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子来了(2000)

UP:2022-06-18

《鬼子来了》是一部由中国导演姜文执导,由姜文、姜鸿波、陈强、陈述、香川照之和泽田谦也主演,改编自尤凤伟的小说《生存》,影片以一种独特的视角来反映抗日战争期间,河北一名小村农民和日本军人之间的一段故事。

鬼子来了

评分:9.3 导演:姜文 编剧:姜文 / 史建全 / 述平 / 尤凤伟
主演:姜文 / 香川照之 / 袁丁 / 姜宏波 / 丛志军 / 李丛喜 / 泽田谦也 / 李海滨 / 蔡卫东 / 陈述 / 陈莲梅 / 史建全 / 陈强 / 宫路佳具 / 吴大维 / 梶冈润一 / 石山雄大 / 述平 / 姜武
类型:剧情 / 喜剧
片长:139分钟 / 162分钟(戛纳电影节)地区:中国大陆
语言:汉语普通话 / 日语 / 唐山话
影片别名:Devils on the Doorstep
上映:2000-05-12(戛纳电影节)
IMDb:tt0245929

故事梗概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河北挂甲台村的农民马大三(姜文饰)在日本人的统治下过着平静的生活。一个晚上,游击队绑架了日军陆军士兵花屋小三郎(香川照之饰)和翻译董汉臣,把他们捆绑塞入麻袋放在马大三家里,并吩咐马好好看管,几天后的大年三十来带人。马大三和村民战战兢兢地看守两人,然而很多天过去了,并没有人来。花屋要董教他骂人的中国话,希望激怒村民以身殉国,董假意答应,但教他的却是“大哥大嫂过年好!你是我的爷,我是你的儿”。花屋小三郎和董汉臣数次发出求救信号,皆被村民化解。半年过去了,村民们担心事情暴露,却又不敢把花屋等放了,也不敢动手杀人,于是请前清的刽子手一刀刘(陈强饰)来结果花屋。然而在长城断壁之间,一刀刘未能成功杀人。

马大三最终被董汉臣说动,把花屋和董送到了日军宪兵队驻地,以换取粮食。日军宪兵军官酒冢猪吉是花屋的同乡。他表面上对马等人客气,但背后指责花屋让皇军蒙耻并殴打了他。宪兵队整队去马的村子里和村民联欢送粮,因村民的以下犯上和日军的兽性,宪兵队屠杀了整个挂甲台,整村人除了外出接女友鱼儿(姜鸿波饰)的马大三均被日军杀死。花屋之后准备切腹自尽,被酒冢拦住。酒冢告诉他战争其实已经结束,日本已经投降了。

国民政府军来接收,酒冢猪吉等投降被关押,董汉臣作为汉奸被处决。马大三假扮香烟小贩,举起斧子杀死两个买烟的战俘,并冲入日俘营杀人报仇。在国军捉捕马之后,高少校宣布为了维护法纪,令酒冢持日本武士刀将马斩首示众,酒冢转而命令花屋执行。花屋手起刀落,马大三人头落地。

演员

  • 姜文 饰 马大三
  • 香川照之 饰 花屋小三郎
  • 袁丁 饰 董汉臣
  • 姜鸿波 饰 鱼儿
  • 陈强 饰 一刀刘
  • 蔡卫东 饰 二脖子
  • 史建全 饰 四表姐夫
  • 丛志军 饰 五舅姥爷
  • 李丛喜 饰 六旺
  • 陈述 饰 七爷
  • 陈莲梅 饰 八婶子
  • 泽田谦也 饰 酒冢猪吉
  • 宫路佳具 饰 野野村耕二
  • 吴大维 饰 高少校
  • 姜武 饰 行刑队员
  • 述平 饰 行刑队长
  • 周海超 饰 小碌碡
  • 李海滨 饰 我
  • 徐海东 饰 得儿头
  • 白云生 饰 六旺爹
  • 杜世儒 饰 得儿头爹
  • 贾幼然 饰 说书艺人甲
  • 王义和 饰 说书艺人乙
  • 长野客弘 饰 日军老电话兵
  • 鱼见亮介 饰 日军小电话兵
  • 井上弥生 饰 日军妓

配乐

影片中多次出现日军军舰行进曲。

荣誉

  • 2000年,第53届戛纳电影节,获主竞赛单元-评审团大奖;并获主竞赛单元-金棕榈奖提名
  • 2001年,夏威夷国际电影节,亚洲电影促进联盟奖
  • 2003年,电影旬报最佳奖、最佳外语片导演奖、最佳男配角奖
  • 2003年,每日电影奖,最佳外语片

