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乐中年(1949)

哀樂中年UP:2021-01-03

哀乐中年

评分:9.2 导演:桑弧 编剧:桑弧
主演:石挥 / 朱嘉琛 / 沈扬 / 李浣青 / 韩非 / 崔超明 / 程之 / 路珊 / 莫愁 / 胡小琴 / 顾慕如 / 俞仲英 / 伊斯兰 / 叶明 / 林榛 / 田振东 / 周瑞德
类型:剧情 / 爱情 / 家庭
片长:105分钟地区:中国大陆
语言:汉语普通话
影片别名:Sorrows and Joys of a Middle-Aged Man
上映:1949(中国大陆)
IMDb:tt1580409

哀乐中年简介

1920或30年代的上海。
  创办小学多年并自任校长的陈绍常(石挥)早年丧妻,独自抚养两子建中、建平和一女建英。与他一起生活的大姐劝他续弦,他虽也有心,却因目睹挚友的爱女刘敏华备受后母虐待,断了念头。不久,挚友亡故,敏华辞别他后随后母迁居外地,一别十年。两人再见面时,敏华(朱嘉琛)已成长为独立自强却不失贤淑的新女性,因不愿再受后母摆布,她拜托绍常介绍一份工作。随后,她成为绍常的同事。
  成年的建中(韩非)如愿以偿成为某家银行的职员,因得经理赏识,他结识其女冯丽君(李浣青),很快变作其乘龙快婿,社会地位日益提高。建中夫妇认为绍常卑微的小学校长身份丢了他们的脸,劝他退休在家做老太爷,绍常虽一百个不情愿,却也乖乖听命。敏华接下他的工作。只是赋闲在家的日子不好过,每日时间都似他那块坏掉了的老怀表般静止不动。而将无聊心情讲给家人听时,家人或怨他有福不懂享、或自忙自事无暇顾他,他的失落一日多过一日,与建中夫妇的矛盾亦越来越多。
  又到一年清明时,拜祭亡妻时,绍常遇见前来祭母的敏华,感慨人到老年只能等死,敏华却认为人在中年的他正处于事业的黄金期,劝他再回学校教书。而听从敏华建议偷偷瞒着建中再回学校教书一事漏泄后,建中对他的态度更加冷淡,但他已铁了心。“天意怜幽草,人间爱晚晴”,其后,他无意间发现自己与敏华早已两情相悦,决定与她结婚,此事更令建中夫妇大为恼火。

简评

如果不是关注@树袋熊不吃蜂蜜的广播,也许还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会去欣赏这么经典的电影。《哀乐中年》轻松逗趣,充满了生活的哲理和时代的思辨,台词机智幽默,人物形象立体,石挥和朱嘉琛的结合意外的比《饮食男女》早了40多年,李安一定是借鉴了桑弧的很多创意,郎雄和吴倩莲的吃饭戏份对比石挥朱嘉琛,如出一辙,只是少了归亚蕾的那句“你个杀千刀的老居”,郎雄石挥长得太相似了。哈哈,这部电影的乐趣太多了,70年前电影的新潮思想就这样溜到飞起,看看现在,神马玩意?

立意绝对是满分,石挥的演技也是教科书级别,可惜剧本后半部分落俗,支线交代太匆匆,把相对激烈的矛盾轻轻放下,用一个过度梦幻的结局敷衍搪塞了观众。同时导演对刘敏华的刻画让我生出一些怒气,她作为思想和能力双满分女性的代表,全程只起到了“进步语录播报器”和抚慰男主角的功能,面对一个迷茫踌躇的中年人,她是如何生出爱情的?没有交代,更不重要,她只要用年轻的肉体和大脑为男主换来新生就好,二人结合后诞下新生命的一幕给我带来的不是希望,而是一种不可名状的冲击,不知道敏华这样下去直至中年,是哀还是乐呢?

