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2003)

ВозвращениеUP:2021-10-22

回归

评分:8.7 导演:安德烈·萨金塞夫 编剧:弗拉基米尔·莫伊谢延科 / 亚历山大·诺沃托斯基-瓦尔索夫
主演:弗拉迪米尔·加林 / 伊万·杜布朗拉沃夫 / 康斯坦丁·拉夫罗年科 / 娜塔莉娅·弗多维娜 / 加林娜·波波娃 / Aleksey Suknovalov / Lazar Dubovik / Elizaveta Aleksandrova / Lyubov Kazakova / Andrey Sumin
类型:剧情 / 家庭
片长:105分钟 / 99分钟(TVversion)地区:俄罗斯
语言:俄语
影片别名:爸不得爱你(港) / 归乡(台) / 真相 / 回家 / The Return / Vozvrashchenie
上映:2003-06-25
IMDb:tt0376968

回归简介

消失了12个年头之后,父亲重新回到家中,而两个儿子——安德列(Vladimir Garin 饰)和伊万(Ivan Dobronravov 饰)已经长大。他们虽时时刻刻思念父亲,然真正相会时却产生了隔膜感。
  父亲带着两个儿子去俄罗斯北部的小岛度假,一路上他们遇到各种困难, 父亲皆能轻松解决,然而父子间的距离却始终没有拉近。他对待儿子们格外严厉,大儿子安德列对此只能小心应付,小儿子伊万却桀骜不驯。这次旅行,是否能成为父子间的疗伤之旅呢?
  本片荣获2004年金球奖最佳外语片提名、2003年俄罗斯影评人协会最佳剧本、最佳新人和最佳电影奖,2003年威尼斯电影节最佳处女作、金狮奖等。

第60届威尼斯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金狮奖 安德烈·萨金塞夫 第61届金球奖电影类 最佳外语片(提名) 第56届洛迦诺国际电影节金豹奖(提名)安德烈·萨金塞夫

简评

有点怀疑爸爸的实体从未回归过。爸爸死后,安德烈仿佛变成了那个沉默寡言说一不二的男人。非常冷峻,摄影、音乐、表演风格调谐,后劲很足的寓言。安德烈为了融入同龄人、恐惧做胆小鬼而登高跳水,面对父亲同样是表面追随内心恐惧和憎恶,社会化和在强权下不直面自我,是一致的。伊凡恐高,但面对父亲时表达强烈的反抗和悖逆,和不愿意压抑恐惧而跳水是同样怼社会化,以及与社会化同构的强权的拒绝。最后父亲似乎表现出在乎,并尝试解释什么,但失手摔死。沉入水中的绳索飘飘荡荡,历史已经断裂了,超离善恶之外的隐秘人性,无法被讲述传递。这种隐秘人性在政治寓言的意义上,可以理解为苏联解体后,已经很难去还远的历史逻辑。永远无法得知了,那个深埋地下的盒子里有什么。

(张洪文老师推荐)极简的美学格调,符号且不沦为象征的人物与情节。12年未归家的父亲回到了始终缺位的家庭,安德烈迎接父亲,伊万抵触和质疑父亲,粗暴专制的父亲一方面在重复教学着男性力量法则,一方面以他的粗暴激发着兄弟二人的反骨。伊万一开始不敢跳下去或爬下去的高塔,成为他无意中弑父的途经,也成为他成人的象征。无论是一星期的散文结构、基督之死构图、亚伯拉罕弑子,浓郁的宗教色彩让这部影片更显得意味深远。一个专制的父亲:让孩子必须说是,爸爸;让孩子在两分钟内吃完早餐;因孩子玩耍忘记时间而殴打;因孩子抱怨而直接抛弃。「你以为我能独自生活的话还需要你吗?」「你之前不在的时候我们过得好好的」「你为什么要回来吗,你似乎并不需要我们,我们只是为了让你奚落吗?」一些个体意识觉醒的反叛话语。

