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家(2002)

The PianistUP:2022-06-14

《钢琴师》(英语:The Pianist,香港译《钢琴战曲》,台湾译《战地琴人》),罗曼·波兰斯基导演的以纳粹德国侵略波兰并进攻华沙为背景,主要反映波兰犹太人遭遇的故事片。电影取材来自波兰犹太作曲家和钢琴家瓦迪斯瓦夫·斯皮尔曼的回忆录。

钢琴家

评分:9.2 导演:罗曼·波兰斯基 编剧:罗纳德·哈伍德
主演:艾德里安·布洛迪 / 托马斯·克莱舒曼 / 艾米莉娅·福克斯 / 米哈乌·热布罗夫斯基 / 埃德·斯托帕德 / 穆琳·利普曼 / 弗兰克·芬莱 / 茱莉亚·蕾娜 / 杰西卡·凯特·梅耶尔 / 理查德·赖丁斯
类型:剧情 / 音乐 / 传记 / 战争
片长:150分钟地区:英国 / 法国 / 波兰 / 德国 / 美国
语言:英语 / 德语 / 俄语
影片别名:钢琴战曲(港) / 战地琴人(台) / 战地琴声 / 钢琴师
上映:2002-05-24(戛纳电影节)
IMDb:tt0253474

剧情介绍

瓦迪斯瓦夫·斯皮尔曼是一个知名的犹太裔波兰籍钢琴家,任职于华沙广播。因纳粹德国入侵波兰,从此和家人永远分别。为了生存,他在纳粹德国的建筑工地当劳工,后逃离工地隐居,接受一些好心波兰人私下的救助。

史匹曼多次躲藏,一次更被一名波兰妇女识破他是犹太人,所幸能及时逃离,而后得到朋友的帮助和接济。在这段躲藏的时间里,目睹了众多纳粹德国暴行,包括大规模的屠杀和焚烧尸体等。1943年的一次,他亲眼目击了还留在隔都的犹太人开始反抗,但最后被德军镇压,并进行大屠杀。

一年过后,华沙的生活环境更加恶化。波兰人进行了一次未成功的华沙起义,以致于华沙的人口急剧减少,使史匹曼一次又一次地面临死亡。后来,史匹曼所居住的公寓遭到德军坦克(疑似是三号战车N型)袭击,他不得不逃离。史匹曼四处寻找食物和水源,最后在德军的大本营里找到了一罐醃制的黄瓜。由于没有开罐工具,他使用铁撬等工具试图打开罐子,而巨大的声音惊动了德国军官威尔姆·欧森菲德,他认出史匹曼是犹太人。在被问及职业时,史匹曼说自己是一个钢琴家,于是被要求演奏一曲。史匹曼演奏了肖邦的第一号叙事曲,琴技使得欧森菲德无比惊讶。欧森菲德最后决定帮助史匹曼躲藏,并定时给他提供生活必需品。

过了数周,苏联红军在一场反攻攻势中解放华沙。当史匹曼在逃出躲藏的阁楼时,因穿着欧森菲德所赠与的德国军官大衣,而被红军士兵误认是德国军人,欲杀死他,但史匹曼最后被确认是波兰人。

附近一个集中营被解放,但是欧森菲德上校和一些德国军人被捉获而成为战俘。欧森菲德遇到一名犹太音乐人,乞求他联系史匹曼来帮助他,但这位犹太音乐人却没有听清楚欧森菲德的名字就被俄军士兵打断。史匹曼回到了华沙广播电台,当他听到了欧森菲德的消息后,试图回去寻找他却未果。电影以史匹曼在大型音乐会演奏肖邦的大波兰舞曲而结束,字幕显示史匹曼于2000年在华沙去世,欧森菲德上尉则在1952年死于苏联的史达林格勒劳改营。

主要演员

  • 阿德里安·布罗迪-瓦迪斯瓦夫·斯皮尔曼
  • 托马斯·克莱舒曼 -威尔姆·欧森菲德
  • 法兰克·芬利(英语:Frank Finlay) -Samuel Szpilman,斯皮尔曼的父亲
  • 穆琳·李普曼(英语:Maureen Lipman) -Edwarda Szpilman,斯皮尔曼的母亲
  • 艾蜜莉雅·福克斯-Dorota
  • 埃德·斯托帕德 -Henryk Szpilman,斯皮尔曼的弟弟
  • 茱莉亚·雷娜(英语:Julia Rayner) -Regina Szpilman,斯皮尔曼的妹妹
  • 杰西卡·凯特·迈耶(英语:Jessica Kate Meyer) -Halina Szpilman,斯皮尔曼的妻子

荣誉

获奖:

