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德勒的名单(1993)

Schindler's ListUP:2022-06-26

《辛德勒的名单》(英语:Schindler's List)是一部1993年上映的美国黑白电影,它讲述了一个德国商人奥斯卡·辛德勒拯救犹太人的故事。这些被救的人大都是波兰犹太人在二战时期的逃难者。犹太人大屠杀时期,辛德勒将他们召集到他的工厂里面干活,以此帮他们避难。该片由斯蒂芬·斯皮尔伯格执导,改编自澳大利亚小说家托马斯·肯尼利的小说《辛德勒的方舟》。片中由连姆·尼森饰演奥斯卡·辛德勒,拉尔夫·费因斯饰演德国纳粹党党卫队军官阿蒙·歌德(英语:Amon Göth),班·金斯利饰演辛德勒的犹太人会计伊萨克·斯特恩。

辛德勒的名单

评分:9.6 导演:史蒂文·斯皮尔伯格 编剧:托马斯·肯尼利 / 斯蒂文·泽里安
主演:连姆·尼森 / 本·金斯利 / 拉尔夫·费因斯 / 卡罗琳·古多尔 / 乔纳森·萨加尔 / 艾伯丝·戴维兹 / 马尔戈萨·格贝尔 / 马克·伊瓦涅 / 碧翠斯·马科拉 / 安德烈·瑟韦林 / 弗里德里希·冯·图恩 / 克齐斯茨托夫·拉夫特 / 诺伯特·魏塞尔 / 维斯瓦夫·科马萨
类型:剧情 / 历史 / 战争
片长:195分钟地区:美国
语言:英语 / 希伯来语 / 德语 / 波兰语
影片别名:舒特拉的名单(港) / 辛德勒名单
上映:1993-11-30(华盛顿首映)
IMDb:tt0108052

情节介绍

电影情节于1939年德国发起的犹太大移民开始。那时二战刚刚打响,克拉科夫周围的波兰犹太人被要求到克拉科夫集中。同时,来自摩拉维亚的奥斯卡·辛德勒以一个德国商人的身份,来到这个城市,以求发战争财。辛德勒是纳粹党党员,经常对德意志国防军和党卫队的官员大笔大笔地进行贿赂,以便获得更多的采购权。辛德勒在军方的赞助下开办起军用餐具厂。他自己并不太了解如何经营企业,但后来他遇到了合伙人伊萨克·斯特恩。此人是克拉科夫犹太委员会的官员,熟悉犹太人商人圈子,与该区的黑市有联系。犹太商人借给辛德勒办厂的资金,但只要求获得较小部分的回报分成。工厂开办后,辛德勒负责去取悦纳粹党,获得了“Herr Direktor”的头衔,斯特恩则负责处理一切管理事务。辛德勒以可以少给工钱为由招聘犹太波兰人而不要一般波兰人(其实所谓的“工钱”工人们一分拿不到,全部都要上交给党卫队)。辛德勒工厂里的工人可以走出犹太区。斯特恩费尽心思伪造文书,让尽量多的人表面上看起来符合“对德国打仗有利”这一条件,获得进入工厂的资格,免受残害或被拉到集中营受苦。

压机操作员鲁荣斯坦曾经在党卫军手下险些丧命,登门感谢辛德勒的雇用,表示他会继续努力工作;但党卫军叫工人铲雪,发现鲁荣斯坦只有一只手臂,将其枪毙。伊萨克·斯特恩被送上前往集中营的列车,但辛德勒威胁列车管理员,把列车截停,救下伊萨克。

随后,党卫队中尉阿蒙·歌德(英语:Amon Göth)来到克拉科夫,开始对新建的普拉佐集中营进行监管。集中营刚落成,他就开始对犹太区进行清算,发动大量部队清理房屋,杀害任何反对或不合作的人,以及老人和弱者。辛德勒在山丘上和女友目睹了大屠杀的场面,深受影响。尽管如此,他仍然继续通过被抓到普拉佐集中营的斯特恩贿赂取悦歌德,巴结党卫队。辛德勒通过贿赂歌德获得批准,为工人建立子营的机会,以此保护他们不被胡乱杀害。一名女子找到辛德勒,请求他把父母查娜·鲍曼和雅各布·鲍曼从集中营救到工厂,辛德勒断然拒绝。辛德勒在集中营看望斯特恩时想起此事,通过贿赂救出了鲍曼老夫妇。辛德勒与歌德聊天,谈起权力是赦免他人。歌德受其影响,减少了杀人。

