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部半(1963)

UP:2022-01-10

《8½》(又译八部半,义大利语:Otto e Mezzo)是意大利导演费德里柯·费里尼于1963年执导的电影,它被许多影评人评为「有史以来最出色的电影之一」,荣获多项国际大奬,包括奥斯卡最佳外语片。2002年,本片被英国电影学会的《视与听》杂志评为(导演评选)十大最佳电影第三位。

八部半

评分:8.6 导演:费德里科·费里尼 编剧:费德里科·费里尼 / 恩尼奥·弗拉亚诺 / 图里奥·皮内利 / 布鲁内洛·龙迪
主演:马塞洛·马斯楚安尼 / 克劳迪娅·卡汀娜 / 阿努克·艾梅 / 桑德拉·米洛 / 罗塞拉·法鲁克 / 芭芭拉·斯蒂尔 / 玛德琳·勒博 / 卡特丽娜·波拿托 / 埃达·盖尔 / 圭多·阿尔贝蒂 / Mario Conocchia / Bruno Agostini / Cesarino Miceli Picardi / Jean Rougeul / 马里奥·皮苏 / 米诺·多罗 / Nadia Sanders / Georgia Simmons / Rossella Como / 马克贺伦 / Marisa
类型:剧情
片长:138分钟地区:意大利 / 法国
语言:意大利语 / 法语 / 英语 / 德语
影片别名:八又二分之一 / Eight and a Half / Federico Fellini's 8 1/2
上映:1963-02-16(意大利)
IMDb:tt0056801

八部半简介

电影导演圭多(马塞洛·马斯楚安尼 Marcello Mastroianni 饰)在完成了一部影片之后感到筋疲力尽,他来到一处疗养地休息,同时开始构思下一部电影。他受到恶梦的困扰,精神不振,灵感也陷入停滞。他让情妇卡拉(桑德拉·米洛 Sandra Milo 饰)也来到疗养地和他作伴,但卡拉的到来反而增添了他的烦恼。此时,充满朝气的年轻女郎克劳迪娅(克劳迪娅·卡汀娜 Claudia Cardinale 饰)的出现,令圭多压抑的世界乍现出一抹亮色。然而随着圭多妻子路易莎(阿努克·艾梅 Anouk Aimée 饰)以及许多电影圈人士纷纷来到疗养地,圭多不堪忍受个人感情生活的混乱与电影拍摄的双重压力,他的精神危机愈演愈烈,梦境与幻觉不断侵入他的现实生活……
  本片荣获1964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和最佳服装设计(黑白片)两项大奖。

第36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导演(提名)费德里科·费里尼 第36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原创剧本(提名)图里奥·皮内利 / 恩尼奥·弗拉亚诺 / 布鲁内洛·龙迪 / 费德里科·费里尼 第36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

简评

费里尼自传性质的电影,主角圭多和导演费里尼自相印证现实的束缚和梦境的无边。电影人问他到底在表达什么,应该再清晰一点,问他和天主教的关系,女人们疑惑他为什么不拍拍爱情片,她们有擅长的表演,竞相争夺电影角色。妻子说他虚伪,电影只是虚假的艺术创造。情人说他太少陪伴,发着高烧他让人叫丈夫过来陪同,责任感缺失。把没有灵感这件事拍成了一部电影也是绝了。镜头的切换转场非常奇妙,一块布,一个镜子,一个墙角,甚至是一个人,低头吻母亲,抬头变妻子。现实和或梦境,现在时和过去式融为一体。圭多经历着导演的身心折磨,前前后后去温泉找理疗,找主教大人,找理想情人。现实有多压抑,幻想就有多流动。有人期待他江郎才尽,幻想中妻子和情人的关系融洽。电影与此只是一段以没有核心表达为核心表达的舒展画面,整个流程是清晰的,并不杂乱。

传记性电影先稍微看背景,否则云里雾里,我前20分钟全程都在跑神,然后赶快补背景,后面就进去了,印象最深的是舞蹈和演员表情,眼线膏。对话多的场景确实在讨论问题,例如大马士革的路上人想要指引,实际上没有一个人可以找到指方向的人。又如情妇大概率爱钱(⑉°з°)-♡富人愿意并觉得这个女人赏心悦目又聪明(爱的不可定义性,不可主观批评),女情人大方的分享男主,而男主妻子却嫉妒的要死。思想的隐蔽和神圣性。nana 对逝去爷爷的等待不肯再嫁,等待死后相见,因为nana相信爷爷在天堂或地狱等她(伯格曼的采访里也说相信死后与妻子重逢,对另一个人的依赖与爱,其实有时候是愧疚,死后相见是对现世安宁渴望的隐喻吧)总之现实与思想的冲突表现的很好,又是片段呈现,人物细节抓的特美

