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丧(2015)

UP:2021-07-25

演员表影评剧照
喜丧

评分:8.7 导演:张涛 编剧:张涛
主演:郁凤云 / 王士兰 / 李宝明 / 阮凤鸣
类型:剧情 / 家庭
片长:108分钟地区:中国大陆 / 中国香港 / 法国
语言:汉语普通话
影片别名:Laughing to Die / Last Laugh / Le rire de Madame Lin
上映:2015-12-05(青年导演海上影展)
IMDb:tt7162392

喜丧简介

鲁南张庄,86岁老人林郭氏,身体硬朗,在农村老宅独自生活。林郭氏突发脑血栓,身体状况逐渐恶化。子女积极为老人操作敬老院入住事宜。敬老院床位紧张,只有等待敬老院有老人去世,按照老人的意愿,开始了到子女家轮流居住的短暂旅程。这一过程中,林郭氏中风摔倒,脑神经损伤,得了笑病。 敬老院终于有老人亡故,空出床位。却在去敬老院的前夕,林郭氏怀揣着全家福老照片阖然长逝。按照老风俗,儿孙们给她办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喜丧。 生活重新开始,又是在重复昨天的故事……

第10届FIRST青年电影展竞赛 最佳剧情片 第10届FIRST青年电影展竞赛 最佳导演张涛 第3届豆瓣电影年度榜单年度华语独立佳作(提名)

喜丧剧照

喜丧喜丧喜丧

简评

被一亩三分地看不到前路光明的深渊推搡着争先恐后挤进另一座围城,分裂的外驱的终归把那些所谓中国家庭聚合力的遮羞布扯下,随时倒下的老人终成几房人的负累,谁也不愿碰,被所谓经济条件上的无奈搪塞过去。大部分令我印象深刻的镜头都是透过一个窄小的门框,老母亲低头不语,子女儿孙们争论不休,她永远是沉默的,任由着子女安排自己的命运,正如自己年轻时作为一个传统农村妇女对自己那一眼望得到头的命运没有任何办法,所幸她的子女儿孙可以离开,去所谓大城市打工养家,呵,最后其实大家都离开了她,一句不中留仿佛她变成了个流浪者,流窜在几房人中,最破防的是,因为孙女离家去了大城市试图摆脱自己的命运,老母亲却被逼的向儿媳下跪,事后,儿媳气急败坏离开后她却又再次跪下,这次是为了拜菩萨求后代平安

为日料店等座在YouTube上看的,跳着看完了也等到座位了。可与《东京物语》对照。发现一个用非职业演员的窍门:不/少拍脸,拍静态侧剪影或背影,但这对灯光/摄影/调色要求太高了。有一个儿子家住居民楼,那边的戏的“电影感”就没有黑黢黢的“山洞”强。 上周看到“社会问题剧”这个词,突然觉得这个说法很有问题,“批判社会问题”潜台词就是“我们本应该拥有一个没有问题的社会”,这不是乌托邦么?这样的视角很难让人乐观。反之,“社会现实剧”,让人认识社会现实,为有可能从XX角度让社会更好而努力,这样的视角是有希望的。电影开始,“娘的宝宝…..”,喷了,这不是我室友喜欢改编的山东安眠曲么,一查果真是山东出品。

我需要很久才能把《喜丧》带给我的绝望感给洗去,一切中产阶级的老年问题在这部电影面前都那么不值一提,前段时间看的《困在时间里的父亲》,还有《依然爱丽丝》,阿兹海默症固然可怕,但是清醒地被所有人抛弃和遗忘更加惊悚,贫穷是原罪,由此引发的恶让人无法怪罪,当儿子把老鼠药悄悄塞到老人桌子底下的时候,我居然也想着,老人干脆死了算了,这样活着太痛苦了,是的,你那点悲悯的人道主义关怀终究会屈从于冷酷的现实,旁观者如此,何况本就孝心不足,愚昧有余的剧中人呢。

