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戏(2017)

BangziMelodyUP:2021-01-02

村戏

评分:8.1 导演:郑大圣 编剧:李保罗 / 吴滨 / 贾大山
主演:李志兵 / 梁春柱 / 王春明 / 吕爱华 / 张慧娟 / 张亚豪 / 陈晨
类型:剧情
片长:99分钟地区:中国大陆
语言:河北井陉话
影片别名:Bangzi Melody
上映:2017-06-16(上海电影博物馆)
IMDb:tt7424828

村戏简介

1982年,隆冬时节,苍茫大地,人们在渴望春天的到来(包产到户)。
  王支书要村里恢复演出老戏。“戏篓子”路老鹤,安排杨志刚演男主角,女儿路小芬不情愿。女儿的意中是奎疯子的儿子王树满。
  在奎疯子眼里,花生是他的“图腾”。有人偷了九亩半的花生,急得他满街乱转。他发现,不止一人拿着花生去路老鹤家……
  人见人怕的奎疯子,却对路小芬言听计从。整日像个孩子跟在小芬身后走动。
  这晚,队部秘密开会,整出一份分地计划。不想,计划还没捂热乎就被杨志刚连夜从抽屉里偷了出来,公布于众。王支书被打了个措手不及。
  奎疯子和霸占了十年的“九亩半”成了“分地”的焦点。
  “唱戏”“分地”交织中,牵出一段历史悲剧。
  电影《村戏》剧本改编自《贾大山小说精品集》中的前半部“梦庄生态”部分,主要是《村戏》、《花生》和《老路》等三篇。

第54届台北金马影展金马奖 最佳改编剧本(提名)李保罗 第31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导演(提名)郑大圣 第17届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农村题材影片(提名)

简评

风格化的镜头语言,第一个镜头构图景别犀利,一下子抓神,这部在视听语言上有太多可以分析。文本符号化,其中包含毛主席画像、疯子、花生、土地、戏曲…地地道道的中国农村画像。政府向来只要团圆结局,忽视了个体,故事越往后发展越疯魔,直到最后那句“别投胎回来”悲剧性拉满。导演牛!年度十佳!

一个狂热时代的狂热故事,一个正常的人在集体意识与自我捆绑下的思想扭曲过程,着重从人物自身去寻找引起事件变化的原因,环境的因素都藏在故事背后。黑白影像与红色绿色的彩色画面独具特色,在一个稍显久远的时代里,只有鲜艳的红旗与绿色的田地可以引起人的注意,有意思。查了一下演员,基本都是晋剧团的老戏骨,但却丝毫没有将电影表演成戏剧的痕迹,厉害。

越是偏远之地越是保留着真正的人性,自私而残酷。电影用黑白影像和彩色影像交错闪回,讲述了一个社会大背景后面一个令人心碎的故事,疯子两次被牺牲,表面上是成全了大多数,实际上是对个体的扼杀。电影有着美到极点的光影,还有讲究的摄影和构图,却毫不费力的将原始的村戏融于其中,喜欢这种化繁为简,将最乡土进行最艺术化表达,是极致的视觉享受,也是虐心的人性思考。

服化道等历史质感做得特别讲究,影像风格强烈突出,大量的浅焦,蛇腹镜头,黑白色调以及单色填充的色彩选择,畸变变形的画面四周,光比较大的反差影调对历史的观感往往是远处是“清晰的”,近处是模糊的,这和导演大量使用的浅焦和虚化或许耦合,但可惜的一点就是“噎死”这个偶然巧合陷入疯魔的悲剧,在强烈的隐喻画面中,容易让人产生误解,产生“体制催生了恶,且良知被剥夺”,这其中的复杂性或许被简单化了

疯子才是最有良心最有道德的那个人,疯子只是不同于当时的时代的人而已,现在的人看过去的人一样认为他们是疯子,反之亦然,我们最终只能做我们所在的这个时代的正常人而已,疯没疯的定义却不在我们的掌握之中。到处都是吃人,都是人血馒头,父亲为了村子的救济粮牺牲女儿也污蔑了自己配合支书的表演,而到了下一辈,儿子依旧要配合支书的表演为了自己的未来和婚姻,而这次被牺牲掉的反而是父亲,父亲这个角色就像是村子的花生一样被榨干了最后一滴油。而现在的我们也时常要放下自尊和良心去配合一些表演,只是为了不做别人口中的“疯子”,将精神的自主权让渡与人,时间长了难免把自己逼疯。其实整个历史不也像出戏吗,反了,又正回来,又再反回去。因为有文学原著的底子所以整个故事戏剧感特别强,手法上虽然有些用力过猛,但是摄影风格非常喜欢。

