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的孩子(1945)

Les enfants du paradisUP:2021-04-30

《天堂的孩子们》(法语:Les Enfants du Paradis)是一部1945年出品的法国黑白电影,片长183分钟,导演马赛尔·卡尔内,编剧雅克·普莱卫,由阿尔莱蒂,让-路易·巴罗尔,玛丽娅·卡莎蕾,皮埃尔·伯拉塞尔主演,百代电影公司发行。

天堂的孩子

评分:8.6 导演:马塞尔·卡尔内 编剧:雅克·普雷维尔
主演:阿莱蒂 / 让-路易斯·巴劳特 / 皮埃尔·布拉瑟 / 皮埃尔·雷诺阿 / 玛丽亚·卡萨雷斯 / 加斯东·莫多 / 法比安·洛里斯 / 马塞尔·佩雷斯 / 帕洛 / 艾蒂安·德克鲁 / 雅内·马尔肯 / 玛塞勒·蒙蒂尔 / 路易·弗洛朗西 / 哈比卜·本利亚 / 罗尼奥尼
类型:剧情 / 爱情
片长:USA: 163 分钟(edited) / France: 19地区:法国
语言:法语
影片别名:天上人间(港) / 天堂的小孩(台) / 天堂的儿女 / 天堂的孩子们 / Children of Paradise
上映:1945-03-09(法国)
IMDb:tt0037674

天堂的孩子简介

巴黎热闹的街上,美丽的女子Garance(阿莱缇 Arletty 饰)先是认识了演员Frédérick Lemaître(皮埃尔·布拉瑟 Pierre Brasseur 饰),然后又认识了Baptiste Deburau(让-路易斯·巴劳特 Jean-Louis Barrault 饰),她还有一个追求者Pierre-François Lacenaire,一个偷东西做些坏事的人。某个夜晚,Baptiste又在酒吧遇见了Garance,他向她表白爱意,Garance也喜欢Baptiste,两人来到Baptiste居住的旅馆。Baptiste希望Garance像他爱她一样爱他,于是离开了她的房间。恰巧Garance的隔壁住着的是Frédérick,两人遂一夜春宵,坠入爱河。Garance也加入了Baptiste和Frédérick的剧团。在一次演出上,一位花花公子,Comte Édouard de Montray被Garance的美丽深深吸引。他来到后台像Garance表达了他的爱,但被Garance拒绝。于是Édouard留下了他的联系方式,希望Garance有难的时候可以找他。不久,Garance卷入一宗谋杀案,她只能寻求Édouard的帮助。多年过去了,随着Édouard走遍各地的Garance又回到了巴黎,又遇到了Baptiste、Pierre-François和Frédérick.....

第19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原创剧本(提名)雅克·普雷维尔 第7届威尼斯电影节国际评论奖特别荣誉(1946) 剧情片马塞尔·卡尔内

简评

导演是美术出身,所以装发布景摄影灯光都算完美。私以为结构是有问题的,前面“人间”的部分全是快剪浮光掠影,但却将剧场的哑剧场景演了那么长,中间男女调情全靠对话,但对话剧本又因为太有舞台剧夸张风格,而很难演出那种“游戏人生”的感觉。部分场景很有那个年代的氛围,但整体看下来太乱了,就像个无聊透顶的人间马戏团。

诗意现实主义&失意现实主义。痴情的默剧艺人融化了冷酷的交际花,新的无望徒劳地取代旧的无望。除了最有权势的伯爵,其他每个人的命运最终都停留在未知的省略号里。拥挤的街道,狂欢的人群,剧院内外上演人世百态,所有这些,竟是拍摄于德军占领期间,物资极度匮乏的年代。最喜欢的部分是那几场默剧表演,可以脱离影片单独欣赏。

