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国再见,南国(1996)

南國再見,南國UP:2021-10-29

《南国再见,南国》是台湾导演侯孝贤于1996年执导的电影,获选为第49届坎城影展正式竞赛片。

南国再见,南国

评分:8.1 导演:侯孝贤 编剧:高捷 / 朱天文 / 林强
主演:高捷 / 林强 / 伊能静 / 徐贵樱 / 高明
类型:剧情 / 犯罪
片长:124 分钟 / 116分钟(美国)地区:中国台湾
语言:汉语普通话 / 闽南语
影片别名:Goodbye South, Goodbye
上映:1996-05-13(戛纳电影节)
IMDb:tt0117151

南国再见,南国简介

高哥(高捷)接到小麻花(伊能静)的电话,赶到夜市见到被揍得鼻青脸肿的扁头(林强),没动手而是找到刑警欲讨公道,却被反抓,明白自己的尴尬处境——原来“弃武从文”只会使自己更难堪。可是以前混黑社会的日子,想想得来的也只有失落。
  因为不懂与时俱进,高哥显得很“可悲”,天早换成了另外的天,他却仍固守着原来的那朵云。30岁的他顾家、重情义、有思想,不想在打打杀杀中混日子,可是却无力改变环境,只能想办法适应环境,然而适应的结果,是事业与爱情的双失败。当他和小麻花、扁头在一起,能短暂放松身心,但是他们在食物链中处于相同的一环,能做的,也只是尽量要笑声持久一些。

第49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金棕榈奖(提名)侯孝贤

简评

侯孝贤对长镜头有了新的运用,从家庭脱节,很多第一视角的主观镜头,随着墨镜的颜色变化的色彩,侯孝贤也把镜头贴得人很近,呈现更为个体的内心世界的波澜。通过长镜头的呈现,在车上的副驾驶位上,在凌乱狭小的住所,宾馆,人们的生活空间愈发紧密,在这样的环境下,厕所反而成为一处最完美的的避难所。移动电话的开通,并没有让人们的情感链接地更紧密,反而每次来的电话,都是阿扁的着急的事务。我们就像里面其中一个小兄弟,跟着大哥到处乱晃,这也许某种程度上,在映射台湾本身。移民,大陆在高速发展,开个餐厅都要过五关斩六将。不同与《千禧曼波》

过于冗长的镜头,在呈现台湾割裂的社会现状和人际交往的传统定性上有着很自然的效果,同时也营造了犯罪、公路、边缘这三个关键词的游离感。跟《路边野餐》一样,太长太没重点的叙事就是会让人注意力分散,即使偶有情节的刺激,也是很容易不痛不痒地忽略。最喜欢的部分是与车有关的,那种边缘渴求“回归正常”的徒劳在游离地行车中得到显现,充满着撕裂和梦幻的气质,车和人的结局相似,荒废在稻野里,看不清身形也湮没在电子乐中,有着很强很强的宿命感。

怎么说呢,中规中矩吧。混混的不可靠性有被导演表达出来,毫无征兆的打架,跳窗,持久的沉默,他们作为人似乎缺少基本行为认知,将孩子放到阳台上玩,好多反常举动在他们那里是说得通的。全景和中景镜头迫使里面的人物,各自在同一镜头里表现着他们的精神状态。不知为什么从恋恋风尘到刺客聂隐娘再到这部,从始至终人物的目标都很隐晦,看完总有所感却不强烈,知道在讲什么事件却不能明显牢固的穿成线,或者那根隐线是主人公的精神世界,电影情节是主人公精神世界的外化和同时也对主人公进行着考验。

《南国再见,南国》应该是看过侯孝贤的电影里最不一样的电影,讲述了底层人士想要逃脱泥沼却又无可奈何的无奈,以及无法改变自己生活走向的挣扎,和逃避现实。大哥一直向往在上海开一家饭店,可是却要过五关斩六将,生活的挫折一次一次将他拦下,最终他没有改变自己作为底层混混的形象,也没有开上饭店,生活的压力让他踹不过气,终于在那个开往台北的田间里永远沉睡,正如片名《南国再见,南国》

不同片子的目的是什么呢?有的拍片是一种纯商业行为,选择有效率的制作模式,能刺激观众情绪的叙事结构,追求更好的市场反响。有的是有诉求的表达,这其中可能会含有指向明确、力道明显的批判或呼吁。有的是无诉求的表达,在其中,电影与纪录片的界限是模糊的,通过一个故事的串联与浓缩,把电影变成记叙社会一角风物与人物的底片,这时候对它描绘得怎么样的讨论就变得更有意义。了解不同片拍摄的目的,才能和创作者共情吧。上部看的是《千禧曼波》,同样是台湾,底层。而且画面都有很多彩闪浓的地方,音乐也很喜欢,有些片段甚至在专门听音乐。

【林象·向南的暧昧】高清胶转数版,放映方用心地将全部闽南语歌曲歌词都做了字幕,观感甚佳。相比侯氏作品,这部更像是“挂着其他导演的名号实际侯孝贤执导”的作品。充斥着闽南语歌曲和灯红酒绿的霓虹灯色调。全片基本由1分钟以上长镜头组成,很多运动镜头长达3分钟甚至4分钟以上,调度复杂,更借由火车、机车、汽车营造独特的画面构图。台前幕后足够强大,一定克服了很多困难。高捷简直是量身定做一般地演了一个有情有义,却难以东山再起,跟不上时代发展,也没能广交人脉的黑道大哥形象,上海开餐厅终究只是一场不能实现的梦。林强的演技意外亮眼。结尾的留白像未完成,便已惘然

