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水流年(1984)

HomecomingUP:2021-10-04

《似水流年》(英语:Homecoming)是1984年上映的香港电影,由严浩执导,顾美华、斯琴高娃等主演。剧情讲述港人珊珊回乡寻根所引发的三角感情风波。本片荣获第4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剧本、最佳女演员、最佳新人及最佳美术指导6项大奖。在2005年,获香港电影金像奖协会票选为「最佳华语片一百部」之一。

似水流年

评分:8.2 导演:严浩 编剧:严浩 / 孔良
主演:斯琴高娃 / 顾美华 / 谢伟雄 / 周沄 / 邢马力 / 许瑞萍
类型:剧情
片长:94分钟地区:中国香港 / 中国大陆
语言:汉语普通话 / 粤语
影片别名:纸蝴蝶 / Homecoming
上映:1984-09-07(中国香港)
IMDb:tt0088126

剧情

在香港生活多年的珊珊(顾美华 饰)得知祖母在乡下过世,动身返回阔别20年的潮汕老家为祖母奔丧,同时也是想借机逃离城市里的烦恼。与快节奏的城市生活相比,珊珊的老家依旧保持着记忆中的朴实隽永。珊珊与童年旧友阿珍(斯琴高娃 饰)和孝松(谢伟雄 饰)重逢,此时两人已结为夫妻,并育有一名女儿。阿珍现在是一村里的小学校长,是一家之主,而孝松则只知在耕田不问其他,阿珍很爱自己的丈夫和女儿。当阿珍夫妇俩得知珊珊的事业与恋爱烦恼后,决定共同安慰珊珊。可是,女人的嫉妒心让阿珍在同情珊珊之余,又对珊珊与孝松的接触怀有戒心。珊珊的到来打破了原本波澜不惊的乡间生活。

电影夹杂儿时旧忆、乡土情怀和编导对祖国山河、人事变化的感慨,而以恬淡含蓄的手法出之,堪称港产文艺片罕有佳作。当中对亲情、感情的描写十分细腻,中间夹杂着似水一般平淡的乡情。亦见各人关系、两地之间的小小暗涌。可见刚改革开放时的中国与香港之间的差距与微妙关系。

演员

  • 斯琴高娃 饰 阿珍(黄淑仪配音)
  • 顾美华 饰 张珊珊
  • 谢伟雄 饰 孝松
  • 周沄 饰 忠叔
  • 强君高 饰 超伯
  • 邢马力 饰 王老师
  • 许瑞萍 饰 许老师
  • 曾瑜 饰 豆妹
  • 叶炜征 饰 强仔

电影歌曲

主题曲

歌名演唱者作曲填词编曲
〈似水流年〉梅艳芳喜多郎郑国江黎小田

奖项

年份颁奖典礼奖项名字结果
1985第4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影片获奖
最佳导演严浩获奖
最佳剧本孔良获奖
最佳女演员顾美华提名
斯琴高娃获奖
最佳新人顾美华获奖
最佳摄影潘恒生提名
最佳剪接健健提名
最佳美术指导张叔平获奖
最佳音乐喜多郎提名
最佳电影歌曲〈似水流年〉主唱:梅艳芳作曲:喜多郎填词:郑国江提名
十大华语片获奖
2005香港电影金像奖协会最佳华语片一百部获奖(第二十三名)

本片是改革开放后香港人到中国大陆拍制的第一部文艺片。时值中英两国就香港前途问题展开谈判,电影中的「回乡一行」寄托著港人对香港主权移交的困扰和焦虑,引起社会一阵讨论。

简评

2021广州岁末观影。影射香港即将回归之时,内地与港府之间纠葛暧昧的关系,欲亲近,又防备,担忧西方外来文化侵蚀内地权威。当然影片是站在香港的立场所拍摄,对港府文化(亦即是西方文化)有所美化,对内地形象有所保留。不得不承认的是,西方文化其本身具有极强的活力和影响力,对群众(影片中的孝松及孩子们)的吸引力是显而易见的,内地文化只能凭借校长的权威而勉强存在。参考《蜘蛛侠》半个月的票房超过《长津湖》多次延长密钥的成果即知,褒义地说,“讲好中国故事”确实“任重道远”。