巴赞曾为戏剧改编电影辩护说道电影已不知不觉进入剧作时代,内容与形式的主次关系逐渐颠倒。在题材日益严格的制约下一切技巧终将匿于无形。电影正在把与自己临近的各门艺术加工数百年的巨额财富据为己有,但改编手段却大抵是相当拙劣的话剧式重现,这使得电影不得不屈居于文学之后成为吸引相同观众的不同娱乐形式。天堂的孩子无疑是历史性的突破,它就像从文艺复兴时代走出来的生动文字,没错,这首先就是一部为了电影而创作的文学文本,其次才是延续了先锋主义表现手法的诗意写实主义典范。文学与电影从未如此接近,甚至从剧作思维上二者能直接画上等号,毫不夸张地说,卡尔内重新演绎了二十世纪的莎士比亚。影片将高潮建立在与奥赛罗的互文上,这就巧妙地将主角之间微妙而复杂的嫉妒不动声色地叠加在戏剧深层,在戏中戏的不断套演中将焦点重新还给舞台

本片制作时,中国国内的抗战还没有结束,看片中极尽奢华的大场面,感觉非常违和。众所周知,一些法国女性因为在二战时和德国军官苟且在战后受到了惩处,本片女主阿莱蒂就是其中之一。她曾号称法国的嘉宝,但因为那段可耻过去,在本片上映后,便以叛国罪入狱十八个月,还被剃了光头赤身上街示众。当然,法国比较大度,她之后又重返了影艺届,在《最长的一天》里和巴劳特再度合作。

苍白化妆的哑剧演员在喜剧表演的背后却是满心的痛苦,生活中欢乐的悲剧的演员舞台上却痛彻心扉,明知道不会爱自己的妻子却用一种虚空的信念告诉自己丈夫终有一天会回头,占有欲强的富豪要求恋人口头爱他的背后却只是因为不愿让恋人爱上他人,周旋于几个男人之间的交际花真正爱的人明知道二人不会有结果,只求一时欢愉,却挂念终生。这个时期的法国电影差不多都是愉快的形体动作加上欢乐的配乐和场面调度,但是此片在这层欢乐的气氛底下却满含眼泪,每个人爱的痛苦,每个人都不能选择,他们彼此知道彼此的心,却对命运无能为力。

法国人骨子里的浪漫气息,在三四十年代的诗意现实主义作品中表现得最为丰富。他们面对糟糕生活的乐观态度,对精神生活的积极追求,对社会规则的勇敢反抗,通过角色们一句句充满诗意的台词表达出来,梦幻而又真实。除了诗意动人的台词,本片的视听表现也是大师级的,丝毫不见所谓的诗意现实主义弊病——过于追求电影的文学性而忽略了其视听表现。那关上窗户人潮涌动的街道,那意象化的杀人,那被人流阻隔而渐行渐远的马车......给本片的诗意加上了一层悲情,同时也证明了卡尔内在视听艺术上的深厚造诣。加之景深镜头的使用,又让影片的现实主义特征得以视觉化表现。从特吕弗——曾经的卡内尔主要抨击者,公开表示愿倾毕生作品来换取一次拍摄本片的机会的态度转变,就足以证明本片的伟大。

戏剧舞台成了电影本身的寓言;嘉年华表演-哑剧-话剧形成的表演序列,以及电影本身的幕间提词,无时无刻提醒着观众影像和现实(用情节来描述的话,爱情和爱情的模样之间互相浸润的关系),电影对于观众的挑战是:我们是否能信任影像?(就像我们是否能信任自己对于他人的感情?);围绕爱情提出的诸多元素:嫉妒,犯罪,财富,地位,欲望,自由等等被戏剧-表演给包裹起来,讲的或许是观众对于戏剧-影像之爱;天堂的孩子其实是献给坐在天堂包厢里的大众,就像被自由所束缚住感情的Garance一样,观众的眼睛可以自由地在银幕的表面游移,思绪可以在画框之外飞扬,但是我们能否“真的”通过热爱影像得到自己追寻的自由吗?

