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人(1949)

The Third ManUP:2021-06-19

《黑狱亡魂》(英语:The Third Man)是一部1949年上映的英国黑色电影,由卡洛·李执导,约瑟夫·考登、艾莉达·瓦利、屈佛·霍华和奥森·威尔斯主演,编剧为著名小说家葛拉罕·葛林,他并另有执笔小说版本。1959年并有衍生版的电视影集于英国BBC播出,全五季共77集。

第三人

评分:8.2 导演:卡罗尔·里德 编剧:格雷厄姆·格林 / 奥逊·威尔斯 / 亚历山大·柯达 / 卡罗尔·里德
主演:约瑟夫·科顿 / 阿莉达·瓦利 / 奥逊·威尔斯 / 特瑞沃·霍华德 / 伯纳德·李 / 保罗·赫尔比格尔 / 厄恩斯特·多伊奇 / Siegfried Breuer / Erich Ponto / 维尔弗雷德·海德-怀特 / Hedwig Bleibtreu / Harold Ayer / 保罗·伯奇 / Martin Boddey / 罗伯特·布朗 / 保罗·卡彭特 / Reed De Rouen / 西奥多·戈特利布 / Paul Hardtmuth / Charles Irwin / 莉莉·卡恩
类型:悬疑 / 惊悚 / 黑色电影
片长:105分钟地区:英国
语言:英语 / 德语 / 俄语
影片别名:黑狱亡魂(港) / 第三个人 / 第三者 / The 3rd Man
上映:1949-09-03
IMDb:tt0041959

剧情

故事舞台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被美英法俄四国分割统治下的奥地利首都维也纳。

一位无名的西部小说家霍里·马丁斯(约瑟夫·考登饰),由于受友人哈利·莱姆(奥森·威尔斯饰)的工作委托邀约,意气风发地来到维也纳。但来到莱姆家造访的马丁斯,却被门房告知莱姆已在前一天因车祸而死。

出席莱姆葬礼的马丁斯,在那里与英军的凯勒威少校(屈佛·霍华饰)结识。少校告知马丁斯,他的朋友莱姆实际上是个在从事黑市交易,盗卖假药的恶徒。对此事无法置信的马丁斯,基于对莱姆的友情,决定查明事实的真相。

主要演员与角色

  • 约瑟夫·考登:饰霍里·马丁斯(Holly Martins)
  • 艾莉达·瓦利(本片字幕列名为「瓦利」):饰安娜·施密特(Anna Schmidt)
  • 奥森·威尔斯:饰哈利·莱姆(Harry Lime)
  • 屈佛·霍华:饰凯勒威少校(Major Calloway)
  • 伯纳德·李:饰潘恩中士(Sgt. Paine)
  • 威佛瑞·海德怀特:饰克莱宾(Crabbin)
  • 艾瑞克·庞多:饰温克尔医生(Dr. Winkel)
  • 厄伦斯特·德伊兹:饰克鲁兹男爵(Baron Kurtz)
  • 齐格飞·布路尔:饰波贝斯库(Popescu)

奖项

  • 1949年坎城影展金棕榈奖
  • 英国电影学院奖最佳电影
  • 奥斯卡最佳摄影奖(黑白片)

荣誉

美国电影学会(AFI)百大榜单:

  • AFI百年百大电影-57位
  • AFI百年百大惊悚电影-75位
  • AFI百年百大英雄与反派-反派-Harry Lime-37位
  • AFI百年各类型电影十大佳片-悬疑片-第五

本片于1950年度的奥斯卡金像奖中提名最佳导演、最佳摄影(黒白电影)、最佳剪辑三项,并获得最佳摄影(黒白电影)奖。 此外亦曾在英国电影学院所评选的「百大英国影片」中名列第一。

简评

,考虑影史地位的话,应该分数给得再高一些,毕竟是黑色电影的经典,但有些试验性的拍摄方式放在今天看,确实有些不合适。有些倾斜角度的机位设置,用今天的的眼光看,未必完全适合。导演把继承自德国表现主义的手段做了最大限度的发挥,配上齐特琴的演奏,出现了诡异的调调。当然,Orson Welles一出场,演技上立刻就出现了碾压。影片对战后维也纳所各方势力的象征性不言而喻,导演的观点也很明确,但也正因如此,电影对价值观的探讨就愈发显得不着调。

在黑色电影领域,卡罗尔.里德无疑属于大师级人物,而他执导的《第三人》更是成为黑影经典,直到今天仍然为人不断提及,无论是故事情节、拍摄手法、气氛烘托都堪称经典。总的看来,这部电影集中了大量可以引发冲突和制造情节的元素,凶杀、政治、悬念、爱情、友情、道德、忠诚、背叛、人性等等,而这样多的元素一起集中在一部电影中,如果导演没有些功底往往很难控制,使得电影显得松散而莫名其妙。但是,卡罗尔做到了这点,从而为我们留下了一部载入影史的佳作。