将墓地改作新家和学校,半百之后由无所事事到重组新家庭开启新事业再获新生,抛下一众俗子,简直有点《生之欲》的味道(新学校里教书犹如游乐园里荡秋千,只是没有真的死掉)。剪辑转场相当简洁,毫不拖沓,当然镜头语音和寓意深度和黑泽明还是比不了。思想先进超前,婚恋观、教育观、人生观都值得称道。表演上还是石挥厉害,相对于他的自如其他演员有点太“旧”了。“好多大学毕业的不也吃不上饭”“我第一次领薪水总觉得自己不配,等到第二次就麻木了”“我们中国人好像只有青年和老年,没有中年似的,其实中年最宝贵”

总会对这些49年的电影产生疑问,究竟是建国前还是十七年,其中差别是可想而知的大。一旦过了这个界限,电影似乎总就少了些什么、多了些什么,戴上了镣铐,谁又能舞得更轻盈?虽然49年产出的作品基本上都属于前者,但似乎加上了这个数字,我看本片时心里就总有一团阴云,甚至阻碍了我享受这灾难历史前最后的轻松时刻。通过该片,我认识了石挥这位中国电影史的赤子。不知怎的,我特别喜欢石挥在本片中的形象,大方、稳重、善良、气质非凡。他的眼睛很小,却炯炯有神。可惜这样的人物,却要被他的赤诚所害,早早地告别了他热爱的事业。时年34岁的石挥,在电影中扮演一个中年人,竟也如此自在。可惜真的到了中年时,他再也无法像电影里那样,对未来充满期待了。在近期P大东西门警力暴增的时候,我只有悲叹,只能悲叹。

文华影片公司出品,摄影指导黄绍芬,发现黄绍芬在早期中国电影的字幕里出镜率极高。编导桑弧。剪辑太棒了,多次利用动作匹配、台词匹配来转场,比如,石挥儿子抖腿的特写,叠化另一个人抖腿的特写,摄影机上移,显露出多年后已经长大,实现了小时候的梦想在银行里工作的陈建中;敏华爸爸死了,她告诉石挥,她后妈要把她嫁给一个五六十岁的老头子,敏华对石挥把这句话说完后,下一镜头立刻切换为他在跟她后妈谈话:“怎么,嫁给五六十岁的老头子?”;“将来你们结婚也别找我做主婚人”,下一镜头切换为“主婚人用印”……镜头切换流畅顺滑,天衣无缝。石挥被迫当老太爷后,种山、养鱼、遛鸟、念佛等等,用甩镜头切换,也很有趣。探讨了中年危机,做“老太爷”该哀该乐?同时,刘敏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新女性形象值得赞美。坟的美学参见友邻安提戈涅。

剧本扎实,故事流畅。石挥的表演明显高于其它几位,朱嘉琛眼睛里有星星,真美。中年人似乎是个很尴尬的时期,本来精力最充沛,经验最丰富的时候,却有许多人告诉你,你该享受退休生活了。对于中国人来说,死是很重要的,而活却可以凑合将就,悲哀!坟园变成家,变成学校,是多好的设计啊,尽兴地活着才是最重要的啊!这也正是本片的最可贵之处。现在的国人,早早的劝年轻人安定下来,别瞎折腾,结果还不是一样要面临被辞退,35岁找不到工作的事情吗?还没活明白,就早早为几十年后的事做准备,是对自己及家人的人生真正不负责任呢!

按场景写的剧本叙事顺畅、扎实,看完余味犹存。每个叙事段落都有精心设计的过度,剪辑没有很多的技巧,除了叠化之外,跳切使得某些段落的连接表现出很强烈的幽默感,叙事上的省略都很恰当,很好地聚焦到父亲这条主线,节奏很好。布景很讲究,尤其是光影和灯营造出来的层次感和纵深感,赋予了画面情感的深度。摄影对景深的控制精准得当,例如父亲退休演讲时当讲述到“这么许多的同学……”时,画面前虚后实,堆砌出父亲的成就感。镜头遮光罩带来的暗角、对重复元素和场景的利用(怀表、照片、礼堂、墓碑前等)带来更多隽永的意味、精彩的“退休生活”几个场景的切换(快速摇镜头“拼成”的长镜头)、一些“金句”表达形成抽离的布莱希特式的表演。49年的电影已经把中国人拍得这么明白了……表现出了新中国诞生前传统和现代思想的纠缠以及迫切更新的需要

牛逼啊,不管是镜头转场,还是石挥的表演。也确实有点饮食男女前身的意思,太合我的口味!整部片子所传达的东西,到今天为止,依然非常有意义,“人家都说我是好福气,其实是活受罪”“你不能把旧的东西看得这么宝贵,你得狠心丢掉旧的,才能创造新的”“我不明白呀,为什么他们对我这样残酷呢,大概这个世界是他们年轻人的世界喽”“你又错喽,你以为他们就能代表年轻人嘛,绝对不是,他们只不过是未老先衰的一群罢了”“觉得我的生命刚开始”我个人的华语片前五了!!!

