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穗者(2000)

Les glaneurs et la glaneuseUP:2021-09-24

剧照演员表影评
拾穗者

评分:9 导演:阿涅斯·瓦尔达 编剧:阿涅斯·瓦尔达
主演:Bodan Litnanski / 阿涅斯·瓦尔达 / François Wertheimer
类型:纪录片
片长:82 分钟地区:法国
语言:法语
影片别名:拾穗者与我(港) / 艾格妮捡风景(台) / 同是天涯拾荒客 / 我和拾穗者 / 拾荒者 / The Gleaners & I
上映:2000-07-07(法国)
IMDb:tt0247380

拾穗者简介

1998年12月至1999年4月,年过七旬的阿涅斯·瓦尔达带着数码摄像机在法国的城市和乡村“闲逛”的过程中,拍摄了一些关于当今时代法国拾荒者们的影像:流浪汉和生活贫困的人为维持生计拣拾各种生活必需品,艺术家们从废铜烂铁堆里寻找创造艺术作品的原料,喜欢拾荒的人的动机是出于反对浪费的品德。除了拾荒,影片还有一条游离于主线之外的副线,表现了一些表面看来与拾荒毫不相干、其实关系密切的人和事,比如采访一位兼做心理医生的葡萄园主,与发明电影的先驱者之一马莱的后代谈论电影问题。此外,本片还是一幅影片作者的自画像,瓦尔达不时从镜头后面走到镜头前面,即使当她在镜头后面时也有意地适度表现自己,而且有些镜头是她亲自拍摄的。
  这部受19世纪法国画家米勒的名画《拾穗者》启发而拍摄的纪录片,描绘了法国当今时代的拾荒者形象。在瓦尔达看来,形形色色的拾荒者大致分为三类:“有些人拾荒是因为他们被生活所迫,有些人拾荒是因为他们是艺术家,有些人拾荒是因为他们喜欢拾荒。”本片的完整片名是“拾荒者们和女拾荒者”,其中“女拾荒者”是指瓦尔达本人。影片中的所有人都在拾荒,瓦尔达本人也是拾荒,她在拣拾被人遗忘的记忆。本片的艺术成就不仅表现在瓦尔达创作了一部以第一人称叙事的实验性数码纪录片,而且表现在影片作者巧妙地把握了“唯我”与“主观”以及电影作者的“自我”与被拍摄的社会现实中的“别人”之间的细微界限。这部影片是用DV拍摄的,然后扩转成35毫米电影胶片发行,曾经在30个月的时间里获得过30个奖。(

简评

现代拾穗者有远不止“生活所迫”的拾穗理由。或是出于对环境问题的关注,或是从根本上反对浪费,或是把捡拾内化为一种艺术行为,或是单纯的喜欢被遗弃的可爱物件。对于拾穗以及与它相关的一切,或许我有了更多的思考。拍摄纪录片似乎和搞科研挺类似的,重要的永远不是多高级的方法,而是原始的想法与关注点,细微之处迸发出的能量十分巨大,从这点来说,敏锐细心充满爱的人确实很适合拍纪录片,能拍出散文一样的纪录片。另外,再遇到心形土豆和无针闹钟时,我一定会再想念瓦尔达~

拾穗者-古时女性变为男性-现代拾垃圾(有人为了不浪费,有人没东西吃)-残次品也不允许采摘(说是会破坏产业链、吃了不好,实则小气)-老法典中提到是允许拾穗的-瓦尔达收集自己喜爱影像的行为是没有立法的,他告诉瓦尔达自己到过什么地方,拾穗同样是这样-拾穗相当于给了废物再一次生命,他们之前是有一次生命的。废物对于拾穗者来说像圣诞节宝贵的礼物-废物变为了艺术-marey的实验图片与电影令人赏心悦目-鸟也死在了这个过度消费的社会当中(石油)-学校开展的垃圾博物馆干净整洁,他们没有机会真正走进垃圾工人

拾穗者,随处可见,于乡村,于城市,只是在不同地域拾起不同的物品。主动拾穗者(如获得硕士学位的小哥以卖报、拾“穗”为生,晚上在社区中心义务教学)令人尊敬,被动拾穗者(为了生存拾丢弃的土豆)令人悲悯,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让被丢弃的事物变得再次有价值,也在自己认可的价值观里努力生存。瓦尔达也是拾穗者,心形土豆、无指针闹钟、被做成展览门的胶卷桶等事物都被瓦尔达作为艺术品展出,被赋予了第二次生命。这让我们不得不思考平时是否过于浪费,小至日常生活小物,大至社会各方面的资源。法国真的是个有文化的国度,这种文化陈列于大大小小的博物馆内,亦夹藏于市井小民的日常生活中。而这所有的一切通过瓦尔达的这部纪录片呈现于我们眼前,她是多么深爱着自己生活的这片土地和人们啊!

