莉莉玛莲(1981)

Lili MarleenUP:2021-08-19

莉莉玛莲

评分:7.9 导演:赖纳·维尔纳·法斯宾德 编剧:赖纳·维尔纳·法斯宾德
主演:吉安卡罗·吉安尼尼 / 汉娜·许古拉 / 梅尔·费勒 / 乌多·基尔
类型:剧情 / 爱情 / 音乐 / 战争
片长:120分钟 / 111 分钟(巴西)地区:西德
语言:英语 / 德语
影片别名:莉莉·玛莲
上映:1981-01-14(西德)
IMDb:tt0082661

莉莉玛莲简介

二战时期的瑞士苏黎世,德国歌女Willie(汉娜·许古拉 Hanna Schygulla饰)和犹太作曲家Robert Mendelsson (吉安卡罗·吉安尼尼 Giancarlo Giannini 饰)相恋,而Robert的父亲Mendelsson则是一个帮助犹太人逃离德国的地下组织领导,他反对儿子和Willie的恋情,于是设下圈套让Willie留在了德国无法回到苏黎世,想借此来拆散二人。滞留德国的Willie只能靠唱歌维生,受到了许多德国人,甚至德国军官的喜爱。更得到了去电台录制音乐的机会,她唱的一首歌《Lili Marleen》更是让她成为了全德国士兵的梦中情人。这首歌曲陪伴着在前线的士兵们。而回到瑞士的Robert也没有放弃两人的爱情,他潜回德国和Willie相聚,不想却被纳粹所抓。而对Robert一往情深的Willie,又该如何利用她在德国的声望去拯救她的爱人呢?两人的爱情又将面临怎样的考验?

简评

为一篇齐泽克/拉康的文献而看,依旧是身份的二元对立,莉莉玛莲显的更为纯真同时也更为超越,这种超越在最后信仰般的眼神后被现实碾碎,和《玛丽亚布劳恩的婚姻》般,女性依附于男性的身份感与幻想在最后一刻彻底的幻灭,但willie她还有莉莉玛莲。

没想到法斯宾德也拍过这样的正剧,但依旧是法斯宾德的风格,Willie也有着正宗德式审美的气质,战争时期的非常规爱情,即使双方都有着相当的权力,依然抵不过那种大浪潮下的时代赋予的命运,如此美丽的歌声与Willie与如此残酷的战争交织在一起,纵使再痴情,也抵不过安排,拍出了一种德式的凄美,剪辑很具表现力,镜头仍然从不拖泥带水,一个这样的爱情故事被剪进了短促紧凑的镜头里,也就更显起伏浓烈但又突然之间在结尾一切转为冰凉……

这个故事让我想起色戒里王佳芝被邝裕民那伙人裹挟着献身的片段,莉莉安娜只是一首歌,但在当局者手里变成了工具,女主只是普通人,但在男友逼迫下走向了崇高。女主从来就没有自由选择的权利,她是被选中,被煽动,被诱导的傀儡,一切只因她是个女人,又是个出名的女人,更是个不幸的女人。以爱之名,以正义为旗,让女主为其所用,这和对面有什么区别吗?真是没意思透了。

#DVD 长评-承诺不过是狗屁。关于《莉莉玛莲》的故事,不知道导演改编了多少,但感觉的角色关系应该是有调整的,让影片中角色的故事与歌曲对应。要不是事件的发生可能也看不出时间的流逝,法胖的作品很多时候都展现了战时时间的残酷。橙色光线的欲望展现,大量非自然光的侧大塑造角色,蒙太奇用于批判纳粹的那段历史,镜子精髓,变焦精彩!柔焦塑造梦幻感。运镜无可挑剔,整体非常的音乐剧,大量的管风琴,小号和手风琴的音效填充,凸显温情惊悚,不喜欢快剪和后配音的部分嘴型不对。开始的38年是很有代表性,并吞奥地利,最后的国会选举,水晶之夜都发生在这一年。女主最后路过时树林被告知曾经有人死在这里,一个老鸨杀死了妓女被写成了故事,就在说法胖在前一年放出的15个半小时巨制《柏林亚历山大广场》,本片的演员也几乎都来自《广场》。

。法斯宾德“女性四部曲”第二部。本片女主薇丽与《玛利亚布劳恩的婚姻》里的玛利亚布劳恩多少有点相似,二者同样忠于自己爱着的男人,她们同样因在战争下与自已的男人分离,她们同样为了生存而依附在别的男人之下。而本片的薇丽也依旧是个悲剧人物,为了相爱的男人,甘愿为与他一起冒险、忍辱负重扮演歌姬、做卧底运胶带只为救出男友、自杀后身体虚弱还要被迫登台演出、好不容易回到男友身边却发现男友已和他人结婚,如此至死不渝的爱了最终还是错付,最后薇丽的毅然离开显得多么的悲痛。导演把薇丽无疾而终的爱放在二战这样一个大环境下,借着战争的环境反应着当时社会女性的众多痛楚与无奈的遭遇。

电影中反复循环着莉莉玛莲,不同时间段随着当权者的意愿,他们对拉拉·安德森时而贬损,时而褒扬,忘却了这首歌便是在讲真挚的爱情,足以冲破了同盟国和轴心国的界限,传遍了整个二战战场。从突尼斯的沙漠到阿登的森林,每到晚上9点55分,战壕中的双方士兵,都会把收音机调到贝尔格莱德电台,去倾听那首哀伤缠绵的莉莉·玛莲。最后不顾安德森身体状况情况下逼迫她去演出,最终使其于夜色之下就此隐去不再见于世。影片有意将宣传媒介的物化同法西斯主义挂钩,这种强调暴力扩张精神开创历史确实有异曲同工之处