看完这电影,果不其然做了个噩梦,翻来覆去的一个晚上。真实与幻想我觉得导演是有做明确切分的,而并不是一味揉碎,故意让你看不懂。比如开场的梦境,比如睡下后镜头转到一面墙,有一个人影在动,再比如看到一个光脚肥胖的居然联想到的童年,再比如被记者观众围剿时掏出枪自杀,下一幕又好好的说话。最核心是表达了一个导演,在职业之中寻找灵感的焦虑,来自观众、影评人、编剧、制片人、演员的指责与自己力求完美的尴尬境地,红玫瑰胸大无脑的情人与白玫瑰素雅的妻子中,被道德指责又想逃离。宽泛的说是中年男子在社会中被赋予了各种各样的定义,而鸭梨山大的故事,特定的说导演这个职业被各种定义,而迷失自我的故事。

#西安丝绸# 同样带着自反与意识流特色,比《野草莓》更加耐看,我为它的视听表达深深着迷,替换《祖与占》成为新的“艺术十佳”。看过的几部费里尼里,这部算是最“严肃”的一部,没有用喧嚣的舞台表演掩盖故事内核,而是直接展现一位出名导演的“惶恐、不安、无节制生活、童年与亲情创伤,甚至潜意识的某些欲望”。每段超现实的运镜都让我震撼与享受,人物面向镜头的近景长镜头不知道比《我是古巴》高级多少,短暂定格、主角哼配乐、同一镜头的空间景别转变、声音的“休止符”。它的自反性不是简简单单关于电影和电影人,甚至嵌套有本部电影“八部半”的创作过程,实在华丽。虽然相比费里尼其他片显得严肃,仍能看到属于费里尼灵性的一面,像喷泉女生的出场,后宫的戏码,结尾手拉手的处理,太棒了,最后留下一个梦逝的ending

看第一遍时,我的脑袋本来就很困,加上这是一部分数很高但影片本身有别于常规电影的难懂之作,看完后我想也不想打了两星并且痛斥意识流这玩意太装逼啦。前些天看了北野武的双面北野武,我个人对这部片子还是挺喜欢的。有人称双面北野武是北野武版的八部半。而这时我对八部半这部影片的印象已然只剩意识流啦迷迷幻幻。并且豆瓣分数这么高而我很突兀地打了两星。于是乎我又来看第二遍了。这次我也不算是很认真的在看,一边看店工作看一会暂停一会。但也没落下什么画面。我明白了,有些片子就不是看的懂看不懂的问题。双面北野武与八部半的确在一定程度上有些相似之处,两部都存在梦境与现实不断交织。不同的是双面北野武更加天马行空而八部半显得略微克制。两部片子我可以说都看懂了,但未深入理解。没深入理解并不影响我喜欢双面北野武,不喜欢八部半。

①最难之处在于“清晰的展现混沌”,但费里尼做到了。②因为本身就对梦境题材感兴趣,所以这一挂的现代主义电影还是很合我口味。最喜欢的是小时候洗酒浴的梦境,群像的场景与其后的梦境形成互文,仰视拍摄“扔葡萄”的姐姐有点性启蒙的调调,这和后来的胖女人又构成了互文。在这一段梦境展示之前先在一个荒诞的情景,即读心术者的口中说出一串无意义的语句,而后在梦境中才知这是幼年时姐姐在睡前吓他的“咒语” ③《八部半》影响了后世诸多导演,《低俗小说》《地下》的原初投影清晰可辨 ④是一部完成了电影对电影的自指的元电影,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的套层结构,但不同于其他电影,《八部半》的套层结构横跨了现实、梦境与电影,三者甚至无法辨认。基多在电影里绞尽脑汁地想要拍出的一部电影,就是这部《八部半》

一部靠声音、光影、摄像机运动呈现导演意图的主观艺术片。在《柏林苍穹下》中,人间聒噪是天使心中的美丽乐音,而在《八部半》里则变成了真正的噪音,对导演构成压抑,让观众产生焦虑。通过毫无来由的闪回、不同风格配乐的切换,影片在现实与梦幻之间来回穿梭。影片主题是讨论电影是什么,也是电影人的本体论问题。费里尼的答案是:电影必须是作者电影,缝合导演的幻想、现实、历史、情爱,然后导演带着社会利益群体一起玩。对于妻子与情人的矛盾,费里尼用后宫佳丽和平相处的想象来解决,但这也仅仅费里尼独此一家,并不是所有的大导演都是风流渣男——想想《乡愁》里的塔可夫斯基。费里尼通过八部半更加扔掉了左派右派争论的新现实主义,迈向了作者电影的艺术自主性,一种另类的明星制和自恋。只是那未竟的充满希望的1/2,仅仅是对有产者而言的。