随着时间流逝,辛德勒开始着手斯特恩提出的拯救行动,尽可能多地保住工人的性命。战争不断进行,歌德接到从柏林传来的命令,要求他挖出并焚毁所有在克拉科夫被杀的犹太人的尸体,把剩下的犹太人(包括辛德勒工厂的工人)转移到奥斯维辛集中营。

辛德勒已经赚够了一辈子花不完的钱,一开始,他打算的是带着自己的钱财离开克拉科夫。然而,后来他放弃了这么做,并劝说歌德准许他买下工人回摩拉维亚的老家,不要对他们进行“最终解决”(此时,“最终解决”正在波兰大举开展)。歌德最终默许,但要辛德勒为每个工人付出高昂代价。辛德勒和斯特恩打印了一张工人的名单,上面的人都不会被送往奥斯维辛。

这份名单上的人,都是辛德勒所谓的“技术娴熟”的工人的名字。对于普拉佐集中营里的人来说,自己的名字在不在这个名单上意味着生死之别。几乎所有名单上的人后来都被安全转移。然而,搭载妇女和孩子的那列火车意外地开到了奥斯维辛,车上的人被带到传言的“毒气室”。但那只是虚惊一场,其实是澡堂,她们在里面冲洗了身体,如释重负。但第二天,这些人就被要求排好队,开始接受约瑟夫·门格勒医生的体检。同时,辛德勒立即火速赶往奥斯维辛,用钻石贿赂集中营的司令官,要求释放那些妇女。然而,就在问题快要解决,妇女们搭上前往布林利兹的火车的时候,几名党卫队军官试图扣留并阻止小孩离开。辛德勒告诉军官们,他需要这些小孩纤细的手来擦亮炮弹的内侧,没有他们工厂无法生产。他最终说服了军官,小孩们得以释放。当妇女们到达布林利兹时,辛德勒制定了一些规定,对党卫队分配给工厂的看守人员进行严格管控,禁止他们进入生产区。他准许并鼓励犹太人过安息日。为了让工人得以存活,辛德勒花了大量的钱财贿赂纳粹党官员,并从其他工厂购买炮弹。工厂经营的七个月里,没有生产过一颗能打的合格炮弹。后来,辛德勒在她妻子弥撒祭祀时,告诉她是他生命中唯一的女人,做出了他先前拒绝作出的让步,妻子也到他工厂里开始帮忙。随后,二战欧洲战场结束,德意志国防军投降,辛德勒也耗尽了所有的积蓄。

尽管党卫队看守接到命令清算布林利兹的犹太人,辛德勒劝说这些士兵以人的身份而不是以杀人犯的身份回家。在他整理好行装,和他的工人们道别时,工人们递上一封为辛德勒辩解的信,以及一个用工人的金牙秘密打造的戒指,戒指上刻有塔木德里的一句话,“拯救一个人的性命,就是拯救整个世界”(Whoever saves one life saves the world entire)。辛德勒为此深深触动,但同时感到莫大的羞愧。他觉得自己明明可以把金质党徽卖了,把车卖了,甚至是省食俭用地生活,以赚取更多资金来救更多的人。他不停抽泣,不断念叨他本来能救更多的人,最后泣不成声地伏在斯特恩肩上,工人们纷纷围上前抱住了他们的救命恩人。就连他在和妻子一同离开的时候,辛德勒也不停地在后悔,而人们默默尾随辛德勒,目送着他直到尽头。

辛德勒救下的犹太人在工厂大门外睡了一宿,被第二天的日光照醒。一位苏联士兵前来宣布犹太人已由红军解放,并给他们指向通往附近村庄的道路。随后,这些犹太人顺着指向的路去村庄寻找食物。