明明是充满着飞扬的气息的摩托车的公路上,却给人以英雄暮年之感。像什么呢?一部黑帮老大的落败史,一首唱不完的男人的歌曲。第一次看到侯导的电影中那么使用影调,但是其实都可以用主观的视角来解读,阿扁眼睛中的世界,是他的格格不入,是他的对于曾经呼风唤雨的黑帮生活的最后的守望和那一点点的念想吧。南国再见,悟以往之不谏,知来者不可追。老大的身影留在了那个南国,狼狈的留在那片长满草的田野,生出了英雄暮年的悲凉。但是总觉得少了最初喜欢侯孝贤的那些东西。

神了!从开头火车从村中开过的镜头看了两遍开始,观影体验就一直在提升,结束后跟同伴复述电影不断地感慨怎么能这么好,后劲太大了。真正的中国故事,可言说的、不可言说的、尽在不言中的,完美地通过一个小混混的生活处境得到反映。候导真的是天赋型选手,火车长镜头的淳朴怀旧、摩托长镜头的肆意自由、汽车长镜头的叵测难堪,混杂成真实的生命体验。还有对中国人至关重要的各种饭局,尤其对比红色滤镜下的饭局和最后求和的饭局,相似的构图不同的权力关系,没有批判胜似批判,太自然了。除了视觉和运动,音乐也很妙,正如电影巨辩所说的,对抗音乐带来的反差强烈而值得回味。要是早点看这片,《路边野餐》会再减一星。当然要是早点看,也许不能理解它有多好。做人呢,就是过五关斩六将,九九八十一难,摊手。

很惊艳。侯孝贤的小改变,从回望沉重历史回到展现当下人的状态,但现代化都市霓虹灯与摇滚乐里小人物的躁动 迷惘无助的状态中依然处处渗透着对过去的怀念,时代变迁的感慨,还是同一个乡土魂。常是热血的底层黑帮题材在片中与出色的最生活化最自然的影像之结合很新颖,内核还是同样的无奈迷茫悲凉。此片最惊艳之处绝对是标志性长镜头及其中大师级的调度,贴近生活的影像中其实层次感极强,人物间距离与位置清晰自然,去除了更详细刻意的表演,与镜头运动,色调,光线构建城市逼仄的角落,营造了极迷人的迷幻晕眩感,让此片成为侯导作品中较为好看的一部。非常享受沉浸与迷失在外景的那些交通工具上的主观和前跟长镜中的感觉,期待有一天可以大银幕体验。

拍摄目光放到社会生活上,仍是对于同时期电影较为先锋的侯孝贤,继续在这部里被得以保留的是对底层边缘人物的勾勒,始终如一的不放弃这种类似角色刻画一直都是他在这一领域体现出的最佳的优点,贴近每个层面的真实叙事。仍觉涣散的节奏和碎片化的故事又继续被置于特色长镜头之中加以拼接,虽然不一定会使相互的联系密不可分,但必须承认于平常生活内部穿插人情事故的手法娴熟无比,这也就极大增加让那些混乱变为清晰明了写实的可能。侯导没有像杨那样使该类型片中的角色情绪失衡,而是在讲述的同时调控好这些会让表演过度凸出的部分,因此会有一个在思考方面更加丰富,但在寻常的抒情方面平和淡然的影片出现。

开头的火车镜头太妙了吧,就像我自己本人现在火车尾拿着相机对着后面拍,两旁的台南小屋在我的镜头里慢慢变模糊。侯导的作品总是缓慢,绵延,琐碎,没有大喜大悲,就像散文诗一样。情绪淡淡抒发却能让人久久不能忘怀。看完整个影片其实没有太多的感悟,但是侯导的作品总是会有种魔力,你会在今后的很多瞬间莫名地想起电影里的一些情节。没有修饰的对白,谈话就好像你在街头听邻居讲话;也没有对任何一个场景特殊化,浪漫化,都是直给,很真实。小麻花让高哥给她夹块豆腐,高哥蹲在火车轨道旁一边吃饭一边把碎骨头随口一吐,狗狗吃下碎骨头,又或者阿扁蹲在天台边吃饭边看向远方,火车缓缓而过,这些场景都太熟悉了,这不就是我们自己,我们琐碎的生活吗?

不转弯的边缘纪录,在刀刃上执拗起舞,关于大佬们开餐厅的执念,琐碎的鸡飞狗跳,林强的阿扁及其音乐,江湖一再黑化,年轻人一心总想要离开,总是相信着明天会更好,却被社会现实无情辗压,时光一路浩浩荡荡,在路上随着机车躁动不安。1996从台北→嘉义,《老夏天》《小镇的海》,雷光夏的歌。朱天文的剧本,不像《风柜来的人》,这也许是最黑暗的候孝贤,往事并不美好,茫茫人海没有出路,黎明前再见吧再见。##

获得奖项

  • 第49届戛纳电影节
    第49届戛纳电影节
    提名:主竞赛单元
  • 第48届戛纳电影节
    第48届戛纳电影节
    提名:主竞赛单元
  • 第33届台湾电影金马奖
    第33届台湾电影金马奖
    获奖:最佳原创电影歌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