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靠背,脸对脸(1994)

UP:2022-04-09

《背靠背,脸对脸》(英语:Back to Back, Face to Face)是黄建新执导的一部彩色电影,1994年上映。该片据刘醒龙小说《秋风醉了》改编,讲述文化馆馆长王双立的官场沉浮和家庭生活,与1992年的《站直喽,别趴下》、1995年的《红灯停绿灯行》合称“都市百态三部曲”。

背靠背,脸对脸

评分:9.5 导演:黄建新 / 杨亚洲 编剧:黄建新 / 孙毅安 / 刘醒龙
主演:牛振华 / 雷恪生 / 李强 / 句号 / 王劲松 / 戈治均 / 佘南南 / 张嘉益 / 刘国祥 / 徐学政 / 林海海 / 温谦 / 马载军 / 吴玮玲 / 张艺 / 韩炳杰 / 杨亚洲
类型:剧情
片长:148分钟 / 205分钟(电视剧加长版)地区:中国大陆 / 中国香港
语言:汉语普通话
影片别名:背对背,脸对脸 / Back to Back, Face to Face / 秋风醉了
上映:1994-09-10(多伦多电影节)
IMDb:tt0109235

情节

某市文化馆正在进行一次关于馆长人选的民意测验。王双立当了十年副馆长、三年代馆长。他兢兢业业,把文化馆管理得有条不紊。不仅群众,连自己也认为理所当然地必然会被“扶正”。他投了自己一票。王双立打算用公开考试的方式,不露痕迹地接受管文化的冷局长之女冷冰冰来馆工作。可考试前,局长偏要显示“清廉”,通知王其女不来赴试。王双立急中生智用假考试的办法,不录取任何一个应试者,以免得罪局长和各方人士。正馆长的任命终于下来,不是王双立,而是原来任乡长的农村人老马。局领导认为王双立“不够谦虚”,并当面教导他要经得住考验。

馆内的许多人站在王双立一边,如:李会计、摄影员猴子、文学组组长老宋等等。而老马文化不行,又不懂官场之道。王双立和自己的支持者一起,通过拆房盖歌舞厅,揭露音乐组的老罗用公款购藤椅,对付卫生大检查,举办“抗洪救灾展览会”等一系列的举动,终于使马馆长既令局领导恼火又不得馆内人心。马馆长被撤职了。王双立又被任命为代馆长。

王双立为之精神大振,上下奔波搞到贷款,找石经理的公司为文化馆建成歌舞厅。开业的晚会上,市、局领导表扬了他的能力和业绩。然而,局领导临走时,却向王双立宣布:由冷局长的秘书小阎来任文化馆馆长。王双立抑制住心头的愤怒和委屈,独自一人呆坐在人已散尽的舞厅里,只有冷冰冰留下来安慰他。

王双立的父亲利用修鞋的机会,与小阎大闹一场,使小阎遭受停职检查。王双立再次被任命为代馆长。王双立又为文化馆奔波,当他风尘仆仆地出差归来时,小阎的检查已告结束,官复原职。李会计倒在小阎一边,仗势欺人。王双立心灰意冷,终于病倒了。此后,王双立远离官场,他躲在家里写毛笔字。住院期间贿赂高院长求其开女儿有心脏病的假证明信以便再生一胎,对正科级的文化馆长不再感兴趣。

正当小阎干得热火朝天的时候,文化馆的镭射电影厅由于猴子捣鬼被查封,小阎又与女职员肖乐乐私奔了。文化馆馆长的职位再次成了空缺。突然,文化局长命人通知王双立马上到馆里开会。王双立再次向文化馆走去……

风格与主旨

该片通过描画一个基层文化馆干部在一段时间内升降去留的生活轨迹,揭示和呈现了现代化社会中盘根错节、复杂微妙的人际关系,反映和批判了当前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中的不正之风。

