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子情(1981)

UP:2022-08-11

《父子情》(英语:Father and Son)是香港导演方育平执导的首部电影,由石磊、朱虹、容惠雯及郑裕柯主演。电影主题围绕香港六、七十年代低下层家庭生活下的一段父子情,讲述望子成龙的传统父亲与追逐梦想的儿子之间的矛盾对立,为社会写实文艺片。本片是香港新浪潮的代表作之一,1981年4月16日于香港上映,1986年9月24日于美国上映。荣获第1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电影及最佳导演两项大奖。在2005年,获香港电影金像奖协会票选为「最佳华语片一百部」之一。

父子情

评分:7.5 导演:方育平 编剧:张坚庭 / 李碧华 / 陈召
主演:石磊 / 朱虹 / 容惠雯 / 卢大伟 / 郑裕柯
类型:剧情 / 家庭
片长:97 分钟地区:中国香港
语言:粤语
影片别名:Father and Son / Foo ji ching
上映:1981-04-16(中国香港)
IMDb:tt0082428

剧情

银行职员罗山木因学历不高受尽社会冷落,服务了二十载的公司宁愿晋升经验较浅的高学历同事。深知学历的重要性的他因而一心希望儿子罗家兴努力读书,出人头地。然而家兴不仅不爱学习还经常惹祸,只是小学也转校了四、五次。父亲及家人年复一年的劝说与关心也不能感动家兴。会考放榜那天,二女儿家喜成功考上大学,但罗山木却只关心儿子有否考上。为了让中学毕业的家兴出国留学,父亲费尽心思,甚至剥削家中女儿的幸福。他叫大女儿找一个能够供弟弟到外国读书的男人结婚;又下令原本可以升读本地大学的二女儿停学工作。家兴对此却很反感,并背着家人报考艺员,追寻自己的梦想。

最终,家兴没有勇气和决心做「不孝子」,决定出国学习,以不负父亲的期望。但当他学习期满、返家前夕,父亲却因儿子留学归来高兴过度而心脏病发猝死。

角色

演员角色备注
石磊罗山木爸爸,任银行职员,重男轻女,一心望子成龙
朱虹罗妻妈妈,蓬头垢面的底层妇女
容惠雯罗家娣大女儿,被迫嫁给有钱人供弟弟唸书
卢大伟黄锦波
郑裕柯李羽田(幼年)罗家兴儿子,没有读书的天份,喜爱电影
殷善美龚意(幼年)罗家喜二女儿,学业优异但最终放弃读书去工作
张国明陈昕(幼年)吴绍冲孤儿,与家兴一样热爱电影
程可为老师
廖启智根叔(职员)

奖项

年份颁奖典礼奖项获提名结果
1982第1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电影获奖
最佳导演方育平获奖
十大华语片获奖
2005香港电影金像奖协会最佳华语片一百部获奖(第二十六名)

简评

凤凰也跟时代妥协了,向rthk的路子沉沦,sigh。是姐姐卖了自己、妹妹卖了前途供的男主读大学,但男主心里感动到的只有什么,父子情。其实妈妈多年来一直有说儿子不想读就算了,女儿考上大学她也高兴的加鸡腿,可惜她的意见等于空气,一切都天经地义是爸爸做主。这类所谓“表现社会真实”,连“揭露”都算不上,而是“正视”→“这就是真实学着接受和共存吧”,强化了思想枷锁的合理性,可是从前的左派电影对于这类不合理的“社会真实”,是用讽刺喜剧的手法表现出来,这样能让大家在思想上不以之为重负的甩脱那些传统糟粕观念,以自身的朝气走向开明进步,“向善向上”。不过全片看石磊的演技。朱虹算半背景板

香港新浪潮代表作,看多了70年代的楚原、张彻&古龙、金庸,以及李小龙的功夫片,突然来了几部将视点对准现代生活,讲述平民市井的日常与家庭关系,与邵氏的布景美学相比,真是令人耳目一新,自然质朴。只是在血缘亲族的描写上,港台与大陆简直是一脉相承。

两星半,全片仅仅展现父亲因为缺少学历而无法获得更高的社会地位,从而一直逼迫儿子放弃理想一路升学,甚至不惜牺牲自己女儿,所谓父子情就止步于此,如果矛头转向社会症结还可以接受,但是并没有,开头以回忆展开叙事,结尾也没有拉回来。此类故事还是得吹一句《似水流年》,那才是港版《秋日奏鸣曲》

寫實風格強烈,可以從其中看見不少香港五六十年代的社會問題與現象,如人口、住屋以及中文的地位等等。缺點正是在於「父子情」的體現上,父子之情永遠都是建立在家興對父親妥協,而父親從未理解家興的理想,甚至是當這家人的面無情嘲諷。倘若雙方都能相互諒解的話,更能符合「父子情」這個主題。

本片是新浪潮導演方育平的成名作,描寫父子之間的親情極為感人。本片雖然是文藝片,但卻親切而自然寫出親情,且父子之間的刻畫十分感人,編導把一個低級文員望子成龍的平凡故事講述得絲絲入扣,進一步發揚和繼承了香港粵語長片時期的倫理道德和內涵,優雅而充滿了中國式的人倫感情,此片奪得第一屆香港電影金像獎的最佳影片和最佳導演,也是鳳凰公司的花旦朱虹的息影作。

