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涅斯论瓦尔达(2019)

Varda par AgnèsUP:2021-10-17

剧照演员表影评
阿涅斯论瓦尔达

评分:9.2 导演:阿涅斯·瓦尔达 编剧:阿涅斯·瓦尔达
主演:阿涅斯·瓦尔达 / 桑德里娜·博内尔 / Nurit Aviv
类型:纪录片
片长:115分钟地区:法国
语言:法语 / 英语
影片别名:艾丽丝说华妲(港) / 听瓦尔达说 / Varda by Agnès
上映:2019-02-13(柏林电影节)
IMDb:tt9530198

阿涅斯论瓦尔达简介

当不少人以为《脸庞,村庄》(2018)是华妲退休前最后杰作,她连奥斯卡终身成就奖亦袋袋平安,偏偏俏皮一笑,又交出这部活泼生猛的纪录片。由巴黎、洛杉矶到北京,马不停蹄开班分享创作理念,这位九十岁祖师奶奶不言倦,反正花样年华已被唤作「法国新浪潮祖母」,索性成为影坛万年青。 本尊娓娓道来启发《短角情事》(38 届)的好奇心,《拾穗者与我》(25 届)的细腻观察;至今不辍光影实验,不吝将艺术触觉传承。是为一生回顾展?言之尚早!

第40届伦敦影评人协会奖年度纪录片(提名) 第6届豆瓣电影年度榜单评分最高的纪录片(提名)

简评

从她把那位美术馆男性叫上台开始越看越不适,几乎没有给他说话的机会,他讲话的时候瓦尔达也没有在听,而是在看稿子,接话也并不是真正地接话而是直接念回稿子,这位男性全程坐在旁边一副我认真当个工具人看你表演的表情一边抖腿,后期剪辑也并没有试图给他更多说话机会。但就是这个小小的不适感几乎解构了前面搭建起来的那些所谓"对人的关注"。倒也很难说是"利用",但至少是一种娴熟的甚至根深蒂固的"自我",这种自我和导演在回溯创作史时试图标榜的对待他人的目光产生了微妙的错位。然后放到《脸庞村庄》,想起没有出现的戈达尔,忽然觉得可以理解了。

此时的阿涅斯瓦尔达已是名副其实的新浪潮祖母,她既有祖母般返璞归真的可爱、施予世人均等的慈爱,也为后人留下了最好的遗产——不被定义的电影。每次打开一部好莱坞电影,我早已知道要去期待什么,会获得什么,而新浪潮电影没有定势。她那一代法国导演对电影的探索很像张大春在《小说稗类》中描述的:「与鲁迅同时代的白话文学作家一方面使用着白话文,一方面也在发现着白话文」。当现在的我们批评某个青年作者的出版物「不像小说」之前,是否也应先行反思自己心中的小说已经停止发展了呢?见过从未止步的阿涅斯,会觉得像她这样活到健康与伴侣均不在的八十八岁也是可以接受的。她曾用直升机拍摄自家猫咪「滋咕咕」的墓,要是那时无人机业已普及,想来她也乐意让它参与自己的电影吧。

#.3小西天 瓦尔达的电影大师课,她的作品真是看不够的。印象最深的部分是瓦尔达在镜头下依次列出从20岁到80岁的三幅自画像,然后狡黠而笃定地说,“我可以说,我知道从一个世纪通往另一个世纪的通道”,年过八十的瓦尔达仍在创作最诚挚、最鲜活的作品,重看《拾穗者》或《脸庞,村庄》的一些片段仍然让我难以言表地感动。瓦尔达早年所受的艺术史训练让她创作的当代艺术作品总具有穿透图像史的维度,《马铃薯乌托邦》与《来自努瓦穆捷的三联画》是中世纪祭坛画的当代复现,装置艺术《努瓦穆捷的寡妇们》的布局则取自扬·范·凯塞尔的《四大洲》;而当她把镜头转向一张张最平凡的脸庞,这些过往的激情程式便被激活成最饱满、最切近当下的视觉经验。才发现瓦尔达与香特尔·阿克曼的出生地相距不足十公里,决定下个假期要去布鲁塞尔!

“但我真正感兴趣的、而且想拍的是别人。别人总是引我深思、启发着我、吸引着我、令我困惑、令我着迷。这次为了讲我的故事,我心想,如果把别人打开,会看到各种风景;如果把我打开,会看到各种沙滩。”阿涅斯·瓦尔达的最后一堂课 -- 与这个世界洒脱、优雅地告别,关于爱好、意识、灵感、艺术、电影、创作、技巧、分享等等的惬意漫谈,多么充实、美好、浪漫的一生,林籁泉韵,顾盼生辉。