珍藏多年的电影,终于看了。很多年没看严浩的电影了,再看还是很动人。我琢磨到底是什么打动我,节奏缓慢,剧情也没什么起伏,人物也是淡淡的,说的少但都恰到好处,留白意蕴悠长。感觉像什么呢?像是在一个雨声绵绵的深夜,万籁俱寂,和远方的好友打总也聊不够的电话,说些陈年往事或是最近的心事;又像是读李商隐的夜雨寄北,或是沈从文的散文式小说,心里感到沉静安宁充实。最喜欢他的滚滚红尘、我爱厨房,还有这部似水流年,感觉它们有一种相似的质感和情绪,即便情节都记不住了,留在心里的那种感性始终还在。

第一次看严浩的片子,确实令我着迷。如此细腻的感情,女性之间的友谊、青梅竹马的爱情、父与子的关系、在外闯荡的人与老家亲戚的关系、城市与农村的观念习俗、成年与童年的关系、孩子与祖母之间的关系,每一种关系都是那么微妙。难道闺蜜只可共苦不可同甘?女性之间总存在攀比,阿珍心疼珊珊又难免提防珊珊。珊珊看到阿珍一家幸福美满,同样在冷笑与讽刺中透出一股酸劲儿。孝松真的老实吗?对珊珊的心动有目共睹。若非有了心动,又怎会敢于在平淡了这么多年的日子提出离婚。

辐射一点蛋家人,一点移民史,至于怀乡情愫显得假假的;潮汕童谣《月光歌》叙述方式有点像《诗经》里的风;虽然没有见过大世面,但是经历过战争年代的农民当然见过飞机;鹅与水牛与猪与蚂蟥,竟然能打到鹰(?),猴尸很可怕;生于晚清的老人与古树,想起李碧华那篇《树王》;蛇的蠕动,令装着雨鞋的盒子轰然坠落,就好像心魔,然而瞬间就溃灭了,一切仍然无事,因为错位的纠葛只要清醒过来就敉平了,也许只有错位,两个女人才能同情彼此;没有get到斯琴高娃的表演;顾美华几个镜头看成山口百惠

仿佛是社会主义新农村最文艺表达的宣传片,能把南方水乡的小村落拍摄得如此令人向往。影片气质也和同期港片不同,有夏梦监制,和珠江影厂合作,可以到汕头取景,斯琴高娃和顾美华双女主,从扮相看对比就很明显,一个代表内地,一个代表香港。游子阔别还乡,见到的都是朴实亲切的儿时伙伴,而提及香港就是电话里吵闹着分家产的妹妹、是薄情寡义的负心汉。贫富的差异、思想的不同,其实都比不上身份的错位:故乡有着美好的记忆,可是这里已经没有家人,根没有了,只余乡愁。

早期港台的文艺片别的不说,单就意境和氛围就让如今很多内娱专业人士望尘莫及,这跟导演的个人艺术修养脱不了关系。故事这般如诗唯美。如果再找对了演员,那便是难得的经典了。本片很久以前看过,对顾美华印象很深,表演细腻入微,却能直击人心,后来在张曼玉身上也看到这种特质,大约好演员都万变不离其宗吧。最打动我的却是同名主题曲,原唱是梅艳芳,但张国荣的翻唱一直在我的歌单里无限循环。。。“浩瀚烟波里,我怀念往年,外貌早改变,处境都变,情怀未变”