接下来的镜头描述了战后发生的一些事情,比如歌德被绞死,辛德勒后来的发展等。这些镜头快速闪过后,电影回到了犹太人走向村庄的画面。随着画面中人群并排朝向镜头走动,黑白渐渐变成了彩色,画面中的犹太人也变成了活在当代的犹太人。这些人正走向辛德勒位于耶路撒冷的坟墓,这也是辛德勒想要安息的地方。电影结束的时候,展现了当年辛德勒工厂工人由他们的扮演者手拉手陪同在墓碑上放石头的画面。这是一种犹太传统习俗,用于表达对逝者的恩谢。由于斯特恩在1969年就已经去世,班·金斯利由斯特恩的遗孀陪同。另外其中也包括了辛德勒的夫人爱蜜莉,影片最后的字幕中说道,该片公映时,仍存活的波兰犹太人人数不足4000,而全世界的辛德勒犹太人和他们的后代总数加起来超过了6000。影片最后一幕中,连姆·尼森(没有露脸)在墓碑上放上一对玫瑰花,站在一旁,陷入深深的思绪。

影片结尾处打上了“谨以此片献给六百万遇难的犹太人”的字幕,画面在犹太人墓碑做成的道路中渐渐变暗,直到全黑。

主演演员

  • 连姆·尼森– 奥斯卡·辛德勒,德国纳粹商人,拯救超过1100名他工厂里的犹太人。
  • 班·金斯利– 伊萨克·斯特恩,辛德勒的会计、辛德勒名单的编辑人,生意伙伴。
  • 拉尔夫·费因斯– 阿蒙·歌德(英语:Amon Göth),片中的主要反角。歌德是一名党卫队军官,被安排修建、管理普拉佐集中营。辛德勒和他拉拢关系,但随着影片进行,他开始怀疑辛德勒的真正意图。
  • 艾伯斯·戴维斯–海伦·希尔施,年轻的犹太女子,歌德的管家。歌德对她抱有好感。
  • 卡罗琳·古– 艾米丽·辛德勒,辛德勒的妻子。
  • Jonathan Sagall – 波德克·费佛伯格,和妻子一同幸存了下来。他一直向辛德勒提供黑市商品。

制片过程

发展

辛德勒犹太人波德克·费佛伯格将传播救命恩人的故事视为他一生的使命。费佛伯格在1963年时曾尝试与米高梅合作拍摄一部传记电影来纪念奥斯卡·辛德勒,并想要霍华德·科赫来编剧,但最终未能如愿。1982年,托马斯·肯尼利在和费佛伯格见面后出版了《辛德勒的方舟》。美国音乐公司(MCA)总裁Sid Sheinberg给斯蒂芬·斯皮尔伯格寄去了一份《纽约时报》上对于这部小说的评价。斯皮尔伯格对辛德勒的事迹感到震惊,还开玩笑地问这是不是真事。斯皮尔伯格“被辛德勒矛盾的本性深深吸引,……这是一个关于纳粹人拯救犹太人的故事,……到底是什么力量能让这样一个人突然之间就愿意花光所有积蓄来救这些人的命呢?”斯皮尔伯格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引起环球影业的关注,他们愿意花钱买下该小说的版权。1983年,斯皮尔伯格与费佛伯格见面。费佛伯格问斯皮尔伯格:“求求你了,你什么时候才能开拍啊?”斯皮尔伯格回答道:“还要等十年。”(在片尾,费佛伯格被以“Leopold Page”的名字冠以顾问的头衔。)

斯皮尔伯格自己并不是很确定,他是否已经成熟到足够拍一部犹太人大屠杀的电影。拍摄计划一直徘徊于“他那羞愧的良心”。斯皮尔伯格曾想让给罗曼·波兰斯基,但对方没有接受。波兰斯基的母亲在奥斯维辛惨遭杀害,他自己也曾经在克拉科夫犹太人区生活过。但波兰斯基最终还是在2002年导演了一部属于他自己的犹太人大屠杀电影——《战地琴人》。斯皮尔伯格还将拍摄机会提供给薛尼·波勒和马丁·斯科塞斯。然而,斯皮尔伯格也不确定是否要让马丁·斯科塞斯执导本片,他后来说:“我差点就把为我的孩子、家庭留点什么的机会放走了”。斯皮尔伯格最终在1991年给了斯科塞斯重拍《恐怖角》的机会,让自己来拍摄本片。导演比利·怀尔德表达了对于拍摄本片的兴趣,想要把它作为“对我曾在奥斯维辛受苦受难的家人一个纪念”。