①我有萨金塞夫五部电影,今天看的是他的第三部,前两部分别是《伊莲娜》《无爱可诉》;这一部讲的是十二年不见的父亲归来,带着他们度假旅行并发生意外的故事,看到中间感觉到这哪儿是讲父子,这分明是一则寓言,至于它说的是俄罗斯和它周边的各个小国的关系,还是政府和子民的关系,各自联想就好;②许多情节和背景语焉不详,这种留白式的以及开放式的拍法,留下很多想象空间,和现实中的人生是一样的,现实中哪有这么多起承转合,懂得利用残缺的素材构筑自己理解的故事架构,这是导演的自由和本事,也是影迷的选择和福分;③从表演上来看,小儿子演得更好,还看到一个悲伤的故事,公映前一天大儿子的扮演者在演出地溺水身亡。

导演安德烈·兹维亚金采夫是学表演出身,在这部处女座问世以前,只拍过一些短片和广告,当制片人找到他希望他可以拍一部属于他自己的长片,可以自己挑剧本挑演员。。。他说他是真的很幸运。当然,这也是我们的幸运。剧本片尾本来是两个孩子挨个念他们和爸爸外出时记下来的日记,导演最后决定换成了照片一张张替换,这些照片是导演和摄像师还有另外一个人,三个人从1200张剧照中,先选出40张,最后再挑出22张,再决定是淡出还是什么方式在大屏幕展现,这段一分半的镜头,用了导演两个星期的时间。伊万和安德烈名字的由来,是导演在致敬对他深深有影响的塔尔科夫斯基。扮演安德烈的弗拉迪米尔·加林 Vladimir Garin在电影拍摄完成的一年后,在游泳时意外溺毙,只有16岁。导演唏嘘不已,说在威尼斯电影节收获所有掌声,是属于他的

【94%】情节前行的动力部分源自类型,抬升观感的同时也使剧作出现结构性瑕疵(如首尾「跳」之呼应与电影主题几乎无关);也存在少许故作匠气的线索排布。视听部分实在老练得不像是处女作的水准,萨金塞夫谙熟如何最大程度上调动视觉:以人物的视线牵引观众的悬念,此类技巧充斥着全片的调度,是塔、安哲等从整体艺术效果出发的作者绝对不屑一用的,却也是最精准和有效的。此外,萨金塞夫的影像从属于「空间-影像」,这不仅体现在其以视线为主轴的强烈空间意识,更体现在其善用各类电影元素来构建有别于现实世界的影像空间,这就与塔、安哲等电影诗人有了根本区别,而更接近旧式寓言电影(伯格曼、德莱叶)在本世纪的演进形式。但本片同时又是直觉的,这正是萨金塞夫的伟大之处,如拉美文学一般将感性的混沌与理性的明晰统一,昭示着电影的一种未来。

空旷,废墟。父亲缺失,短暂回归,父亲并不像心目中期待的样子,父亲又沉没。。。父亲与船没入水底,两人追着喊爸爸,这里直至片尾照片,是全片最喜欢的部分。这个爸爸的出现/回归就像完成了他对两子的“任务”(谈不上情感浓厚),完成了又消失。。。父与子之间的东西,那样的相处,双方的情感,说实话我不明白不理解不懂GET不到,这方面太抽象给出的东西太模糊。。。以及父亲的盒子里究竟装着什么秘密,父亲自身又是怎样的谜团...

2020最后一部电影。蓝光修复版。按照惯例,以片名寄托这一年或下一年的寓意,选择了《回归》,其实意味着来年要降低看片量,更多地回归“真实生活”。说起来,我之前是一直想在电影院看这部电影的,因为知道它的画面有大面积的蓝,那诱惑我。可是一直等不到机会。说回电影,和预期中的亲子电影相反(之前一直以为它的文本是改自一个上学时我都读过的当时难以理解的短篇,残留印象是:父亲突然归来,在河流上,父亲突然离去...),可原来它是一部“弑父”电影,当然,这个层面上的“弑父”也可以被加上政治含义,抑或更加扩大,“父”就是现今世界的游戏规则,“弑父”是为了解脱,得到人身自由及人生自由,至少是得到其可能性,而我想,我也可以把这层意思藏入一年的结尾,因为我也希望能得到这种可能性。

从色调就可看出全片都在营造一种冷冽的氛围。父亲的回归不代表着温情,而表现为在一种强势的父权统治下。受压迫的个体的反抗最终一定会造成悲剧。在人物的塑造上也颇有意思,对于父亲,反抗最激烈的竟然是那个开头被叫为胆小鬼的弟弟。其实从三分之一处我就猜到最后大概率父亲最后的结局是被弟弟捅死。这得益于影片非常优秀的视听信息,在普通的场景下配以诡异的音乐,看似平静的表面下其实深藏暗涌。横移镜头的大量运用和视角的变化直接增加了些许诡异感。最后的结局虽然与预测的有些出入但还是以父亲的死亡为收尾。压迫的教育方式下使得回归的父亲最终葬身于大海之中。作为处女座的本片表现属实惊艳。听说是师承老塔,看来该是观赏这位大师的作品的时候了。