一百年前,米勒拿着画笔,记录人们捡拾麦穗的劳动场景,画作《拾穗者》摆进了博物馆,一百年后,瓦尔达拿着摄像机,从博物馆返回大地。她走进拾荒者,把可能的俯视拍成了平视。一路行走,她找到为食物的、为艺术的、为信念的,自己也加入进来捡拾影像和记忆。她给拾荒人找到了骄傲起身的另一幅画像,以废物利用批评了消费主义的浪费行为。她还不时挥洒童心童趣,心形土豆,说唱rap,甚至镜头盖起舞都能自成一段。作为一个摄影出身的艺术家,这次她抄起的是dv,器材已经不重要了,瓦尔达已经到了以气为剑的境界。

整体风格具有童趣,这一定和作者本人的性格是密不可分的,瓦尔达是位可爱的老太太,尤其是几段风格错位的配乐简直算得上幽默。亮点在于,从头至尾的讲述感,作者本人并不缺席,相反以十分主观的视角过滤了所有的表现对象,这种亲密感让观众感到十分亲切,甚至连拍摄意外都没有删除,对每一段原素材都留有尊重,简之,是对个人经历的尊重。这种风格更多在于真情实感和趣味性,也是让它脱颖而出的原因吧。

像拾穗者一样把不同的元素捡拾起来完美糅合出了散漫随性且饱满独特的《拾穗者》。很多人说看到瓦尔达作为社会活动家对社会现象的反思发声,而我却在里面却更多感触到了时间,成熟的土豆,发芽的土豆,腐烂的土豆,全新的冰箱,丢弃的冰箱,被做成艺术展的冰箱,不同的故事不同的灵魂碎片被嵌进了时间里,而物质像信封一样承载了它们留存了它们。没有指针的时钟后面闪过瓦尔达的面庞,发皱的土豆后切换的苍老的手,皆为时间的馈赠。如果说人类有存在的意义的话,也许是时间馈赠的礼物吧。

瓦尔达既是拍摄拾荒者,也是作为拾荒者在收集一些逐渐逝去的经验,对于皱纹、斑点、白发的拍摄更是在捡拾自己,把自己收藏好。瓦尔达表现的是一种日常生活的哲学,无需经过太多沉重的思考,最迫切的问题就存在于日常生活中。拾荒的行为以及瓦尔达对于拾荒者的关注与拍摄本身就构成一种反叛性,只是冷静且温和,但直指最尖锐的社会问题——资源的浪费、消费社会对物乃至人的价值的塑造。因此也没有真正的变质,只有有价值和没价值。片尾没有时针的钟,意味着时间没有流逝,简直太亮了!有一种淡淡的伤感与哀愁。另外用手圈住卡车太有童心了,hiphop一响起好想sway~

“瓦尔达的电影既是关于拾荒和法国当代拾荒做法的纪录片,又是关于衰老的遐想,是关于浪费和使用的东西及其伦理力量的非凡视觉文章。这部电影不仅仅是一个关于生活在过剩和富裕边缘的人的故事,也是一个关于物品及其不断重新分类的能力的故事。瓦尔达的成就是以这样一种方式打开了人与物品的关系问题,使我们能够看到一种不同的和激进的废物伦理学的复杂性。”---The Ethics of Waste

三段rap又拽又生猛,拾穗者,从生存到游戏再到艺术。深深感动了。我们生活的平庸在于我们热爱丢弃而逃避创造,善于更换而厌恶修补。创造是多么灵活的词语,而我们将它理解得多么死板呀!而且不知道为啥,看国内部分纪录片,总感觉导演特鸡贼,目的性特强,但瓦尔达的纪录片完全不给人这种感觉,可能是因为她用看待他们的眼光看待自己,她是多么善于捕捉生活里的诗意和童趣呀!皱纹和心形土豆,没有钟摆的钟和被手心圈住的大卡车!一切都这么恰到好处,可是为啥要抓大卡车,大卡车也太可怜啦

谦逊的记录者视角|拾穗-捡拾,更宽泛的衍生|来自不同背景和经验的人们讲述捡拾经历身后特定的生活底片|拾穗和采摘是不同的,前者自下而上,后者自上而下|我用废弃的物品创作,这些东西的好处在于它们曾属于某人、它们有生命、仍然非常活力,你只需要再给他们一次机会|顽皮的配乐和蒙太奇|“一只手拍摄”童心满满|将自我碎片式地插入被观察的他者里形成了不高高在上不故作聪明不置身事外的充满参与感同时也令人会心一笑的独特影片风格|许多意想不到的小插曲,比如偶然发现结合了恭谦和骄傲之姿的拾穗女子的油画,又比如忘记关闭设备偶然拍下舞动的镜头盖|年轻人、法官和超市经理各执一辞-并置的叙述方式|游戏的终点是艺术的起点|“看不到时间的流逝”利用一件物品作为结尾

以极度人文诗意的方式去记录去融入,以关艺术和资本主义的两方思考将人类历史里拾穗与现代社会拾荒联结。如果说documentary要分很多类型的话,那么这一部是将多类型participatory,poetic,expository,observational 结合最为自然的。所有的连接和转折都是源自感受与关爱。作为filmer的瓦尔达大概是因为觉得自己也是映像的拾穗者,所以才用爱去完成这一次的讲述。她是如此的温柔,镜头里每一个人包括她自己都是如此的可爱。

在看似偶然的介入之下,又围绕既定的主题舒展开来,其间又有迷人的意外,很有新浪潮的味道。用小小的DV去观察被迫拾穗和主动拾穗的人,不带丝毫的说教,瓦尔达关于拾穗者的形容是的形容是怎么样的呢?那些街头拾穗的孩子“惊人的美丽”,“是为了留住那些偶然地瞬间吗?不,是为了好玩”。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在街头捡食物靠卖报维生的硕士,他八年前就住进了收容所,夜晚给收容所里自愿学习的移民教授课程,他脸上的笑容有种不可思议的纯真。PS:瓦尔达在片中rap真的太酷了,她大概是永远都能看出小王子画的大象的人吧。

获得奖项

  • 第66届纽约影评人协会奖
    第66届纽约影评人协会奖
    获奖:最佳纪录片
  • 第13届欧洲电影奖
    第13届欧洲电影奖
    获奖:最佳纪录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