分享的欲望是很重要的。转瞬即逝的灵感需要把握,创作的欲望要抓紧。“说实话,重要的其实并不是和他见面的事,而是我马上知道了我要如何拍摄他,我在拍摄他的过程中就想象着剪辑的过程。我想分享这次相遇的自发性,兴奋之情和喜悦之情”。没有什么是普通的,只要你带着爱和同理心。就像夏日里美丽的桃子,但是里面有虫子。对我来说颜色会舞动,它在我脑中翩翩起舞,它代表着夏天,一种想要把自己融入色彩的欲望。,虽然我看的有点乏味,但我觉得她很酷,很自由,对于世界有很多好奇。但以我现在的功底还是不能够一遍了解。

.29阿涅斯瓦尔达去世,.29我19岁的生日,在小西天看这部她的遗作。瓦尔达去世时90岁,她依然说深信艺术表达的力量,能够跨越种族、文化及一切隔阂。我想起我在面试时回答一个问题,我说如果被误解是表达者的宿命,那我也会像西西弗斯推石那样表达下去,即使永远无法被完全理解,也要向着理解无限趋近。希望现在的表达无力感只是暂时的,愿我能永远深信18岁那年面试时说的话

就像李安说的,一个监督不会因为某段剧情而产生拍一部电影的欲望,只会因为捕捉到一个画面而产生构造一部电影的想法。阿涅斯奶奶讲自己的一生作品,切入点都非常特别,跟自己的观感甚至完全不同——她完全是从摄影师的角度去捕捉人物的,可谓一枚大观察家。所以想来确然如此,奶奶所有作品都有纪录片的痕迹。后期也基本完全转向了纪录片的方向——她不像一般的男监督那样热衷于去发表自我评论和解析,却只是去呈现。如同老塔的理论:流动的图像会自动生成语言和意义。因此不想说她这漫长的一生经历了多么瑰丽璀璨的时代,和多少传说中的人物一起亲自参与了对那个黄金时代细密画的绘制。因为她总是强调,她和她的女演员是种共生关系——这种描述可能从未见于新浪潮时期其他的大佬(其实现在也一样)。

最喜爱的新浪潮奶奶在九十岁时对自己的艺术生涯完美的回顾。目前还没看过她拍的故事片,看的全是纪录片,每一部都太好看了。我觉得瓦尔达不仅是电影导演,她是真正的艺术家,对视觉艺术有着无以伦比的感受力。不管是动态的或者静止的,色彩构图妙不可言。天马行空的奇思妙想,有趣、可爱又温暖,坦率而真诚,那些不起眼的人或物,在她的眼中,总那么与众不同。哪怕是拍土豆,都能拍出美感来。复制一句评语:阿涅斯·瓦尔达本身就是电影艺术史上“最美的收获”。

不论是在阿涅斯的纪录片还是电影中,常常能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特别温情的部分,她总是很用心地爱着、呵护着周围的人,包括陌生人。在她的镜头下,总会看到每个人身上独特的美。灵感、创作和分享,大概是每个创作者都会历经的过程,但在阿涅斯的灵感中,她持续流露着人心底良善的那部分,即使那部分已经为很多人所遗忘。丰子恺先生曾经提到绘画创作的灵感,来源于对自然中美的强烈感受纪录并分享的欲望。如果艺术家都能从人内心最直觉的美好出发去创作、分享,或许真的可以让世界因此变得更美好。

(我想要用歌曲表达出来)父亲,教皇,国王,法国,医生,立法者都不能把法律强加在我的身体上。生物学不是命运,父命为天,早已过时。我的身体属于我,只有我知道是否想生孩子,是否要带新生命来到这个尘世中。我的身体是胖是瘦,自己做主。(现如今,在家庭里,男人是资产阶级,妇女代表无产阶级)///我讲述了一个愤怒的女孩的故事,这次不是在一个群体里,而是孤身一人的愤怒的离群者。(天涯沦落女)

中国有句俗语叫戏如人生,我想对于导演亦或是演员来说,他(她)们在荧幕上创造的那些角色也是他们个人生活的一部分,这也能进一步佐证一个人本身的多面性。在生活中做一个安静的观察者,亦或是一个审慎的哲学家总是十分有趣。把生活过的足够有意思地慢调有时候比把生活节奏加快更有难度,你要去真诚地倾听那些来自自己心底亦或是生活本身的声音,便会发现这个世界都有着大不同。看人看事都是如此,需要更多的去看本质,而不能被那些表象所迷惑住,只有拨开层层迷雾,才能去探索到真正的智慧。

一种属于瓦尔达自己的拼贴,虚构的新闻/乌托邦式故事,作为电影的纪录片,有真正的现实,也加上自己的编排[特定的电影结构:把两部电影的章节一章一章交替混合在一部电影里],这或许是她的影片独具某种柔软、湿度的生动的来源,一种我想要触摸的质地。出演者不是真正的演员,但是真实的人。三联画的装置艺术在古典、文艺复兴和电子时代之间构架起源源不绝的艺术关于自体、界内、界外的迷思。还有一些法国风情画。最后,风与沙。

获得奖项

  • 第40届伦敦影评人协会奖
    第40届伦敦影评人协会奖
    提名:年度纪录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