斯皮尔伯格在听说波斯尼亚种族大屠杀,以及了解到一些否认犹太人大屠杀的论调后最终决定拍摄这部电影。柏林墙倒塌后,新纳粹主义出现。斯皮尔伯格开始担心人们过于容易接受偏执的意见,就像是还停留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一样。Sid Sheinberg为这部电影开了绿灯,但开出了一个条件:斯皮尔伯格要先拍《侏罗纪公园》。斯皮尔伯格后来说:“他知道我拍了《辛德勒的名单》之后就不会想拍《侏罗纪公园》了”。

1983年,托马斯·肯尼利被聘去改编他的《辛德勒的方舟》,他最终提交了220页的手稿。肯尼利把注意力集中在了辛德勒的几个关系上面,并且承认他没有把故事压缩得更好。斯皮尔伯格又聘请了曾修改过《走出非洲》剧本的Kurt Luedtke来写出另一个草稿。Luedtke四年后最终放弃了,他发现辛德勒内心的改变太令人不可思议了。马丁·斯科塞斯还聘请了Steven Zaillian来写剧本。当Zaillian把稿子交回来时,只有115页。斯皮尔伯格认为太短了,并要求其扩充至195页。斯皮尔伯格想要在故事中多关注犹太人,他想要扩充犹太区大清洗这一段,因为他“深深感到这一段情节必须是最惨不忍睹的一段”。他想要辛德勒的转型显得不突兀,而且要突出人物的矛盾心理,不是“甚么爆炸性的心灵净化,若是这样,那这电影不就跟《大逃亡》一样了吗?”

配乐

为该片配乐的是约翰·威廉姆斯。他一开始被该片所震惊,并认为配乐非常有难度。他对斯皮尔伯格说:“你得去找个比我更好的来给这电影配乐。”斯皮尔伯格回答:“我知道,但他们都死啦!”威廉姆斯亲自弹奏了主题钢琴曲,也听从斯皮尔伯格的意见,找伊扎克·帕尔曼来演奏了一个小提琴版本。再一次对帕尔曼的采访中,他说

“……他(威廉姆斯)把每个音符都表现得非常真实,令人难以置信。我问,‘你这音乐是哪儿来的啊,约翰?’他说,‘我跟着《屋顶上的小提琴手》练习了一下,然后所有的灵感都非常自然地出现了。’”
记者:“第一次要你为《辛德勒的名单》演奏的时候,你是一口答应了,还是犹豫了一会?或者说,你不确定你是不是想要给电影配乐?”
帕尔曼:“没有,从来没想过。在那种情况下,我觉得这部电影的主题对我非常重要。我感到我可以了解了解历史就开始创作,感受历史,然后间接地沦为历史的受害者。”

在犹太区被纳粹军人清扫的场景中,响起了儿童唱诗班演唱的民谣歌曲《Oyfn Pripetshik》。斯皮尔伯格的祖母经常给她的孙辈们唱起这首歌。黑管独奏是由传统东欧犹太教音乐家Giora Feidman录制的。威廉姆斯因本片配乐第五次获得了奥斯卡最佳配乐奖。

象征意义

红衣女孩

尽管这部电影大部分采用黑白拍摄,但片中出现了一段极其罕见的彩色片段——一名女童身上有鲜艳的红色衣服。这个颜色第二次出现在后面运尸车中这个女童的尸体上。该角色和曾在克拉科夫生活过的Roma Ligocka不谋而合,她当年也穿着红色衣服。不过,和片中小女孩的悲惨遭遇不同,这位Ligocka女士在大屠杀中幸存下来。电影公映之后,她把自己的故事写成一本书,名为《红衣女孩:回忆》。然而,斯皮尔伯格安排的这个场景本来是用来纪念Zelig Burkhut所讲的一个故事中的人物的。Burkhut是普拉佐集中营的幸存者。在拍片前的采访中,他给斯皮尔伯格讲述了一个未满四岁的女童被纳粹军人在他眼前被残害的故事。他在接受《The Courier-Mail》采访时形容这种经历“会缠绕你一生都挥之不去”。