影片主角王双立是一个性格多重的人,既有权利欲,又想规规矩矩干一番事业。叙事结构以王双立是否能当上正馆长为主线展开叙事,同时又以王双立的家庭生活,即以王父因想要孙子,而与儿子、儿媳、孙女的矛盾冲突作为副线辅助。两条线索的互补与交叉,增添了立体感,使人物性格得到多层面、多角度的呈现。

演职员表

  • 雷恪生 饰 老 马
  • 牛振华 饰 王双立
  • 林海海 饰 仿 兰(王双力的妻子)
  • 徐学政 饰 老 罗
  • 句 号 饰 李会计
  • 李 强 饰 小 阎
  • 刘国祥 饰 王 父
  • 王劲松 饰 猴 子
  • 温 谦 饰 老 宋
  • 余南南 饰 冷冰冰
  • 戈治均 饰 冷局长
  • 吴玮玲 饰 肖乐乐
  • 马载军 饰 徐副局长
  • 张嘉译 饰 石经理
  • 张 艺 饰 红 红
  • 韩炳杰 饰 高院长
  • 杨亚洲 饰 组织处长
  • 金馥荔 饰 女干部

获得奖项

  • 1994年东京电影节最佳男演员奖
  • 中国珠海·海峡两岸暨香港电影节最佳故事片奖
  • 1995年第15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导演、最佳合拍片奖
  • 北京大学生电影节最佳故事片奖。

简评

分数高得吓人,片子也确实不错,对基层官场生态做了充分的刻画和讽刺,人物形象的塑造尤其到位,特别是牛振华饰演的主角王双立,有能力、有些油滑却又不失底线,人物复杂的一面把握的很精准到位,表演的也很自然。这种新写实主义的风格挺有价值的,片长两个半小时也看得出导演的自信与坚持。不过缺点似乎也比较明显,很多重要人物显得有些降智,行为上不合逻辑且过于夸张,这么做的结果就是虽然突出了矛盾,但也令影片中所谓的官场斗争幼稚浅薄化了,说服力和讽刺程度明显下降了一个档次,可谓有入木无三分。另外王父渴望孙子这条线其实有些多余,可能编导觉得还是有一定现实意义吧。,。还有就是可惜了牛振华,真是个好演员。

看得我情绪起来了,挺牛逼的。不过我不太喜欢,感觉剧情不是特别现实,但是表演真的挺真实的,厉害厉害。我感觉所谓做文化的必须要考试,而且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都应该考,可以标准定低,但是不能没有标准,不然文化估计就是空中楼阁——虚假的文化。管理体制的话,一个层级一个范围内应该是一把手,如果一个层级一个范围内要两把手,就必须是双轨制互相负责,不能分权,否则极容易内斗。最后,这电影里没有一个我喜欢的人,搞得我其实挺难受的,但是演技真的挺牛逼,而且对现实意义很大,真少见,填补了一个领域的空白一样厉害。最后,为什么这么多人喜欢王双立?最讽刺的不就是文化馆根本没有一个人做文化工作,都在水、摸鱼、躺平。

以前的老电影真有意思,用现在的眼光看,文化馆只不过是个小破庙而已,没想到庙小王八多,各个都不是省油的灯。这应该是一部由小说情节主导的电影,剧情结构更像是小说,而非传统三幕式编剧。那些观众迷恋的耐人寻味中国式算计,主创是用小说逻辑表达的,而非用影视逻辑表达的(无所谓好坏,并非贬义)。还好主题足够集中在“转正”这个game点上,所以还是能足够钓住观众好奇心,让观众有兴趣跟着追问结果。演员表演也挺不错,主角至始至终收着演的、但仍然很有戏剧张力。只是,远达不到神作的级别,不知道为什么9分,应该7分多比较合理。