争议

小说原作者尤凤伟称“电影对原小说的创作主题、故事细节、人物性格等方面都作了扭曲窜改……这种行为破坏了原作完整性”。

互联网上流传的“广电总局意见”称,由于国家广电总局认为影片“违背历史、没有严格按照电影局的意见修改剧本,突出展示和夸大了中国百姓愚昧、麻木、奴性的一面;另一方面,不仅没有充分暴露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本质,反而突出渲染了日本侵略者耀武扬威的猖獗气势,由此导致影片的基本立意出现严重偏差”,该片没有能够在中国上映。

该片在2000年5月21日获得第53届戛纳电影节评审团大奖。2002年日本“每日电影奖”评奖中摘取最佳外语片大奖,在日本引发了对战争和人性的深沉思考。
2015年,《鬼子来了》在央视网、优酷网络播出。

简评

不愧是鬼才导演姜文,和《霸王别姬》齐名的中国大陆最好看的电影。聚焦于抗日战争,却没有亢奋的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只有赤裸裸的讽刺和戏虐又绝望的笔触。姜文细腻的描绘了日军华北占领地中国农民的日常生活,黑白的影像和幽默的剧情造成鲜明对比,农民私藏鬼子的互动性和语言不通都把看似“严肃”的历史演绎成笑剧,更可贵的是电影没有非黑即白的绝对性,对八路军、中国农民、汉奸、鬼子都避免了刻板印象,赋予了人性的多重性,在笑声背后是无尽的悲剧下的心酸,深刻讽刺了中国农民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和日本军国主义的盲目性,正是农民的劣根性导致他们在动荡的社会世局中走向不可避免的灭亡。更可笑的是,这部在戛纳电影节拿了评审团大奖的电影在日本公映却在大陆成为禁片。如果我们不能像姜文一样平静客观的审视过去,那我们永远不能给历史平反。

显然是爱国的,不然不会拍一部抗日题材的电影,战争片本身就是反战的。不敢正视历史,因为真实的历史是丑陋的,前期靠国民党,后期靠苏美,战争结束之后也打不过,要跑25000里,至于清后新中国初期的农民,愚昧无知,善良纯朴,优柔寡断,蹬鼻子上脸,这群农民显然不足以影响战争的结果,为胜利所做的贡献也就百分之1到10%吧。历史规律也向来如此,传统农耕社会的国家包括原住民,完全无法与有工业革命的国家抗衡,美国之所以能建立,是英国早期的殖民者在北美对印第安原住民进行了惨无人道的种族灭绝,加拿大也是一样的,英法共同侵略,只有少部分因纽特原住民存活了下来。大炮是用来丈量国土面积的。尊严只在剑锋之上,真理只在大炮射程之内。唯有自身强大才能活的有尊严,感谢此时此刻我的国。

上午终于一次性完整看完姜文的《鬼子来了》,劣者认为本片应当是华语电影中荒诞喜剧及抗日片的双重天花板作品。被影片中两个些许对立的核心:“民族反思和勿忘国耻”所震撼!本片不同于传统抗日作品,不再是单一的军民合作共抗鬼子,更不同于抗日神剧的轻浮,而是换个角度以村民生活为主体的形式进行另类深度表达。不仅让观众感到对日军屠杀行为的震撼和愤恨,同时展现出的国民性反省也非常有力!全片两个小时多几乎都是黑白,直到最后马大三脑袋落的几秒钟逐渐变成彩色,最后定格的红色画面代表了鲜血和觉醒,这段无疑是国产电影最具创意和力量的结尾……同时也让我坚定了自己的一贯看法:电影的编导演重要性排序,编剧大于导演大于演员!在本部电影极其漫长的创作过程中,姜文一人身兼编导演三角,且都表现出无与伦比的天赋,姜导怎么能不算是天才呢?

