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岛之恋(1959)

Hiroshima mon amourUP:2021-05-17

广岛之恋(法语:Hiroshima mon amour,法语发音:[iʁoʃima mɔ̃.n‿amuʁ], Hiroshima My Love; 日语:二十四时间の情事Nijūyojikan'nojōji, Twenty-four-hour affair),是法国电影导演阿伦·雷乃在1959年导演的法国左岸黑白爱情片 ,电影剧本由玛格丽特·杜拉斯创作。该电影开创性地使用了非线性叙事(英语:Nonlinear Narrative)与倒叙,叙述了一对外遇的法国日本情侣之间的对话。

广岛之恋

评分:7.8 导演:阿伦·雷乃 编剧:玛格丽特·杜拉斯
主演:埃玛妞·丽娃 / 冈田英次 / 贝尔纳·弗雷松 / 斯特拉·达萨斯 / 皮埃尔·巴尔博
类型:剧情 / 爱情 / 战争
片长:90 分钟地区:法国 / 日本
语言:法语 / 日语 / 英语
影片别名:广岛吾爱 / Hiroshima, My Love / 二十四時間の情事
上映:1959-05-08(戛纳电影节)
IMDb:tt0052893

剧情

1957年,法国女演员(艾曼纽·丽娃)来到日本广岛拍摄一部宣传和平的电影时,邂逅当地的建筑工程师(冈田英次),两人在短暂时间内忘记各自的有夫之妇、有妇之夫身份,产生忘我恋情。 然而因为广岛这块土地的特殊性,两人在激情相拥时,女演员脑海中总会闪现若干有关战争的残酷画面,建筑工程师也常令她回忆起她在战时于法国小城内韦尔与一名德国占领军的爱情。电影拍摄结束后,被纠缠的女演员感觉自己唯一能做的,是在有限的时间里,更加投入地把身体交于对方。

特点

本片的影片剧本由法国著名的新小说派女作家玛格丽特·杜拉斯所写,因此影片既有创作者的独特的风格,又以严密的结构方式带有浓厚的文学气息。片中大量关于回忆与遗忘的对话,具有左岸的特点。

成就

  • 1959年戛纳电影节:官方评选
  • 1959年梅利斯大奖赛。
  • 1960年国际电影评论大奖赛。
  • 国际摄影联合会电影摄影奖。
  • 电影电视大奖赛。
  • 电影俱乐部联合会
  • 《费加罗报》和《法国电影》电影专业人士的公投作品。

电影大量采用意识流的手法,以及变化万端的时空错置手法,呈现出女主角的内心世界以及过去的种种回忆,深刻的描写出女主角遭到回忆綑绑,不愿回忆起过去的痛苦与难忘的爱人,却又无法割舍这段记忆,仿佛只有这段记忆能承载她生命的重量。这部电影将主角的内心世界转化为具体的画面,并运用突兀剪接、跳切、拼贴式风格来呈现女主角对于恋爱的渴望和畏惧,以蒙太奇剪接手法,使用对比、交叉与并列的方法来呈现叙事,并有大量的独白与咏叹,充分展现法国新浪潮电影的特色。
电影以男女一丝不挂、紧紧相依的身体作为开端,以及一幕幕人民逃亡挨饿的画面,道出了广岛被投下原子弹后的灾况,一边是男女主角虚幻的欢愉,一边是现实残酷的写实画面,来回交错,不只营造讽刺感,更暗示女主角心中对于战争与旧恋情的阴影与悲伤记忆,更借由男女主角光滑的皮肤,对比广岛核爆后人民残缺的身体,隐含强烈的反战思潮。
电影以女演员为叙事主体,是对于传统性别意识最大的抗拒,女性不再只是「被观察」的角色,由女演员发问,再由男日本人回答,勾勒出女演员思绪的移转,作为承载电影剧情的主轴,透过女演员的回忆与双眼,看到过去残酷的历史和不堪回首的记忆。

