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扎的雨靴(2018)

Wangdrak's Rain BootsUP:2021-09-09

旺扎的雨靴

评分:7 导演:拉华加 编剧:拉华加
主演:周拉多杰 / 朋毛样专 / 金巴 / 先玛吉 / 尕代扎西 / 东主才郎 / 完玛多杰 / 尼玛太 / 才多 / 乐加才旦
类型:剧情 / 儿童
片长:90分钟地区:中国大陆
语言:藏语
影片别名:Wangdrak's Rain Boots
上映:2020-08-07(中国大陆)
IMDb:tt7961082

旺扎的雨靴简介

入围第68届柏林国际电影节新生代竞赛单元。该片由北京电影学毕业生拉华加担任编剧、导演,著名导演万玛才旦担任监制,著名摄影师吕松野担任摄影,青影厂陈中国和文学系孟中担任制片人。
  改编自才朗东主同名短篇小说,讲述了生活在藏地农区的小男孩旺扎一直想拥有一双漂亮的雨靴。然而,等他拥有了一双雨靴之后,却一直没有下雨。他盼望下一场大雨从而能够在雨天穿上这双雨靴……

第42届香港国际电影节新秀电影竞赛 火鸟大奖(提名)拉华加 第12届FIRST青年电影展竞赛 最佳导演拉华加 第12届FIRST青年电影展竞赛 最佳演员(提名)周拉多杰

简评

小姐姐帮助旺达的动机不够足,而且旺达可以用铁皮青蛙和同学换雨靴的,主角的动机也不够足,母亲的存在让雨鞋的问题还算容易地解决,然后主角就从想要雨靴的动机转变为求雨,和希望挡雨的成人世界正好相反,但是故事的结尾不仅有点泄气,而且旺达这种流动性的欲望其实可以一直延续下去,所以他究竟想要的是什么呢~如果主题是儿童自尊心的话,影片拍到一半就可以结束了。后半部分的旺达求雨,其实是另一个主题。

这个单看还行,看了《小鞋子》之后觉得好无味,旺扎形象单薄,后半段中邪一样希望下雨,即使是下冰雹把自家粮食糟蹋了……作为观众真是无法完全跟他共情,感觉他这孩子完全脱离了农村,脱离了生活。贫困展现不足且不真实,这地方隔三差五下雨积水一大滩,孩子他爸还天天浇地,手上带个大手表,没钱给儿子买雨靴,骗谁呢,全家一起整理干草那里很敷衍,没有这么干活的。没有冲突,所以看起来没意思,也不怎么感人。

总体风格清新流畅的藏语儿童片,很难不想起小鞋子。从门框和窗外的窥探视角过多,不清楚其用意。前半部分节奏尚可,后半部分进入更大的冲突后节奏有些混乱。孩子的期盼与整个村的收成冲突、迷信的世界观与观看或者说窥探者科学的世界观冲突,不由得期待增加一些宗教怀疑的篇幅,但停留在这里也可以,因为总体来说讲的是一个纯真儿童的故事,一个拥有了梦寐以求雨靴就不顾一切想要下雨的孩子。

看完了《小鞋子》再来看《旺扎的雨靴》挺有感触的,导演有些技法跟小情节的处理上有点儿像似,儿童对于对于一双鞋子的渴望,虽然两者的处境不同但又有异曲同工之妙,旺扎母亲的温柔与孩子相处的模式真的很舒服,尤其是为了给孩子买雨靴一场戏很感人,严父慈母的形象处理的挺真实的,贫困的种种小时候都有经历过,但是感恩父母都会把最好的留给我

影片讲的是很小的一件事,但是看起来一点也不觉得冗长枯燥,让我想起了伊朗的小鞋子,剧本好棒,整个影片切合主题,这一点太重要了,要知道现在多少导演都是这拍一点,那拍一点,然后揉在一起剪成一部所谓的电影,看过好几部藏族的电影,拍的都很不错,风光很好,如果影片质感能更好,色彩好一点就更好了。