一个全新角度展示的抗战电影,与以往拍摄类型完全不同,它将民族人性和日本侵略融合在一起。影片的前边,基本都属于铺垫,展现的细节是日本沦陷区顺民的生活。他们不会去想着民族大义、国家大事,他们只关注能不能吃饱肚子,他们有自己的淳朴善良,也有驽钝狭隘、自私自我。一件很容易看透本质的事情,在他们的眼中却变得犹豫不决、极其复杂。他们不敢杀敌人,宁愿相信谎话,相信残忍的侵略者会和他们做朋友做交易,直到最后得来残忍的杀戮。影片最后,当马大三拿着砍刀挥向自己仇人之时,他终于做了一回真正的男人。讽刺的是,他不但没有杀死仇人,反而被仇人所杀害。这种强烈的反差,又上升到了对国民政府的讽刺,让我想起了冈村宁次在庇护下逃避了审判而善终。那几声驴叫,象征着贫苦的农民,在上位者眼中,没有丝毫地位,如同牲口一般任意奴隶。

作为豆瓣评分最高的抗日电影,全片采用黑白摄影但又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黑白片。一般来说抗日题材的电影基本上会强调军民一心、勇抗侵略,扩大战争的残酷性与真实性,但姜文反其道而行之,他则聚焦在底层人民的抗战生活上,从侧面突出了战争的荒诞性,使用黑白摄影会让观众不会聚焦于影片色彩,而在于探究故事的内核,姜文同时运用了极度风格化的语言来串联影片的线索,这种大起大落的视听给人极大的震撼,使观众把重心聚焦在对话上。黑白片剥离了色彩让打光更加集中,可以真正将观众的视线聚焦于人物,以此来探讨“人”对于抗战的重心。对于战俘,我们究竟是杀害他还是善待他,这样一个问题给了马大三和挂甲台的村民,我们可以看出农民是善良的,他们不希望由于战争带来的灾难,可就是这样日本战俘还是出卖了村民们的良心导致屠村,这样的讽刺也是别有用心

这片子一时难以评价,太震撼了。国人都应该看一看。45年日军投降前夕,一群农民莫名其妙收到嘱托看管日军及翻译两个俘虏,既要防止他们逃逃跑,又要防止他们寻死,因此上演了啼笑皆非的情节。而后情节迅速反转,最后村里人抓阄决定一人来杀死俘虏,主角马大三被选中。看惯了杀人如切菜的影视剧的人们(包括我),一时纳闷,杀个日本人有有何难,再回神一想,这是要杀人啊,普通人如你我马大三,也就能喊个操,真干不了。最后给人送回去,还相信日本来能换粮食。天真也好,纯真也罢,最后在日军村民大联欢之后迎来极度悲惨的日军屠村。而后天皇投降,日军成战俘,侥幸逃生的马大三在日军战俘营前摆摊卖烟,抓住机会拿起斧头狂砍日军,为村名报仇,后被国军抓获,由日军行刑。脑袋落地,大仇得报,含笑九泉。围观行刑的百姓如同过年。

如果一定要按照套路问一句《鬼子来了》这部禁片想要表达什么,我思忖良久,竟然一句话都总结不出来,汗颜的是作为一个浅陋的观影人,只有挂甲台燃起的熊熊大火和末尾姜文发疯的斧头,才让我意识到这并不是一部所谓战争喜剧。而让我无语凝噎并找不到“中心思想”的关键,应该就是电影视角,没有主旋律,没有家仇国恨,也没有名族大义,有的只是以每个人的本能让情节展开,你想不出什么辞藻可以形容本能这件事,因为侵略、抵抗,谄媚、气节……都是发乎于本能,发展于和情境的化学反应,得到的产物我们又以个人想要达到的目的而给予它各种色彩,所以《鬼子来了》是黑白

后劲儿太大了,一整晚都还在最后的故事里出不来,有些事情确实很难想通。比如前半部分两个要吃鸡的日本兵的对话里,上对下问:“如果是让你去要你会怎么做?”小兵说:“那个,请问能给我一只鸡么?”最后却被他上级打脑袋亲身指导如何暴力抢鸡。这个片段虽然很小,但总不住得是我在想,在从一个文明人退化到帝国主义杀手到底需要多快?他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同理心和正常思考的逻辑又退回到了哪儿?同样的,后面小三郎被养半年脱离极端法西斯环境后有短暂人性的回归,却归队后迅速变回刽子手,这其中真心让人想不通。看完之后还是觉得,改朝换代多少次,苦的总是老百姓啊马大三最后个人主义的叙事和宏观叙事发生矛盾后,最终以悲剧收场,可是百年后,谁又会记得,他的愤怒和仇恨是为了给全村报仇呢