简评

开场第一个镜头就把我震撼到了,所以我立即以为是一部好电影,心理直接给了4星。那到底是汗珠、尘土、还是褶皱的皮肤,兼有一长串的对战争的交叉回溯,同时配上镜头,有点像纪录片里上帝视角的旁白,但感性的讲述却提醒我那不是纪录片,皮肤的镜头很巧妙的交代了主角的关注和电影的主题(战争、人祸)。但是后面一系列意识流表现就真的有点无趣。焦老师在书里说雷乃是要求超越人与人之间的界限寻找博爱的理想主义者,可我实在没明白広島和Nevers这两个完全不同的意象之间怎么能用爱情或个人命运搭建起任何联系。查了查内维尔在德占期间因战略目的反而被联军轰炸,难道是要讨论这段伤痛,那就真的离经叛道,好在我也没有在电影里找到太多线索。看完后感觉,在这个电影里,我什么都没看到,所以给3星

法国文化中心重看,最爱的电影之一。情人交缠的身体上布满汗珠,似沙砾,似骨灰。“在奥斯维辛之后,写诗是野蛮的”,而在广岛之后,再没有清澈、甘洌的情爱。情人在广岛,在核爆的阴影之下摩挲彼此身上看不见的伤痕,为历史和记忆所囚。男人更像是女人分裂出的一重自我,一个声音,有时否定着她“记忆”的合法性,“你在广岛什么也不曾看见,一无所见”,暗示视觉与记忆的虚幻;有时引导着她回到死去的上一重身体中,望向死去的德国爱人……爱情或许就是在他者身上照见自己与自己的历史。一个新的时空“内维尔-广岛”由此产生,德国旧爱-广岛情人成为战争创痛最深刻的互文。爱森斯坦之后,电影的蒙太奇使用从未达到如此登峰造极的效果。

看到最后我真的,求求了留在广岛嘛,虐,太虐了,巴不得赶紧最后亲一块儿的急迫感。法国左岸派和手册派竟然是同一个时期的电影流派,感觉法国人是有点分裂了,与手册派气质完全不同的电影,他更像是法国能拍出来的电影,浪漫,抒情,然后在掺点虐恋。作为黑白片,这部作品的灯光打也太唯美了,把男主塑造的有棱有角的,“这座城市很适合谈恋爱。”还有电影里面的心里塑造,如果从电影理论中的精神分析学进行解析的话,肯定有很多值得说的(目前还没学到就是了),所以我认为法国左岸派的电影特征是唯美浪漫的,并且是超越伦理的,他有着更晦涩的心理拍摄,是的,阿伦雷乃可能在拍摄一个人的心理(我的观点)。啊,太虐了,也实在太容易困了,开头的新闻式镜头组接再配上女主的对白,有点幻,说不上的不搭。

时间不同,地点不同,年纪不同,心境不同再看,发现七年前看不懂的现在好像也懵懂明白了。因为受伤所以痛苦,因为痛苦所以希望遗忘,又因为遗忘而害怕将来对曾带来苦痛的经历无动于衷,仿如曾经令人死去活来的挣扎都不曾存在;害怕活下来的躯壳装着已死的灵魂,伤口愈合之后无法再感受痛楚;时间既抚平又吞噬一切,直至遇见一道唤起过往的裂缝。大概因为他是一个广岛男人,才能在一场本应是露水情缘中凭直觉洞察讷韦尔之于这个女人的意义,从一步步揭晓埋藏的伤痕到发现相似的心路历程。恰是因为在广岛,为证明还能再感受痛楚的绝望之恋才有其关联和隐喻上的义无反顾。简洁、纯粹但视觉冲击力十足的构图和运镜,感情描写做到铭心刻骨而情绪没有丝毫泛滥,对角色意识的表达通过诗一样的对话完成,疏离诡异的配乐完美衬托暗藏的意识潜流。悠长隽永