IGN网站评论员Andy Patrizio曾经表示,这个红衣女童是用来表现辛德勒的改变。“……女童出现在那一堆堆即将被焚烧的尸体上时,辛德勒的表情显而易见。就在几分钟前,他还对他的车被烧尸体产生的灰烬覆盖感到不悦。”斯皮尔伯格本人对此的解释是,他只是按照小说里面的内容拍电影,他本人的理解如下:

当时,美国、俄罗斯、英国都清楚发生了大屠杀,但没有一个国家做出反应。我们(美国)也没有派出军队来阻止人们被迫朝向死亡前进,一场不可阻挡的朝向死亡的前进。这些红色的血迹好比人们心中的雷达上最亮的点,这是如此显而易见,但没有一个人站出来想想办法。这就是我为什么我要把红色带进电影。

蜡烛

影片开头一些犹太人在举行安息日活动时,就出现了蜡烛。当片头的彩色渐渐退去,燃烧的蜡烛渐渐熄灭,一缕青烟迸出烛芯,象征着在奥斯维辛集中营被焚毁的尸体。片尾的蜡烛,则象征着辛德勒善行所带来的温暖。对斯皮尔伯格本人来说,这代表“一抹色彩,代表着希望的一串光芒。”

获奖情况

学院奖(奥斯卡金像奖)

奖项获奖人物
得奖:
最佳电影斯蒂芬·斯皮尔伯格杰拉尔德·R·莫伦布兰科·勒斯蒂格
最佳导演斯蒂芬·斯皮尔伯格
最佳改编剧本斯蒂文·泽里安
最佳摄影雅努什·卡明斯基
最佳艺术指导埃瓦·布劳恩艾伦·斯塔尔斯基
最佳剪接迈克尔·卡恩
最佳原创音乐约翰·威廉姆斯
提名:
最佳男主角连姆·尼森
最佳男配角拉尔夫·费因斯
最佳服装设计安娜·比耶杰茨卡·谢泼德
最佳音效剪辑安迪·尼尔森史蒂夫·佩德森斯科特·米兰罗恩·贾金斯
最佳化妆克里斯提安娜·史密斯马修·芒格尔朱迪·亚历山大·科里

金球奖

获奖

  • 最佳电影-戏剧
  • 最佳导演
  • 最佳剧本

提名

  • 最佳配乐
  • 最佳配角
  • 最佳演员

AFI百年百大系列

  • 1998 AFI百年百大电影—#9
  • 2003 AFI百年百大英雄与反派:
    • Oskar Schindler—#13英雄
    • Amon Göth—#15恶棍
  • AFI百年百大电影台词:
    • "The list is an absolute good. The list is life." - 提名
  • 2006 AFI百年百大励志电影—#3
  • 2007 AFI百年百大电影(十周年纪念版)—#8
  • 2008 AFI百年各类型电影十大佳片—史诗电影#3

该片鸿篇巨制,票房也收获颇丰,共获七个奥斯卡金像奖,包括最佳电影奖、最佳导演奖、最佳配乐奖。除奥斯卡奖外,该片还获得七个英国电影和电视艺术学院奖、三个金球奖。2007年,美国电影学会将它排在AFI百年百大电影榜(10周年版)第八位,比它在1998年时该榜排位上升一位。

简评

这是一部不能一次性看完的电影。无论是战争的残酷、枪杀的惨状还是闪光的人性带来的感动,我都无法一次消受,中间需要几次很长很久的停顿,才能继续观赏下去。先说导演。影片自开始,在纷乱的场景中通过几个短镜头迅速凸显个别人物,让观众集中感受力去观察和对比人物处境,迅速被拉进情节,彰显了大导演的功力。整个宏构图功力也不必多说。再说情节。影片主要通过善与恶的对比展开情节。导演从小细节入手,辛德勒的勋章旁边有一圈黄色的穗穗,这代表辛德勒是一名高级纳粹军官。本是大恶象征的人却行着大善之事,这种对比无疑给影片增添了强烈的观感起伏。最后,关于辛德勒。用影片中的一句话来说:拯救了一条生命,就是拯救了一个世界。致敬所有珍惜生命,保卫生命的光辉人性。