,衡量一个汉人的重要标准,即他是否敬畏天地、深信因果、信守孝道,如果三样都没有,就不是一个真正的汉人。因此,重视亲情、尊敬老人被描述成中华民族复兴话语的一部分。,直面亲情和赡养问题,背后的逻辑是千百年来儒家伦理在现实生活中的崩塌。虽然业余演员的表演稍显生涩,但依靠情节推进,还是把沉重的一面赤裸裸地展示给大家。3.“百善孝为先,原心不原迹,原迹贫门无孝子”,这话既对,也不对,任何一种关系的存在都必然依托于整体环境,一个富裕强大的国家不应该给予这么多老人前仆后继的自杀勇气。

据说王家卫当年在FIRST作评委会主席的时候特别喜欢这个片子,并把它称为“中国版的《东京物语》”。从主题层面上来讲,《喜丧》和《东京物语》确实像,它们都讲了一个弃养老人的问题。我确实已经忘了《东京物语》中是什么原因使得子女弃养老人,但可以肯定的是《喜丧》所展现的弃养老人问题是非常中国化的。弃养老人、空巢老人、留守儿童、农民工这些人群以及所产生的问题归根结底是中国的现代化和市场经济所带来的结果,原本自给自足的村落开始流动起来,村庄的封闭性逐渐被击破,现代性的观念强烈地冲击传统的伦理道德,“孝”与“养”的这种道德观念变得无足轻重。一切都在逐渐被击碎,但新的观念/准则还尚未真正建立,就导致了这种问题。

看情节大多能找出东京物语和楢山节考 米香等类似片,视听上虽统一但明显地克制隐忍,我曾一度想极力避免所谓的现实主义拍法,觉得无非是侯孝贤式冷漠客观的固定长镜头,抑或是罗马尼亚新浪潮般的手持+低照度,但王家卫说的浮躁二字,让我意识到大多青年导演的问题所在,老想在形式上玩花样,而殊不知世界上的故事大抵是雷同的,不同的在于不同的嘴巴讲出来罢了,如何做到与众不同呢?其实只要面对自己足够真诚,就注定会摸索出自己的路,但可悲的是,大多数创作者都没有面对自己刨开自己的勇气,只能靠形式花样欺骗自己,吐露胆怯和热忱,这也许就是王家卫所说的浮躁吧 上学时老师讲,导演能呈现问题已是不易,而这部电影极其罕见的尝试给出了复杂社会问题的答案。 礼崩乐坏的时代。

不愧为First青年影展最佳影片和最佳导演,虽然演员的台词是让我出戏的,但是用了非职业演员,很真实的展现了农村妇女的经典形象,经费不足的情况下方方面面的也算完成度很高了。农村老人自杀潮确实是值得关注的话题,老无所依 养儿不防老的情况通过贫困农村人民展现出来,甚至现实中可能比电影里更过分,农村早已不是淳朴的代名词。这部电影另外使我思考的事情就是教育问题,结尾处儿媳同样摔了一跤,好像故事又要循环回来,一代一代继续发生同样的悲剧,那么只有到了农村人口素质整体提高的时候才会减少这样的悲剧。我一直认为上学的意义不一定是为了学到多少文化知识,重点是在于提高素质开阔眼界,但如果上一代人素质普遍偏差,原生家庭的影响也不容忽视,所以教育要走在时代的前面,更是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一上来就听口音耳熟,对象说是河南的吧,怎么跟你们那儿讲话这么像啊。我定耳一听,嗯,从几个尾音判断,河南的。接着看,不对,怎么“二”的发音这么熟悉?这不能是河南话,倒很像俺们那的说法,难道是淄博的?等到公路上的镜头,来了一辆农用车,呼呼开过去,我说等等,暂停倒回去看看车牌。好家伙,一看不得了,果然是“鲁”字号,没跑了!怪不得这村子里的景观,从大门,到屋子,还有房前瓦后的植被,加上偶尔出镜的鸡鸭猫狗,跟老家这么像!太亲切了,看得我越发起劲,都不再困得睁不开眼了。几周前看的了,印象最深的场景之一,便是兄妹几家围坐一起商量老母亲的赡养问题。天呐,这几个儿女都不是好人啊,你推我搡都不愿意照顾老人,到后来居然脏话连篇,还动起手来。那个二儿媳妇吧,骂出口的话实在是忒喜人了,真过瘾。最后表演时的乱摸更劲爆。

