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爵夫人的耳环(1953)

Madame de...UP:2021-08-10

伯爵夫人的耳环

评分:8.1 导演:马克斯·奥菲尔斯 编剧:马塞尔·阿沙尔 / 马克斯·奥菲尔斯 / 安妮特·韦德芒 / 路易丝·德·维尔莫兰
主演:达尼埃尔·达里约 / 维托里奥·德西卡 / 查尔斯·博耶 / 让·德比古 / 让·加朗 / 米蕾尔·珀雷 / 保罗·阿扎伊斯 / 赫伯特·诺尔 / 莉娅·迪·雷奥
类型:剧情 / 爱情
片长:105 分钟地区:法国 / 意大利
语言:法语
影片别名:某夫人 / The Earrings of Madame de...
上映:1953-09-16
IMDb:tt0046022

伯爵夫人的耳环简介

故事发生在19世纪末的巴黎,在灯红酒绿的上流社会中,一位名为露易丝(达尼尔·达黎欧 Danielle Darrieux 饰)的贵妇显得格外耀眼。露易丝的丈夫是一名极具威信的将军,故事要从将军送给露易丝的一副耳环说起。
  为了偿还赌债,露易丝将耳环低价卖给了一位珠宝商人,对丈 夫则谎称耳环丢失。迫于将军的名望,珠宝商人将事情的真相如实告知。将军不声不响的将耳环买了回来,转手送给了相好许久的情妇劳拉(Lia Di Leo 饰)以讨其欢心,可是没过多久,这副耳环便辗转来到了意大利外交官德纳提(维托里奥·德·西卡 Vittorio De Sica 饰)的手中并最终物归原主回到了露易丝的身边。

第27届奥斯卡金像奖黑白片最佳服装设计(提名)罗辛·德拉马尔 / 乔治斯·安南科夫

简评

最后一幕圣母像下的耳环特写令人百感交集,同一副耳环,先后被伯爵夫人在内的不同人赋予不同的价值,它既是失窃的信、“一小片实在界”、又是凝聚着欲望的小客体(麦格芬)。人们对爱的信心,似乎逃脱不了恋物的宿命,必须依附在某个物件之上,耳环的每一次流转都伴随着这种剩余快感,它已不仅仅是耳环本身,不仅仅拥有经济价值和使用价值,而且成为爱情、尊严、耻辱、控制欲的载体。而伯爵夫人最终主动打破了这种快乐原则与现实原则内部的循环,她把象征着凡尘俗世爱恨纠葛等病态利益的耳环献给圣母而后奔赴决斗现场的那一刻是自杀性的,也是真正伦理的,这种义无反顾使得露易丝为爱而死、亦实现了某种超验性。而电影里的男人们,都被荣誉、享乐、控制欲等病态的利益裹挟着、自始至终没有改变,即便对最终在决斗中死去的外交官来说也是如此

#马克斯·奥菲尔斯作品回顾展 连着三部看,一部比一部精彩,果然能从影片中看到奥菲尔斯大师日益精湛的拍摄作品过程,这部无论从画面效果、音乐处理还是剧情构造都是很完整,毕竟这次我是津津乐道看完了,并对奥菲尔斯的“轮回”有了更深的理解,四次耳环的转圈过程,与华尔兹舞蹈一样,也如同火车送别场景,画面在一切一叠感受电影的运动。帅哥德西卡真是迷人,毕竟这部电影就是为他量身定制的,片子枪响之后,镜头移回耳环之上,圣母像之下,人性就这样借着镜头赤裸裸被拍摄出来。

浪漫化的传奇的极致有俩种不同感觉,一时道出一种不再浪漫化的更深层次的现实,另一种是,基于浪漫本身后光彩夺人的故事永不褪色,“不过是宿命罢了”。本片是第二种,镜头优美,布景精细。开篇奇绝,可惜与后面的镜头组合略显不同(后面如果不过于注重华丽,而是更细心的编排一下剪辑,我想我会更喜欢。不过那样也就不是奥菲尔思了吧?)为了这个运镜和镜头,满分鼓励。

如此精致的一部电影,兼具讽刺喜剧的幽默与爱情小品的浪漫,长镜头宛如片中两人相拥旋转的双人舞一般优雅轻灵。钻石耳环作为电影最关键的线索,再三转手,重复回环,将所有角色串联在一起,并伴随着夫人情感上的转变,与夫妻感情生活的最终破裂。男权社会下女性情感的挣扎,与资产阶级精神上的空虚。达尼埃尔达里约的表演充满古典的婉约,压抑的激情,宛如画中美人。

镜头和叙事结构无可挑剔。运镜不是单纯的流畅,是一个点一个点一个节拍一个节拍跟着叙事契合得没有一丝缝隙,真实教课书级。中间舞会的那场戏,用镜头剪辑完成的转场真实太妙了,和王家卫在《花样年华》中用张曼玉的旗袍变化来暗示时间的变化有异曲同工之妙。关键场景以一种偶然但又轨迹相同的方式,多次反复确认,形成一个闭环,就像伯爵夫人和情人第一次见面互说的三次fate,这是一个命定的游戏。从全知视角看,伯爵夫人是一个强大的自毁型人格载体,从开场第一个镜头的第一句台词“怎么偏偏是结婚时他送我的那对呢”开始,自毁的扳机就被她扣下。