“救人一命就是救全世界”,这是被救的犹太人为辛德勒打造的戒指上刻下的希伯来文,也是本片的中心。辛德勒由一开始只为赚钱雇佣工人发战争财,到最后倾家荡产救下了1100名犹太人,整个故事导演呈现得十分精彩令人动容。一位德国商人救了一千多犹太人,并且在当时纳粹党剿灭犹太民族的战争背景下,本就令人惊叹、震撼,而这正是真实的历史。最为亮眼的地方是,全片的黑白影像基调里,出现了小女孩唯一的一抹红色,不幸的是后来德国军官将杀害掩埋的犹太人尸体再次挖出来焚烧的时候,那一抹红色再度出现在辛德勒眼前时,鲜活的生命已经逝去。他的心境开始发生矛盾变化,得力会计犹太人史恩尽心尽力帮助他做事,他又目睹残忍病态的阿蒙杀人如麻,他心底的人性之善被激起,战争于他而言不再是赚钱而是对人无尽的伤害,值得欣慰的是他最终的选择没有错。

戴锦华认为集中营的历史不可被再现,在对战争猎奇式的观看中,观众获得的只是虚假的同情与暗自的侥幸,从而失去对历史的思考与批判能力,“斯皮尔伯格太善于将一切题材情节剧化”,本片在人道主义的共识下,用“语言和再现的暴力”“不说一句谎话,而完成一篇谎言”。影片非常好看,但也正是这种好看使集中营的故事变成了幸存者的故事,使黑暗的绝望故事变成了带着希望与人性光环的故事,我们不再寻找灾难的缘由与仇视的对象,希特勒成为《帝国的毁灭》中的性感法西斯,纳粹分子成为《朗读者》中的平庸之恶,其悖论在于当集中营的惨剧完全是由人性深不见底的深渊制造出来时,我们又如何再相信人性。这一批评似乎与对“谢晋模式”的讨论有相似性,与《辛德勒的名单》对比下,并未情节剧化、看似无聊的《伊凡的童年》与《铁皮鼓》似乎显示出意义来。

电影时长3个小时,非常感人,独自在安静的环境中观赏完整。一个长相帅气形象高大的投机商,原本想利用战争发一笔横财,善于利用美酒,美人,礼物迅速与德军建立亲密关系,交际能力实在是太强大了。找犹太人做会计,找犹太人做投资商,雇佣犹太人,简直空手套白狼狠狠赚钞票,喜欢美人,雇了一堆漂亮的女秘书。当他目睹犹太人被屠杀,被焚烧,所有犹太人被送往集中营,尤其影片中红衣小女孩的出现,这是整个黑白色影片中唯一的色彩,也是最经典的镜头,红衣小女孩独自走在生死不知的人群当中,再见到红衣小女孩时已是堆在等着焚烧的尸体中,唯一的希望被破灭了。他感到了极大的悲伤,决定倾家荡产买犹太人的性命,制造了一份“辛德勒的名单”,1000多名犹太人。“拯救一个人,就是拯救全世界”,他救赎的不仅是生命,更是他自己的灵魂。

太经典了,整个故事剧情细节都很好,主要人设男主辛德勒、史登、阿蒙、海伦以及战争中的一个个命运迥异的小人物感恩辛德勒的废了一只手被杀的人、将被枪决子弹发不出来的牧师、被杀的女工程师、指出偷东西的小男孩、红衣小女孩等等设置都很赞,真是一个个普通而鲜活的个体让人倍感真实,切实体会到最普通大众的芸芸众生的苦难与命运。男主真的太帅了,英俊伟岸绅士儒雅,还带有花花公子的不羁气质,海伦和军官的感情戏真是艺术表现的极致了,很有感觉,红衣小女孩的色彩设计太绝了,还有结尾的彩色转换很经典,幸存者一个个去纪念辛德勒的结尾场景很感动,这就是大爱吧,主题音乐很好听,这部电影带来更多的是感动,在战争、残忍、血腥、屠戮、人性、悲惨、苦痛、反思之外,没错,更多的是感动

从一个犹太人导演的视角出发,却看到了不止是战争对本族民众带来的伤痛。再一次看到了斯皮尔伯格的思考和格局。影片花费了大量篇幅在德国人身上,去看善良的德国人、残忍的德国人以及他们背后的挣扎和转变。死去的600万犹太人自然是最大的受害者,但是那些杀红了眼的士兵 背后是否也有着战争所带来的“因”呢?此外,身份隔阂也是一再体现的问题,这也与导演对自身的身份认同有关。战争中仅通过标识就能让一些人昂首一些人低头,不禁令人唏嘘,配上今天的俄乌战争更是遗憾。那条石碑路所揭示的屈辱和伤痛太难以承受,但感恩有辛德勒这样的人,善良而勇敢—“凡救人一命,便是救了全世界” 至少,是那个人的全世界。愿世界和平

