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维雷将军(1959)

Il generale della RovereUP:2024-07-16

罗维雷将军

评分:8 导演:罗伯托·罗西里尼 编剧:因德罗·蒙塔内利 / 赛尔乔·阿米德伊 / 迭戈·法布里
主演:维托里奥·德西卡 / 汉斯·海西默 / 维托里奥·卡布里奥利 / 南多·安卓利尼
类型:剧情 / 战争
片长:132分钟地区:意大利 / 法国
语言:意大利语 / 德语
影片别名:德拉·罗维莱将军 / General della Rovere
上映:1959-08-30(威尼斯电影节)
IMDb:tt0053856

罗维雷将军简介

二战时期,,到处招摇撞骗,不料被德国一军官捕获,揭露其身份。格里为保其性命,和德国方面串通假扮已故罗维雷将军潜入集中营搜索情报。其间亲眼目睹及亲身经历了德国人的酷刑拷打,在最终时刻他觉悟,自愿同9名囚犯一并枪决,临终口中呐喊“意大利万岁”。
  本片主演维托里奥·德·西卡生于意大利,是二次世界大战后意大利新写实主义复兴中重要导演,而且是一位极具才干与魅力的演员。他的《偷自行车的人》(1948)是对战后意大利劳工阶级生活的深入研究,体现出一种自然风格。他在当时所具有的意义,从历史的观点来说是相当重要的。他早年致力于演戏,一九二三年首次在舞台上作职业性演出,二十年代时是一位相当受欢迎的舞台偶像与歌星。三十年代后,他又兼做导演。1942年导演的《孩子们在看》一片在他的导演生涯中有着重大的意义,被称为意大利新写实电影的先驱作品,其价值十分崇高。他的片子几乎都由查萨特尼编剧。他是意大利名副其实的影坛巨匠。
  本片导演罗伯特·罗西里尼是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大师,与朱赛普· 德·桑蒂斯、卢切诺·维斯康蒂、维托里奥·德·西卡同被誉为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四大主将。1945年对于罗西里尼来说是最值得骄傲的一年,他成功拍摄了《罗马,不设防的城市》。1949年,罗西里尼认识了演员英格丽·褒曼,双双坠入爱河。
  他们的女儿伊莎贝拉·罗西里尼曾经出现在50个国家的500种杂志封面的名模。1985年,因为参演《飞越苏联》(White Nights,1985)而正式打入美国影坛,次年在《蓝丝绒》(Blue Velvet,1986)的大胆演出更轰动一时,自此成为好莱坞的一员,曾与名导演马丁·斯科塞斯(Martin Scorsese)有过四年的婚姻,如今则与演员加里·奥德曼(Gary Oldman)在一起。

第34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原创剧本(提名)迭戈·法布里 / 赛尔乔·阿米德伊 / 印德罗·蒙特烈里 第20届威尼斯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金狮奖 罗伯托·罗西里尼

简评

沉闷的主旋律故事,前面大段的铺垫实在冗长。主演德西卡的表演相对其导演能力来说表现平平,与本片导演罗西里尼拍摄本片仅用了不到四周时间,分明是二人临时起意凑个电影节作品赚点儿钱花。

罗西里尼与德西卡两位新写实主义大师联手,以景深长镜头和实景拍摄为主,加上二战题材,基本还算新写实主义电影(虽然作为一个电影运动当时已经不复存在)。德西卡的表演非常有力量,让主角从骗子+赌鬼到将军+英雄的转变显得真实可信。剧作上也很有意思,前半部分颇有喜剧色彩(同时又被意大利当时的惨痛现实图景所冲淡中和),及至后半程,“罗维雷将军”才终于登场。监狱戏细节丰富,但挖掘力度不深,还是稍有遗憾的。一部典型的欲扬先抑的作品,剧作模式属于转化+自我救赎,也近似于基督教传统中的浪子回头故事(还有[圣经]中走窄路的教义)。此外,虚假身份(冒名顶替)或曰角色扮演也成了贯穿始终的母题,演着演着就让自己也真的相信了。最后,“罗维雷将军”拒绝了上校的阻止,决绝地闯入刑场,在远景中被一同枪决。(冰红深蓝)

从主题上说,从罗西里尼自己的战争三部曲之后,意大利电影就很少再有正面处理二战历史的作品。而这部片则通过一个骗子的故事直接展现了二战中意大利人的各种姿态,非常直白和辛辣。但从样式上看,拍这部电影的罗西里尼和十几年前的他已经不是同一个人了。这部片并没有一上来就把镜头对准街头、对准悲惨,相反,全片大部分时间在演戏,主角们硬生生地演出了一个又一个或精妙或烂俗的剧本,这无疑是被视为新现实主义旗手的罗西里尼和徳西卡开的一个巨大玩笑。即使罗西里尼自己并不承认,但很难不从这部片里看出他自己的某种自画像或自我反省:那个富家公子出身、为法西斯拍了三部宣传片的罗西里尼大约在某一时刻开始意识到他拍的这些都是假的,而真实不在别处,正在眼下。于是开始寻找这些真实,于是有了开天辟地的《罗马,不设防的城市》…

1943年的意大利,一个二流混子到英勇将军的完美转型,欲扬先抑得诚实可信也很难的,监狱场细节丰富但理解稍欠。整部电影主要是景深长镜头和实体拍摄为主,不愧是写实主义大师联手之作)最后一幕“罗维雷”决然闯入刑场高喊的那声“意大利万岁”像掷出一把的碎石,弥散开涟漪