特定年代(其实不局限于任一时代)的人性异化故事,真实而荒诞。导演通过蒙太奇的剪辑、角度多变的镜头和黑白彩色画面界限分明的运用以及仪式化的场面调度塑造年代感。当疯子还不叫疯子的时候,他还叫王奎荣,成为集体的英雄,此时电影属于他的“主观视角“一片彩色。而当时代发展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即将实施的新时期,因为集体利益的需要,他又迅速被抛弃和遗忘,成为人们眼中的“疯子”。这部电影在我看来最有意思之处在于这种新旧时代的叙事转变过程中充满的人性挣扎煎熬。“分地’‘成为推进电影叙事的重要时机,而王奎荣逐渐异化为政治符号并最终疯掉则组成这部电影思想表达的核心内涵。它成色冷峻荒诞,成为人物疯掉后无色彩的黑白世界。它内含隐晦的反省与批判,借助优秀剧本(贾大山原著小说)为时代添加了生动的艺术注脚。补录。

2018-5-18 不成问题的问题 推引 2017年度最期待华语独立佳作TOP3 “《村戏》告诉我们:现实、社会、人性都是灰色的。”你以为会围绕着村戏推向高潮,而“村戏”才是真正的大戏。《村戏》特殊的镜头语言,让观者不适,灰暗模糊,几乎很少清晰人物对焦,预示那是一个特殊的社会时期,年代久远,一切不再那么清晰,那个时代的人,有集体无个人,个人在集体面前不值一提,个人意志被集体裹挟,假如你和集体不同频共振,你将遭遇集体排挤,一旦发生也许就是悲剧的开始。

奎疯子是怎么打死彩云的(仅仅是个意外?),又是怎么为了村里的救济粮成为劳模的,上台致辞前经过了怎样的内心斗争和外部压力,从先进分子到疯子之间遭到了怎样的背叛,最后又是想怎样借着村戏以疯泄愤,以致终究还是被集体彻底遗弃。奎疯子这条线是戏的骨头,只可惜停留在了表面,只是闹,没有疯。

用黑白影像呈现主线剧情,回忆部分则通过后期处理保留高饱和度的红与绿两色,对于这样的处理是由于黑白两色所带来的距离感刚好与故事背景一致,郑大圣说,「黑白影像天生有一种距离感,和肉眼的五彩世界不一样,是一种有意味的距离,而且黑白有天生的语言感和历史感」而那让调色师与观众都感觉「不舒服」的红绿,则是他印象中对于那个年代的全部色彩记忆

《村戏》很好的展现了主流历史文化中的一股非主流意识和问题,有助于我们看见或者说想看见这样的历史。但是如果把这种非主流文化推崇到主流文化的对立面上,那是观众的失败。偶然性的错误,集体性的“正确”,其实“自私”一直没变,只是领导不同方向不同,才走出不一样的结果。镜头调度美感与演员演技相得益彰。

大多数人都没疯过,所以想写好一个疯子,并且让观众感同身受真的很难。我也觉得稍微有点刻意,情感表达不够细,多是凹造型出来的情感。两个不能在一起的年轻人他们的戏对整体剧情无足轻重,还是夹在了片子中。说是那个时代逼疯了他么,我看不见得,他保护集体财产并没什么错。关于为什么疯了,我觉得有些含糊其辞,或者说有些牵强。

影片的摄影和光影的运用有点小巧思,故事近半才出现色彩,而且用色彩来表现过去,碎片化的插入。虽然有想法,但是并不贴切,站在奎疯子的视角过去未必比现在更有颜色。黑白部分过于精细(数字),过去的色彩红绿又过于饱和,表现力上总觉得差口气。在那个疯狂的年代,为了利益逼疯一个人很容易,为了利益再抛弃一个被自己逼疯的人也不需要多大的勇气。故事是有讽刺意味的,但是既然用到了疯子这一设定,却没有把“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另类内核深刻表达出来,既疯的没有意义(参考管虎的《杀生》)。另外王支书和路老鹤的人物塑造是完整的,志刚和树满这两个人物在占用的篇幅来看,没有达到应有的作用。这也导奎疯子这一主要角色和村戏这一主线事件在整个影片里被弱化了。三星半

获得奖项

  • 第54届台湾电影金马奖
    第54届台湾电影金马奖
    提名:最佳改编剧本
  • 第1届平遥国际电影展
    第1届平遥国际电影展
    提名:影展之最单元最受欢迎影片
  • 第17届中国电影华表奖
    第17届中国电影华表奖
    提名:优秀农村题材影片
  • 第25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
    第25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
    获奖:评委会大奖
    提名:最佳影片奖 / 最佳导演奖 / 最佳新人奖 / 艺术探索奖
  • 第31届中国电影金鸡奖
    第31届中国电影金鸡奖
    获奖:最佳摄影
    提名:最佳导演 / 最佳编剧 / 最佳女配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