黄建新导演的老作品真的是太强了,怎么能会把故事讲得这么好,人物刻画得这么生动!整部影片就是现代版《官场现形记》,导演现在一个客观的立场用镜头讲述了一个勾心斗角的故事。明线是王双利对正馆长职位的追求,暗线则是冷局长和徐副局长的暗中较劲。王双利以李会计,猴子等人作为棋子,挤走了马馆长,但同时文化馆又作为正副局长斗争的棋盘,以王双立等人作为棋子,进行着斗争,徐副局长想要通过安排其他人当馆长搅乱文化馆来扳倒冷局长,在这种环境中使得每个人都在为自己的利益而明争暗斗。他们之间没有真正的朋友也没有真正的敌人,就比如老马调离文化馆后,王双立却和他有了交情,这是因为没有了利益的瓜葛,也就没有了仇恨。另外电影的镜头多次出现的文化馆的高耸的古建筑也正是对着森严官场的象征,那些雕塑则是官场形形色色各怀鬼胎的人。

演技和卡司没的说,老西安城的景也加分不少。前三十分钟感觉台词和故事太过所以然,尤其在对待空降的马馆长部分,剧情和台词都稍显夸张,情节起伏太快,过于小品化。整片2小时20分钟不算短,剧情起伏却过快过密,天天有事儿,事事都按着能猜到的剧情发展。同事之间、上下级之间的矛盾表现放大太多。可能是对那个年代的真实情况欠缺了解,但在任何时代,下属指着一把手说“我草,你他妈的走着瞧”、单位的头儿在被上级领导批评时能够当场放肆讥笑,莫名其妙给同事扣上小偷的帽子对方也能接受,会计站队后反咬一口......诸如此类表现的略显夸张。年代是年代,电影是电影,不要用年代绑架电影,也不要借年代吹嘘电影。片子是不错,。

现实版的官场现形记,真的太强了,每一个人物都特色鲜明,小小的文化馆,掺杂了官场生态、官商往来、人际关系、传统观念等等元素,并且官场的故事线与家庭的故事线相互交织相辅相成,副馆长与两任馆长及下属之间的斗争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放到今天依然会让人会心一笑,另一方面,在这种斗争中副馆长的心态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巧妙算计、背后插刀到看透世事、淡然处之,阶级差异难以跨越,多么强烈的讽刺啊,这既是为官者的一种无奈,也是经历了大风大浪之后的平静,两相结合,回归原点。回想一下,发现这只是一个小城市的小机构而已,尚且如此,那其他地方具体是什么样就不得而知了。

中国的人情世故,是一种冗余的艺术,一种精巧的效率低下。在搞艺术的文化馆,这种艺术登峰造极。马副馆长为了转正,在上下级关系中闪转腾挪,拉拢可拉拢的,给对手下套、树敌,释放有限的真诚,保留化敌为友的退路和余地。背靠背,脸对脸说的是背地里各有主意,见面却还是笑脸迎人。中国人含蓄了几千年,在人情社会原本有韵味的含蓄,畸变成隐藏、猜度、做戏,一团和气之下,阴谋诡计。“背靠背,脸对脸”吃透了中国几千年来所谓的人情世故,犀利的刻画了人精群象,讽刺的设计出一桩桩厚黑兵法。这部电影,当然首先是一出官场现形记,可也是中国差序社会暧昧人际关系的缩影。

纯靠好剧本整出来的好作品,演技摄影美术通通都很平庸,但是剧本是真扎实,光凭这一项就有够牛逼。芝麻大的权力,边边角角的绊子,祭出的棋子,此一时彼一时的站队,每个点都好精彩。尤其是放在文化馆这种文化人的地界,能拿捏的事儿太多了。我相信现如今体制内的故事真要能拍的话,能比这个还要精彩,可惜这么生动的作品,也只能是昙花一现了。不过我最震惊的是王馆长他爹这个形象,到不光是“为了要孙子想把孙女毒哑”这点,而是在当时的文化环境下这个行为好像根本不算是什么大事儿?就哭唧唧说一句我的错就没事了?这角色这篇儿就翻过去了居然!这放到现在就特么直觉变成刑事犯罪片或者律政片了……

