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之血(1932)

Le Sang d'un PoèteUP:2021-05-25

《诗人之血》(法语:Le Sang d'un poète)是一部由查尔斯·德·诺瓦耶(英语:Charles de Noailles)出资,尚·考克多导演的法国前卫电影。此片是摄影师李·蜜勒(英语:Lee Miller)唯一出镜的电影,著名高空杂技表演者芭尔贝(英语:Barbette (performer))也于此片中演出。这部电影是《奥菲三部曲(英语:The Orphic Trilogy)》的第一部,由1950年的第二部《奥费斯(英语:Orpheus (film))》续接,以1960年的《奥菲的遗言》终结。

诗人之血

评分:8.2 导演:让·科克托 编剧:让·科克托
主演:恩里克·里韦罗斯 / 伊丽莎白·李·米勒 / 波利娜·卡尔东
类型:剧情 / 奇幻
片长:50分钟地区:法国
语言:法语
影片别名:The Blood of a Poet / 奥菲斯三部曲之一:诗人之血
上映:1932-01-20(巴黎首映)
IMDb:tt0021331

演员表

  • 安历奎·瑞维洛英语Enrique Riveros 饰 诗人
  • 李·蜜勒英语Lee Miller 饰 雕像
  • 宝琳·卡顿英语Pauline Carton 饰 孩童敎员
  • 尚·谛博德法语Jean Desbordes 饰 路易十五 / 友人
  • Féral Benga 饰 暗黑天使
  • 欧黛·塔拉萨克英语Odette Talazac
  • Fernand Dichamps
  • Lucien Jager
  • 芭尔贝英语Barbette (performer)

制作

《诗人之血》由诺瓦耶子爵查尔斯资助考克多一百万法郞而拍摄,考克多邀请了子爵和他的妻子玛莉-萝荷·德·诺瓦耶(英语:Marie-Laure de Noailles)以及子爵的其他友人一起参与拍摄影片中的一幕剧院派对塲景。

发行延迟

电影制作完成后不久,就有谣言说影片包含反基督教的讯息。加上另一部同为诺瓦耶家族制片的极具争议的电影《黄金年代》,致使查尔斯子爵被驱逐出著名的巴黎赛马会(英语:Jockey-Club de Paris),甚至还受到天主教会以绝罚处置的威胁。这塲风波导致《诗人之血》的发行延迟了一年有余。

简评

在布努埃尔之后的表现主义作品,比布努埃尔的安达鲁狗直白很多,更多通俗易懂的想象力,安达鲁狗应该带入了很多达利的超现实主义,诗人之血更多的价值在于利用其他艺术桥接,如雕塑、美术,结合音效,施以想象力,制造动静定格节奏。很多人物形象独具想象力,如黑天使、活雕塑……深具创造力的实验电影。

个人色彩强烈的实验,也许不需解读,只有感受和隐喻。更喜欢前半段,口赋予雕像,旋转的头颅,坠入超现实的镜子,窥探四个房间中隐秘的幻想剧场,对异性和死亡的恐惧和幻想;神秘符号,童年被伤害的阴影。幼稚的他死去,只剩下了西装束缚的大人,甚至想要作弊,直到天使出现抽走了牌,在可能的羞愧中死亡;崩塌和毁灭,也许也是艺术的一种完成,作者的死去

故事开始于一场解构的皮格马利翁故事。掌心的嘴唇是阴唇的象喻,性欲与自渎的情色画面,却因为这个隐喻变得隐晦而幽微起来。镜子的象征,对于文学和哲学都极有阐释空间。记得之前一位索邦大学的法国教授来给我们讲法国民间文学中的隐喻,他的原话一句“镜子就是钥匙”,并列举了诸多文学文本。当时我几乎不会法语,用英文确认了几遍,他告诉我:镜子-钥匙-锁眼-偷窥-禁忌,这其中存在一个谱系。而电影里似乎巧妙印证了教授的论证,锁眼里的窥视几乎是秘而不宣的压抑性欲:墨西哥战壕中的一场枪决,中国皮影戏里捅烟枪的性交隐喻,雌雄同体神的赫马佛洛狄忒斯门外一只男人的鞋和女人的鞋构成一双。揭开阴部的帷幕,上书“死亡的危险”。持枪自杀的诗人,定格动画里带上月桂冠,一身希腊式的着装。诗人即雕塑,雕塑即诗人。因为二者都将永垂不朽。

诗人之血也即是诗人与血之间的关系,既诗人通过镜子窥视其自身之欲望、激情、痛苦与死亡,通过与自身之无意识的对话,进而呈现作品及其意义,而血作为死亡之象征,其又是一位诗人在创作时所不得不去面对的,片中人将“像”变为人,人砸“像”,而自身又变为“像”的这一过程,也即是失去血肉的过程,也即是人无法面对或者说逃避其自身的那一有限的存在的过程。