其实看得时候我一直抱着一个问题,为什么这部片子拿不到“龙标”?是因为有反社会的镜头?有露点或者血腥或者三观不正的言论?结果发现都没有,那么最后可能我只能单纯的以自己观点给出结论,这部片子传递了太多的“负能量”,毫无以为影片里的事情是真实发生在中国的大部分农村,没有任何的弄虚作假,就是非常的真实,可能也是这种太过于赤裸裸的真实呈现,让人感觉有点不那么像电影,更像是一部社会事件调查节目,不过我始终认为,只要是没有所谓的怪力乱神,三观不正,误国误民的内容,那这样的影片就应该值得被看到,观众不是傻子,自然会给出一个相对公正的评判,而不是像现在这样作为地下电影以猎奇的心态让大家看到,这反而无形中拔高了影片的评分~

王家卫口中的“中国版《东京物语》”,但相比小津名作,喜丧中描述的农村养老问题要更加尖锐,结局也更让人痛心,或许喜丧本身就是个带有反讽性质的词汇,一群活人们在为死人举办的盛事中分享愉悦和欢笑,影片中葬礼上还有穿着暴露的女性在台上跳起艳舞,台下穿着丧服的孝子贤孙们拍手称赞,这种魔幻现实主义至今仍在一些农村上演。久病床前无孝子,而贫穷问题又加速撕掉了子女温情的外衣。老太在死亡到来之际听天由命,毫无抵抗之力,掏出了最后一点积蓄,以自我了结的方式撒手人寰,让人唏嘘。而老太的命运是千万农村老人们的缩影。电影拍得冷静、克制、疏离,老太笑病的设计堪称神来之笔,增加了强烈的讽刺感,笑这荒诞世间一片,结局轮回说教意味较浓

【=】没有什么理由不五星,最真实的中国农村。没有一个近景特写,但每个人的形象都鲜明立体,现实感从每一场戏的每一个像素里映衬出来。三个年龄层,老人在求死,中年人在“等死”,年轻人去“追梦”,所谓的亲情就这么被肢解,互不相干。老人在多个场景中都单独被放置在画面的一角,是旁观者也是局外人。要你死,与你何干?年老体衰就是一种传染病,一个一个来,从不会改变。“喜丧”不光指客观的丧礼,更是老太太精神状况的象征。逢哀必笑,越笑越恐怖,《小丑》跟这比起来,属实是见了大丑。

发现了一个小问题,这类电影一般都会在国外获奖,然后被国内封杀;网上看到它的推荐,有人骂你看它不爱国,有人骂你不看它懦弱。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我昨天刷短视频看到这部作品,然后带着这样一个疑惑看完了这部作品,我在想有没有一种可能这种电影拍出来是给那些相信世界并不美好这一真相的人看的?每天都是上头消息,然后人们点赞评论对对对;专家学者每天提出人们意想不到的建议;更有甚者让人们供奉它,当然不是我这种庸庸之辈。整部电影节奏很慢,跳的看的,因为有些戏码有点沉重。整部最喜欢的一个镜头可能是去三儿子家,儿媳拿黑色的碗给婆婆,自己一家三口用白碗,好像一个美德小故事具体是啥记不清了。中心有人说是那个手镯,预示这种命运将一直伴随我们所有人,这一点不太认同,我认为中心是老人给三女儿50块去买娃娃。

喜丧演员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