这片是把耍心眼写明白了,人与人之间的心眼在办公室里,在办公室外,在公媳间,在夫妻间,也只有直系血亲间还能贴脸贴心。影片主要情节发生的办公室放在一个古建筑场景中,这是从古至今,人与人之间貌合神离的虚伪的隐喻和批判,这份隐喻还延伸至主角王馆长的争权夺利和孝顺以及对儿子的执着。不过黄建新作为第五代,也具有第五代的共性特点,剧作上带上历史痕迹,剖析陈腐,有很强的哲理思辨,表达自己的答案:王双立为当馆长算尽机关也求而不得,放下执念在家当神仙,这馆长一职反到送到他眼前,凡事还是顺其自然为好。影片开放式结尾最后留下了两个悬念,馆长之位和胎儿性别并未告知答案,我想孩子估计不是儿子(◐‿◑)

无可挑剔的剧本!以前不理解的一切,放到现在巴不得全文背诵!用白描的手法讲述了一个很中国的故事,不是喜剧不是爽文更不是生活肥皂剧,它用最冷血最直白的方式,揭示了中国社会的本质,地位阶级也好人情世故也罢,其实都乃生活之外之事,王馆长站在城墙上的背影又是多少人的缩影呢?那个年代对“男娃”的追求也是中华上下五千年的缩影,循环不断的循环,坚信着螺旋上升的发展趋势……现在看来里面的某些观念,已经显得老旧略微腐朽,但是最核心的那个主题亘古不变!成何世界!补充一点:里面对王父这个角色的刻画太入木三分了,让人又尊敬又憎恨!老旧思想里他是上一辈父权仍支配家庭的象征,当代思想观念里他的存在是破坏整个家庭和谐的最大元凶。

牛振华真的是英年早逝太可惜了。要看懂九十年代的中国,黄建新的电影不能错过,在拍给中国人看的不考虑为了得奖等因素的电影里,它至少位列三甲。浮世绘般的表现,从背靠背到站直喽,红灯停,所有的角色都如此生动鲜明,所有的细节都生动真实。电影里并没有传统意义上的反派,王双立只不过是上层没有根基又不去走上层路线的不算老实的有底线干部,就算对土包子老马,斗跑了之后也是对事不对人并没有进一步落井下石,可面对新一代的嚣张跋扈的小阎,他这套以收买下级人心的招数就不灵了,最后心灰意冷,意气风发的尽头已荡然无存,决定命运的始终是离领导的距离,可惜明白这点太晚了,也可能是他一直都明白只是不愿意去做去改变自己。

九十年代的黑色讽刺电影,讲了一群人被裹挟于文化馆馆长之争,勾心斗角的故事,将中国人的处世哲学体现得淋漓尽致。复杂的人情世故,鲜活的官场丑态,王双立费尽心力仍然比不过上层路线、仍然被两个局长耍得团团转,而争的又仅仅是一个正科级干部的位置。“人啊,在政治上觉得不行了,在生活上总得找点精神安慰。”本片在官场斗争外,还讲述了王双立的家庭内部的故事,而所谓的精神安慰,也仅仅是建立于封建价值观之上的畸形事物。其中细节十分到位,印象很深的就是王双立在病床上,削好的苹果在四个人手里轮流转,一下子体现了家庭内部关系的张力。总得来说,本片从两个方面,展现中国人对外八面玲珑勾心斗角、对内又浸淫于封建礼教的精神面貌,时至今日,也不能说此类情况有所改观,真可谓刻画得入木三分。

获得奖项

  • 第2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
    第2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
    获奖:最佳影片奖 / 最佳男演员奖
  • 第7届东京国际电影节
    第7届东京国际电影节
    获奖:最佳男演员
    提名:金麒麟奖
  • 第15届中国电影金鸡奖
    第15届中国电影金鸡奖
    获奖:最佳导演 / 最佳导演 / 最佳合拍故事片
    提名:最佳男配角 / 最佳编剧 / 最佳男主角 / 最佳录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