  • 奥斯卡金像奖
    • 最佳导演 罗曼·波兰斯基
    • 最佳男主角 阿德里安·布罗迪
    • 最佳改编剧本 罗纳德·哈伍德
  • 英国电影学院奖
    • 最佳影片
    • 最佳导演 罗曼·波兰斯基
  • 凯撒电影奖
    • 最佳影片
    • 最佳男主角
    • 最佳女配角
  • 坎城影展 金棕榈奖

提名:

  • 奥斯卡金像奖
    • 最佳摄影奖
    • 最佳服装设计奖
    • 最佳剪接奖
    • 最佳影片奖
  • 英国电影学院奖
    • 最佳摄影奖
    • 最佳男主角 阿德里安·布罗迪
    • 最佳改编剧本 罗纳德·哈伍德
    • 最佳混音

2002年,《钢琴家》获得法国坎城影展最高荣誉金棕榈奖。2003年,《钢琴家》又夺得三项奥斯卡大奖,包括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和最佳改编剧本奖。

简评

影片自始至终,都站在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来感觉二战对波兰及波兰犹太人的伤害。比如在主角最初被隔离在犹太人小区的时候,当他看到走私食品的孩子被活活的打断脊椎骨而死去,眼神充满了无助和恐惧。到了影片的结尾,看着一批批的犹太人在各种方式下死亡,这个时候,他的眼中已经没有了任何多余的表情。死神在这个时候,如同一个影子,随时出现,用各种方式表演关于死亡的一切。他穿梭在其中,只是为了生存。他跪在德国纳粹的脚边,只是为了生存。活着,要比死更难。影片中的人物对白极少,没有任何的英雄式言语。对于帮助,或者被帮助,人们都用心灵做了最终的记录。主角几次被故友所救,被救后并没有传统的大谢特谢,他早已麻木了。主角本身为钢琴师,但影片本身却不是以音乐为主要的表现形式。但音乐,却总在关健的时候起到对影片气氛进一步烘托的作用转

战争是野心家的狂欢,平民百姓的灾难。二战期间德国占领波兰,犹太人命如蝼蚁,瓦利全家都被害,他靠着波兰朋友的帮助,靠着自己的求生欲望在离德国管制区最近的地方东躲西藏,熬过了五年,重获新生。其中最后关头,他被一位德国军官上校发现,上校被瓦利弹的钢琴曲震撼,起了恻隐之心,暗中帮助他食物,他才得以活命,而战争中也摆着家庭照片的德国上校却死在俄国战俘营里,再也无法回归家庭。音乐无国界,当蓬头垢面的瓦利终于可以触碰钢琴,弹起肖邦的曲子时,我眼泪顿时涌了上来;最后解放了的华沙,瓦利再次弹起钢琴曲,不懂钢琴的我,第一次把结尾的字幕全部看完,不忍关掉影片。布洛迪的演技简直要炸了,为了出演这个角色,他把自己饿得皮包骨头,一脸病态,每个细节甚至连呼吸都能把你带进当时的场景,他也因此获得了最年轻的奥斯卡影帝

战争的残酷与人性的光辉并存,时代的苦痛与个体的坚韧相融,故事被波兰斯基讲述得冷静又克制,但会在某个瞬间被剧烈的情感击中。Adrien Brody整个人都融进了这个角色中,仅仅用一双忧郁的眼睛,就诉说出这个民族所经历感受着的一切痛。也许从他站在废墟中的那一刻开始,影片才进入正题,但前两个小时的“铺垫”并不多余,生与死、善与恶,战争中该有的一切元素都得到了恰当的诠释。结尾的处理极好,他们只是在钢琴的旋律中短暂地相遇,没有什么可改变的,更没有什么可拯救的,命运早就在冥冥之中被上天注定,that‘s war, that’s life.

战争摧毁了他的家庭,也摧毁了他所有的骄傲,废墟里求生的日子他如同行尸走肉,只有当手指拂过琴键,音乐再度在耳边流淌,他的尊严和梦想才再度清醒过来,钢琴可能就是他存活的精神力量。篇幅厚重、白描纪实风格,不断由窗户向下俯拍的巷战、杀戮,波兰斯基选择从不同侧面描述战争的残酷无情。导演对故事的掌控力简直可怕,情绪传达得相当到位,时长两个半小时却毫不拖泥带水,每一次转场都干净利落,是看过的二战题材电影里最好的一部。看的时候,以为钢琴家被送去集中营的某个家人最终会因为什么机缘巧合而感动重逢,以为战后钢琴家的演奏会上会有那个救过他的德国军官坐在观众席里,两人默然对视的镜头…最终还是都没有,现实没有那么多的戏剧性,如果一切都有因果,人间也不会有那么多无缘由的苦难与罪恶了,这是我喜欢这部电影的另一个地方。