梦境、回忆、臆想、调度剪接转场移形换影进入人的心理;童年、父亲、妈妈、女性生命、宗教体验,人试图了解自己,总要去往这些生命初始、深处、故乡;艺术、创作、电影工业,“他不知道要讲什么”“这只是一部电影”,那也是人类人生;到了最后,“世界上已经有太多多余的事物”“如果我们创造的不是必要需求,那么毁灭总好过创造”“够格的艺术家应该致力于宣扬沉默”“如果不能拥有所有,那么真正的完美就是虚无”;那在这满目疮痍的世界里,我们宁愿做不合格的艺术家、做失德之人,“原来我本可以这么轻易、准确地爱你”,爱的发生并不来自男人忽然觉醒,而是在反省中终于谅解,谅解你我的爱无能,谅解这满目疮痍,谅解孤独之不可解,然后,我们再相爱。结局,音乐响起、人们走下阶梯、手牵手,更懂《地下》《春之祭》,生命之巨大狂喜,巨大哀伤。

迷影10年,终于标记到我的豆瓣第2000部看过,自然得选择一部真正彪炳史册的电影来作为我影迷生涯的一座灯塔式路标。于是我选择费里尼导演的第八又二分之一部电影。作为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开山之作《罗马不设防的城市》的编剧,却在这部电影里完全背弃了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所有条约,以一种桀骜不驯的姿态被一代代电影人传颂至今,真正所谓高山仰止、历史丰碑般的作品。虽然整个观看过程极为煎熬,但是当我花了几十个小时看了数十万字的评论和解读后,我终于明白它的牛逼之处自然不是因为它的晦涩难懂,而是真正有别于传统叙事,开创性地提供了一种多义性的表达,用意识流的手法组成一座乡愁,让观众难以区分梦境和现实,另外虽是黑白电影,却美到极致,美到不会想要更多的色彩!两段利用瓦格纳《女武神的骑行》营造的蒙太奇高潮也精妙绝伦!Fantastico!

记忆中这是一部耀眼的作品,时过境迁,终于体悟到费里尼拍本片时的心境,也就明白这是属于导演的作品,虽然镜头运动人物刻画台词结构都无比精巧,但这是——也必须仅仅是影片唯一能提供给观众的东西,这部作品在一千个人眼中只需要一个哈姆雷特。全片没有属于观众的情感,也许这么说对于掏心窝的费里尼略显不公,但表达的意义从诞生之日起,就不是为讲述者而存在的——表达是为了聆听。费里尼这部影片中关上了交流的大门,我不能苛责一个热情的创作者,毕竟艺术家原则上就只是在为自己创作而已,但作为观众,当银幕上的这个世界的喧嚣在我四周消散,世界的意义对我而言已然无限接近于零。不过我依旧热爱拍摄本片之前的那个现实主义的费里尼作品,当然也仅仅止于不再热爱之时。

略显晦涩,但绝对够味,豆瓣把本片纳入“奇幻片”榜单类别,是因为那些不明所以的剧情发展,那些多重角色人物冲突,台词密度多到观众无法跟上叙事节奏,可太多经典的桥段一幕接着一幕。意识流、形而上,有多么难懂就有多么伟大,关于现实和梦境的纠缠,内心深处的挣扎,被置于一个被动的角度无法施展拳脚的不得志,一个导演的艺术追求被束缚被掠夺,剩下的就是美好的幻想,数不清的幻象。被载入影史的那一大段梦境交织,然后穿插在现实庄园之中,让人分不清虚实与真假,那些迷影色彩实在过瘾,企图一遍去理解所有潜在的意蕴不太可能,总有些艰深的片子值得我们一遍又一遍反复观摩,《八部半》绝对是一部佳作。

费里尼影展终于开幕了,第一部作品就是1963年的《八部半》。我在看之前还提前读了一遍剧本,但是费里尼并没有完全按照剧本拍,很多细节都有出入,不过梦的部分和意识流的形态保持完整。既然是讲梦,这部电影就难免催眠,放映没多久就能听见鼾声了,虽然大家都知道这是影史经典,但还是扛不住生理本能,用行动表示:我看不懂!的确,这部电影不适合这么囫囵吞枣看下来,而是应该搭配评论音轨或者拉片解说,慢慢地、逐个场景地拆解,不然大师的想法大家get不到,钱都白花了。这就像吃东西,有的食品适合赶时间补充能量尽快吃? ,有的食品适合细嚼慢咽、做足仪式感? ,或者是被名媛们拿去拼单拿腔拿调用。

获得奖项

  • 第28届纽约影评人协会奖
    第28届纽约影评人协会奖
    获奖:最佳外语片
  • 第3届莫斯科国际电影节
    第3届莫斯科国际电影节
    获奖:Grand Prix
  • 第39届日本电影旬报奖
    第39届日本电影旬报奖
    获奖:Kinema Junpo Award —— Best Foreign Language Film Director / Kinema Junpo Award —— Best Foreign Language Film
  • 第17届英国电影学院奖
    第17届英国电影学院奖
    提名:BAFTA Film Award —— Best Film from any Source
  • 第16届美国导演工会奖
    第16届美国导演工会奖
    提名:最佳电影导演
  • 第36届奥斯卡金像奖
    第36届奥斯卡金像奖
    获奖:最佳外语片 / 最佳国际影片 / 黑白片最佳服装设计
    提名:最佳导演 / 最佳原创剧本 / 黑白片最佳艺术指导和布景