从一开始的讲述故事的方法就很吸引观众继续看下去的欲望,观众迫切想知道这对男女到底是谁,接着,是很长的男女之间的对话,跟法国新浪潮电影中的对白独白旁白相同,就是通过“诗意”的台词,“解说”画面,类似于新闻片ppt,展现出被原子弹击中之后的日本广岛的现实惨状,令人唏嘘不已,整片都在强烈的诉说导演反战的意向。女主在失去初恋之后其实身体已经变“空”,她很难想象自己会再次爱上另一个男人,是走是留,令她十分挣扎。女主在诉说自己的过去的时候,脸上的光影变化表现出失去恋人的伤感。影片的音乐也十分的有趣,与影片融为一体。使用闪回的方法,展现女主的过去。另外,本片的构图也很赞,,,

相比原著,视听语言的破碎感减弱了,内维尔的场景变少了。如果再破碎一点或许杜拉斯感会更强一点?但质感仍然相当好。杜拉斯的文本极其晦涩,也极其丰满,正因如此里面的情感才让人啃之不尽。宏大战争背景中,它对焦了一个人的爱欲:当人性在其中无法存活甚至让一个人众叛亲离、被折辱和抛弃,当我和你被广岛游行的人们冲散,我说广岛是一个适合恋爱的城市,有种四两拨千斤的反叛感。我在地下室啃墙皮、被剃头发、被游街,但仍然借嗜酒、借不伦、借纵欲来反抗对这段痛苦爱情的遗忘。想要遗忘,因为有痛苦在挠心;不想遗忘,是因为我爱爱情,我在爱这个动作里才感受到自己的生命。但它曾被战争碾倒,我亦不曾完成为爱而死的最高壮举。忘和不忘形成这世界上最大的矛盾,抉择的过程中,我遇到了那个名叫广岛的男人。

阿伦·雷乃杜拉斯一道演绎“电影的意识流写作何以成为可能”:散文式的结构断章、呓语式的角色独白、纪实与虚构的相互交织、淡化、重影、闪回......然而,框定电影意识流叙事的元结构却是无比稳固,看似漫不经心的情节却正是游走在有意设定的人物元素之间;具体说来,即是男女主角之间存在着强大的同构关系,他们在多个方面相互映射,正如全体人类也在本质上映射着彼此。且一个关键之处在于,男女主人公最终保持匿名,直到最后他们才相继升华为所在的两座创伤性城市的人格化;换言之,他们在本质上并不代表一对偶然邂逅的男女,而是一组因与战败国相联(德日)而遭受创伤性惩罚的战争症候。在强烈的光影对比之下,暴露的肉体并不寻求欲望的满足,而是寻求创伤的抚慰,人类的同理心因此方才建立。另外非常欣赏本片的间离手法,如女主打向男主的耳光

看似爱情片,实则是和平主义者的反战电影。战争给人带来的无限灾难,阿伦雷乃用法国小城中微不足道的小姑娘的爱情表达了出来,幻境与现实交错的扑朔迷离。导演强化了回忆的痛苦,理性无法战胜战争给女主心中埋下的阴影。在我看来,男主的角色更多的是强调女主永远抹不掉的记忆,以台词“我的名字,是涅韦尔,法国的涅韦尔。”为结,男主仿佛就是女主内心的潜意识,她拼了命地想去用理性遮盖却无法遗忘的记忆,已经化作了她的潜意识。通过男主与她的对白外化了出来。还有印象深刻的一个点是,在饭店里男主打了女主了一巴掌,是虚境,大概代表着女主不愿回忆痛苦的一面为自己无法忘却的记忆而试图唤醒理性。