黑白影调很华丽,观感上让人想起六七十年代的捷克电影,但不一样的是手持营造的临场感,在《拯救大兵瑞恩》继续发扬。布光精致,一些逆光、光晕有梦幻质地,但整体又流淌着清冷,符合集中营题材调性。演员表演的设计也够细致,比如费因斯阳台射杀犹太人时伸懒腰,慵懒而麻木的杀戮,是种神性的呈现。场面的设计够新够狠,面临大屠杀时毒杀病人的医生、为了应对体检弄破手指把脸涂出血色的女犹太人;费因斯被连姆劝说,选择放过犹太小厮,这是洗脑成功的有趣之处,但镜头一转他还是射杀了小厮,又把剧情的力度提上去了,这种一张一弛的节奏处理虽然常见,但还是有效的。两次黑白画面中的红衣女孩,是连姆觉醒时刻,这个设计不错,但角色动机的变化仍然不怎么清楚。费因斯与犹太女仆的别扭关系是揭发这角色的一个入口。收尾部分稍显啰嗦

“凡救人一命,即救拯全世界。” 被拯救的人,可能会用余生报答。哭了好多次,辛德勒真的帅,真的伟大,从精神到人格。几十年前的电影拍的那么好,每个镜头都不多余,我曾去过克拉科夫,去过奥斯维辛集中营,那里看到的一切历历在目,不过营地是砖红色,而电影是黑白的,除了一个红衣小女孩那代表希望的唯一色彩。西班牙的人类历史学老师,带领我们在集中营的空地上围坐,为我们读当年的人们留下来的诗行。我作为班里的唯一一名外国人,听得止不住泪水。无论是那里的诗句,文字,一砖一瓦,一栏一铁网,还是几十年后的这部电影,都记录着历史的沧凉,它们的存在让我们回忆过去,铭记历史,反思人性,斯皮尔伯格的作品太深刻,是我来看得太晚。

听了无数遍电影的主题曲,但是一直不敢看电影,对那些纳粹迫害犹太人的场面有恐惧感,虐待、杀戮……那些毫无人性的德国军官,是怎么被激起兽性的而成为魔鬼的,哪是人,完全是畜生!比畜生不如。而犹太人只得战战兢兢的等待死亡的降临……突然想到阿伦特的“平庸的恶”,那些纳粹是在执行上级的命令,从来不进行人性和道德的考量而肆无忌惮的释放兽性。只有辛德勒没有泯灭人的良知与正义感,竭尽全力来拯救濒临死亡的犹太人。“名单是至善”,“名单是生命”,“名单的边缘外是深渊”。面对深渊,辛德勒就是希望,也成为战后的德国需要效仿的标杆,这才是做过“平庸的恶”的人们恢复人性的唯一方式。那些反差切换的的镜头令人难忘,一头是暴力的虐待,一头则在歌舞升平,男欢女爱。恶魔们头天在欣赏优美的手风琴演奏,第二天依然会不眨眼的杀人……

“当你拯救了一个人,你就等于拯救了整个世界。”影片让我印象很深的是三个地方。第一个是辛德勒的人物形象,影片从头至尾都没直接告诉我们辛德勒到底是谁,而是让观众通过剧情的发展自己了解辛德勒到底是怎样的人。重人物行为,轻人物背景。更好的突出事件。第二个是黑白的色调,影片并不是因为技术限制用黑白,而是可以去通过黑白刻画一种冷峻的叙事风格。影片中一共出现了三次彩色,一个是小女孩的红、一个是蜡烛的黄、还有一个是辛德勒犹太人的彩,各有寓意。第三个是结尾的转场,从犹太人到另一个村庄找吃的的镜头切换到当代犹太人的镜头,自然而深刻。最后如果你看的是195分钟版本你会发现这部片子对于裸体是直言不讳的,在辛德勒和阿蒙的床上女人的身体是光滑细腻的,在集中营里女人和男人全身布满褶皱,甚至连内裤都没有…….