直视他人耀目而不朽的意志,足以点燃角落中的小我,坦然走向死亡的生命启迪了沉睡的灵魂。尊严的沦陷模糊了将领与骗子的真实距离,便是云泥之别在民族意识的感召下也可化身一人,狭隘鄙陋之人也可堪为英雄,而决定精神是否高贵的从来都是良知的选择。对面的行刑人,开枪吧!怯懦的马尔蒂会在枪响后死去,而象征着「意大利万岁」的罗维雷将军却将永远与我的人民同在。“扮演”与“欺骗”仅一墙之隔,却在剧作牵拉下成为职业化的生存方式,起初有多鄙夷狡黠无情的赌鬼,最后一刻便会有多感佩决然牺牲的「无名之辈」。从意大利新现实主义走来的罗西里尼强化了现实背景下的戏剧性,以近乎寓言的方式演绎假戏真做的自我救赎,而德西卡的面庞也全然同时接得住油头粉面与挥斥方遒,美中不足的却是忽视了心理转变的刻画,好莱坞叙事模板下的英雄难免匠气。

这是一种类似圣徒得道的经历,如果仅以此或最后行刑时牧师的几句布道就以为这是一处宗教悲剧,是错误的。罗西里尼只是以一个有着浓烈宗教背景的导演完成了这部作品,它的主题依然是站在民族独立上的反战。作为叙事策略,罗西里尼的手法非常明显,但作为电影,那是一种情感。(观影时间:2021年3月16日;自评:;推荐指数:★★★★)

比起四五十年代最巅峰显然是力有不逮,时代的推移也让电影失掉了那种手持实景非职业的震撼人心。不过依旧不妨碍成为一部关于人物的大师级作品,其气质与《罗马,不设防的城市》一脉相承。

杰作!贝托鲁奇曾说:One can't live without Rossellini。我觉得此片甚至比战争三部曲还要卓越。它写得是一个油腔滑调、投机取巧的赌徒,最后变成一个英雄的故事。不像罗马不设防城市以及游击队的多线叙事,影片入木三分地刻画了这个角色,让我们感受到并且认可了一个虚伪恶劣的人身上也可以闪耀出的人性之光。这不是主旋律电影,而是与纳粹代表的人性至恶的势不两立,是人性救赎的伟大胜利。德西卡的演技丝毫不逊于他的导演。影片同样使用了很多新闻和纪录片段,并用蒙太奇或者叠印的方式并置起来,造成一种错觉。结尾牢房里的那段群戏调度很出彩。而纸条真的击溃泪点:“我最后的想法都是为了意大利万岁”。看的版本最后有两段花絮:该片参加威尼斯电影节的新闻片段以及一个预告片。

两位大师联袂奉上了一部新现实主义杰作。德西卡用出色的演技演绎了一个逢场作戏的赌徒形象,让观众的目光无时无刻都被他的行动吸引。罗西里尼则负责制造来自余光的现实主义景象,潜移默化地为德西卡最终的转变铺垫。正如监狱中那些来自四面八方的喊声,即使是满嘴谎言的赌徒也抵抗不了来自新现实主义真实的声音。

《偷自行车的人》《擦鞋童》《风烛泪》的导演维托里奥德西卡是本片的大男主,喜出望外,又一次欣赏了全能型艺术家的表演!但是整个故事并不十分吸引人,除了几个战争场面非常真实外,对于这题材来讲有点浅显,德西卡扮演的骗子恰巧认识纳粹军官,谎称能帮助被捕的意大利人逃离而从中获取钱财的故事,一度拆东墙补西墙,被识破后军官也不客气地送他入死囚,牢狱中他未套出反抗组织领袖被一并处死。

一个张口就来的骗子,遭到抓现行后被指派去冒充将军投入监狱,很具有戏剧冲突的设定。前半部分连续诈骗的部分拍得好,在谎言和真情之间游走。而后半部分开始冒充将军,却并未展现出利用骗子技巧,完全是国家民族的大义上身,思想性有了,可戏剧性削弱了。可以对比刘别谦的《你逃我也逃》,可以看到那部片中对假扮身份的利用就很充分。

啊原来这就是德西卡!的确也是当演员的好材料!一个骗子的境界升华和思想净化之旅。但谁又能说骗子就没有爱国心呢?说实话这片子一开始看得云里雾里的没太明白,倒是罗西里尼的风格。小心瞅了下不怎么正确的豆瓣简介才算明白点儿,可还是不懂男主怎么和德国军官搭上的!然后片尾那个终于现身的人和德西卡长得还那么像…特意睡饱了来的厅也没有很热还是一阵阵犯困…人物塑造很丰富了。意大利语德语交织。片中出现的3位女郎风格各异可真都是光彩照人!怎么演员表里都没有呢!维托里奥·德西卡作品回顾/延续去年诞辰120周年纪念。139分钟版没写是修复但画面很好。内嵌英偶尔意字,外拍黄中字。片子还是有点过长应该压缩。资料馆1号厅。约5成。今冬第二场雪后,辛丑年小西天倒二天放映。

获得奖项

  • 第5届意大利大卫奖
    第5届意大利大卫奖
    获奖:Best Production (Migliore Produzione)
  • 第26届纽约影评人协会奖
    第26届纽约影评人协会奖
    提名:最佳外语片
  • 第34届奥斯卡金像奖
    第34届奥斯卡金像奖
    提名:最佳原创剧本
  • 第20届威尼斯电影节
    第20届威尼斯电影节
    获奖:金狮奖 / 主竞赛单元 / 天主教人道精神奖 / 特别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