故事真实鲜活,典型的中国式家庭关系,父子关系,人物刻画得有血有肉,男主角小时候的顽劣青年时的自私让人生厌,女儿们为了父亲和兄弟的私心而牺牲自己让人心疼,父亲的以儿为尊大概就是他的望子成龙心愿终生没能实现的原因和代价吧(底层人的眼界和维度,挣扎和无奈通过影片暴露无遗)但影片的节奏和情节比例失衡,儿子对父亲的情感的体悟,转折和表达都比较生硬,尽管理解以飞美国的镜头作为对失根的隐喻,但虎头蛇尾即视感太强了…

承继了香港5、60年代家庭苦情伦理片的很多叙事元素(如《父与子》《父母心》《儿女经》等),同时也延续了方育平做电视编导时所拍剧集《狮子山下》一贯的平民视角,将父子矛盾、家庭亲情、个人成长交织以时代更替,相信亦有导演本人的一点自传意味。影片以回忆展开,但却有头无尾,最后将画面定格在飞机起飞中,似是把回忆永远停滞在过去,而不再回到现实,徒留几分感伤。本片在第一届香港电影金像奖五个奖项中获得最佳影片、最佳导演两个核心奖项,同时《胡越的故事》也被授予最佳编剧,足见当时香港电影界对“新浪潮”的重视与推广。

勉强两分,看睡了两次。这个父亲的核心诉求就是让儿子尽量念书,为此操心努力多年,找各种学校、让长女变扶弟魔什么的,这种男性形象可对应东亚电影里吃苦耐劳为家庭奉献的女性形象(比如张毅《我这样过了一生》)。但这个角色写得不好,他让儿子就学的动机只有一笔他因为学历低而难得升迁做解释,其实基本等于没有动机,他连篇累牍逼儿子上学的表现看上去就只剩固执、粗暴,演员长相酷似癞蛤蟆,性格上又没什么有趣的设计,令人厌烦。儿子那边从小对影视有近乎本能的偏好(估计有编导自述的痕迹),于是免不了和父亲对撞,但整个处理也是没什么戏剧化的写实基调,演员又木讷,导致这对父子看上去关系寡淡,片名《父子情》倒不知情在何处。本片在金像奖上颇有收获,是那个年代年轻电影人团结互助的一个遗物。这部和《忌廉沟鲜奶》一样也有卓别林元素

看前半段还以为是港版低配四百击,后半截成了微博气人社情故事,但未尝不真实,而且扭转了对倒叙开头的看法,很是有意思——看小孩顽皮时想着开头知道他后来会有出路;看青年被逼时想着开头原来父亲终究绑架了全家去圆自己的执念。可气可叹。爸爸在火场找人那处节奏慢下来很厉害。方育平电影里的男主角总是说不标准粤语。

回顾式故事讲述,从小到大的苛刻、严厉、期望和宠爱之间慢慢成长的孩子,一点一点理解了父亲的痛苦;传统家庭观念下的父亲,永远第一的位置,支配家里的一切,男尊女卑的想法也是很露骨的表现出来了;机场送行的场面,感触最深,一家人一起的期望和要求,都像正在起飞的飞机一样吧,悬挂在空中一般。

第一届金像奖最佳影片。没有刻意煽情,但也很寡淡,香港新浪潮时代的电影,主打一个底层的真实。繁华都市只是别人的世界,反映的全是贫苦大众的心酸。父母大多望子成龙,但偏执到极致的重男轻女,牺牲了俩姐姐去供不成器的儿子读书,颇有点赶鸭子上架的味道,更是为那个已经考上大学的二姐不值。站在几十年以后回看,成为艺人也未尝不可,但老派的父亲骨子里还是瞧不起戏子的。听口音也是外地移民,深受没有文化的苦。虽然演员表里把廖启智摆在前列,其实在里面只有一个点饮料的龙套角色。

七十年代末期,国际形势动荡不安,香港经济高度发展和腾飞、独立电影制片机构的风起云涌,具有正义感的影视工作者鄙弃“四头”(噱头、拳头、枕头、鬼头)影片而开拓新路。一批从国外电影学院毕业回港并从事电视编导工作的年轻导演,他们本着对电影的热诚,及年青人的独特创意和社会触觉,拍摄出了一批完全不同于传统香港电影的充满个人色彩的新潮电影。导演将人际关系、社会问题、家庭及香港文化纳入为题材,为当时的香港电影带来一片新景象。

获得奖项

  • 第1届香港金像奖
    第1届香港金像奖
    获奖:最佳影片 / 最佳导演
  • 方育平 Allen Fong 方育平 Allen Fong导演
  • 卢大伟 David Lo演员
  • 廖启智 Kai Chi Liu演员
  • 程可为 Ho-Wai Ching演员
  • 朱虹 Hong Zhu演员
  • 石磊 Lei Shih演员
父子情演员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