有人说好电影是要有回味的,“鬼子来了”就是这么一部令人无法停止回味的电影;无论是黑白胶片的使用,还是最后人头落地时镜头的那一滚,都一个创作者心动,强压下嫉妒的心情,夸一声姜文独到;更何况还有前半部里的“大哥大嫂过年好”。花屋小三郎明明就是个好人啊,可他的长官就不是吗?人类、人类,血海深仇在那,又哪来的平等?明明就是主客有别,明明就是有色眼镜,也许,姜文想说的就是“这才是人性”吧。抗日、抗日,是国共的抗日,是高挂的四张头像的抗日,又有谁真的在乎老百姓的辛酸;老百姓,依旧笑骂里当故事,谁给粮食谁就好,马大三啊马大三,人头落地,嘴角挂笑(孝);满目的嘻嘻哈哈,眨眼的恩将仇报,没一个好东西,什么世道;也罢也罢,追随那一夜的乡亲父老,含笑,含笑。

姜文导演抗日巅峰作品,在国内没有几部作品可以和这部相提并论,但可惜被禁。在本片画面几乎全程采用黑白色,在最后马大山头落地时才采用带色彩的画面,这更能体现当时的时代现象,增强代入感。在这部影片中 1:百姓对“我”表现了一定的惧怕,“我”说年30取人失言(根据推测大概率是中国共产党),但与现实中亲民的党形象不符2:在被俘日军和汉奸董与百姓签约后带鬼子部队海陆军队一起吃饭的一段,真实的反映了鬼子的残忍也侧面反映百姓的无知,更表现了当时百姓的爱国情多次将不做汉奸挂在嘴边。(影片中一位老人多次说将鬼子汉奸给掐死,在最后也拿猎枪去杀鬼子,这个形象更突出了中国百姓对鬼子的恨)3:在影片最后国民党竟然让日本俘虏拿刀杀掉马大山,原因竟只是马大山杀死日本俘虏真是可笑至极的国民党军官。

前半部不合理的地方是前置条件:送鬼子来的人高高在上,语焉不详,听语气又听不出当时情况很紧急,就不能先把计划想完整点,这不是坑普通老百姓么,拿枪指头明显就是对老百姓不信任,那还敢放下人就走,还准备多放几天,拿着那种枪的人干这事不对劲吧,脑子呢?后半部的问题是,我无论如何也想不明白,竟然敢把关了半年,其间被打过骂过,管杀管埋,身上带一官半职的鬼子放虎归山,正常人真干不出这事,一村子人竟然都觉得没问题……如果真的要谈民族劣根性,我宁可相信再善良再愚笨的老百姓在被逼得没办法的情况下,为了有个活路,会选择杀人灭口,毁尸灭迹,也比放人走合情合理。最后助纣为虐的中国翻译和报仇雪恨的老百姓都被国军处死了,背着人命的日俘却受到保护,崇洋媚外的反动派果真是烂泥扶不上墙,只会迫害自己人

2023/10/3凌晨看完的电影,想看姜文来的,第二天看完之后要留点痕迹要不然就白看了,但是缺说不出来什么话,小鬼子来了和我我已经过世的老奶奶描述的很像,小鬼子不多,但是糟蹋人和东西,四万万中国人,一盘散沙而已。农民吃饱穿暖就很不容易了,游击队,各方力量下来到了小村子,唉,没有一个时间上的概念,不知道1945年,日本会投降,他们以为还是像老一辈一样过完一生在这个村,可是战争非常的不讲情义,不懂人情世故,不讲儿女情长,只是工具,资本主义下灾难的外迁,那个时候国家的概念还没有,建国后,全国各地有了领导,现在才能看到那么繁荣富强的中国,我们不单单是看到一些抗日神剧杀鬼子的痛快更要谨防日本左倾帝国主义,无论如何日本还没有道歉,日本战犯还没有追究责任,一切美好都在表面,大刀向鬼子头上砍去!

获得奖项

  • 第76届日本电影旬报奖
    第76届日本电影旬报奖
    获奖:Kinema Junpo Award —— Best Foreign Language Film Director
  • 第54届戛纳电影节
    第54届戛纳电影节
    获奖:法国文化奖-年度外国电影人
  • 第52届戛纳电影节
    第52届戛纳电影节
    获奖:评委会大奖
    提名:主竞赛单元
  • 第53届戛纳电影节
    第53届戛纳电影节
    获奖:评委会大奖 / 法国文化奖-年度外国电影人
    提名:主竞赛单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