第一幕有人生百态,杰出的舞台艺术,尤其是哑剧舞台,第二幕就只剩情情爱爱了。只有第一幕的话完全值得五星,第二幕的情节相对就俗了些,但也没那么难以理解,就像影片中讲到奥赛罗因为一件小事弑妻后自杀,第二幕也是基于这样的小事,只不过戏剧张力和奥赛罗相比逊色了些。

我希望是那个可以勇敢割舍的女主,她说她不爱任何人,但是她又爱着巴普提斯特。巴普提斯特和她的相遇是一场英雄救美,一个呆子模样演绎还原案发过程,为她解围,他因为她没有他爱她那么爱他而伤心离去,给了别人可乘之机。因为被陷害,寻找伯爵的庇佑她逃离了,四处游荡,心里思念着他。她回巴黎看他的演出,欣赏他的表演,重逢一夜,诉尽衷肠。爱情和家庭,终究使他们必须分手,去寻找各自生活的重心。一个奸诈小偷和杀人犯,一个喜欢沾花惹草的演员,一个为爱互相尊重给予自由的伯爵,感觉天堂的孩子不像这部剧的名字,神圣的殿堂更适合。

巴黎过往的闹市绘卷。剧院里如此鲜活可爱的小人物,打闹时候有穿越荧幕和历史的感动。电影如同包裹着奇妙的传统糖果。巴氏向女主诉苦等片段是俗套的。电影中段部分如同精巧的机械玩具,不断回转着盛大的舞台。第一幕的结局熠熠闪光。第二幕女主回到剧院的消息为巴氏妻子所知的情节处理,令故事结构雄浑,电影拥有无可辩驳、不可侵犯的伟大姿态。最后三十分钟,关于矛盾的展开与解决,总体是失望的;巴氏妻子和巴氏儿子的形象,是唯一的闪光点

平民在劇院成為天堂的上帝,演員作為天堂的孩子,開場結局布幕。隱喻與考究晦澀,極需歐洲藝術底蘊。以「戲子」探討「愛情」各面向,台詞如詩,深意與情韻今日來看尚有落差。女主初看略老,越看越有味,尤其黑面紗看戲的笑靨,令人難忘,老態難掩,但又誰與爭鋒,劉嘉玲;男主柔軟的身段與神色如張國榮,偷錶啞劇影史級驚艷。游刃有餘,不追著主線走,開場運鏡兩千多臨演的犯罪大道,情節多留白或設計等待、尋覓、行進,來呈現環境與背景演員,景深微淺,既聚焦主角,又強調環境,然而每場戲卻效率斷點。軸線次要,重於調度。三倍預算,眾星雲集、鉅額史詩,於二戰拍攝,拍到納粹倒台。1945年,超越好萊塢的綿延、雋永與流暢,藝術的雕琢質地。法國詩意現實,影史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夠格,卻不打動我。法國為何新浪潮?或許古典已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实际剧情鲜少有孩童状态描写,女主人公片尾再遭诬陷(第1次是被怀疑偷表)隐隐提及母亲悲惨身世,她无名无姓,Garance是别人叫她的称谓、花的名字。戏中戏模式、描绘爱的虚无:利用电影中“剧院舞台”空间优势,摄影机打破常规空间范围,打破真实虚构界限,台上哑剧演出,台下观众看戏、演员生活的套层结构,讲述多角爱情故事,无论爱Garance的男主人公、还是爱男主人公的女演员,他们对喜欢和爱的字眼抱有执着信仰,最终得到没有结果的爱的虚无。“自然主义美学风格:布景上,追求真实还原,秉承优质电影自然主义美学风格,摄影棚人工布景还原现场实景,气势恢弘的开场场面在尼斯摄影棚内建成,开、终场留用2000名群演。摄影风格上,光线呈现学院派的不真实美感,逆光和适度补光突出人物,形成脸部平滑完美光效。”

获得奖项

  • 第7届威尼斯电影节
    第7届威尼斯电影节
    获奖:国际评论奖特别荣誉-剧情片
  • 第19届奥斯卡金像奖
    第19届奥斯卡金像奖
    提名:最佳原创剧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