十二天的“监狱生活”终于结束,一放假就马上找了部电影看,《回归》?什么的回归?一个象征着集权统治使人爱恨交加的父亲的回归,03年是苏联解体的12年后,也是俄罗斯政治上的动荡时期,面对诡谲多变的政治风云,俄罗斯人不自觉的回首往事,又回到了前苏联陷入的一种无法自拔的忧郁情结中,安德烈和伊万代表着俄罗斯,也代表着前苏联。片中宗教浓度颇高,整部电影裹在了雾蒙蒙的蓝中,雨声残响,湿发,布袋中喘息的海鱼和高耸的铁塔。声音细碎,杂乱,淅沥的雨声,炸开的雷和父亲的遗体磨过地面时的沙沙声。你要说这部电影讲的什么,我也不知道。

不管各种政治寓言的说法,我只是单纯来看故事的。情节并不复杂,最后挖出来的东西看着像是个蓄电池吧。这电影人物很少,语言简洁,画面漂亮,特别海景,赏心悦目。如果这是我爸爸,我很难接受,(为何不好好说清楚再行动,只一味强压?估计是时代造就。)但作为旁观者,这个电影里的父亲,还是很赞赏的。父亲教育孩子的方式,果然和妈妈迥然不同。这个爸爸在短时间内让孩子们懂得了勇敢独立。看孩子们受苦,父亲心里肯定也不好受。结局让人很是难受,老二逆反心理太重,不知道这个熊孩子,会不会留下年少的阴影?

我已许久未给一部电影打五星好评了,这部简直完美。整部影片主打蓝灰色调,构图精美,镜头设计得优美又纯熟,展现出庄重清冷的故事氛围,用一句“流动的影像之诗”来形容丝毫不为过。即使在明了了藏在影片表层之下的“政治寓言”之后,我仍然愿意把它当做一部家庭片来看;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影片中的父亲之死让我有种撕心裂肺般的心碎之感。其实我本来只会给这部电影打四星,但当我查阅影片相关资料的时候,发现就在电影首映的前一天,片中饰演安德烈的小演员不幸跳水溺毙,这与电影开头的情节似乎不谋而合;在对演员的不幸遭遇表示哀悼的同时,我认为他的死亡给影片本身更添一股悲凄的神圣感与神秘感,遂给影片加到了五星。

就讲两个镜头吧——-第一眼的父亲和最后一眼的父亲,第一眼躺在床上熟睡的父亲(参正片9分24秒)(曼坦尼亚)的作品《哀悼基督》的构图方式,这个镜头直接预示着电影的悲剧导向,耶稣的死和父亲的死都有同样的隐喻,背负着世人的罪和背负着儿子们的罪,当然这个镜头的前面十秒里面,孩子走到房间里看到母亲的母亲坐在餐桌边,镜头正面对着的收音机里放的是唱诗班的圣歌,再到燃烧的碳炉熊熊烈火,预示着地狱之火呐。当我们把这二十秒的镜头语言压缩起来就基本上和作品《哀悼基督》中的圣母圣子合在一起了,不管是所用的光还是所用的色调,是对名作的致敬,也是用名作的力量唤起在场观众的情绪记忆。

获得奖项

  • 第16届欧洲电影奖
    第16届欧洲电影奖
    获奖:European Discovery of the Year
  • 第61届金球奖
    第61届金球奖
    提名:最佳外语片
  • 第6届塔林黑夜电影节
    第6届塔林黑夜电影节
    获奖:国际影评人费卡西奖
  • 第60届威尼斯电影节
    第60届威尼斯电影节
    获奖:金狮奖 / 主竞赛单元 / 天主教文化奖 / 电影未来奖-最佳处女作 / 路易吉·德·劳伦蒂斯奖 / Sergio Trasatti Award
  • 第29届法国电影凯撒奖
    第29届法国电影凯撒奖
    提名:最佳外国影片

预告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