。艺术家男主通过镜子进入了另一个世界,在那里体验了(与艺术相关的)各种光怪陆离。影片各种调度和视觉形象设计配合上配乐音效与高水平的摄影很有超现实的诗意气质。但本片似乎也有着同质于《死者田园祭》的缺陷,即有着大量的形式与内容的错位(很多时候内容甚至完全含混不清)。

摘自书中科克托对于《诗人之血》的解释:诗人是很孤独的,他体验着他创造的东西,深刻到他的一件作品的嘴像一道伤口一样留在了他的手里。他爱这张嘴,说到底,也就是他爱他自己。他每天早上贴着这张嘴醒来,就仿佛是偶然的相遇。他试着摆脱这张嘴,他把它放到了一个没有生命的雕像上。这个雕像有了生命。她开始报复,把他带进了可怕的冒险经历。他由于试图让自己得到人间的荣誉,掉进了人们在所有名人的墓前会想到的“永生那致命的烦恼”。

让科克托在超现实主义电影史上勾画的浓墨重彩的一笔,先锋派艺术家的困顿,迷茫,期望,以及结果,用艺术的手段艺术的表达。峰回路转,转来转去,却总是绕不过艺术这座白色巨塔,最后一幕是高塔崩塌,约莫三秒的画面直击心灵最深处,艺术的世界,总是在崩塌与重构间不断循环,而住在崩塌的巨塔里的艺术家,面临的只有死路一条。此片是科克托面向艺术,面相自己的一次正式的宣战,正应了套用网上的一句话,艺术虐我千百遍,我视艺术为初恋。

谷克多的处女作彰显出他从剧场特别是哑剧内受到的影响。显然三十年代初期的他还没有掌握电影的脉门,特别是转场上十分断裂。但有趣的是,他这几部关于艺术家自身的作品里充满了显而易见的悲剧性,这从第一帧画面里即将坠落的高塔即可看出。解读本片其实没有很困难,从艺术作品的嘴转移到艺术家的手上这个设计即已经点明,本片涉及到艺术家如何用手、用创作行为来表达的问题。美的女神总是站在石头里,讯息神秘而不可解读,永恒的维纳斯总是拒绝着人类,结局故而总是悲剧的。

⊿画作上的嘴,手心上的嘴,雕像上的嘴,与其接吻,是自我身体的慰藉;像落入水中一般,沉入镜子的黑暗之中,失重的空间,重复的死亡,倒带的死亡,荧幕背后的鸦片,墙壁上的人体艺术,被愚弄后的自杀,回到原地,砸碎雕像,打破梦境;广场上的雪战,可怕的孩子,坚硬的雪球,倒下的孩子;餐桌上优雅玩牌的贵族,餐桌下被遗弃的冰冷尸体,只有黑天使为其吟唱圣歌,当男人的心被拿走之时,无法言语,无法自拔,只得以死结束,永生不朽的单调乏味。

摘自书中科克托对于《诗人之血》的解释:诗人是很孤独的,他体验着他创造的东西,深刻到他的一件作品的嘴像一道伤口一样留在了他的手里。他爱这张嘴,说到底,也就是他爱他自己。他每天早上贴着这张嘴醒来,就仿佛是偶然的相遇。他试着摆脱这张嘴,他把它放到了一个没有生命的雕像上。这个雕像有了生命。她开始报复,把他带进了可怕的冒险经历。我可以告诉你们,打雪仗是诗人的童年,当他跟他的缪斯、他的荣誉、他的命运玩这局牌的时候,他作弊,从他的童年里获取他本该在自己内心汲取的东西。我可以告诉你们,他由于试图让自己得到人间的荣誉,掉进了人们在所有名人的墓前会想到的“永生那致命的烦恼”。

欧洲先锋派电影-超现实主义。 相比于这一十年中的其他先锋派作品,Jean Cocteau的创作倒向是对于传统的移植和更新——即使依然存在大量意识流和个人化的表达,但叙事在最大程度上已经从影像的堆叠中突出重围。有关梦境(想象)的呈现通过具象的手法(穿越镜像)明确将诠释的机会部分给予观众,走廊上的横移长镜头潜在的抵消了表演所带来的倒错的时空感知,相对连贯的情节与闭合的叙事结构昭示了先锋电影在彼时所面临的困境:要主动的放低身段获取交流,才不至被潮流所淘汰。毕竟下一个十年,是Renoir的时代。

嘴是一种性器官。手联接欲望和动作,断手意味俩者关系割裂,并加强欲望色彩。断手的雕塑,与拿着手的谷克多。不朽的奥菲斯与牛角琴相伴,地球仪营造着天体视角,凸现奥菲斯神话色彩。“朋友路易十五”背后的隐喻。带头套的谷克多与贯穿的五角星,自传色彩。自毁雕塑变为雕塑指涉的是希腊故事皮革马利翁。锁眼代表通往潜意识的途径,偷窥—映射观众与电影关系。“死亡超越了一切”

诗人之血演员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