽又好似一幅超现实肖像画。电影声音的妙用更不用说了,各种挑战观众的观影习惯,以达到间离效果,音乐的突然中断和响起,还有三人静默的那一分钟,环境音也随之忽然中断,真是让人赞叹导演的天才创举。演员的表演也是,某些场景下刻意为之的“让人意识到其表演痕迹”的表演,甚至于反常识的多次开枪不倒,都带来一种全新的观影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