被黑色电影的标签骗了,根本无法代表黑色电影严格来说也并不是黑色电影,这不是一个紧张刺激拷问内心的黑色电影,剧情非常经不起推敲,线索从天而降线人都是一次性的角色动机成迷凶手自己上门,直到最后也没能看清假药帮派的全貌,一切发展都水到渠成防止你没看懂这浅薄的剧情还特意安排警察解说,这绝非年代所限当时侦探小说情节精彩复杂的很多,而是这本身就只是文艺片,光影无可挑剔镜头绝美确实赏心悦目,在倾斜的镜头里寻找正义这种概念确实有意思,但我也很遗憾没有完全表现出背景的魅力:四国分割的维也纳冰冷黑暗的都市、表面和平下暗流汹涌、在物欲横流的世界走向堕落…这些仅存在摄影背景中没有很好的利用,如果哈利的剧情再详细一点就好了电影故事太单薄,似乎原著有更详细的描写,我真的很喜欢这个主题“我从没有变过,只是周围的世界变了”

由于同时喜欢格雷厄姆格林、奥逊威尔斯和科顿,整个观影过程相当愉悦。正如纳雷米尔所说,格林的风格很能体现“血腥情节剧”和现代主义的结合,早期黑色电影有多部改编自他的作品绝非巧合。他擅长通过“血腥情节剧”制造出强烈的情感张力,但这种情感的充沛和强度会受到现代主义的怀疑;与此同时,日常生活的场面又会被血腥和暴力所萦绕,并通过现实主义黑白摄影传达出一种浪漫的恐怖和诗意的反讽。作为现代主义和纳粹主义的发源地之一,维也纳在战争的摧残下成为了典型的“格林之原”,为奥逊威尔斯和科顿的表演提供了完美的舞台。身为真正的天才巨星,奥逊威尔斯的每一次出场都让人移不开视线,直接把整部电影提升到了全新的境界。

麦肯德里克在书里强推这部剧本,终于看过了,约瑟夫和威尔斯在《公民凯恩》之后再聚首,据说片中配角也是重量级演员。本片开头以纪录片式的蒙太奇展示了维也纳四国共管的历史处境(似乎也有冷战宣传的意味),以主人公霍利投奔哈里为引入事件,哈里死亡成为关键事件,得知第三个人是情节点,引入了对抗部分霍利调查这是否是一场谋杀期间遇到的重重阻力,哈里现身是第二个情节点,结尾则围绕哈里在涉及社会利益的公义和友情的道义中做出的抉择,保护安娜成为重要驱动力,但最终却失去了机会,固定长镜头的爱恨交织。不合常规的黑色电影,欢快的配乐,语言和文化冲突的幽默感,痴情女子形象……但高反差光影和快剪辑营造的悬念,灰色地带的人性,一个值得讨论的主题,还是让它成为一部经典的黑色电影。

早上腦中蹦出一個詞:be sensible,誰知看這部電影的最後一句話中,就是這個,what a coincidence!如同最後那精彩的地下追擊一樣,人的處境是如何通過一條條交匯交錯的地下道中,走到某一個出口?我想這也有種人生隱喻在其中,分別在於,有些人是在躲藏,有些人是逃跑,有些人是在追擊,有些人是探尋其中。「第三人」作為一個稱謂,它亦可代表很多東西,對於有些人是想要擺脫的罪疚,對於有些人是揭開事件的秘密,一種是被動,而另一種是主動。太好看~!

第一千部标记的电影,居然是完全不喜欢的电影。逻辑和感情上漏洞太多了,视觉上做的也太静态摄像。那么喜欢影子,那么喜欢舞台光,导演怎么不去做皮影戏?盛名之下,难副其实。第三人是语言不同的亨利,也是苟活下水道的哈里。然而这样的结局只存在于小说。挨一枪不死,几十人追不到,跑的比兔子还快,和神剧有什么区别 不就是喜欢呈现下水道的景观吗?有什么用?马耳他之鹰全片无奇观照样动人,虽然很像话剧。看第三人就像打开了一本黑白的大师摄影集,好看,但是没什么用处。