1、久闻其名,八十年代就有介绍,一直都没看。就如片名一样,似水流年四十年光阴流转,片中的人物、山色、田野、江流、老屋、乡镇,一切恍若隔世,更让人流连心动;2、姗姗(顾美华)和阿珍(斯琴高娃)终究是两个世界的人,顾的回乡只是一种错觉,城市文明已经深刻烙印在个人的生活轨迹中,无法越轨而行;3、喜多郎的new age 让我特别喜欢,如流水般顺滑,梅艳芳的主题曲在片尾唱起,更是增添了三分美丽和哀愁。

#2023观潮影展# 看的时候不断想起已经去世的奶奶还有她那些定居海外、在我小时候常常来探亲的兄弟姐妹。以前总是想如果奶奶不留在汕头,跟着他们一起去香港或者美国加拿大,我现在的生活是什么样的……()不过这些人也已经一个个离去了……(导演映后谈提到的一些细节:《似水流年》这个名字还是金庸先生给起的,一开始是叫紫蝴蝶//只花了一个星期的时间就完成了剧本的创作//因为当红的女演员没人愿意演这部戏,所以选角用了很久最终才定了顾美华//导演这次重回拍摄地还遇见了一些之前去过片场的村民和村民的家人,以及片子里出现的那口锅hh

似乎是需要明白当年历史意义和人民心境才能好好欣赏的片子。刚看完真是没get 到,无聊的三角恋,持续了几十年的你我他drama,privileged不自知+撩有妇之夫的女主…但是听完映后谈又渐渐有些理解,如水一般的乡愁,人生斗转的况味,我们都不是曾经的那个我们,但关系却又奇怪地保留了下来。曾经暧昧的人也许一辈子见到都有一些淡淡的暧昧吧?对素人和空间环境的利用好。摄影之类我倒是真没觉得很出彩。有些对话写得很难懂。总的来说也许我和这电影有代沟

在截然不同的生活习惯和价值观之下,是珊珊和阿珍夫妇已经割席的身份认同。即使是珊珊这种后移民港人,也很难再回归和融入故乡的环境;而旧时固守落后的内地,对来自港澳的“侵入者”又何尝不是态度复杂暧昧(从斯琴高娃扮演的阿珍在听到珊珊说明年会回来那一瞬间躲避、慌张、黯淡的眼神便细品得出)。80、90年代的内地和香港经济和社会面貌差距悬殊,情感维系依然强烈;而今前者差距缩小,后者确是渐行渐远了。一声叹息。片子上映于1984,对香港来说一个决定命运的年份。

早十年看的话,大概是看不进去也无法理解的。好像是第一次感受到年岁的魅力。算不算是80年代的许红豆呢?女性友人之间那种微妙的情感十分传神,没有他人介入时真真心心亲密无间,当突然有了攀比心理就变得些许别扭,可是总是闹不僵,互相讨厌是必经的阶段,假若没有,友谊是无法长久的。不同景别的镜头切换得当;音乐是喜多郎,因此除了潮州港风外,还有点小津的日式恬淡。

作为香港新浪潮开山之作,重点抒写人物的情感状态。关于故乡的一封情诗,完美呈现法式三角恋的人物关系。虽然结构简单,但导演运用构图调度三位主角互相形成巨大的情感张力,回味无穷。片子各种意象与人物情感对应极富诗意,同时运用各种各样的动物来呈现人物的精神状态。故乡农村是灵动的、充满活力和激情的,城市是茫然的麻木的遵循秩序的。两位女演员也贡献精彩的表演,最后离别的眼泪暗含嫉妒、愤怒、同情和祝福。片尾奶奶在茫茫大海撑起一梭木舟仿佛置身仙境实属神来之笔!

获得奖项

  • 第4届香港金像奖
    第4届香港金像奖
    获奖:最佳影片 / 最佳导演 / 最佳编剧 / 最佳女主角 / 最佳新演员 / 最佳美术指导
    提名:最佳女主角 / 最佳摄影 / 最佳剪辑 / 最佳原创电影音乐 / 最佳原创电影歌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