既有历史的厚重,又有对个人性格的精细描写,打开了就放不下,一口气看完了。全剧唯一的颜色是从隔离区到集中营转移时,一个逃窜的小女孩的衣服的红色。影片中的很多转场都耐人寻味。“交叉蒙太奇”,将犹太人隔离区的处境和辛德勒躺在犹太人的大床上两条线交叉拼接在一起;纳粹扫荡全屋和人们到处躲藏。另外,影片对阿蒙这个狂热纳粹军官的多面性格也展现得很到位。一方面可以去给辛德勒求情,一方面极其冷血地射杀犹太人,尝试辛德勒所说的power,但还是射杀了小男孩;觉得犹太人不是人,但爱上了犹太女仆。影片的叙事非常宏大,虽叫辛德勒的名单,但实际上是42-45年犹太人在纳粹统治下的一个全面的反应。

以前看过这样一句话:看了《美丽人生》就不要再看《辛德勒的名单》,看了《辛德勒的名单》就不要看《美丽人生》。先看了《美丽人生》我只能感觉到父爱,看了《辛德勒的名单》我才发现原来那个时候是多么的残酷,我已经不敢再看一遍《美丽人生》了。我觉得辛德勒在那个时代,连德国小孩都骂“犹太佬”,他却没有歧视,他看到了是一个个生命在流逝,他只想保护他们,无论种族。所以在那个年代有这样一个人真的是很伟大的。最后犹太人要解放的时候,明明他已经尽自己的努力救了1100个人,但他觉得自己还可以拯救更多的生命。但是,在那样暗无天日的日子里,拯救一个人就是拯救全世界。

获得奖项

  • 第68届日本电影旬报奖
    第68届日本电影旬报奖
    获奖:Readers` Choice Award —— Best Foreign Language Film
  • 第20届法国电影凯撒奖
    第20届法国电影凯撒奖
    提名:最佳外国影片
  • 第33届美国剪辑工会奖
    第33届美国剪辑工会奖
    获奖:Eddie —— Best Edited Feature Film
  • 第3届MTV电影奖
    第3届MTV电影奖
    提名:Best Breakthrough Performance / Best Movie
  • 第19届报知映画赏
    第19届报知映画赏
    获奖:海外作品奖
  • 第51届金球奖
    第51届金球奖
    获奖:最佳剧情电影 / 最佳导演 / 最佳编剧
    提名:剧情电影最佳男主角 / 最佳男配角 / 最佳电影音乐
  • 第39届意大利大卫奖
    第39届意大利大卫奖
    提名:最佳外语片
  • 第47届英国电影学院奖
    第47届英国电影学院奖
    获奖:BAFTA Film Award —— Best Actor in a Supporting Role / BAFTA Film Award —— Best Screenplay - Adapted / BAFTA Film Award —— Best Score / 最佳影片 / 最佳导演 / 最佳男配角 / 最佳改编剧本 / 最佳摄影 / 最佳剪辑 / 最佳原创配乐
    提名:BAFTA Film Award —— Best Actor / BAFTA Film Award —— Best Sound / BAFTA Film Award —— Best Make Up Artist / 最佳男主角 / 最佳男配角 / 最佳化妆和发型设计 / 最佳服装 / 最佳艺术设计 / 最佳音效
  • 第46届美国导演工会奖
    第46届美国导演工会奖
    获奖:最佳电影导演 / 最佳电影导演 / 最佳电影导演 / 最佳电影导演
  • 第66届奥斯卡金像奖
    第66届奥斯卡金像奖
    获奖:最佳影片 / 最佳导演 / 最佳改编剧本 / 最佳摄影 / 最佳艺术指导 / 最佳剪辑 / 最佳原创音乐
    提名:最佳男主角 / 最佳男配角 / 最佳服装设计 / 最佳音响 / 最佳化妆
  • 第58届纽约影评人协会奖
    第58届纽约影评人协会奖
    获奖:最佳影片 / 最佳男配角 / 最佳摄影
    提名:最佳导演 / 最佳编剧
  • 第18届日本电影学院奖
    第18届日本电影学院奖
    获奖:最佳外语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