奥菲尔斯“四联剧”之三。耳环在不同情人间四次流转,完成了发掘自由与爱的轮回。依旧是女性题材、感情话题、悲观宿命。前景都是困境,华服里有表现主义,巴洛克化的场面调度对应爱情及欲望的热烈空虚。反复上下的楼梯和不断站起的门卫,两次送行无法吻别、两次教堂向神许愿,很多情节的重复与细节的呼应。寄不出的信被撕碎后如雪坠落在旅途中的旷野,象征着被遗弃的女性乃至整个人类的命运。

法国“优质电影”系列中的代表作。耳环本是普通的饰品,却因为人的行为、心理和社会属性的改变而在不同的时刻具备了不同的寓意。随着剧情层层推进,从作为结婚礼物的爱情象征到成为抵债的商品、赃物、随手送给情人的礼物、再次成为被典当的商品到再次成为爱情信物,耳环流转于多人手中,其象征意义的变化也是露易丝生活状态变化的客观反映。耳环的属性被人为定义这一典型物化特征,其实也指涉出当时女性被严重物化的类似处境,所以本片在讽刺上流社会的虚伪之余,对隐藏在台面下的男权压迫也作出了深刻的批判。

影片开头轻松愉快,风流妻子假装丢失耳环,丈夫配合找,场景诙谐对话戏谑,丈夫即使知情后,也态度轻松潇洒。。。之后故事因真爱变得越来越沉重。。。三个人物颜值风度令人倾倒:女主五官精致身姿苗条(腰身仅盈盈一握),将军挺拔威严仪表堂堂(裘德洛太像他了),外交官风流倜傥(演员本身还是个名导,不得不令人叹服)。。。影片里那些豪华的服饰场所,即使在黑白电影里,也是耀眼华丽。

最后一幕圣母像下的耳环特写令人百感交集,同一副耳环,先后被伯爵夫人在内的不同人赋予不同的价值,它是奥菲尔思版的“失窃的信”、滑动着所指的能指、凝聚着欲望的小客体。人们对爱的信心,似乎逃脱不了恋物的宿命,必须依附在某个物件之上,耳环的每一次流转都伴随着这种剩余快感,它已不仅仅是耳环本身,不仅仅拥有经济价值和使用价值,而且成为爱情、尊严、耻辱、控制欲的载体。而伯爵夫人最终主动打破了这种快乐原则与现实原则内部的循环,她把象征着凡尘俗世爱恨纠葛等病态利益的耳环献给圣母而后奔赴决斗现场的那一刻是自杀性的,也是真正伦理的,这种义无反顾使得露易丝为爱而死、亦实现了某种超验性。而电影里的男人们,都被荣誉、享乐、控制欲等病态的利益裹挟着、自始至终没有改变,即便对最终在决斗中死去的外交官来说也是如此

50年代法国电影。马克斯 奥菲尔斯。根据文学作品改编,背景设置在优美的地点和时期,具有国际化的明星、绚丽的布景、动听的音乐和奢华的服装。非“优质电影”。主题显露了20年代奥菲尔斯的戏剧和轻歌剧之根。让某个物体在人物之间传递,呼应着性冲动、短暂的满足和长期的不满足这样的节奏,是未实现的爱的主题最为核心的部分。风格:全部人工性,创造出洛可可式的世界;编写的台词完全是阿拉伯式的;摄影机运动灵动。动作隐藏与揭示的游戏重复着叙事段落中欲望受挫和满足的节奏。无资源

#.0# 同一副钻石耳环,对伯爵夫人来说,既是可以典当的结婚礼物,也是魂牵梦萦的定情信物。当耳环经历一场旅行,通过情人相赠回到伯爵夫人手上时,她以为这出戏滴水不漏了,却不知自己看到的只是其中一角,这个设定真的很妙,把故事走向不断推向高潮。觉得很可悲的是,常年游弋情场的伯爵夫人,在面对真心喜爱之人时,脱口而出的依然是谎言,揭开了那华丽的上流社会的众多虚假和谎言。伯爵最后的决斗选择,尽显荒谬。

()#意大利艺术电影展 at 影城SHO 好精巧的电影,形式与内容完美统一。耳环在人物间不停流转,镜头随之优雅地流转,伯爵夫人的情感也开始流动,完成一次次的回环。肤浅俗套的情节剧由此变得灵动活泼,如同一场永不停歇的舞会。奥菲尔斯的运动长镜头可谓登峰造极,尤其是前半部分几场戏,印象最深刻的是那场在商人家里的调度,旋转镜头眩目至极。另外德西卡的表演也很难不令人称赞,贵族气质由内而外自然地散发出来,异常帅气。

获得奖项

  • 第27届奥斯卡金像奖
    第27届奥斯卡金像奖
    提名:黑白片最佳服装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