改编自1950年英国版本/莉莉玛莲处于出生国家政权吉祥物与“正义”联盟之子爱人间的尴尬位置,她自认为只是在唱歌,然而她的声音成为宣传/杀人工具(敌军以她之声音引诱德军),她的肉体成为凝视对象(慰问士兵时服装的变化,蝴蝶结),她的爱意无处寄放,她的面孔下流淌着投降宣言的广播,她甚至被双方都视为灾难而拒绝在外/罗伯特在坏掉的唱片机中困在莉莉的单句唱词里,宛若他停在对莉莉的过往片段回忆中,和莉莉的过往成为撕裂、崩溃的前信,所以复活后他选择放弃/《歌厅》最后女子含泪的歌唱,在《莉莉玛莲》中女子含泪歌唱后还有男子的成功演出,似是续写,似是预兆。

法斯宾德的《莉莉玛莲》其实可以算成他西德三部曲的第四部,这些晚期作品都在通过一个女性角色,创造性地重写民族历史。原型人物自传里极有可能存在真相与谎言或自我塑造的杂糅,而这正好符合情节剧一贯的自讽性。现代社会对于文化产品的消费在本片中与法西斯主义联系在一起,颇为勇敢的是,就连犹太人一边亦存在这种父权主义的操作。女主角的歌在这样的语境下愈发沦为文化符号,被滥用为宣传口径中的功能性存在,时而获吹捧时而获棒杀,而女主角自己则愈发消隐成镜中的虚假存在。此时,自然没有爱情的可能。法斯宾德的电影亦是在通过这种对情节剧的解构来点破电影媒介本身的商品和法西斯性。

作为德国女性四部曲之一,莉莉玛莲塑造了一个坚毅勇敢的女性形象,在战争的特殊时期,薇莉艰难的周旋于各种复杂的势力之间,一曲《莉莉玛莲》牵引起士兵们难以言说的思乡之情,婉转的曲调响起,舞台上的薇莉倾情投入,战场炮火连天血肉横飞,大量的平行隐喻蒙太奇无不强化着观众的视觉冲击。薇莉作为顶流歌星享受着舞台的聚光灯,看似前呼后拥,但薇莉从没有得到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真正思念的爱人。罗伯特的父亲设计让薇莉无法离开德国,德国的权贵又将她视为演出的工具,当一切尘埃落定,薇莉的躲逃使她没有接受审判,终于得以回到爱人的身边,拿着指挥棒的罗伯特神采飞扬,薇莉眼含泪光看着曾经的爱人,曲毕罗伯特的妻子为他献上鲜花,薇莉错愕的呆站在原地,随后薇莉走出大厅,好在高跟鞋哒哒的声音依旧清脆。

剧情很饱满精彩,看的时候就在想很可能是历史上有的真人真事,果然有歌曲人物原型,剧情很有张力,背景放在二战,男女主不同国别敌对国籍爱情遭遇了重重阻力,而女主演唱的一首战时名曲让人见识到了艺术的魅力和巨大影响力,而影片中每当歌曲响起就穿插着残酷血腥的战争场景,这对比蒙太奇真的太讽刺衬托震撼了,一边是硝烟战场一边是歌舞升平,一边是流血牺牲一边是华美绚丽,战争是残酷而自私的,人也是生而不等的,个人有个人不一的命运,这里的爱情才是战时爱情的经典范本,感情的忠贞不二加上结局的唏嘘难平,算是很经典了,而这个男主事业有成与未婚妻在一起的结局竟然觉得很理所当然,妻子和情人是始终是不一样的,虽然男女主的爱情是悲催了,但是毫无疑问这个结局更加现实符合人情,还有女主长相很有感染力

莉莉玛莲就像纳粹的邓丽君,而邓丽君就像台湾的莉莉玛莲。她们的歌都受到了军方的欢迎和喜爱。乱世下的爱情总是坎坎坷坷、命运多舛。莉莉玛莲是德国人,而她的恋人是犹太人。这在二战的背景下,就更为显得凄苦和悲情。不过不管过程多么艰难,本片的结尾至少是积极向上大团圆的。算是给足了浪漫和温柔!

我觉得薇莉和罗伯特的感情冲突就让人很无语,罗伯特这样“宝宝”型的男人居然会被薇莉这个热情奔放的歌手所喜欢,即便这个人会弹钢琴、有钱而且还是个有革命思想的人,但是在这些行为背后所折射出来的都东西都无法让人觉得这个男人有什么魅力可言,所以我无法理解这样的宝男居然能打动薇莉,果然就跟漂亮的女人一样而空有一副好的“皮囊”。而且这结局的结婚真的让人无语,前不久还在设法营救薇莉而几个镜头后就薇莉回到瑞士就看到罗伯特结婚了,这感觉就像塑料的一样,真的太无语了。当然这个片子的反战歌曲虽然意思简单但是确实很契合片子的主旨,另外薇莉唱得也真得很好听。

获得奖项

  • 第31届德国电影奖
    第31届德国电影奖
    提名:最佳女主角
莉莉玛莲演员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