天呐这片我小时候看过!我想起了一些有印象的画面!没想到时隔多年意外重逢!大一时读杜拉斯就觉得广岛之恋比情人更好,故事和风格都很抓人。阿伦雷乃太会利用镜头叙事,太会通过影像语言和意识流的台词去表达人物的思考,情绪透过绝美的摄影构图渗入了看客心底。呓语般的自白是战后幸存者的迷茫与内心的撕扯;工具理性对以其为代表的现代文明和现代人的摧残令人骇目惊心,本能想要逃避,但逃避的结果只会是摧残无休止的扩张。人的本性与社会日渐割裂,想以疯狂和越界确证自身的存在,可在不正常的世道里,“理智”是价值意义上的疯狂和荒谬,反抗社会和异化才是真正的正常人,叹息。讷韦尔和广岛,何尝不是现代精神的废墟。

作为法国现代派“意识流”电影,《广岛之恋》算比较易懂和可看性较高的,影片中现实和回忆的交叉、男女主的窃窃私语让我们看到二人的过去和现在,对战争、政治的讨论;彼此情欲和爱意的表达;分离的苦痛和无奈,使两位充满意识流色彩(尤其女性)的主人公立体式地呈现出来。影片中穿插一段受到原子弹影响的广岛无辜民众的纪录片,可证实影片的些许反战元素,毕竟谁看到身体残缺、五官扭曲的他们都会受到心灵上的震颤,以此得出思考:战争的受害者,永远都是无辜的民众。女主和德国士兵的爱情也颇值得玩味,战争让两颗惺惺相惜的心不得不彻底分离,女主还为此遭到了民族性排斥。

《广岛之恋》不朽。左岸派的意识流叙事最典型的特点就是交叉蒙太奇,将男女主做爱的画面与广岛原子弹爆炸后的城市惨状进行混剪,梦幻而抽离的感觉好似浑然天成。广岛和newel实际上是女主两位爱人的代名词,通过意识流的联想将记忆与现实叠加,使得“爱”这个恒定的主题贯穿在两位男性身上。杜拉斯笔下的爱情都是绝望的,而用意识流的手法来重现记忆与遗忘,是一种意识的流动牵引出的情感的递进,是对过去不美满结局的依依惜别,是对现在“风暴中心的不道德”的爱恋的依依惜别。开头场面的汗珠像闪闪发光的珍珠,像原子弹爆炸后飘落的尘土。相比于传统叙事,更具画面上的美学效果和文艺风格的具象化,不得不说杜拉斯诗意般的话语让整部作品增色不少。

隔绝爱情,仅当作战争和人类记忆质询的意识流影像来看似乎更适合我。放大战争中的个体是触目惊心的,开场影像中战争异化的人直击视觉和灵魂,而后观众被导演置身于影像和文字的意识流,随指尖撩拨起的回忆和情感涨潮,只得从文字提取反思以填补理性。其实男主并没有过多着墨,他像具像化的广岛,活着的陌生的内韦尔。从头到尾只有女主,一个活在德国爱人死亡的阴影下难以因战争胜利而喜悦的法国女人独自在广岛走一遭的意识流动。“广岛对你而言意味着什么。”“战争彻底结束,想到他们居然…我就惊慌失措,想到他们居然成功了,同样惊慌失措。然而对我们来说,也是一种未知的恐惧的开始。然后,麻木不仁,而又害怕麻木不仁。”这段非常像女主的自问自答。“你也和全世界的人一样高兴吧。”人类逃出内韦尔,多年后在广岛触礁搁浅。(

获得奖项

  • 第13届美国导演工会奖
    第13届美国导演工会奖
    提名:最佳电影导演
  • 第26届纽约影评人协会奖
    第26届纽约影评人协会奖
    获奖:最佳外语片
  • 第33届奥斯卡金像奖
    第33届奥斯卡金像奖
    提名:最佳原创剧本
  • 第14届英国电影学院奖
    第14届英国电影学院奖
    获奖:UN Award
    提名:BAFTA Film Award —— Best Film from any Source / BAFTA Film Award —— Best Foreign Actress
  • 第12届戛纳电影节
    第12届戛纳电影节
    提名:主竞赛单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