当年波兰斯基错过了《辛德勒的名单》,还好后来拍出了这部《钢琴家》。同样是根据真实事件改变 ,虽然讲的都是犹太人在二战集中营的故事。但相比于《辛德勒的名单》本片的视角更小,全片完全没有一个大视角来讲述这场战争,全程都在讲一个人。但由于题材高度重合,导致影片很多处都和《辛德勒的名单》太相似了。本片拿下了戛纳金棕榈和奥斯卡三项大奖。包括布洛迪的奥斯卡历史最年轻影帝,本片可以说是他的独角戏,发挥空间极大。可惜后来发展一般般,始终没达到过一流之列。一个犹太钢琴家遭受纳粹迫害,n次走在死亡边缘从而逃亡的故事。一部反高潮式电影,全片没有大的起伏,整体节奏略慢,但故事很扎实,观影期间并没有一丝难熬。本片可以说是波兰斯基集大成之所做,全片完美的调度。影片风格很冷酷很残忍,客观、克制且冷静。。

这部片让我看得很难受,不明白明明已经被占领了,但为啥人们不为所动,日子甚至过得还不错,喝酒化妆吹牛样样不落,甚至没有多少人感到愤怒,而且背叛起同胞来丝毫不留情面。且全片始终透露着一种只有我犹太人最惨的感觉,当然当时的犹太人确实很惨这必须得承认,但这部并不意味着只有他们经历了残酷的战争而其他人只知道享乐,一直到后面我才看出那么一丝波兰人的血性,这和我曾经所知道的那些个爱国的波兰人可完全不一样啊!还有就是男主,我没看出多少人性的光芒 ,只从镜头中看出三个字——运气好,运气实在是太好了,好到让人觉得不可思议,电影中也没说明为啥各个都会去帮男主,难不成是对艺术的敬重?鬼才信。就男主这样,搁当年日占区的中华大地,早不知死了多少遍了,呵呵。。多给两星给男主的演技,他值得。

还有什么能比战争机器更详尽地剖开一个人人皆被异化的世界呢。与辛德勒的黑白处理不同,此片总有被杀害的犹太人猩红的血,与不绝的枪炮声、人体从高楼坠落的响声一同,如一记记重锤敲往人心。战争牵涉者众,幸存者留下回忆录,用平静无声的笔触镇住背后数年的惊涛骇浪。真实改编如是,可以看见加害者的平庸之恶,也给你窥见些许这一群体中极少数人幽微的善意;大篇幅讲这一民族的苦难与迫害,也不回避其中部分人的利益至上主义。电影由琴声始以琴声作结,但我想本片的主角仍然是钢琴师本人于战争中的流离求生。Brody的最年轻影帝名副其实。ps:原本疑惑为何不在片尾写清德国军官本就协助过50余名犹太人逃生,故事的艺术性固然重要但历史未必不可为人知,看到09年原型才被授予国际义人,02年电影不想引起争议也可理解,现实往往常有憾事。

本以为跟《海上钢琴师》一般有点相似而产生了某种观看的抗拒,但看完后,我想说,一个民族的崛起必然伴随着历史长河中中的残酷以及对此的倔强。影片中,钢琴家是幸运的,在那么多的犹太人中他的活着是幸运,美好,倔强,人性的代表。经历了家人的离别,面临着随时死去的危险和恐惧,钢琴家对生活的执着与希望或许就是整个犹太民族的希望和未来的代名词。临近结局的那段在军官面前的弹奏,他的手指在颤抖,钢琴被压在军官的衣帽之下,弹奏的音符从恐惧,绝望,随着乐句逐渐发展到激动的呐喊,他手指翻飞,传递的不仅是音乐和战争的惨无人道,更是一个人、一个民族活下去的卑微和倔强,一曲之后,军官没有杀他,在后续也帮助了钢琴家,或许,这样一种面对绝望和惨道的对抗,面对未来和命运的希望,人类本身就有一种共同的本能吧。

一群人怎么会对另一群人做出这么多毫无人性的事啊!看了感觉会做噩梦,因为我自己就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人,好怕有一天也会被这么对待!感觉钢琴家在遇到德国上校之前的故事可以稍微短一点,和上校的故事可以稍微长一点,他们两人的部分真的很好看!上校可能在别的地方也是滥杀无辜的,但在和钢琴家相处时,两个人都只是作为人在交往,没有国籍民族等因素的影响,两个普通人在战争中的情谊,真的很珍贵!!我还怕钢琴家会因为穿着上校的外套被乱枪打死呢,还好没有!多少德国士兵可能也是被时代裹挟着作恶,他们可能之前也是善良的普通人,但是每个人都要为自己做出的事情付出代价,没有办法,不能原谅。