影片的关键在于“第三人究竟是什么样的一个人”,是老友口中机智聪明的小伙,还是情人心里无辜无害的爱人?然而还可能是第三种人,失去了信仰和道德底线、眼中只有利益的人——影片多次提示到这点,作家被邀演讲的题目叫《信仰的丧失》、作家诘问他是否仍信仰上帝、他谈及自己的罪行时表达了“有利益为何不获取”的态度——同时,他也是惶恐、绝望的人,正如井盖缝隙中挣扎却无力的双手,面对追杀和许多条路时的不知所措和惶恐。此外,他也可以看成是正义、人道、法律(大我)和爱情、善良(小我)之外的第三种人——私我。影片唯一明显而刻意的对称构图是莱姆死后,画面被路一分为二,只有情人与老友,没有第三个人。故事中很多矛盾的高潮和解决都用配乐的起伏和突变来表现,而没有拍出来;时常倾斜的构图更利于表现矛盾的激化——正所谓黑色电影

105min版,这真不算悬疑片吧,明明是文艺片,,,而且是金棕榈。印象最深的就是,悲伤背景下欢快的音乐,地上的混乱废墟,地下的壮观的下水道,巨大夸张的影子,角度倾斜的摄影。结尾好评,冲着惊悚片去看的,结果发现是表现主义电影,所以前期看着好沉闷,睡着了,,,主要是因为有大段的德语台词听不懂,,完成心理烦躁,可能是导演有意为之。细节以后再刷时再看吧。本片进入中国时间比较早,有上译国配,个人猜想本片的下水道系统对当时有关部门和一些人产生了巨大冲击,绝对是后来青岛的德国造下水道传说来源之一

如拉康齐泽克所言恋人(性伴侣)之间永远存在“第三者“即我们无法与恋人共享单纯的恋爱或独处时间,一个虚幻的景象或侵扰物始终存在,调停作用方能使爱情(性交)起效,其理论放置在希区柯克《蝴蝶梦》亦成,而《第三人》之侵扰物始终没能发挥功能,或是因为虚像的终结来自自身毁灭亦或者是因为女性内心对原始爱情信心的覆灭,这次,女性在爱情(性行为)中发挥重要指标作用,《第三人》无疑是反主流或反好莱坞的,为人津津乐道的结局更显现了一丝战后女性个体形象在关于“女性选择”发展方向的昭示

一路找寻真相,却在破败的废墟中,看见一个谜一样的身影。一直追查线索,却在鲜花和泪水中,发觉一份被辜负的深情。往昔的情谊已经烟消云散,留下来的只有如山铁证。昨日的故友已是今非昔比,活下来的只有地下亡魂。黑白交错的无边长夜,光怪陆离的寂寞旅程,真相最终随着鲜血与污水,流入了都市迷宫。以第三人的葬礼开始,又以第三人的葬礼结束,在此过程中,男主的身份几经波折,他既是哈里与警察之间互相制肘的第三人,也是介入哈里与女友之间情感的第三人,而在哈里眼中,女友仿佛才是可有可无的第三人。在漆黑的维也纳下水道中,哈里听见了一生中最恐怖的声音:来自不同国家的语言,从四通八达的水道口不断涌来,如同丧钟一般,藏身于黑暗中的活死人迎来了他的末日。废墟中的光影,营造出别样的怪诞气氛,而结尾一幕,没有第三人,却依旧未能圆满。

男主智商令人捉急,间接因为他害死了两个人,一个是门房老爷爷,明知事情有蹊跷还和哈里的人透露信息,当然他一开始不明所以这件事暂时原谅他的愚蠢,还有一个就是佩恩(是佩恩吧,还挺喜欢这个小角色),在下水道逮捕哈里的时候还那么张扬的站出来喊哈里的行为让人难以理解,佩恩喜欢读他的书所以很担心他的安危,然而为了让他小心被哈里开枪杀死虽然结尾的这个剧情设计不是很合理,但电影的镜头语言和光影构图氛围感的营造以及演员的演技都无可挑剔,还是很棒的一部电影。有一个小细节,就是首尾哈里的葬礼上女主开头参加哈里的葬礼不愿意接过小勺子洒那个灰,代表她在第一次的葬礼上不愿意承认哈里的死亡,在结尾参加哈里的葬礼就接过勺子洒了灰,表示她第二次才接受了哈里的死亡吧。

获得奖项

  • 第3届英国电影学院奖
    第3届英国电影学院奖
    获奖:BAFTA Film Award —— Best British Film
    提名:BAFTA Film Award —— Best Film from any Source
  • 第23届奥斯卡金像奖
    第23届奥斯卡金像奖
    获奖:黑白片最佳摄影
    提名:最佳导演 / 最佳剪辑
  • 第2届美国导演工会奖
    第2届美国导演工会奖
    提名:最佳电影导演
  • 第3届戛纳电影节
    第3届戛纳电影节
    获奖:Grand Prize of the Festival / 主竞赛单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