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纽约(1989)

人在紐約UP:2022-02-10

《人在纽约》(英语:Full Moon in New York)是1989年出品的一部香港电影,由关锦鹏执导,张曼玉、张艾嘉、斯琴高娃主演。

人在纽约

评分:7.5 导演:关锦鹏 编剧:阿城 / 邱刚健
主演:张艾嘉 / 张曼玉 / 斯琴高娃 / 柯一正 / 顾美华
类型:剧情
片长:88分钟地区:中国香港
语言:汉语普通话 / 英语 / 粤语
影片别名:三个女人的故事(台) / Full Moon in New York
上映:1989-11-18(中国台湾)
IMDb:tt0098187

人在纽约简介

来自两岸三地的三位中国女人,大陆女子赵虹(斯琴高娃 饰)、台湾女子黄雄屏(张艾嘉 饰)以及香港女人李凤娇(张曼玉 饰)因缘际会在他乡异地美国纽约相遇相知,很快成为了朋友。然而不同的出身背景以及思想观念让三人矛盾尽现。与美籍华人刚刚结婚的赵虹,对移民生活抱着无限憧憬与向往;在美国生活了十多年的黄雄屏,早已深受美式思想影响,醉心于舞台艺术,一心想跻身美国舞台,被美国人接受;而个性独立的香港移民李凤娇,则相信在任何地方都能生存下去,更要找到自己在美国的位置与价值。她们在异乡交流自己的感情与看法,却又不得不面对各自的问题。
  由关锦鹏执导,张艾嘉、张曼玉、斯琴高娃三大影后联袂主演的影片《人在纽约》,荣获第26届台湾金马奖最佳剧情片、最佳女主角、最佳摄影、最佳原著剧本在内的八项大奖。

第26届台北金马影展金马奖 最佳剧情片 第26届台北金马影展金马奖 最佳导演(提名)关锦鹏 第26届台北金马影展金马奖 最佳女主角张曼玉

简评

四星半。中英粤多语,没有字幕,听不懂粤语,但光是凭着这个题材和卡司就一定要坚持看完。最喜欢的场景是三个人从最初的不和到后面凑在一起喝酒,女人间的友谊真是美好的东西。最喜欢张曼玉的人设,张艾嘉演技最好,斯琴高娃有点让我出戏。她们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烦恼,导演想通过她们各自的烦恼表达很多概念,但想表达的想法太多反而无法突出重点,所以电影整体性不强。

移民题材电影中比较少见的切入方式,除了独特的女性视角,更探讨了同属“华人”分域的中港台移民不同的心态和生活状态,放到今天移民研究的视野中,尤其有意义。但电影节奏安排比较生涩,或许由于导演对“女性”这一社会性别的理解局限,对主人公心理的拿捏也不够透;相较之下,同为女性移民主题的《意》(the home song stories) 就显得更有深度,情感也复杂深刻得多。

高娃一出场,似乎要肿得要出水,演一嫁入美国的上海姑娘,新婚、婚妙、蛋糕、老男人,老男人玩着美式幽默,高娃一脸大陆的茫然,结合的一刻很切题,美国“香蕉”拥抱大陆。高娃代表的是大陆的青苹果,在大陆受过文革的伤,从美国回去报效祖国的父亲死于文革,母亲含辛茹苦地把她养大,她要把母亲接过来,但“香蕉”丈夫闪烁其词,为什么孩子要和父母住在一起呢,摆在她面前的是伦理最明晰的鸿沟。

相识于纽约的中港台三女性的故事,相比其他表现华人在美国生活的题材,本片在涉及文革伤痕时也殊少猎奇动机,整体视角比较平视,张曼玉老爹在后厨与女儿俩朋友的接触、张艾嘉窥探到父亲盗用大陆女客文章的不堪,拍出了角色们东方的质地。然而动摇本片根本的一点是:三个女人之间为什么会聚在一起?她们又不曾合作什么事情,也并非在美国有类似的人生轨迹(都在美国混挺久了),她们看上去是被创作者硬坳在一起的,导致电影有比较明显的拼贴感、概念化。电影的两性观念挺开放的,张艾嘉去朋友那儿借住就愿陪睡,斯琴高娃也有很贴近的床戏,但老公不愿与岳母同住,遇见一见钟情的男人却发现介入了不伦之恋,还是构建在一些老问题和狗血桥段上。电影视听气质不错,有种时间自由流逝但不乏悲凉的感觉包裹着。斯琴高娃撒娇之类场面实在辣眼睛,找陈冲演不好吗