与共和国同龄的杰作,看着高兴;“现在的社会名人估计都跟我儿子一样,拿欺骗当成一种职业”,“这本字典都修好啦?还是你们女人做事心细”(性别刻板印象),“就是大学毕业生也不见得个个都有学问”,“我老觉得我们中国人,除了青年就是老年,好像没有中年似的,其实最宝贵的就是中年,正是做事情的时候”(赞同),“你可爱的地方很多,只是你自己没发现罢了”,“你不能把旧的东西看得这么宝贵,要有狠心丢掉旧的才能创造新的”“他们能代表年轻人吗,他们不过是未老先衰的一群人罢了”,“我们中国人真是一个古怪的民族,对于死看得那么重要,而并不讲究怎么样好好地活下去”(与心灵奇旅主题一致,提醒大家过好当下、珍惜眼前)。共性的问题是每个时代都有的,台词很好,朱嘉琛美。

这个故事和李安导演的饮食男女有些相像,但当然讲述方式,具体细节都又差别很大。“中国人好像只有青年和老年,没有中年”,讲排场面子,家人之间相互为难或者相互寄生,这些部分到现在也并没有大的改变。最让我感触的是片里的子女给父亲提前买好了墓地,还把这当作给父亲的生日礼物,张口闭口就是父亲没几年好活了,他应该当老太爷,他应该如何如何。有什么权力这样编排另一个人的生活呢?而对死都这样轻飘飘的,何谈对任何事物有任何敬畏之心。人还是要对自己视野尚未看到的一切保持敬畏的。

《哀乐中年》是由桑弧编剧、执导的剧情片,石挥、朱嘉琛、沈扬、李浣青、韩非等出演,据称张爱玲也曾就剧情提供意见,由文华影片公司于1949年摄制上映。该影片不但构思独特而且完整,充满了成熟幽默的韵味,电影中绝妙的中间色调的讽刺元素更接近日本大岛渚早期电影的风格,是一部内容和技巧接近完美的中国优秀电影。但在国恨家仇的宏大叙事背景下,该片并没有获得太多关注。女主角刘敏华即使放在今天也是思想先进的女性,兹录其金句若干:我老觉得中国人除了青年,就是老年,好像没有中年似的,其实最可宝贵的是中年。/我们中国人真是一个古怪的民族,对于死看得这么重要,而不讲究怎么样好好地活下去。

文华出品,整体观感语言通俗平顺(眼顺、耳顺、意顺),确实能领会到一种四十年代的光芒四射。《哀乐中年》算是最近流行的温情现实主义的溯源,在“哀”与“乐”中将故事变为淡淡哀伤和轻轻喜乐,走向了我国电影叙事的另一种可能。更精彩的是还具有强烈的现代性,和刘敏华结婚、在坟地上建造新生命新学校………整部影片在“谁新”“谁旧”上不断推到重溯(硬床板就是旧?教书就是落后?新房子旧房子到底谁新?年轻人老年人到底谁过时?)这是特别颠覆主流和大胆的。同时镜头上也颇有功夫,陈绍常在家庭空间中,时常处于“坐着”“俯拍”的状态,处在凝视与被动中;而决定和刘敏华结婚,陈绍常站在楼梯上,儿子媳妇过来指责,则用仰拍去暗示人物自我主题意识构建完成。同时结尾的树丛隐喻新生命、儿子陈绍常演讲中关于赌博的声画对立……都令我耳目一新。

获得奖项

  • 第5届北京国际电影节
    第5届北京国际电影节
    提名:经典修复
哀乐中年演员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