结尾相当的巧妙,给予钢琴家帮助的德国军官也许是恻隐之心燃起,给了钢琴家活下去的机会。也许是在给自己的将来留一条活路,因为战争快失败了。但也许就是人性的光芒在闪烁,即使身在纳粹,但是他并不愿意作出和其他纳粹相同的暴行。包括那个刚从集中营里被解放出来的提琴家,观众们刚刚看到他的时候,会觉得他暴戾,粗鲁。然而在平和的社会中,他惭愧自己的所作所为,是优雅大方的音乐家。人会被环境影响,要保持人性向善是非常不容易的。但是不管什么环境,能做到不伤害他人才是人性最伟大的力量。影片的导演用了非常冷静直面的镜头语言为观众们呈现了一切,让观众自己去感受体验反省。

有一句话叫:好书不怕晚。其实电影也是如此,这部电影以二战时期为背景,以一个旁观者的视觉像我们揭露,人在战争面前,无论是什么身份和什么种族,都能看见人性丑陋和善良的一面。本片看似波澜不惊,其实隐喻着很多值得解读的人性层面。在波兰由最初50万犹太人毫无反击之力的被纳粹大批量屠杀和最后剩下的6万犹太人起身反抗,其中不乏等待战争结束的在集中营和在逃少数犹太人,他们生存下去的唯一希望就是解决温饱问题,活着,哪怕是暂时屈辱的活着,但只要活着,就能挽回作为人的尊严。活着就是希望,这是对残酷的战争苦难里的人最原始最真实的诠释。钢琴家很好的诠释了这一点。

二战中犹太人所遭受的苦难这一题材永不过时,总有无数的角度去阐述回顾那段灾难。而这个故事的特殊性在于,主人公已经是那个乱世里非常幸运的存在,尽管他依旧在折磨与压迫中丧失了尊严和自由,失去了家人和朋友。你也可以从中看到人性的温暖,因为他是一个钢琴家,于是人们尽心尽力呵护帮助着这一点艺术之光,对他心存善念,给予他无私的帮助。在痛苦和灾难面前,人们仍旧愿意保留帮助这一点艺术之火。这是金钱和权势无法衡量的价值。片中一些细节片段的设计意味深长,家人离散前的最后一颗奶糖,被分成好几份。藏身之处意外的老旧的钢琴,因为不能发出声音被发现,于是钢琴家在虚空中按下琴键,旋律在他脑海里回响飘荡已久。我尤其喜欢他在德国军官前演奏的那一曲肖邦,钢琴家的的一切情绪都在那些起起落落的琴音中诉说尽了。永恒的艺术感染力。

获得奖项

  • 第48届意大利大卫奖
    第48届意大利大卫奖
    获奖:最佳外语片
  • 第17届西班牙戈雅奖
    第17届西班牙戈雅奖
    获奖:最佳欧洲电影
  • 第55届美国导演工会奖
    第55届美国导演工会奖
    提名:最佳电影导演
  • 第77届日本电影旬报奖
    第77届日本电影旬报奖
    获奖:Kinema Junpo Award —— Best Foreign Language Film / Readers` Choice Award —— Best Foreign Language Film
  • 第54届戛纳电影节
    第54届戛纳电影节
    获奖:主竞赛单元
  • 第28届法国电影凯撒奖
    第28届法国电影凯撒奖
    获奖:César —— Best Cinematography (Meilleure photographie) / César —— Best Music Written for a Film (Meilleure musique écrite pour un film) / 最佳影片 / 最佳导演 / 最佳男主角 / 最佳音效 / 最佳艺术指导
    提名:César —— Best Screenplay, Original or Adaptation (Meilleur scénario, original ou adaptation) / 最佳剪辑 / 最佳服装设计
  • 第9届美国演员工会奖
    第9届美国演员工会奖
    提名:电影最佳男主角
  • 第27届日本电影学院奖
    第27届日本电影学院奖
    获奖:最佳外语片
  • 第56届英国电影学院奖
    第56届英国电影学院奖
    获奖:最佳影片 / 最佳导演
    提名:BAFTA Film Award —— Best Performance by an Actor in a Leading Role / BAFTA Film Award —— Best Screenplay - Adapted / BAFTA Film Award —— Best Sound / Anthony Asquith Award for Film Music / 最佳男主角 / 最佳改编剧本 / 最佳摄影 / 最佳原创配乐 / 最佳音效
  • 第60届金球奖
    第60届金球奖
    提名:最佳剧情电影 / 剧情电影最佳男主角
  • 第15届欧洲电影奖
    第15届欧洲电影奖
    获奖:最佳摄影
    提名:Audience Award —— Best European Actor / 最佳影片 / 最佳导演
  • 第75届奥斯卡金像奖
    第75届奥斯卡金像奖
    获奖:最佳导演 / 最佳男主角 / 最佳改编剧本
    提名:最佳影片 / 最佳摄影 / 最佳服装设计 / 最佳剪辑
  • 第55届戛纳电影节
    第55届戛纳电影节
    获奖:主竞赛单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