本片可以比作是藏地版的“小鞋子”,在当前的艺术片创作形势下,藏语电影无疑是维系中国艺术电影品质水准的重要力量。拉华加导演深得已故藏族导演万玛才旦先生的赏识,也不难看出万玛才旦导演的创作风格对更年轻一代藏族导演的深刻影响。简单的情节,朴素的叙事,举重若轻,展现出来的却是一个族群最突出的特质。

孩子和大人的悲喜并不相通,孩子渴望下雨,如此便可以穿上新买的雨靴;大人祈祷晴天,这样才能喜获丰收。电影的背后其实也是迷信和科技的博弈,天气预报说会下雨,大师就要做法挡住;村长决定去乡政府请气象局的大炮。全片拍的清新自然,小演员灵气十足,很多细节特别用心,失而复得的铁皮青蛙,母亲在自己无力给儿子买雨靴之后奋力的揉搓面团……不过,一张羊皮子换一双雨靴或者两把镰刀,价值不对等吧?

导演的执念太强,以至于后半段和前半段逐渐偏离,对下雨的执念从雨靴转移到宗教上,旺扎这个人物的一以贯之颇有些疲软,所以后半程的观感极累。还是有宗教和现代的对弈,导演设置了两方,对宗教的讲述却十倍于对现代的讲述,再加上开放式结局,其间的倾向不言自明。与小鞋子相比还是笨重了一些,没有小鞋子那样轻巧的叙事结构,人物设置也不好,立体性不足,工具人的作用。

旺扎,在藏语里是繁荣、吉祥的意思。在物质丰富的社会里,很难想象一双雨靴居然都能成为梦寐以求的东西。虽然雨靴是雨天必备的物品,淌水、过小溪也要用,但是要用一张羊皮来换。日子再难,家长还是尽最大力量完成了孩子的心愿。幼童的心田受到雨水的滋润,一定能让希望之花发芽、绽放。遥想当年,我们六十年代出生的人,童年有玻璃球玩,有麦芽糖吃,夏天有新的塑料凉鞋穿,过年还有新棉袄,心里也是美滋滋的。这一切的背后,还不是因为人世间有疼爱子女的父母吗?感谢旺扎的雨靴,又让我们再一次回忆小时候美好、纯真的生活和父母的爱。

旺扎没有雨靴,雨天过不了水坑,被同学嘲笑,母亲用羊皮给他换了一双雨靴,可是有了雨靴,却再也没有遇到雨天。他期盼下雨,求佛菩萨,阻止村里的巫师做法。却不忘求菩萨,不要下冰雹,他期盼自己开心,却不希望别人不幸福。这是属于孩子的善良。旺扎没有雨靴时,不开心。好不容易得到了雨靴,可是依然烦恼。人生何尝不是如此,我们都以为如果怎样,那就幸福了。但事实往往不是如此,即使我们幸运的得到了想要的,就真的幸福了么?人生就是一个不断升级打怪的过程,每天都会面对不同的烦恼。除非死亡,除非不再活着。痛苦不会停止。

人物都过于扁平了,工具人角色过于刻板印象化,我仔细想想其实儿童文学也不见得就是把所有人和情节都抹平了讲,创作是在于创作者本身而不关乎于受众的欣赏水平。创作者显然把重心放在小朋友的小心思和宗教怀疑的大方向去了,如果是这样为啥不拍摄的时候就从孩子的视角出发呢?全知全能的视角只会暴露剧作的弱点

旺扎是班里唯一没有雨鞋的,他渴望有一双雨鞋,妈妈用本可以换镰刀的羊皮给他换了一双雨鞋,旺扎有了雨鞋,天天盼望着下雨。秋收在即,大人们都盼望不要下雨,更不要有冰雹,他们求法师挡雨,旺扎和拉姆姐姐让法师的孙子,偷了法师挡雨的法器,暴雨怕是挡不住了……孩子的愿望单纯,但与大人的现实世界却背道而驰。电影没有让我们看到雨下下来后的境况,旺扎可能在大雨那天之后就长大了吧

获得奖项

  • 第42届香港国际电影节
    第42届香港国际电影节
    提名:新秀电影竞赛-火鸟大奖
  • 第12届First青年影展
    第12届First青年影展
    获奖:最佳导演
    提名:最佳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