7分。跟那个时期很多港产文艺片一样,剧情总有些隐晦和像是没讲透,戛然而止。三位女性的身份配置非常脸谱化了,伤痕隐忍的大陆,文艺率性的台湾,精明进取的香港,但是她们在纽约都各有融入的挣扎。89年,曼玉女神用smart又慵懒的腔调教大家资产配置:“我觉得一个中国人,最好在香港有栋房子,在台北有栋房子,在北京一栋房子,在东京一栋房子,在巴黎、纽约都有一栋房子。”张艾嘉:“在Queens?”曼神:“起码要Manhattan。”

三大演技派女星张曼玉、斯琴高娃、张艾嘉聚集在一部文艺电影里,很有看点,香港、大陆、台湾来自两岸三地的女性在美国纽约打拼生活的故事,张曼玉是事业女强人,斯琴高娃是家庭主妇,张艾嘉是一名自由的演员,三个人都面临着生活中各自的问题,虽然生活中有很多不如意的事情,但还要坚强的勇敢的在异乡活下去

斯琴高娃,张曼玉,张艾嘉,非常奇妙的组合,也都是我及其喜爱的演员。即使是20多年前的电影,现在看来还是觉得有共鸣,人在纽约,一些身不由己,一些彷徨,一些无奈,一些思乡情,以及刚到美国来的女人,和在这很久有着流利英文的女人,和一个随父亲就开始在美国扎根打拼,有着自己家业的女人,每个人的生活和他们感情的纠结矛盾,看了觉得真实又沉闷,这就是现实,去适应于接受并且改变

画质太糊了,声音也是轻轻重重不太听得清楚。我想,现在的年轻人应该已经看不懂这样的电影和两岸三地在那样的年代各自所代表的文化符号。其实我们每个人都会因为自己的出身而被符号化,我们讨厌别人这么做的同时,自己也会不由自主地这么做。当我们摆脱禁锢挣脱枷锁的时候却还是无法享受自由。关锦鹏把故事中的人物做了符号化处理,所呈现的文化困境却是入木三分。张曼玉因此片拿了金马影后确实有一点鼓励性质,因为剧本对张艾嘉这个人物的描绘事实上更饱满立体些,好在之后她的《阮玲玉》让所有质疑无话可说。

被海外华文老师推荐来看的,三位女演员都很好,人物设置被过多地符号化和模板化,便显得有些单薄刻板,但是这些符号也很明显反映出不同文化语境下人的自我认同差异。最喜欢三位女性在街上歌唱各自故乡音乐的那场戏,这部电影算是特定历史时期下的产物,如今再拍这样的作品感觉显然已经不太可行,但通过它,当下的年轻人也可对上世纪中美和两岸三地的政治地位、文化关系窥之一二。在充满有色眼镜的文化背景下,背井离乡的移民实际都是时代中渺无依托的孤独者。

关锦鹏招牌式的细腻女性视角,三个女人一台戏,张艾嘉演出了台湾女性“双重离乡”语境中的文艺不羁,张曼玉演出了香港女性植根于资本主义运作法则的精明强干,斯琴高娃则演出了大陆女性久困于传统性别结构的隐忍压抑,总体来看各擅胜场,但是个人以为张艾嘉的表演最为鲜活精彩。整部影片最大的问题是力道太轻,对于沉重的议题几乎只有蜻蜓点水般的试探,《悲情城市》会输给这部电影真是一个千古奇冤。

#花月佳期第11届港影节#选取三个地域的女性在美国的经历进行讲述和探讨,她们在生活中都有各自遇到的困难和烦恼,以及非常大的文化隔阂。导演在有意模糊三个女性赴美前的故事,通过只言片语的对话和其他信息表现一些文化和政治隐喻,三位女演员的表演都很好,但是个人感觉完全理解这个故事很难,需要对当时大陆香港台湾的一些文化背景有一定了解。全片最动人的地方,莫过于三个女人醉酒后在门口唱着各自故乡的歌。(6/10)

1986年滾石發行的音樂專輯「你愛我嗎?」收錄了一首「我站在全世界的屋頂」。彼時33歲的張艾嘉唱:「我站在全世界的屋頂,覺得人與人的了解並不是必須,酒瓶裝的也許是自己,也許自己才能創造奇蹟⋯⋯」——歌詞和本片最後一幕三個女人站在天台的情境如此契合——暢聊鄉愁和前程,摔爛孤獨的酒瓶。那是異鄉人的破釜沈舟,也是紐約客壯志未酬的空虛。

获得奖项

  • 第26届台湾电影金马奖
    第26届台湾电影金马奖
    获奖:最佳剧情片 / 最佳女主角 / 最佳原著剧本 / 最佳摄影 / 最佳造型设计 / 最佳服装设计 / 最佳原创电影音乐 / 最佳剪辑 / 最佳音效 / 最佳录音
    提名:最佳导演 / 最佳女主角 / 最佳美术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